这个清华女生办了个「不要脸」的英文公号,成为深受老外追捧的博主
这是 Figure 的第 30 支 上线测试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29kegvek&width=500&height=375&auto=0
「当我写一些中国的事儿的时候,总有人在后台用蹩脚的英语说我肯定是个在中国干啥啥不顺的傻老外,我不能这样黑中国。写外国的事儿的时候,就会有老外说我是个这辈子都没出过中国的键盘侠。」
如果不说的话,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写英文blog给外国人看的博主其实是个中国人。Laura现在有个美国男友James,这个美国男孩在中国呆了8年,热爱中国文化,英文流利,Laura常说自己更像个外国人,James才比较像中国人。
Laura毕业于清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选这个专业是因为当时招生的老师提供了三个选择:水利工程、化学化工、生物医学,考虑到学化工可能会中毒,学水利可能要去大坝,就生物医学听起来没那么累,在实验室里捣鼓小东西就可以了。
Laura做的事情跟自己的专业都没有什么关系,她做过公关,做过媒体,现在在运营一个全英文的微信公众号,她说是给外国人提供在中国的生活指南。
对于生活在北京的老外而言,除了《Time Out》《That's》这样的英文大众点评类媒体以外,很难有其他的阅读来源,Laura的shameless提供给了他们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社会生活、包括泡妞在内的一些简单实用的帮助,初衷很简单:「老外都是微信深度用户了,现在能看到的文章都不行,不如自己来写;生活中的很多事儿看不顺眼也憋不住,不如我来写。」
Laura下一步还要做一个情景喜剧,把自己看到想到的东西更立体地呈现出来。
自 述| Laura Lian |▼
当时就觉得凭什么没有脑子的人都可以写公众号赚钱,我就不行吗
我其实不是一个朋友特别多的人,我也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到处去socail的人,我觉得朋友有两、三个很好的就够了。
我之前是做公关的,所以接触过很多自媒体,然后我很讨厌自媒体所谓的老师们一些做派。尤其是我之前做那种垂直行业的,就是科技、云计算这种公司。然后这些科技所谓的自媒体,他们很多人其实没有什么真知灼见的,所谓的特稿或者深度文章,其实都是公关公司写好的,加些自己在网上拼凑的观点,就可以张嘴管客户要一个大价钱。
我就觉得这个行业怎么这么腐败呀,凭什么没有脑子的人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赚钱,我就不行吗?当时是一个很单纯的想法,就觉得自媒体很好做,再加上平时比较喜欢表达一些观点,就想说自己不如也做一名自媒体老师。
本来想做一些「性与情感」,后来一想不如做个英文账号,因为没人做过
我当时在公司里一直是一个属于言论比较犀利型的,然后我经常会骂这些自媒体「不要脸」。然后同事就经常会用「不要脸」这个名字来称呼我。所以给公众账号起shameless这个名字就是这么一个缘故。
后来就想说我能写什么呢?我好像一个方面可以写一些「性与情感」,就是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而另一方面就可能写点我平时做公关的那些事儿了,但后来觉得这两个领域好像都没什么意思。然后再想到朋友说不如就弄一个英文的账号,因为没有人做这个东西。
因为工作中很多外国客户,办公室也有很多外国人,我就问他们说平时都关注些什么微信账号,平时都有什么阅读来源,发现其实很多外国人都是深度的微信用户了,但是他没有什么可以关注的自媒体,因为做英文这方面内容的只有媒体,像《Time Out》这种的,没有一个观点性的博客。
我的主要读者还是中国人,我想纠正他们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
我想这个账号里边主要吐槽是两个刻板的印象,我主要读者还是中国人,我觉得还蛮值得讲的点就是,中国人对外国人的两种刻板印象,两个极端的刻板印象。
一个就是,你是一个外国人你就特别牛逼。这些可能在工作中比较多,这个人能力跟你差不多,但是拿钱却比你多或者晋升的空间比你大。
另外一种就是反方向,你是一个外国人所以你什么都不懂,经常有一些外国朋友和一些中国客户去聊一些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的时候,中国人就会觉得你们老外什么都不懂。
这两种现象恰好又是在两个极端,一个是把他们捧的特别高,一个是说外国人什么都不是。我觉得这两种天差地别的刻板印象挺有意思的。我相信大家也都有体会。
这个账号在最开始的一、两个月(是)增长最快的时候,之所以增长得很快就是因为有很多「黑粉」。因为最开始的几个月的文章风格都是我当时最想表现的内容。
比如说我对很多外国人并没有真才实学,却认为自己长得一张外国的面孔而做着名不符实的高薪工作这种事情,或者是有很多中国女孩为了能够得到一张绿卡或者是加入美国国籍而去和外国人约会等等这种现象,是我很想表达的。
所以我用一种比较辛辣的方式去展示这个东西的时候,就会引起很多人反感。当然这些人,很多人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
比如说有一篇文章写到英语老师的时候,有很多做英语老师的人就会站出来骂我说,你不懂我们对于英语老师这个职业的热情等等。
或者是写到中国女孩的这个文章的时候,就有很多中国女孩就站出来骂我。因为大家不知道这个账号背后是谁,所以大家在骂我的时候,总是会带着一种自己的假设去给我安上一个身份。
比如说我写中国女孩文章的时候,大家就自认为我是一个白人男性,而且是在中国泡不到妞儿的这种loser,所以我才会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去讲这种话。
