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主编的高考作文:浅谈时间沉淀和期刊担当
导言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8日,高考题目公布当晚。半年来公众号粉丝又增长了数千,再次推送本文,与新粉丝分享。)
朋友圈里看到了有人转发上海市2021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结合自己的办刊思考,当天晚上即兴写了一篇,抛砖引玉。
202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浅谈时间沉淀和期刊担当
论文的科学价值呈现的时间方式
论文的科学价值呈现的时间方式有三种:1.即时呈现(大多数期刊最喜欢的能贡献影响因子的热点题目);2.延时呈现(经后人不断丰富而历久弥新,最终能成体系地写进教科书的成果);3.永远不会呈现(可以当成浩如沧海的文献中那些随波逐流的浪花)。客观的讲,以这三种方式呈现的科学研究和论文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科学需要关注度,需要迎合大众的眼球,获得更多的舆论和经费支持,无可厚非。即使永远难以产生明显学术价值的论文,只要是严谨、尽责的完成,也可为人类的认知丰富证据,并且充当下一代学者的新手村、练兵场。
然而站在科学史的立场,大部分有重大价值的理论和发现,都需要时间的沉淀。从0到1,再到10,理论需要时间迭代,修正,丰富,进步。同时大部分人类对科学价值的“检出限”的下探,也需要时间,或许永远不能降到“1”以下,注定总是会忽略原创发现,待之以冷板凳。而当今的科研评价体系,不论是国内国外,都没有这个“时间沉淀”这个维度。
一度被遗忘的环境科学奠基人
在环境地球科学的历史上就有过这样一位经历“时间沉淀”后呈现出伟大价值的学者。前苏联地球化学家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维尔纳茨基(Vladimir Ivanovich Vernadsky,1863-1945),现在被认为是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和放射地质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关于人类圈(noosphere)的概念,影响了后来的俄国宇宙主义思潮。他最著名的著作是1926年的《生物圈》,他在这部著作中推广了爱德华·苏斯于1885年提出的生物圈概念,认为生命是塑造地球的一种地质力。1943年,他被授予斯大林奖,1945年去世。因为冷战等历史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人类圈概念在西方没有得到普遍接受,但他是最早认识到地球大气中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是来源于生物圈的科学家,是为环境科学打下基础的先驱者之一。
俄国地球科学家维尔纳茨基 (注:王焰新院士近期在“AG经典”专栏的访谈中也提到了他和西伯利亚学派)
为纪念他的历史功绩,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设立了IAGC Vernadsky Medal(目前协会的最高荣誉)。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Vernadsky Medal获奖者的耶鲁大学的Robert Berner因其在全球碳循环研究的贡献蜚声全球。但在其之前,法国地球化学家雅克-约瑟夫·埃贝尔蒙(Jacques-Joseph Ebelmen)在150年前就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当时他才33岁,可惜37岁便英年早逝。作为纪念,IAGC也设立了Ebelmen Award,奖励35岁以下的青年地球化学学者。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时间沉淀”对于原创科学价值呈现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地球化学界尊奉挪威学者Viktor Moritz Goldschmidt(1888-1947)为“现代地球化学之父”。特别是在其百年诞辰之际(1988年),美国地球化学学会(Geochemical Society)联合欧洲地球化学协会(EAG)发起了Goldschmidt Conference,客观上进一步巩固了其个人的历史地位和作为会议的品牌价值。而因为冷战的原因,维尔纳茨基的贡献却长期被遗忘,影响力并没有超越苏联(莫斯科的一条街、乌克兰国立图书馆、克里米亚的塔夫里塔国立大学、乌克兰南极考察基地都以维尔纳茨基的名字命名)。
重归人类科学史册
在国际特别是西方学术界,维尔纳茨基的历史地位一直到他去世之后很多年才逐步受到重视。分水岭在他诞生150周年的201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在莫斯科大学召开了一次国际科学会议“全球化-2013(Globalistics-2013)”。同时,主流的国际学术期刊和协会也积极行动,用详实的历史资料,深入的学科综述等形式,用学术界通行的方式,讲出了维尔纳茨基学术成就的价值和深远影响。其中以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为维尔纳茨基刊发的纪念专刊和牛津大学著名水文地质学家W.M. Edmunds等在Applied Geochemistry上发表的长篇综述文章为代表,最为详尽的向全世界展示了维尔纳茨基的学术成就和历史遗产。这些论文的作者,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这些期刊也没有因为收录这些论文而获得任何指标上的收益,但没有人会忽略其价值。
Axel Muller的文章展示了两位地球化学的巨人的私人通信原稿和一些珍贵照片,有充分证据显示Goldschmidt受到Vernadsky的启发,并借鉴了其学术思想进一步开拓了现代地球化学学科。标题是一个疑问句,但文章的结论是两位巨人都是学科的co-founder.
