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脉》诗词篇35 项羽《垓下歌》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千古最美情诗。
我们结束了李煜的“千古词帝”的人生悲欢历程,用一首《虞美人》回望了他生与死的超越和痛与美的悲歌。说到那唯美的“虞美人”的词牌,不论后世如何解释,所有人都公认的它来自于项羽与虞姬的故事。那么为了那美丽的“虞美人”,我们今天就来赏读一下项羽的那首《垓下歌》,赏读一下那“霸王别姬”的历史场景。诗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里曾经有篇文章说,说:“讲话和写文章,似乎都是失败者的象征。正在和运命恶战的人,顾不到这些,真有实力的胜利者也多不做声。譬如鹰攫兔子,叫喊的是兔子不是鹰;猫捕老鼠,啼呼的是老鼠而不是猫(鹞子捉家雀,啾啾叫的是家雀而不是鹞子。),又好像楚霸王,追奔逐北的时候,他并不说什么,等到摆出诗人面孔,饮酒唱歌,那已经是兵败势穷,死日临头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真是让人平生悲哀与感慨。且不说讲话和写文章是不是真正的失败,单就楚霸王而言,等他摆出诗人的面孔,唱出《垓下歌》,唱出“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时候,真是“兵败势穷,死日临头”了。
《垓下歌》为项羽所作,这是有着明确的史料证据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段话是说,即便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十面埋伏之中,闻汉军四面楚歌,也不禁为之沮丧,以为楚地尽为汉兵所得。在这穷徒末路之际,曾经可以俾睨(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天下,连天下都不放在眼中的西楚霸王,在他穷途末路的时候,他的眼中,只有一匹马、一美人。美人的名字叫“虞”,所以我们叫她“虞姬”。所以后来民间传说虞姬姓虞,其实不然。《史记》里明确记载,她的名字叫做“虞”,“姬”是美女、歌姬的一种代称。
自春秋以来,像《左传》里就常以“姬”,这是黄帝和炎帝的两大氏族姓氏。而春秋以来则多以“姬”或“姜”来称美女,比如夏姬(夏姬(约公元前640年前后―?),姬姓,名“少(上孔下皿)” ,春秋时期郑国公主。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母亲为少妃姚子。因为嫁给封地位于株邑(今河南柘城县)的陈国司马夏御叔为妻,因而称为夏姬。御叔早死,与夏姬有一子夏征舒。夏姬是春秋时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 妖淫成性,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引出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史载她三次成为王后、先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共有九个男人因为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骊姬(骊姬(?-前651年),或称丽姬,名不详,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妃子,晋君奚齐的生母。骊姬姿色艳美。前672年,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获立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而骊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阴险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信任,参与朝政,但骊姬仍不满足,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前651年,晋献公病危,嘱托大夫荀息主政,保护骊姬母子,辅助奚齐继位。晋献公死后,荀息遵旨立奚齐继位,骊姬为太后。但在丧礼过程中,里克杀死奚齐,荀息于是改立卓子为君。不久,里克杀害卓子和骊姬。)、庄姜(宋人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她是春秋时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姜等。
就最初的一手文献《史记》而言,它并没有交代虞姬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只交代了她的一个名字。但因为项羽是楚国下相,也就是今天江苏的宿迁人,所以有学者认为那么虞姬应该是今天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的颜集镇人。像清代的大诗人袁枚,就曾经写有《过虞沟游虞姬庙》诗(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并且自注:“相传虞故沭人也。”就是说虞姬是沭阳人。前一段,我也去探访项王故里,见到当地有很多虞姬与项羽青梅竹马、一起成长的传说。虽然史无确证,但从项羽对虞姬的情感来看,两人或本来就是两小无猜,或者生于同乡有同乡之情,故而有美丽爱情,倒也让人“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虞姬和虞姬的爱,对西楚霸王项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甚至提出过虞姬能战,就像梁红玉之于韩世忠,红拂女之于李靖一样,对他们的事业都有助力和帮助,而她们本人也都有强大的能力和功夫。所以你看,到今天有一款著名的“荣耀”游戏——王者荣耀,我听说虞姬在里头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角色。据说虞姬在游戏里是手持双枪,可以提供远距离射杀技能的射手形象。不知项王重生,再做霸王别姬时,面对这样虞姬,又该作何感想?
