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伍岭:三位青年作家的三种朦胧美 |2019,炬火与微光

伍岭 中华文学选刊杂志 2023-04-09

2019,炬火与微光

年度文学阅读印象与私人分享



三位青年作家的三种朦胧美






伍岭


作者简介:伍岭,《晶报·深港书评》编辑。



米兰·昆德拉有句话:“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而这种朦胧感在今天要介绍的三位青年作家笔下都有鲜明的特质,他们让日常阅读产生某种快意。在这快意里,有郭爽的勇敢与对世情的体悟,有林培源魔幻与亡灵视角下的人之困境,蔡东在“星辰”下的坦荡。我相信这些都是作家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种种情感的答复,这种追求的朦胧美恰恰让我们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只是我们无法准确地诉说罢了。

为什么我会选择这三位青年作家?因为他们都来自中国南方。而我作为深圳的媒体人,对于南方的作家也更为熟悉。郭爽长居广州,林培源虽就读于清华大学,但他生长于汕头,蔡东则是深圳某高校的教师。南方的细腻与温润虽然不是他们作品中的全部,但有那么一点现实与魔幻交织的手法,成就一种细腻的朦胧,也是能绵延入梦的美。

郭爽:为成年人找寻童话

认识郭爽,是从她的小说集《正午时踏进光焰》开始的,也正是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从童年深处走来的成年人是怎样的窘迫与狼狈。《我愿意学习发抖》则让人看到了成年人的无助和妥协。这本非虚构作品,是郭爽行走德国寻找格林童话的纪实。她将童话与现实融合,童话里的哲学与人生皆成为成人世界的倒影,无论是想要学习发抖、渴望独立生活的儿子,还是摆脱金子、一无所有回家的汉斯,或者敢在夜里行动的花,都在德国人的日常里变成了令人向往又胆怯的“黑森林”。

郭爽说过,《格林童话》是她成长之中、离家之前,读了很多很多遍的一本经典童话,它是郭爽童年里最美好的梦,同样也是德国人童年的美梦。可故事里的哲学只有在体验到成年人的生活时才能显现出来。所以郭爽的德国行,不仅令她收获了童话的现实意义,也让异国纷繁的生活在我们每个人眼里低垂。原来人情与困惑是相同的,郭爽给予了我们童话新的定义——就是不要忘记“渴望”的感觉。正如那朵敢在夜里行动的花一样,魔咒之所以被破除,是因为花儿对爱情与自信充满渴望,它摆脱了夜气中凝结的露水,才得以换回做一次女人的机会。

有人说郭爽很有灵气。有灵气不假,但她不单胜于灵气,难能可贵的是将灵气收于笔端,从那种矛盾的人情代际中,从徘徊不止的都市与故土间,所有的不动声色都在郭爽这里实现了日常的表达。正是这种表达里渗透的渴望,给予我们思考,即便永远不说,它也是朦胧的回音。

郭爽《我愿意学习发抖》

林培源:将世界穿过针眼

《神童与录音机》是林培源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我把它看成是每个人要寻找的童话,也将其比作成年人的寓言。这本书里收录的九篇小说中,有神秘的白鸦、人鬼难辨的邮差、有跌入蜂巢内部的养蜂人、借“烧梦”焚毁记忆的老人……你所看到的林培源,绝不是重复自我的林培源。在写作这条路上,林培源多变的风格极具魅力,而这魅惑之力在九篇小说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我相信他是创造童话的人,更是挑战旧有观念的青年作家。我同样认同他提出的“讲故事如同浣衣”的说法,小说艺术要将生存的内里翻折,作为读者的我们,正需要看见这些被翻折的真实,无论外表如何虚构与魔幻,内里之物才关切我们的欢喜忧愁。

