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资本寒冬、CXO、ADC......2022年药圈十大关键词!哪一个戳中了你?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报名!
来源:123rf
出海毫无疑问是贯穿整年的药圈关键词。
在年初,FDA突然改变了两年前“欢迎中国PD-1”申报的态度,肿瘤卓越中心主任Pazdur博士一波前后大变脸,让以信达/礼来为主角的ODAC会议备受关注,药时代对整场会议进行了直播及录像回放,累计30多万朋友观看,被称为“中国制药界的春晚”。
信达PD-1出海失利后,传奇生物、和黄、君实、百济神州也接连闯关出海,但只有传奇生物展现了传奇,登陆了美国市场,其他的产品或被推迟审批、或直接被拒。
而紧随其后的,还有上百家中国药企在2022年有着出海方面的进展。不过他们选择的路出现了分化,选择自主出海的,MRCT研究成为了必选项;余下大部分则选择了“借船出海”,年初天演赛诺菲25亿美元交易,到年底的康方50亿美元、科伦94.75亿美元两连爆单,形成了收尾呼应,出海形式依旧大好。
展望2023年,出海相信依旧会是创新药企的重要规划,期待着有更多好消息传来,也期待能在2023年看到继泽布替尼、西达基奥伦塞之后的第三款中国原创新药登陆美国市场。
相关阅读:
来源:123rf
这边药企大举出海,那边CXO已经在海外形成声势,但今年CXO的海外形势也颇有些也诡谲迷离的意味,如果说药明生物在2月份被美国列入“未经核实名单(UVL)”只是个开始的话,那么拜登政府在9月签署的《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则是丢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尽管法案形式主义大于实际意义,却被认为是针对中国CXO行业的风向标。由于CXO上游供应商的国产化率低,行业里处处都是“脖子 ”,供应链国产替代也成为热门话题。
国内的CXO形势也起了变化,他们多了很多“竞争对手”——产能过剩的biotech。连复宏、信达这样的明星biotech也纷纷开始承接CDMO的业务,引起业内广泛讨论,“biotech的尽头是CDMO”这样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对于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来说,建立CRO业务未尝不是一种生存的方法,和铂医药成立诺纳生物不过几个月,就吃到了科伦默沙东交易的红利。
当然,也有从CRO转型biotech甚至投资者的,比如今年9月在港股IPO上市的百奥赛图。
CXO作为重资产行业,先发者有积累的优势,现在的这些动荡伤害不了头部CXO的,相信2023他们依然会大放光彩。
CXO之所以能屹立不倒,是因为背后有诸多需要他们的pharma和biotech公司,但今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无论规模大小,药企都在思考裁员的事。
综合药企的体量和裁员的规模,最大的裁员计划来自诺华,重组计划之后公布的“3年裁撤八千人”计划让每个人心生寒意。而诸多biotech公司尽管裁员数量不如诺华,比例却更高。
美国知名行业媒体Fierce biotech甚至发布了“裁员追踪器”了,跟踪药企裁员进展,并已经汇总了119家药企的裁员情况,裁员比例从15~90%不等,从最基层的人员到C-level甚至CEO都无法幸免,几乎覆盖了每一个临床失败或者长期无进展的biotech。
一家药企裁员60%,有感【裁员启示录】 诺华的裁员计划出来了,3年将裁撤8千人!——跨国药企的远虑与近忧 居安思危?临床数据一路向好,股价也大涨,但还是要裁员... 震惊!破产,退市,裁员,一个也不留!Moderna同门明星公司也难逃这样的命运! 熊市之下焉有完卵?!又有两家新药研发公司陷入困境。一家考虑被收购,另一家裁员幅度高达75%,包括CMO和COO!
来源:电影《武状元苏乞儿》
裁员尽管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但大环境的恶劣也不容忽视。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的市场调整引发了连锁反应,资本的寒冬让biotech的容错率变得非常低,上市接连破发,股价跌跌不休,估值大幅回调,让biotech不知所措。
寒冬让biotech们难以融资,甚至一笔千万级别的天使轮都要拉上四五家机构一起。除了“裁员追踪器”,Fiercebiotech也在11月公布了“2022年有破产迹象的biotech”名单,这个名单已有10年未曾启动,今年重启,意义非凡。“活下去”成为主旋律。
在2023年,我们依然会看到泡沫继续破裂,寒气还将继续传递给每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活下去的路并不明朗,“死去”的路却是昭然若揭,跟风、伪创新、花钱无节制都是速死之法。至于做First-in-class还是Best-in-class,卖产品还是卖平台,做创新药还是仿制药,一条腿走路还是“雌雄同体”,那就是各凭本事了。
寒冬终将过去,但寒冬不会马上过去;春天必将到来,但有人终将看不到春天的到来。
来源:123rf
ADC是这寒冷冬天里的一团烈火,上一个像这样火热的赛道还是PD-1。
但ADC的火热又与PD-1不同,PD-1的参与玩家,大都是以“蹭”为主,认为能在曾经被认为是千亿级别的PD-1赛道里分到点残羹,是侥幸心态的爆发。而ADC领域则不同。
DS-8201的横空出世带火了ADC赛道,同样也掐灭了心存侥幸的ADC药企,想像跟风PD-1那样跟风ADC的药企,在今年已经有许多宣布停止了ADC项目的进展,而留下来的都是有着技术自信的药企。
他们或在ADC领域另辟蹊径,或走上了“万物偶联”的道路,ADC、PDC、AOC、FAC等概念层出不穷,百花齐放。
DS-8201对赛道,甚至对行业的意义是革命性的,不仅在于它的效果,而且还带来了“良币驱逐劣币”这样的梦幻场景。
尽管这些ADC产品、药企仍然会有很多走不到终点,但站在行业的视角看,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可以说是“死得其所”,带来了进步的。
相关阅读:
来源:123rf