其实这些评论在我自己看来是蛮有意思的。因为我在说一些中国女孩群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而我自己本身其实就是一个中国女孩,而且我也交往过很多外国人。但是大家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只有一个白人男性才会站在这个立场上去说这种话。我觉得大家对于身份和观点之间的这种自我配对这件事情还挺有意思的。
刻板印象是不是会随着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的开放程度逐渐消除
比如说你看美国白人和黑人之间的这种刻板印象,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实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发达的,但是并没有让他们自己的国民去消除自己国家之内的几个种族之间的刻板印象,而这个印象放到中国说,我们也是能够看到一些端倪的。
比如说网上很多人他们秉承着一种中国至上的这种民族主义的看法。尤其是说确实我们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来说,不管是经济或者是军事等等方面发展得很好,大家就会站在一种我现在就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国民,我不需要对其他的国家和文化去做更多的了解,因为没有意义。经常会说很多美国人对我们中国的文化很无知,经常说你们中国是不是马路上都很少见到汽车等等这种很白痴很白痴的言论。
但是你试想一下,假如说有一天我们的中国的国力发展到一个世界第一强国的地步,我们是不是也会秉承着这种想法去看其他国家的人。我们去一个其他的第三世界国家,我们说你们是不是连WIFI都没有这种。
所以我觉得文化刻板印象这件事情真的不是像我原来想的这样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之间的开放就会越来越小,或者是甚至说被消除这样。我觉得反而会被这种民族主义者或者是这种中国至上的人,把我们自己的国家更加的孤立起来。
大学在清华读的生物医学工程,我就是觉得学这个没那么累
我大学在清华读的生物医学工程。我是来自一个东北一个很小的城市,所以像我们那边,大家都已经上高中的时候,我觉得可能相对二、三线城市存在这种现象,你上高中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大学的这些专业是干嘛的,然后你也不知道学了这个专业以后会做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当时我考大学的时候,清华有一个自主招生的加分,加20分,当时我就觉得,哇塞!板上钉钉了,所以高考的时候就很放松,考的很差,然后就是加了20分之后勉勉强强过那个录取线,然后就没有什么选择。
当时给我负责招生的老师给了我几个选择,一个是水利工程系,一个是化学化工系,一个是生物医学工程系,然后想说这个生物医学听起来好像没有那么累,因为感觉化工会中毒,水利感觉好像要去大坝,这个想法其实是很片面的,水利的也不一定要去大坝,也可以在银行做一些水利系统相关的这个检验工作。
当时完全不知道,只是觉得生物医学好像听起来在实验室里,是鼓捣一些小东西。
我现在的男朋友James太像个中国人了,我反而太像个外国人了
现在的男朋友James太像个中国人了,有的时候反而觉得我像一个外国人。我已经和很多外国人交往过了,平时圈子里也都是外国的朋友,我其实自己有很多想法是蛮西化的了,但是他反而是特别特别中国化了,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
他是属于跟我爸妈出去,我过年一起回家,他是在我家酒桌上会自动敬酒的人。
我今年带他回家,我们家一群亲戚在一大圆桌吃饭,然后我爸可能先致词,还是要说一些话的,然后过了一会儿大哥自己倒了一碗酒说今天我想感谢大家,我要敬一杯酒,然后开始讲自己,讲说大家怎么样包容他一个外国人,他又给每个老人也敬酒了,年轻的人也都关照了,然后小辈们也给了一些鼓励,最后还先干为敬。
我爸妈就是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见,每次他如果真的做错了什么事的话,我爸妈就觉得他外国人嘛,他不懂,所以就很容易的原谅了他。 一旦他稍微做了点什么,我爸妈简直就是,哇塞!家里人喜欢他喜欢的不行了。
James中文讲得很好,他经常会跟我用歇后语。我想说这跟那儿学的乱七八糟的。经常我跟说一什么事儿,他说我「裤腰带没眼」,我说「裤腰带没眼」然后呢?他说「系不住」嘛,然后我就说请问你在那儿学的这些玩意儿。
我们俩之间的冲突都是因为我太像外国(人)了,他太像中国(人)了。我们的问题反而反过来了。
我认识很多比如说黑人朋友,每个人都是很不一样的。或者是我认识很多白人的外国朋友,每个人都是千差万别的。我们硬要去用一个国籍,用一个文化,用一个性别甚至是性取向等等这样的标签去套每一个个体,其实是很没有意义,很无聊的一件事情。
大家都在讲刻板印象,大家都在讲种族和种族,性别和性别或者甚至年龄层之间的代沟等等。但其实随着你对人的接触越多,或者对这件问题的思考越多,你就越来越觉得其实我们身边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不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异,不是种族和种族之间的差异,甚至也不是性别、年龄等等这些因素的差异,而更多的就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回复关键词
收看Figure出品的其他人物故事
迪玛希 | 河森堡 | 煮饭仙人 | 煮饭仙人2
你想看的人物,你想不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