面对“霸王别姬”,《史记》并没有记载虞姬当时的反应,也没有明确记载虞姬最后的结局。但赵晔(赵晔,东汉学者。字长君。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人。早年为县吏,弃官去犍为郡资中(今四川资阳)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学习韩诗。州官召补从事,不去。闭门著述,直至老死,写就《诗细》、《历神渊》和《吴越春秋》)所撰的《二十五别史》,这部书中引西汉陆贾所作的《楚汉春秋》,却记载了虞姬的,却记载了“霸王别姬”时虞姬的反应和人生结局。据说在项羽作《垓下歌》罢,虞姬泣而作《和垓下歌》。诗云:“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遂拔剑自尽。当然,后世梅兰芳先生演绎的《霸王别姬》恒为经典。甚至到这个电影中,电影《霸王别姬》,我们也知道哥哥张国荣的演绎也是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因为要扩充情节,当然,虞姬又有了“虞姬起舞”、“霸王别姬”的很多情节。
但就《楚汉春秋》所记载的虞姬的《和垓下歌》,宋代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认为,虞姬的这首《和垓下歌》应该算是最早的一首五言诗了,对此文学史上大多不认可。此前很多学者认为,像虞姬的这首《和垓下歌》:“汉兵已掠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虽然很通俗,很近乎于楚地民谣,但文学史上好像有一个此前被公认的一个观念,就是汉代不可能有这么成熟的五言诗,那就不用说“楚汉相争”之际了。
事实上说汉代不可能有那么成熟的五言诗,几乎成了一个坎儿。我们知道,像卓文君的那首“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也基本上是被文学史书否定了。我教文学史多年,此前对这个定论也深信不疑,但渐渐地阅读文献,事实上我个人,说老实话,对这个说法现在渐渐地有些怀疑。你比如像《汉书•外戚传》,其中就记载了《戚夫人歌》。我们都知道,刘邦宠爱戚夫人,甚至一度想把皇位传给戚夫人所生之子赵王如意。所以刘邦死后,吕后对戚夫人深恨入骨,先是把她囚于永春巷,让她每日舂米劳作,戚夫人悲而作《戚夫人歌》。歌云:“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吕后闻此歌后勃然大怒,竟残忍地将戚夫人弄成了“人彘”。“人彘”就是挖去双眼、熏聋双耳,并灌药致哑,断其手足,可谓是残忍至极。
《戚夫人歌》为《汉书》所记,其中“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这应该说是和虞姬的《和垓下歌》颇为类似的五言之作。另外像我的祖先郦道元的《水经注•河水》著里头,也记载了这个汉代的《长城歌》。他引晋代的杨泉的《物理论》说,(杨泉,中国三国西晋哲学家,道家崇有派代表人物。生卒年不详。字德渊。梁(治今安徽砀山)人,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处士。太康六年(280)晋灭吴后,被征,不久隐居著述,仿扬雄著《太玄经》14卷,又著《物理论》16卷、集2卷。)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这些都是要有文献可考的五言。所以汉代究竟会不会出现成熟的五言诗,至少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
而虞姬的那句“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也实在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就是“意气”二字。对于项羽来说,对于西楚霸王来说,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在穷途末路之际,他的胸中意气、他心中的所思所想、所寄所托,又是什么呢?
回头来看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头两句说的是什么?说的即使是到十面重围、四面楚歌声中,即使是到人生穷途末路之际,面对失败,甚至于死亡,项羽,这位西楚霸王内心中对自我的认识从未改变。他是一个怎样的项王?他是一个怎样的霸王?他可以力能举鼎,可以雄视天下,他可以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文明史的进程。所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这一句里有着项羽对自己人生的期许,其实更悲凉的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总结。
当年的项羽,出身名门,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后随叔父项梁读书研习兵法,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羽年轻时随叔父观秦始皇游会稽,观秦始皇渡钱塘江时,竟大胆而直率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后来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公元前207年,大将章邯带兵30万围攻赵国巨鹿。作为副帅的项羽,这时候居然果敢地刺杀了犹豫滞留的主帅宋义,破釜沉舟,只带3万兵马,大战秦军,使之覆灭殆尽,创造了“巨鹿之战”以少胜多的军事史上的奇迹。
巨鹿一战,项羽威震华夏、名闻诸侯。“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事实上,在秦末反抗大秦暴政的农民起义过程中,项羽才是力拔山兮、横扫暴政的那一面最高的旗帜。清人李晚芳曾评,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李晚芳(1691~1767),广东顺德人,出身世家大族,是进士李昴英的第18代孙女。李晚芳6岁就跟随在碧江寡居的姐姐从学,长大后嫁给碧江的梁永登,尽管家境贫困,而且中年守寡,但李晚芳仍在事翁姑、育儿女和直接参加劳动之余,坚持研读经史,而且写出很多前无古人的著论。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其子梁炜事业有成,儿女们致富后,上了年纪的李晚芳有了潜心著述的条件,乾隆十六年(1751),其重要的著作《女学言行纂》脱稿,时已60岁。晚年,她把居所命名为绿猗园,自号绿猗老人,被远近称为“女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李晚芳以76岁高龄在家乡去世。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迄今正襟读之,犹觉喑嗯叱咤之雄,纵横驰骋于数页之间,驱数百万甲兵,如大风卷箨,奇观也。")想当年项羽的英雄气势,笼盖华夏。即便是在后来全军覆没的乌江岸边,只要他叱咤一声,汉军将士也人仰马翻,辟易数里。(“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意为:项王瞪大眼睛叱喝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被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此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如此神勇、如此豪强,项羽确实是一位举世无双的战神,所以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确实是对自我的精准的认识,确实并不只是夸张,而是对自我人生的精准认识。