所以林培源也是先锋的。他在《诞生》中借人物之口表达文学观点,在《金蝉》中带领读者体验“蝉蜕”的虚实与迷惘,在《神童与录音机》里展现了梦对人的束缚,在《白鸦》中寓意了世俗与信仰的纠葛……这种种皆有所反讽与反思——人是什么?将归往何处?林培源笔下的魔性并非唯一答案,他所创作的人物才是我们的来路与归途。先锋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无论何时阅读,“人”的本质皆是鲜明的。而林培源的先锋可能还有更加先锋的技巧,但这次他所展现的九种将世界穿过针眼的方式,正带出了微观视角下的人生的朦胧现实。

林培源:《神童与录音机》


蔡东:星辰下的沉默众生

蔡东是深圳作家中留给读者印象较深的一位,就作品而言,我觉得沉稳有度,也保持了对文学的纯粹追求。从《星辰书》来看,其中有蔡东式的坚持与延续,也有对文学的突破与尝试。要说作品中最打动我的地方,则是蔡东将笔下那些一无所有、赤裸裸的人勇敢地暴露在太阳下的情状,如加缪所说的那种“不会留下阴影的太阳”。正是这样的太阳,让我们体会到人的孤独无助在于相互映照和自得欢喜;正是这样的太阳,将“星辰”化为不想言语的众生。

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沉默。《伶仃》描写了夫妻之难,既不相认也不表态,亲情、爱情皆在虚幻与想象中维持;到了《照夜白》则成了身不由己与固执坚守的两难,那种识时务、游刃有余的样子成为难题。但蔡东将这两个故事写得极为坦荡和痛快,我们无法面对的都在她的笔下变得凌厉又沉默,仿佛直面一轮太阳时的悄无声息。

然后是人与人的镜像关系。《来访者》里的病人与对话者的镜像,是儿子与母亲得不到回应的镜像,是医患之间日积月累的相互折磨。家庭的冷漠由沉默而起,心理的阴影也因互诉而悲苦。蔡东直面这些困境,直面星辰无声闪烁的真意。此时,你或许能知道生活让你失去了什么,但“追求的终极永是朦胧的”,无法说也不想说,正如蔡东为我们留下了的朦胧星辰。

蔡东《星辰书》

本刊特约专稿

图片来自网络






2019,炬火与微光 | 聚焦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第1期邀约十六位身处第一线,视野开阔、眼光独到的作家、编辑、评论家与媒体人,分享各自对2019年文学现场的个人观察和阅读印象,推荐心目中值得关注的佳作。其中既有对光焰四射之现象级作品的不同解读,也有对前沿、潜层与偏僻处闪烁之萤火的耐心辨认。或许无法尽数涵盖一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但这样的倾听与论说、观察和辨析,相信也会给各位读者带来启发。

——编辑部









No.1 方岩:2019年长篇小说,我只想聊聊这部 | 2019,炬火与微光

No.2 岳雯:世界与地方的互相凝视 |2019,炬火与微光

No.3毛尖:是这样的,非这样不可 |2019,炬火与微光

No.4 王继军:“创痛”本身深藏向上的渴望 |2019,炬火与微光

No.5 李德南:郑重而有尊严的写作 | 2019,炬火与微光

No.6 魏小河:不是那力量前方的风景,而是力量过后的痕迹 | 2019,炬火与微光

No.7 行超:有关“我们”的文学 | 2019,炬火与微光

No.8 林珊珊:媒体非虚构写作的野心 | 2019,炬火与微光

No.9 张杭:2019,文学视野下的戏剧创作 | 2019,炬火与微光

No.10华斯比:华文推理,文本内外的探索 | 2019,炬火与微光

No.11 张光昕:三部诗集,三个反顾之梦 | 2019,炬火与微光

No.12 姜振宇:中国科幻,搞点新的 | 2019,炬火与微光

No.13 李璐:这些走向远处的探索者| 2019,炬火与微光……




中华文学选刊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
1993年创刊
跨越文体、类型、媒介、代际、地域的综合性文学选刊
从生长中的现场,发现当代汉语写作的高度与活力



欢迎订阅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

以更丰富的内容服务读者

每月1日出版,定价20元

邮发代号82-49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邮政网上下单请扫二维码



微店优惠订阅长按以下二维码




2020年第1期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1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