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堂上坐着的老爷是明是昏,是忠是奸,只要头上悬着“明镜高悬”的大匾,发出的声音总是威严满满,扔出的小竹签儿也掷地有声。除了在古装剧与民间故事里充当经典场景,在中国的各大古城之中,衙署往往都是颇为重要的存在,常常占住了显眼的位置、绝佳的风水与轴线的核心。但和文庙、寺观相比,衙署更容易被改造或拆除,因此其留存量要稀少许多。其建筑比之庙宇,也显得更加低调、朴实,甚至还没豪富人家的民居看着华丽。太原府(阎锡山督军府) 图源:禹涵
因此,同作为文化遗产的衙署建筑就显得更容易被忽视。
对于作为古建筑类型的衙署,大家是否有足够了解呢?中国又有多少衙署,能够幸运地留存至今呢?*文末附有中国衙署地图,扫码添加小艺微信(yilv2024),备注“衙署”还可获取相关电子书资源哦~衙署为中国古代官员日常办公机构,按级别分包括中央衙署与地方衙署,按功能则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水利等多种职能。为避免过于杂乱,本篇所指的衙署主要为地方上的行政机构,即各督抚、知府、知州、知县的办公处,又因不同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不同,以明清时期为主。对于在版图上划好的省、府、县之行政区划而言,受朝廷之命而管理一方、推行王化的衙署,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中枢所在,直接代表着帝国的统治秩序。因此,衙署建筑群也要贯彻明确的等级秩序与井然的礼仪规范,各个建筑单体与院落根据不同功能明确分出主次。直隶总督府 图源:禹涵
其中最重要的建筑物前后有序排布,呈现出明确的中轴对称布局,而办公区在前、居住区在后则是遵照“前朝后寝”的规范。不同等级的衙署在规模、体量上有大有小,其建筑群的布局方式却是基本一致。衙署中轴线从前到后最常见的模式是照壁、大门、仪门、东西厢房、大堂、二堂与内宅,部分衙署最后一进修有楼、台以增声势。右 太谷衙署 图源:禹涵
照壁常和左右辕门或牌坊等构成衙署门前的小广场,大门又多有修成二层甚至有城台的谯楼,连同旗杆、石狮子等在入口处就彰显了官府的威势。
仪门就是大门后的第二道门,也是大堂之主庭院的入口,关押犯人的监狱通常建在仪门与大门之间的西侧。而大堂作为衙署的中心建筑,往往有着最大的单体规模,其前方的庭院也是最宽敞的,院子两侧的厢房为按吏户礼兵刑工分配的吏房,院子正中有隆起的甬道,面对大堂常常还会立有戒石铭警醒官员:“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金华婺州府(太平天国侍王府) 图源:禹涵
大堂为举行重大典礼、迎接圣旨和办理重大案件之处,其后的二堂则是官员日常办公的地方,有的地方会在大堂、二堂之间连以穿廊之处。再往后就是官员日常的起居空间,包括内宅、书房等等。此外,一座完整的衙署还会包括许多附属建筑,比如副官的办公处、厨房、库房、粮仓等等。讲究点的衙门还会建有园林,既有体量局促、布置潦草者,也有如南京瞻园(江苏布政司署)、绛守居园池这样以园成名的。01 直隶总督署、两江总督署——现存最完整的省级衙门在河北保定市区的裕华路北,曾有一对高耸入云的旗杆,便是曾经保定作为河北老省会的标志——直隶总督衙门。这里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作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清雍正八年(1730年),经大规模的扩建后,总督署正式建立。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68人73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都曾在此办公,这里可谓影响了半部清史。直隶总督署坐北朝南,建筑多为硬山顶,严格遵照了清朝省级衙署的规格建造。如今,这整座建筑群保存完整,东西约 130 米,南北约 220 米,占地 30000 平方米,以两条南北更道分隔为东、中、西三路,各建筑功用迥异而又搭配为一体。图源:禹涵
大门为三间单层,上方正中悬匾额书"直隶总督部院"。大门外又由东西班房、东西辕门、鼓亭、乐亭、照壁、旗杆等组成前庭,门前一对旗杆各高33.6米。图源: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仪门正中牌匾为“威抚畿疆”,左右楹联为李鸿章题写,“昔为畿辅,今控岩疆,观政得余闲,一壑一丘亲布置”, “近接太行,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充分显示出直隶总督这一职位的分量与他本人的抱负。除了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南京的两江总督署(管辖江苏、安徽、江西)其实也留下了比较完整的建筑群。图源:禹涵