可是接下来一句“时不利兮骓不逝”,则往往被后人所诟病。项羽固然神勇,可惜他有着不可避免的性格缺陷,再加上识人不明、用人有误,远不如刘邦对人才的重视,致使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也要弃他而去;而像项伯这样的小人,却能在他手下春风得意;甚至连一心帮他的老师范增也徒唤奈何。(徒唤奈何 :白白叫喊, 无可奈何。)他虽然勇武绝伦,却只知恃勇逞强。一路攻城略地,却一路杀伐劫掠。正所谓“沐猴而冠,为世人笑”。(沐猴而冠,成语,出自《 史记·项羽本纪》、《 汉书· 伍被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 傀儡,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原为韩生讥讽项羽。)从人际关系以及人才团队的角度看,他远不如刘邦的圆滑老成。当然,他也远没有刘邦的阴险狡诈。
其实,勇力无双的项羽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他的眼中只有他自己,和他的最爱。他自己便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王,而他的最爱,便是他胯下的乌骓马和怀抱中的虞姬。所以,他不会承认、也不会去面对所谓的那些指挥上、用人的错误,即便自刎乌江,他也会说“非战之罪,乃天亡我”。所以“时不利兮”,是命运不济,败则败矣,成王败寇,你刘邦固然诡计多端,固然最终获胜。但在项羽的眼中,到人生末路之际,他也没有把刘邦看作和自己一样的对手。他的对手是命运、是时运、是无可抗争的、冥冥中的命数而已。“时不利兮骓不逝”,连神勇的乌骓马都不能再任意地驰骋,那么更加神勇的项王、霸王,又该如何呢?无可奈何!只能徒唤奈何!
所以“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万里江山,什么万千臣民,霸王都可以无动于衷、不悬于心。唯独一个虞姬,不忍别离、无可奈何。这是一个曾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可在末路之际,却有如此的温存与柔情。一首《垓下歌》,一出“霸王别姬”,在刀光剑影里是悲歌绝唱,在拔山盖世中是缠绵悱恻。周围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人喊马嘶、刀光剑影的战争风云,而舞台的中央,却是英雄、骏马、与虞美人的、不朽的文化意蕴。这是何其精彩的、何其深情的一幅场景啊!
苏轼有诗云:“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濠州七绝·虞姬墓》苏轼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而其弟苏辙则有诗云:“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苏辙《虞姬墓》布叛曾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令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苏轼、苏辙兄弟,俱认为可与项王精神与世共存的,唯有虞姬的深情罢了。而当年项羽入咸阳之后,尽取其珠宝,一把火烧尽秦宫,却独不取秦宫中诸女子,竟遣而散之,可见他的心中独有一位虞美人。一句“虞姬虞姬奈若何”,既可见霸王的深情,也可见大王的意气之境啊。
后来世人传说,虞姬为情自绝,血染黄土。在其鲜血浸染处,长出一种美艳的花草,后人便称这种花为虞美人。李后主的千古名作《虞美人》词云:“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大概更深重的感慨,是往事中的心情、心境又知多少?
虞姬舍身报答君王,而项羽经东城之战之后,在乌江岸边终于明白四面楚歌只是汉军之计,却毅然决然地解赠乌骓马、自刎乌江边。大概在他的心中当虞姬已去、乌骓已别,即便成王败寇、风云变幻,这世间也再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留恋的东西了吧。
所以霸王的人生告别,其实是轻蔑地面对那个使尽一切伎俩的刘邦。意谓我的头颅你可以拿去,大好的天下你也可以拿去,但这天地之间,那个曾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那匹可以驰骋天下、忠心不二的乌骓名马、和我那至美至爱、至真至艳的虞姬、虞美人,却是你刘邦不可企及、不可染指,也是这世间的尘嚣不能影响一分一毫的至真存在。
所以当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时候,他并不了解那个骄傲且痴情的霸王。唯有当“朗朗清辉照古今”的李清照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时候,他们一样的至真、至纯且傲骨嶙峋的人生,才在历史的长河、文明的长河里取得了人性的共鸣。
“虞兮虞兮奈若何”!我的爱,除你之外,别无桑田,别无沧海!
《江南文脉》诗词篇01 张继《枫桥夜泊》《江南文脉》诗词篇02 杜牧《江南春》
《江南文脉》诗词篇03 张祜《题金陵渡》
《江南文脉》诗词篇04 皮日休《惠山听松庵》
《江南文脉》诗词篇 05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江南文脉》诗词篇 06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文脉》诗词篇 07 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南文脉》诗词篇 08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江南文脉》诗词篇 09 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江南文脉》诗词篇 10 杜荀鹤《送人游吴》
《江南文脉》诗词篇 18 姚广孝《淮安览古》| 壮丽东南第一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 22 谢朓《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30 刘邦《大风歌》
《江南文脉》诗词篇31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江南文脉》诗词篇32 文天祥《怀杨通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33 杨基《天平山中》
图文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您看此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