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高知家庭是如何“鸡娃”的?

无才姐 女子无才便留德 2022-10-30


 作者 | 无才姐


上一篇《德国的土壤不长“书呆子”,条件不允许!》推出后,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兴趣,也受到了一些留德华朋友的委婉批评


比如,有人留言说,并不是所有德国人都喜欢运动,也会去让孩子发展音乐美术啥的。


有人说在德国成绩也很重要,升学还是要看成绩。


还有人说,在真实的德国,大部分父母还是希望孩子能考个好中学,以后读个正经大学。


我觉得他们都说得很对,可是。。。


这不都是常识么?!


就算把“德国”两个字换成“地球”都没毛病吧!


我只不过想写写德国特别的地方,扯那些地球人都知道的干嘛?


不过后来反省了一下,觉得还是我的错。


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写过德国人如何 “鸡娃”,可能让一些读者产生了误会,以为德国家长都不大正常,好像不管孩子似的。



但是不写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我发现很多读者非常没有耐心,文章和书喜欢只读一半


一看到兴趣班就说“外国人也给孩子拼命报班”,一看到亲子阅读就说“外国人也在拼命搞学前教育”,然后很快就得出结论:全世界都一样鸡娃


他们根本就不关心别人鸡娃的动机、形式、心态到底和自己有哪些不同,也不管作者赞同什么批判什么,只是急切地想要找些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错。


我曾经在历史文章中深度分析过《虎妈战歌》和《不平等的童年》这两本被国内读者当作教育圣经的书,提到了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误读。


我不希望自己的文章也被这样误读,令更多家长肆无忌惮,让更多孩子深受其害


所以答应我,如果读,请深读。


在读完之前,不要轻下结论






德国家长的鸡娃模式和德国的教育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个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八个字:


循序渐进,路径多样。


一方面,教学内容和要求比较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幼儿园阶段不提倡学前文化教育;小学阶段以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为主,难度和强度偏低;中学阶段学习压力增加,要求孩子在学习上投入更大精力;真正的拼搏在大学阶段,毕业率极其感人。


很多孩子甚至上了大学才明白什么叫做用功,才开始真正发力。


总之,小时候使劲玩,长大了使劲学,到了什么年龄承受什么压力。


将拔苗助长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另一方面,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考大学的路也不是唯一一条。


德国有成熟发达的职业化培训机制,能够充分做到人尽其才。


社会分配相对平均,蓝领和白领的收入差距不大,流水线工人买房买车不是梦,所以高学历不是对所有人都具有致命吸引力。


而且,德国教育系统中设置了很多“曲线救国”的可能性,每一次分流后偏离“学霸路线”的孩子们,都还能通过其它路线进入大学校园。


这两个重要特点决定了德国教育的大环境相对宽松,家长也比较放松


尤其是蓝领阶层,没有太大的鸡娃动力。


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希望孩子考出好成绩,拥有更好的前途。


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关心,可以从三四年级开始明显地感觉出来。


因为德国小学从三年级开始正式计算分数,而四年级就面临毕业升学了。



这个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家长群里询问作业和谈论考试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似乎所有人都开始严阵以待了。


但是紧张归紧张,大多数蓝领家长“鸡娃”都没有什么章法可言,通常是考不好才着急,想起哪出是哪出。


他们通常采用的手段有:惩罚、盯作业、有一搭没一搭地刷些题。


效果只能说,非常一般。


好在他们也能够坦然地接受结果,四年级忙完了,该上哪儿上哪儿,大人孩子都挺开心。


甚至,有的孩子虽然达到了文理中学(学霸路线)的分数线,但优势不很明显,本身也抗拒学习压力,这些家长都会通情达理,支持孩子“降级”选择职业学校的路线。


放着好好的大学不考,跑去上职校,这对中国家长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不知道有多少同胞跟我说过,这些人怕是疯了吧?


其实,对德国高知家庭来说,这样的选择同样也难以接受


我的一位高级工程师朋友就曾经因为孩子没有考上文理中学郁闷到不行。


他清楚地知道,一旦脱离“学霸路线”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好的学习氛围和竞争环境,曲线虽能救国,却意味着有很多弯路要走


德国升学路线及对应学龄


比起蓝领家长,德国的高知家长显然没有那么随性


他们的目标感和信念感更强,对子女的期望也更高。


“学霸路线”是他们的默认设置,并且很早就开始做准备了。


对于德国教育体系看似美好的外表下埋着的大大小小的坑,他们看得一清二楚


比如,四年级即升学分流显然过早,对于晚熟的孩子来说非常不公。


比如,所谓的“曲线救国”只在有限范围内存在,像医生律师这样的职业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比如,德国中小学对语言的要求非常之高,失语言者失天下。


比如,虽然教学内容大致符合成长规律,但会在某些年级突然增加学习强度和难度,“五年级哭一年”不是随便说说。


比如,文理中学每年有一定的淘汰率,能够坚持到高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放在德国高知家长身上也是一样