在太平天国和民国时期,它曾作为天王府和临时大总统府、国民政府旧址,所以更多的是以“总统府”的名目为人所知,而“两江总督署”的身份就鲜有宣传了。其实,包括大堂、穿廊、二堂、内宅和一对园子在内,大部分主体建筑仍是两江总督署的原物,甚至包括西方风格的内宅也是清末所建。只有子超楼是南京国民政府新建,因此“总统府”仍可视为一处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建筑。“总统府”如今最有古典风貌的当属煦园,位于衙署的西路。其布局南北狭长,以荷花池为中心,其南、北端各做一水中建筑,南面为一座造型逼真的石舫“不系舟”,呈向北航行之状。图源:南京总统府
北端和画舫直对为漪澜阁,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曾在此办公,此阁另有一名“水民双鉴之轩”,东西两侧各有曲栏小桥通两岸。整个园子水域颇大,布局规整,在衙署中提供了忙碌之余的休憩空间。图源:南京总统府
02 南阳府衙、淮安府衙——现存最完整和单体最大的府级衙署南阳府衙位于河南南阳古城的西南方,被称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处实体标本”, 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整体建筑沿中轴线均衡对称,“左尊右卑”、“前堂后寝”等级森严。布局多路,院落数进,以大堂、二堂、三堂为主体,又以大堂为中心建筑。南北长330米,东西宽240米,占地达8万平方米。图源:南阳日报
大堂面阔五间,通高10米,空间大而空旷,身处其中,气氛肃穆庄重甚至有点压抑,正是其彰显统治权威的目的。图源:南阳日报
二堂最初名“燕思堂”,后来改为“退思堂”,到了清代改为“思补堂”,都有提醒官员谨慎办案、退思补过的意思,为南阳知府处理一般公务的地方。知府弄清案情后,会在西边的“师竹轩”里签判,然后可以到大堂进行公开审理,而那些不宜公开的案件,一般也是在二堂审理。而在三堂,有趣的是,门口悬挂了一只木鱼。这是有一段历史典故的。东汉后期,有个叫羊续的人升任南阳太守,在他到任不久,属下郡丞送来一条鲤鱼。羊续便把鱼收下后挂在屋外,最终,鱼自然被晒成了鱼干。后来,郡丞又送,羊续便出其悬鱼,使郡丞打消了这个念头。图源:南阳日报
淮安府衙则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府衙大堂,其位于淮安城北,且并不严格遵照坐北朝南的规则。因为淮安城内最中心位置已为漕运总督署所占,淮安府衙只能次居其后。图源:摄图网
全国解放后,淮安府衙长期作为淮安县机械配件厂仓库使用,几经改建后仅有大堂、二堂仍为原物。淮安府衙的大堂极为高大雄伟,高十余米,东西长25.6米,进深18.5米,占地足足有500多平方米,其单体体量在全国同类建筑中堪称之最。图源:摄图网
大堂正中,知府背靠的屏风上面有“海水朝日图”,意在时刻警醒不欺百姓,莫负国家。屏前的大堂案台上方悬有匾额“忠爱”二字,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手书。正中二梁上悬有巨匾“镇淮堂”三字,原为清康熙十年(1671年)淮安知府曹德爵手书,后曾用此匾掷入淮河,寓意镇压住淮水之患。图源:摄图网
03 内乡、叶县、密县与浮梁县衙——保存最完整的县级衙门在河南民间流传有这样的谚语:“北有故宫,南有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这就说明,故宫和县衙,正代表了明清两代行政机构中最高与最基础的一级。而位于河南南阳市内乡县的内乡县衙,正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县级衙门之一,又号称“天下第一衙”。内乡县衙占地面积高达四万七千多平米,大大小小院落共18个,房屋260多间。图源:摄图网
内乡县衙门首之左立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所立《三院禁约碑》,是整饬吏治、倡导廉政的珍贵实物资料。最前有一牌坊,南面书“菊潭古治”,北面书“宣化”二字。大门面阔三间,明间为过道,东间的前半间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击鼓鸣冤之用;西间的前半间立有两通石碑,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更增加了县衙的威严。图源:摄图网
在三堂,还有一副名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图源:内乡县衙博物馆