这篇重要的长篇综述详细阐述了维尔纳茨基及其学派的学术贡献,甚至还从语言、文化、政治、学科碰撞和融合规律多个角度讨论了为什么他的价值没有被西方及时认可。在文章末尾,甚至引用了英国媒体的评价,将他与达尔文并列。点击本文末尾的“阅读原文”,直达本篇AG的经典文章的pdf文件。
AG期刊的担当
既然重要的科学思想和发现的价值呈现需要时间的沉淀,那有没有什么机制可以像heterogeneous nucleation一样催化这个沉淀过程呢?我想,学术期刊,学术组织和媒体可以有所担当,正如8年前JGE和AG,以及IAGC协会所做的这样。学术期刊当然可以紧跟热点,追捧第一类 “即时呈现”价值的论文,用影响因子的热度为学科再添一把火,可谓皆大欢喜。也可以收录第三类“永远不会呈现”价值的论文,维持期刊的存在感、影响力和流量,当好下一代学者的新手村、练兵场,倒也各得其所。然而,能不能为第二类需要“时间沉淀”的论文提供一个不被噪音淹没的舞台,却是把普通期刊和卓越期刊区分出开来的重要标志。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定力、勇气、智慧和格局。
在这一点上,Applied Geochemistry旗帜鲜明。我们始终理性看待影响因子、分区、收稿量,订阅量等指标,紧紧围绕“科学家办刊”的宗旨,聚焦真正的科学价值。正在火热进行中的“AG经典”特别专栏,拟遴选出一系列在应用地球化学各分支领域产生过较大影响,有代表性的论文,邀请原作者与在同一领域深耕的专家开展隔空讨论,挖掘学科发展史,共同展望研究前沿,激励青年学生学者投身应用地球化学研究。基于一本期刊开展系统回溯、讨论和总结,在国际地球化学界也是一件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最终,我们预计将汇聚全球超过100位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学者参与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项目,为AG期刊的历史和地球化学界留下一笔珍贵的文献财富和一段国际合作的佳话美谈。
同时,我们为中国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沈照理先生(1932-2020)出版纪念专刊,在国际舞台上用学术界通行的话语体系讲中国的故事。国际期刊和学会内部的有识之士,敢于力排众议任命中国人做主编,也期待着我们展示开放自信,谦逊谦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自媒体的繁荣,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显著提升了“时间沉淀”的速率,让大浪淘沙的进程变得更快,但同时也放大了舞台上的背景噪声。要想在每个人都信息过载的情况下,有效地传递有价值的思想,首先得有正确的价值观。我想,这也是为什么“AG期刊”公众号即使仅仅创立8个月,即使仅代表一本每年发表200篇论文的期刊,还能与CNS和几大出版社并肩入选全国学术公众号100强,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社20强的根本原因。
结语
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写到:“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欧阳修拿孔孟、韩愈举例,认为一种学说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是司空见惯的客观规律。
而后苏轼的名句“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通过写颍州人对于自己恩师欧阳修的怀念,也侧面说明了只有像欧阳修那样为人、为政、为文,才能够长久得被人们铭记。而欧阳修能对冷落中的韩文倍加推崇,我想他也不会意外后生中能有苏轼这样的人物留下称颂自己的传世名篇。
我们的学科,我们的期刊,我们的社群里也传颂着很多类似的故事。
——————————
作者: 王梓萌,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校团委副书记,Applied Geochemistry共同主编,IAGC Ebelmen Award获得者。
如果您认可我们的价值观,那就点击关注吧!
体现AG公众号价值观的推荐文章
从斯坦福新学院,看中国环境地球科学学科战略 Ag+Ar = 青藏高原: 稀有的元素,崇高的使命 一段分水岭的故事:庆祝AG期刊创刊35周年 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 2021年各奖项公布 郑永飞院士:做“科学家办刊”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AG2020年影响因子 3.524! 美好寓意
袁松虎 | 氧动态界面活性氧产生机制与环境效应 聂明 | 土壤微生物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Stefan Peiffer | 硫铁矿物的生物地球化学 郑焰 | 如何消除全球水砷暴露 蒋靖坤 | 气溶胶科学与技术: an enabling discipline 张慧春 | 机器学习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郑玫 | 如何识别陆地和海洋气溶胶的来源? 董海良 | 矿物与微生物在碳捕获与保存中的作用 Daniel Said Pullicino | 水稻土的碳源与碳汇功能 Daniel Giammar | 消除环境铅暴露的启示 王格慧 | NO2与O3非均相反应过程烟雾箱模拟 应琦 | 生物源二次有机气溶胶标志物的区域分布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