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生家庭这口锅(杜课853期)

杜骏飞等 杜课 2020-01-25

全文共  406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2  分钟


编者按:昨天,杜课就电视剧《都挺好》中反映的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等现实问题留下了7个问题。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读者朋友们的讨论,也听一下老师的点评。


目录

1、读者讨论

2、杜骏飞:原生家庭这口锅


读者讨论


@张咏


坚持每天早上第一时间读杜课,已经两年多了。今天第一次答完7道题。


答:


1、原生家庭对个人的成长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要忽视社会环境,个人自我的“救赎”。


2、生在不幸原生家庭的孩子,在社会中有可能会迷失自我。原生家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影响着一个人,但是并不一定会影响人一生。


3、理想的家庭关系是共生共荣,平等有序,爱意盎然。


4、握手言欢与不平则鸣需要借助亲情力量学会包容、沟通和理解。


5、“原谅他人就是放过自己”与“原谅他人就是自己的辜负”的理解,这是个体的认知问题。禅师会说舍得与放下,大侠会喊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6、父母的不妥做法,子女可以引导,不能训斥。父母几十年的思维定势不会一朝一夕改变。


7、新时代赋予家和万事兴的涵义更广,每个个体的“心房”里都住着一个“家”,你心中开阔,爱心“泛滥”……一切都会和谐。

 

@江婉


有多少理想的原生家庭?学会包容不完美大概更是主修课。

 

@君影


在中国语境下谈“原生家庭”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整个社会原本就是一个巨大的“原生家庭”。个人所受到的压力并非单纯来自家庭内部,而是来自工作生活的环境(那是一个放大的原生家庭的复制品)。


当然,谈论“原生家庭”,意味着部分跳出了生活的平面,以立体和历史的眼光去审视自身的生活(虽然也免不了有不少人云亦云的部分)。


家庭剧中的矛盾常常讨巧地放在超脱与回归之间,现实中也一样,一方面渴求个体的独立,一方面渴求家庭的温暖,结果两者都不配得到。


一个人可以做到完全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吗?作为一段历史,自然不能逃避,只是个人的眼界越宽,胸怀越大,原生家庭所占的比重越小而已。


能够着眼头顶那片星空的时候,所谓的原生家庭不过是广袤宇宙里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

  

@果明


要感谢原生家庭,我们精神上最初的快乐和痛苦,或许大部分都来源于她。


这可以也足以,让我们去学会认真思考和成长,以实现独立的精神、拥有解读和重构关系的能力。

 

@北


原生家庭的确会深刻影响人,想要挣脱很困难,但或许我们能够做到。原生家庭带给我的敏感、自卑、患得患失,都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男朋友的包容养好的。


从得到一点东西就惶恐,到大大方方地表达爱、接受爱,中间沟壑,大概也只有自己清楚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依旧很爱我的原生家庭,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简单甚至粗暴并不是他们的错。

 

@未命名


自从“原生家庭”这个名词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我认为很多人都开始把自己的“得不到”甩锅给“原生家庭”,而不是好好地自我反省。


与其一味地去追究“原生家庭”,不如做多点尝试、努力去探索如何发展自己独立的个体。方法总比困难多。


@刘


1、原生家庭可能只是在小时候带来影响,仅仅是一部分潜意识的东西。但更多的都是来源于接触社会接触人群接触各种媒介所带来的影响。要说决定也是自己的本我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2、我认为可以更好地生活,不需要把家庭给自己带来的不幸还有阴影完全影响到自己的社会生活,如果是那种完全不把子女当人看的家庭还是全力挣脱吧。


3.我理想的家庭关系:首先是父母都因为爱在一起,然后在双方都有意愿且非常期待孩子的到来,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最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保持相对的隐私空间。


4、和解和抗争,和解是建立在自己内心是真的释怀了。 


5、两点我都赞同,原谅是选择放过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那个怨恨,会让人活得更轻松快乐一些。但有些事情总是过不去的坎,那么选择不原谅更能让自己舒服开心,就肯定是选择不原谅。 


6、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我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以父母能接受的方式或者说法或者举例去沟通。不要一味地去指责去吵架。 


7、“家和万事兴”,当下社会认为父母为子女好,子女孝顺父母,家庭美满。

 

@刘小刘


后来我知道“原生家庭”的不幸福会给孩子带来那么多的消极影响。


我比较幸运吧,满足于母亲给的慈爱,珍惜并努力改变不好的现状;从小学到大学期间一直有一两个无话不谈的朋友,倾倒了来自家庭的“垃圾情绪”;大学后遇见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被大家的努力和自信感染着,继续努力与现实抗争并努力改变家庭;后来遇见了爱情,喜忧共担。 


虽然,我知道一切不会那么轻易,不会像三十来集电视剧那样一步步最终和解和团圆,但我把它当成生活的真相,有人对你好,也会有人不把你当回事,有阳光同时也就有阴影。


冷静宽容地认清现实,无情也罢残酷也罢,那都是过去了,毕竟,我们已经长大,长大后我们有很多选择,可以给自己快乐,给身边的人快乐,不是吗?

 

@黄药师


庆幸生在一个男女平等的家庭,庆幸遇到明事理爱孩子的父母,感恩!

