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ReST小结:碎步前行
我之前写过一个2021年度ReST小结,主要是谈谈失败,能让大家开心一下。特别适合“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的人群。
但还是要每年对自己有所交待。我前面反复提醒自己,学术这条长路,主要是要跟自己较劲,2021年是碎步前行的一年。
(ReST年度回顾:2021失败版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1,Research
我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希望每年Google Scholar能多100+次引用,然后h-index能每年+1。与2020年相比,算是完成得不错。引用从306涨到了439,h指数算提前完成了好几年的目标,从7涨到了11,意味着有11篇文章每篇至少被引用了11次。
研究主要还是围绕不同的信息类型和渠道对个人合供有什么影响展开,具体应用在:
1.1 主要收入来源这一财务信息如何影响个人对组织性质的判断,服务的选择,以及捐款的意向。这篇Resource Publicness Matters in Organizational Perceptions和承昕合作,在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online first了。承昕一直关心sector difference和nonprofit commercialization的问题,我主要是关心即便在同一种信息里也有不同的信息类型及其影响。
通过两个在线实验,我们发现如果一个组织大部分收入来自捐款,相比于大部分收入来自政府资助或者收服务费的组织而言,个人会认为这个组织更暖心(warm),也更得力(competent),就更愿意选择其服务,为其捐款。承昕在这篇文章上花了很大的力气来细分publicness。最终我们决定不走寻常以ownership来断publicness的路子,而是以收入来断perceptions of publicness,算是往前走了一点点。
所以这篇文章第一轮三个reviewers就给了非常正面的意见,其中两个reviewers还谈了一下这篇文章对PA研究的意义,几乎没有提出问题。文章第一轮就被接受了。
1.2 还是看体验式慈善的影响。体验式慈善最大的局限可能就是需要实打实的一笔钱,交给学生去捐给非营利组织。所以如果没有经费,往往就难以为继。
那么一个往下走的问题是,是不是没有体验式慈善、采用传统课堂教公益慈善也能有类似的效果?如果答案肯定,那就意味着不一定需要体验式慈善,在省钱的情况下,也同样达到类似的教育效果。
传统课堂和体验式慈善教育最大的不同是经验(作为信息渠道)不同,传统课堂多为间接经验,而体验式慈善是一手直接经验,所以对比看得是两类不同经验(信息渠道)对个人的影响是否不同。
我和李健兄利用第一期善识计划的数据,看了一下传统公益慈善课堂是不是也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社会需求意识、学业兴趣、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慈善意向。总体而言,从上述四个方面的学习结果来看,参与善识计划课程的学生们的平均分值课后都比课前有了提高。但尽管公益慈善通识教育显著提升了学生的需求意识和学业兴趣,在提升社会责任和公益慈善意向方面的效果却不显著。
意识和兴趣这种非行动指向的结果有提高,但提升社会责任和参与公益慈善活动这种行动指向的结果提高不明显。换句话说就是: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个推论是要提高学生的公益慈善行动意向,那么体验式慈善或是更好的选择。为什么呢?需要更多经验研究来证实杜威的论述:一手直接经验有助于习得默会知识。而默会知识往往很难通过传统课堂来传授。接下来会有新文章推进这一块的研究。
(点击图片查看我对自己前面发表的工作的一个小结。)
另外,我答应自己从2020年开始,每年发表一篇中文论文,2020年发的是关于合供研究的一项综述,而2021年就是这篇《育人为善》。
1.3 接着Communication for Coproduction往下做,2020年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的文章综述了过往研究和我自己大致对未来研究的设想。简而言之,合供研究必须重视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沟通能部分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助于推动合供绩效。
2020年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文章则是一个应用,主要是说在新冠期间,政府要民众主动参与防疫抗疫来合供更好的健康结果,就需要提高所沟通的信息的可信度,尤其是在低信任环境下,信息可信度可以通过与专家和非营利组织合作来提高。
2021年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的文章则聚焦在非营利组织在信息沟通中的作用,尤其是与政府合作,不仅能提高信息的可信度,还有在信息不足或过载的情况下,提供或筛选信息,促进沟通,提高合供绩效。
这三篇文章使用了同一个题目Communication for Coproduction,是我自己探索《如何像编连续剧一样写论文》的另一路研究。
2,Services
2.1 今年起和朱凌老师一起出任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的Co-editors。有几项改变:
首先,当然是按期出版。在2021年第12卷第1期里,我们介绍了CPAR高引文章。在第2期里,我们介绍了给CPAR撰稿的名家文章。
其次,CPAR有了个新家也有了新的编辑团队。
另外,开始组织活动。第一次活动献给了新秀们 CPAR公管新秀论坛 。
2.2 今年首次ARNOVA annual conference committee服务,同时依旧和Ruodan一起chair了methods & data这个track。另外,疫情以来第一次去参加了真人会议。
特别值得提一下,承昕和媖霖成为了我们ARNOVA中国小组新的领导。今年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为亚洲学者发声。尽管AAPI在美国语境中的定义其实也很繁复,但我们邀请了不同族裔和背景的学者来讨论这个话题。感谢媖霖和承昕,展示了新一代亚洲学者不同以往的风貌。
2.3 其实还参与了不少其他活动,疫情若有什么正面影响,可能是让大家体会到网络开会其实是个很好的选择。
在轶青主持的“随机游走”博客,先是一起访谈了许成钢老师,点此参见愿你看守灯塔:许成钢老师访谈(极简版)。
然后谈了谈读博的日子 (参见这里的回顾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188b7126a0a196b2b609c6d?s=eyJ1IjogIjYwMmUzMWEyZTBmNWU3MjNiYjBkYTM1MSJ9 或者搜“随机游走 读博的日子”)。其实之前也有提过自己的读博经历,参见《我是怎样在四年内拿到博士的》。
(我能说什么……)
参加了公管中美会,又忍不住吐槽了一下:旁听公管中美会,几点感受不吐不快。
和公益慈善学园的朋友们聊了聊实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关于非营利研究方法,我之前也大致想过,点击《非营利研究方法谈》。
3, Teaching
我在《2021年度ReST小结:来谈谈失败吧》里说过拿到从教以来最低分,但怎么讲呢,我自己的教学评价从来都是两极分化的,从这家伙根本不应该当老师到pay Professor Li more都有。
但作为老师最开心的是学生出山。首先是Jay和我做了个小研究《募捐会影响非营利组织声誉吗?》,在Johnson Center for Philanthropy讲了一下,效果很好。文章还在改,希望能发出来。
然后学生Binh Ha作为优秀毕业生出现在了学校的首页上。Binh是我的GA,也和我一起做非营利财务方面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最让我感动的是,Jay和Binh一起把我提名为GVSU Distinguished Graduate Mentoring Award。虽然最后没有拿到奖,但来自学生的这段赞美,足以让我忽视所有不好的评价,继续倾尽全力教书育人。
ReST年度回顾:2021失败版 | 2020 | 2019 | 2018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