学习越好就意味着将来的选择越多,能走的道路越宽,这些认知他们也和我们没什么不同。


所以他们也是“鸡娃”的,从孩子很小就开始下一盘很大的棋






大麦最好的闺蜜K,爸爸是牙医,拥有自己的诊所,妈妈是五百强中层管理人员,可谓典型的德国高知家庭


他们居住的片区是著名的富人区,大佬云集,群英荟萃。


那个小区自带神秘气息,据说每天四五点之前都不会有孩子在外面玩耍,不是在家学习就是在家练琴。


这和其它地方一到下午呼朋引伴疯跑疯玩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大麦和K曾经上过同一个幼儿园,小学阶段分开各自就近入学,现在又考入同一所中学,还成了同桌,一半靠缘分,一半靠努力


父母的努力。


K的妈妈原本和我只是点头之交。


大麦四岁那年生日邀请K来家里做客,K的妈妈第一次来到我家。


当她看到大麦满满一书柜的中文书时,久久驻足,赞叹不已。


从此她便开始主动接近我,和我交流兴趣班的信息,让K和大麦报同样的课程,和我轮流接送。


我们不是邻居,相距颇远,但是每周都特地安排一天串门,让孩子们一起玩耍。


即使后来上了不同的小学,这个串门的习惯都一直保留着,我和她不厌其烦地组局、接送,看着两个小姑娘亲密无间地长大。



我们有着相近的教育理念,从彼此身上都学到了很多东西。


K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我所接触到的德国蓝领家庭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和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大相径庭,表现在:


🍳 第一, 健康的生活方式占有重要地位。


K的家中很少出现垃圾食品,甜食吃得很少,从来不喝饮料。


这种自律在蓝领家庭中很难看到。


很多蓝领家庭的孩子很小就因饮食失当走上了超重的道路,牙齿也因为护理不当而出现问题,早早打上了阶层的烙印。


在德国,你很难从穿着来区分阶层,因为德国的有钱人都太低调了。


但是从身材和牙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饮食习惯和自控能力


阶层跃升之所以很难,并不是因为智力的差距无法跨越,而是因为一个家庭的生活细节代代相传,难以改变。



🕐 第二, 从小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


K的父母从最初就严格规定了她的“屏幕使用时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放开,整个过程温和而坚定。


除了有计划地控制,K的父母还用高质量的陪伴来转移注意力,培养K广泛的兴趣爱好,可谓用心良苦。


反观我所接触到的蓝领家庭,在这方面做得相当随意,家里的电视永远开着,电子设备充当了保姆的角色。


等他们发现孩子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性、严重影响学习的时候,已经根本没有能力再去控制。


🏂 第三, 重视运动,甚至胜过学习。


K的父母工作很忙,没有办法给她报太多的兴趣班。


K读小学的时候,她的妈妈曾经考虑给她报一个英文班,但是最终没有报,因为和空手道的时间冲突了。


英文和空手道之间选择后者,恐怕很多中国家长会感到奇怪。


可是K的妈妈却觉得再正常不过,因为运动能给予孩子学习不能给予的东西。


除了健康的体魄,还有阳光的气质,拼搏的精神,和面对失败的平常心。



K上了中学之后,离家很远


她的父母不仅不用家里的豪车接送,甚至连公交车都不让她坐。


这个从小被捧在手心里的独女,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骑车半小时去上学,风雨无阻。


顺便说一句,K出生时,父母都已经四十多岁,K从小体弱多病,生病的时间比上幼儿园的时间都长。


但是现在,她已经俨然长成充满活力的少女了。


🔖 第四, 把阅读当做生命的一部分


德国家庭真正意义上的“鸡娃”其实只有一件事,就是阅读


有些儿科医生甚至会给三四岁的孩子准备“阅读礼包”,内附给家长的亲读指导。


但是,即使德国已经是全世界最热爱阅读的国家之一,也不是所有德国人都喜欢读书(看起来像是句废话)。


有没有阅读习惯,也是区分不同阶层的重要标志


那些电视永远开着的家庭,能翻出几本书来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当年K的妈妈站在大麦的书柜前赞叹不已时,其实已经和我确认了眼神。


K从小饱览群书,德英双语俱佳,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唱很多英文歌曲,记住长长的复杂的歌词。


她热爱语言,和大麦在一起的时候经常玩上课的游戏,她教大麦英文,大麦教她中文。


相比起没有受过阅读训练的孩子,她们在学习上无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尤其是进入德国中学后,英语难度陡增,二外三外来袭,从小被“鸡”过阅读的孩子学习起来会轻松很多。



💡 第五, 保护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


与中国父母急于让孩子多学点东西“抢跑”不同,K的父母非常注意避免提前教授课本知识。


他们“鸡娃”更多是为了引导兴趣,为孩子打开一扇门。


K从小读过那么多书,她的妈妈却从来没有系统地教过她拼写和语法,老师会做的事她都不做。


不用过早的“剧透”消磨孩子的学习兴趣,而是用适当的留白,给孩子更多自我探索的空间。


相比起灌输知识,K的妈妈更重视培养她的学习习惯。


K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写作业,练琴,考前复习,从小就非常有规律


她们那个传说中四五点之前没有孩子出来玩的小区,其实也未见得真有多神秘,只不过相似的家庭都有这样的共识而已。


这种共识在蓝领家庭却常常是缺乏的,很多孩子学习极不规律,家长想起来管一管,想不起来就放任自流。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更加难以培养,真正的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



第六, 重视过程,看淡结果。


K的父母对她学习上的关注是持续的,付出的心血不少,对结果却看得极淡。


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成绩责备过K,这是最让我敬佩的地方。


四年级的时候K曾经考过两次四分(及格),一下就把总分拉了下来。


在分流的节骨眼上出现这样的意外,任谁都要眼前一黑。


但是K的父母默默消化了自己的情绪,转身给了K大大的拥抱。


什么是了不起的父母?这就是!