ADC领域除了令人瞠目、频频出现的重磅交易外,也有史诗级的“退货”操作。8月份,云顶新耀与吉利德一则交易,直接霸占当日“热搜”榜首,刷屏朋友圈。
云顶是幸运的,将Trodelvy权益交还给吉利德的同时还获得了收益,整个license in,开发,license out的过程宛如一个CRO公司做了新药开发上市的工作。
事实上,“退货”案在今年并不少,信立泰同样靠“退货”赚到了400万美元的差价。“退货”的另一面是对过去几年License in风口下火热交易的反馈,在经历了市场的教育后,药企们终于发现高价引进产品大概率是个亏本的买卖,更可怕的是这个真相也被投资人发现了,整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相信这样的纠正行为在2023年还会出现,如果终止交易后带来的是正收益,那么对药企来说也不算白忙活一场。
来源:123rf
如果说“退货”,License 交易是表象的话,那么内含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就在于“商业化”。
在诸多中国初代biotech、初代创新药进入收获期后,这些药企创始人们不得不面临的就是从科学家向企业家身份转变的问题,商业与科学是两条平行的铁轨,哪一样做好了都不容易。
君实的特瑞普利单抗作为首个获批的国产PD-1,销售额被后来上市的国产PD-1接连反超,商业化上的薄弱不言而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方生物,在与正大天晴合作之后,上半年销售额近3亿元,成为PD-1市场上最大的鲶鱼。
好的产品需要好的商业化来兑现价值,而好的商业化团队需要市场、销售、学术、合规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只停留在管线层面无疑是不够的。
在创新药的萌芽时代,我们可以不看亏损只看进展,但产品上市以后,每个季度卖了多少钱会被人成千上万双眼睛死死盯住。“10年、10亿美金”只是将产品推上市的成本,构建商业化团队会是更持久,更大的考验。
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药获批上市,2023年,商业化的考题会摆在更多biotech面前。
康方的半年报:什么叫惊喜? 首张处方已开出!「全副武装」的华领,如何走好biotech的「商业化」之路? 三款上市新药,十余项注册研究,收获期的和黄医药如何打好商业化这张牌?| 药时代专访和黄医药中国首席商务官陈洪先生 沙利文发布:中国首个白血病领域CAR-T产品NDA受理,掀起商业化新浪潮
创新药领域对优质、适配人才的需求在2022年继续展现,挖人大战随着行业火热而兴起,却并不因寒冬到来而衰减。
然而与前几年不同,此前多为跨国药企向本土药企输送人才,如百济神州的吴晓滨博士、康希诺生物的巢守柏博士、再鼎医药的梁怡先生、歌礼制药的李正卿博士(后来回到默沙东)、复宏汉霖的张文杰先生、哈药集团徐海瑛女士、云顶新药的陈文德先生等都是出自MNC。
今年的挖人大战则有着内部消化的趋势。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恒瑞系人才的出走,副总经理邹建军4月12日辞职,4月20日加盟君实担任执行董事;副总经理陶维康10月10日辞职,10月13日加盟齐鲁制药,出任集团副总裁兼齐鲁全球创新药研发总经理;首席医学官张晓静12月5日辞职,12月7日加盟德琪医药并担任首席医学官。
这是对人才适配性要求的提高,也是企业文化建立成熟的过程。当MNC的高管不能带来更先进的管理经验,还因文化和工作习惯等与国内药企不匹配时,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本土药企,正在走向国际化。
相关阅读:
来源:freepik
自“阿尔法狗”与李世石大战以来,AI就从未离开过热门话题之列,但与话题火热对应的是AI在应用领域的受限,不得不承认,AI制药作为一个概念还未能完全展现它的潜力,与人们预期当中的相去甚远。
这其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据的通量、标准化需要建立,但在2022年,AlphaFold的突破却让学界看到了AI绽放的光彩。如果说2020年预测35万个蛋白质结构,仍然会让人质疑AlphaFold的实力,那么在今年5月份,当它把这个数字提升到2亿之后,留给人们的几乎只剩下了震撼。
2亿个蛋白几乎是全球所有的蛋白质总量, 科学家们数十年来无法解决的问题,AlphaFold只需要30分钟,这给新药研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其他各个新药研发环节的AI应用,也在经历了逐年积累后,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能力。
相信往后的每一年,都会是AI掀起制药界革命的一年。
来源:pexel
在最后,我们依然回归了贯穿整年,影响全球,波及80亿人口的关键词——新冠疫情。
从阿尔发到奥密克戎,从BA.1到XBB,新冠病毒的无限进化的免疫逃逸能力将我们苦心维持了2年的防疫体系一举击穿。
年初上海疫情骤起,为了保障上海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无数药企的员工都过了几个月的“集体生活”,疫情对供应链的挑战让创新药企“胆战心惊”,很多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被迫与这座城市一同按下暂停键,再次重启后,数据已然失效,无奈重来,浪费的是资金、更是时间。
隔离政策也给国际交流造成了影响,出海受阻的原因之一就是FDA不能到现场进行核查而发放的完整回复函。
临近年关,“二十条”、“新十条”等政策的出现终于让疫情的风向发生了转变,但随之而来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大面积缺货又让无数人心忧。
新冠特效药、核酸检测产业链、二价疫苗、中和抗体、变异株......新冠影响的不止民生,还有医疗健康领域的诸多产业。
我们相信,无论病毒有多么难缠,对人类的危害有多么史无前例,科学家们都能找到应对之法。
坚持研发,相信科学,保护自己,心怀希望,病毒终有一天会被我们击退。
在您的心中,2022药圈十大关键词,应该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