 

@。。。


人是没办法选择出生,所以有些东西确实可能会是影响终生的。但人的一生是漫长的,除了原生家庭,我们还有周围的亲朋好友,有学校师长,有同学伙伴,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通过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我们都会走向各种不同的未来,所以成长就是一次次的蜕变,一边接受,一边去改变,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感恩帮助你的人,帮助你可以帮助的人,协同进步。

 

@素昧平生


凡事不是绝对的,虽然每个人的出身不一样,在我们这个几千年重男轻女的传统社会里,女孩一出生就不受待见,要承受更多的轻视,冷漠,但我们也发现,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原有的一些观念意识都在改变,女性无论在就业、婚姻还是其他一些方面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性别歧视的因素在里面,但纵向看,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参与意识有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年纪在四十岁以上的女性对此深有体会。 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性别,但可以选择奋斗还是堕落,关键还是自己是否有一颗不流于世俗狭隘观念的心,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



原生家庭这口锅


杜骏飞


关于原生家庭,我的看法和读者并不完全一样。


什么是原生家庭呢?社会学家把我们从小长大的第一个家称作原生家庭。结婚组建的新家庭,称作新生家庭。


那么,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吗?很遗憾,发展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并不很支持这个断言——至少在人格层面上不支持。


2017年,一份针对21057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人格的总体遗传率在幼年时最高可接近80%,随后逐渐降低,到成人时期稳定于40%左右。而2015年一份超过100000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人格的遗传率约为40%。


另一份元分析则综合了过去五十多年里的145份研究,涵盖了85640对同卵双胞胎、106644对异卵双胞胎和46215对兄弟姐妹,同样发现人格大约有4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这些研究是说:在人格特征上,你并不由所谓原生家庭的教养决定,而是由父母的基因所决定——至少有40%受到遗传影响。


很意外,也很无奈,不是吗?



那么,剩下的60%“影响因素”,归结于何处呢?


自然是环境因素,但发展心理学认为:它依然不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而是子女所遇到的个性化环境,譬如同学、伙伴、朋友等。


简单来说,除了基因,你的人格,更多决定于你所处的社会环境,而非家庭环境。


对这部分结论,我基本赞同,但有一个参照性的调整:家庭因素不是作为决定性的因素,而是作为群体因素的一部分在起作用。


一百多年前,社会学家C.H.库利提出过一个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s)的概念: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例如,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伙,就是典型的初级群体。库利强调,这些群体在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看作是“人性的养育所”。


按照群体成员联系的纽带,初级群体划分为血缘型、地缘型、友谊型和业缘型等:


血缘型初级群体是指建立在婚姻、亲子关系基础上的群体,它对应的是家庭;


地缘型初级群体是指建立在紧密相连的地域空间基础上的群体,它对应的是邻里,在今天,它可能还对应着网友社群;


友谊型初级群体是指建立在友好、信任基础上的群体,如儿童的游戏群伙、成年人的朋友群体,在今天,它可能还对应着网络游戏社区;


业缘型的初级群体是指建立在工作联系基础上的志同道合者,它对应的是工作群和单位。


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些初级群体因为整合度高、联系紧密、能够面对面互动,甚至具有明确的规约性,因而对人的成长有强烈的塑造能力。


而其中,所谓原生家庭,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因此,我由此有一个推论,什么样的孩子人格发展会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于原生家庭呢?只是那些将自己的初级群体局限于家庭的人。


换言之,如果人在成长期,有良好的社会互动,有社群的开放性,在学校、邻里、工作群组内较为活跃,那么,原生家庭的影响力将微乎其微——除非家庭曾给你带来巨大的创伤。


其实,这也是当年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原因,这也是今天人们选择高尚街区居住、抢购学区房的原因。


当然,原生家庭的影响力有其独特之处。有人对过去2748份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了“元分析”,发现共享环境会直接影响少数特征,例如某些行为障碍、高级认知功能、宗教信仰等。但是在人格方面,家庭环境仍然不会对你产生太大影响——至少,它不是主要影响。


君不见,子女不肖于父母者,多矣!子女出于原生家庭而超乎原生家庭、且能加以批判性认知者,多矣!



因此,我们的这番阅读和讨论,大概指向了一系列更平衡的结论:


如果青少年时期,你被家庭牢牢控制,与社会群体相隔绝,那么,原生家庭将能极大地型塑你;


如果青少年时期,你能与家庭外社会正常交互,拥有自己的各类初级群体,那么,外部群体将比家庭更能决定你;


但即使如此,你父母给你的基因,将仍然是太重要的因素,在人格发展层面上,其影响力远远胜过你的家庭教育;


但基因的影响力是会随着人的成熟而衰减的,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例如公司、学校);


而在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选择,以及对群体的归属上,个人是拥有很大权重的,因此,我们不能说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自己就毫无责任,更不能说自己的能力仓库里就一无所有。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你不幸福的唯一原因,更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改变自身的借口。


不错,我们的一生,是有一部分写在基因里,但还有很多,取决于你的自我奋斗。


至于原生家庭,它只是我们生长的土地,而不会是我们盛开的花朵。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女权四人传林清玄说一纸读遍梁任公|世间已无钱玄同


视频杜课导言新闻理想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两棵树如何正确地讨论问题永恒回归


关注舆情戒律夸夸群妇女、女生与女神|要担心的不是咪蒙|信息愚民是从哪里来的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自尊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 钱明雅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