事实上,这也是不同阶层的一个很大区别。


蓝领父母们很容易迁怒于孩子,喜欢采取惩罚措施。


高知父母们却总是对孩子充满同理心,耐心了解他们的困境,并用成年人的经验去帮他们解决问题


前文提到的那位工程师朋友,在孩子落榜后都郁闷成那样了也没有责怪孩子,而是转身就着手帮助他适应新的学校去了。


扪心自问,这大概是我们最难做到的地方



📀 第七, 培养兴趣爱好有目的性,但无功利性


德国的兴趣班五花八门,价格亲民,放眼望去一片“全民鸡娃”的盛况。


但是仔细想想,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什么都不考级,什么都是随意,说好的鸡血呢?


如果说高知家庭和蓝领家庭有什么区别,那就是绝大多数高知家庭都会选择一个项目锻炼孩子的长性


至于结果如何,倒显得不太重要。


K从小练琴,天赋不算出色,几年来竟然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或考级。


她的父母没有施加任何压力,只是督促她每天保证练琴时间而已。


这种无目的的投入在许多中国家长看来总是有些奇怪。


但是K在学习中的持久耐力和良好习惯,谁又能说和练琴无关呢?



对孩子真正具有天赋、疯狂迷恋的东西,高知家庭能够提供的支持也是相当惊人的。


大麦有个朋友学习一般但极其热爱网球,父亲当地知名企业家,博士学历。


这位父亲似乎从来没有纠结过打网球会不会影响学习这件事,给儿子请了私人教练天天泡在球场里,平时大小比赛,假期网球夏令营,投入巨大。


这能简单地归于“有钱任性”吗?


似乎也不能。


从小学会为了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奋力拼搏,谁又能说对未来的人生毫无意义呢?





观察中西方不同家庭的教育状况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人生有强烈的主导意识,习惯用孩子的成败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他们和孩子总是爱恨纠缠,恩怨不断


即使很多人在德国已经生活了十几二十年,甚至伴侣就是德国人,也无法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曾经就有人担心孩子考不上文理中学向我哭诉过,有人对孩子的成绩感到绝望脱口而出“我活着还有什么指望”,有人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相爱相杀到了拿刀威胁的地步。。。


德国宽松的社会环境并没有让他们减少一丝一毫的焦虑。


他们生活在哪里都很难真正放松


我无意对此作出批评,毕竟自己身上也流淌着同样的血液,而这样的血液让我们更容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应该看看周围那些来自另一种文化的高知家长们


他们自身是成功的,同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


但他们非常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人生,什么是孩子的人生。


他们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托举孩子,但不去控制孩子。


他们不需要孩子为自己争面子。


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似乎更容易快乐


有追求,但不强求,这样的“鸡娃”姿势,似乎要好看一点。





话题TOPIC

德式“鸡娃” VS 中式“鸡娃”

你看出区别了吗?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无才姐,侵权必究。如需开通白名单,请联系小助手微信:wucai6de01。


往期回顾

德国的土壤不长“书呆子”,条件不允许!

四肢必须发达,头脑各位随意

11

11-2020

父母学历越高,孩子成绩越糟?

还有天理吗?

04

11-2020

“你是全职太太?滚出去!”

中国女性,太难了

28

10-2020

“一妈专政式育儿”有多爽,你一定要知道!

谁试谁知道!

21

10-2020

中年婚姻:那些爱都去哪儿了?

停下脚步,回头找一找它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

【育儿】对孩子最好 |近态竞争 |打孩子2减压受欺负 |“专家” | 考第一自鸡 | 兴趣 | 寒假 | 跳楼的孩子爱学习 | 家暴阅读2 | 阅读1 | 网瘾2 | 霸凌西方教育 网瘾1 | 磨蹭 | 教师节 | 哪吒 | 兴趣班 | 财商2 | 言传身教 | 财商1 | 坏脾气养娃心路 | 打孩子1

【生活】后悔生孩子疫情下的小学生段子手 闺蜜圣诞节 | 变好看二胎大兄弟 | 生活平衡 | 谈婚姻 | 给读者

【视界】自信绝望的孩子 虎妈 |全职太太无知与公知迟到的正义 | 缪可馨 正能量女老师中年人谈爱情 | 情怀与搬砖 | 中年叛逆 | 日记 | 谈时事 | 海外华人 | 疫情来袭 | 公民和巨婴 | 留德华 | 歧视 | 优秀的人 

【10w+】 高晓松 | 心理学家 | 德系母亲 


我知道你“在看”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