河南还有两座保存比较完整的县衙,分别是郑州市新密市的密县县衙和平顶山市叶县的叶县县衙,正好是两个古名为单字的县衙。此外,安阳彰德府衙、荥阳县衙也都有所留存。密县县衙位于新密市老城区十字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1公顷,由中轴线上的主院和侧院组成。主院中轴线上现存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重建)、监狱等建筑。图源:沧浪
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灰瓦顶,为五架梁结构,门前砌八字墙。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两侧配东西便门(俗称生门、死门)。图源:沧浪
大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梁,为县衙的主体建筑,前部还做一卷棚,二者以地沟相连,高0.6米的青石台基前设月台踏道及两级踏步。图源:沧浪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县衙西南角的监狱,其自古代启用,一直至2003年方才停止,可谓是我国沿用时间最长的县级监狱了。图源:沧浪
叶县县衙位于叶县县城中心街北,县衙占地面积1.7公顷,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140.4米,东西宽120米,总体建筑布局分为中轴线和东、西辅线。图源:平顶山晚报
大堂、二堂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堂前亦做卷棚。东侧跨院依次为监狱、宅院、厨院,西侧跨院依次为西群房、虚受堂、思补斋、书房、大仙祠,最后为后花园。建筑整体雄浑而不失端庄。图源:平顶山晚报
在温婉的大江之南,亦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县衙古建筑,那就是位于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古县城的浮梁县衙,其与红塔为老城难得保存的两大古建。这座县衙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历经各朝各代多次扩建和修缮,现存建筑已是建于清朝康熙年后,最后一次大修是在道光年间。图源:浮梁文旅
目前保留的建筑包括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和三堂、花厅以及后花园等,总占地面积为2356.97平方米,基本上保持了县衙原有的风貌。浮梁在历史上以生产瓷器和茶叶为主,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同时贡献也颇多,属于上级行政区域。自然,当地的知县受到重视,县衙的建筑规模也因此较大。
众所周知,大多数县令均为七品,而这里的主要官员却多享受五品待遇,县衙内还保存有一块乾隆年间的奉旨碑,上书“特调浮梁正堂加五级”。
图源:浮梁文旅
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布局错落有致,各个建筑物之间通过廊道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又能适应南方的多雨天气。这种设计,既保留了衙门特有的庄严氛围,又展现了江南庭院的素雅和秀丽之美。04 绛州署、霍州署、临晋县衙之大堂——留存至今的衙署早期木构以上现存的衙署大多为清代建筑,只有山西还幸运地留下了三座早期木构的衙署大堂:分别是晋西南的绛州署、临晋县衙与晋南的霍州署。绛州署位于运城市新绛县,绛州正是新绛县旧称,自古以晋国三城、河东要区闻名。州署位于城内西北崖上,东面为鼓楼,在此俯瞰全城,气势居高临下,更显示出统治地位。图源:禹涵
现存大堂、二堂、三堂和绛守居园池。其中大堂极为高敞宏壮,为元代原构,卷棚抱厦则存遗址。大堂悬山顶面阔七间,但堂内仅设金柱四根,大胆采用减柱造、移柱造。前后檐用柱各八根,两山用柱各三根,所有柱子均无统一规格可循,木材甚至多有弯曲、扭曲者。前檐次、梢间、后檐金柱头上施有大内额(这种结构类似于霍州州署大堂中的大额结构)。梁架用材弯曲,剥皮后稍加砍锛则用之,表现出元代遗构粗犷豪放的风格特征。图源:临汾日报
绛守居园池始建于隋代,位于当时的绛州州署二堂之北,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州府花园。隋初,新绛一带屡遇旱灾,井水咸卤难以饮用,遂于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导鼓堆泉开渠灌田,又引余波贯牙城蓄为池沼,中建洄莲亭,旁植竹木花柳”,这便是绛守居园池的来历。现存园池在民国初年修建的基础上,又于1998年修复完成,先后包括洄莲亭、洄莲池、积水池、嘉禾楼、梁公祠、望月台、嫦娥奔月雕像、假山、苍塘,以及隋唐形制的孤岛亭、拙亭、虎豹门台阶等20多处。园池又新开北门,移建清代门楼,楼有春、夏、秋、冬四景。图源:运城文旅
霍州署位于霍州市,其在临汾盆地北端,素有中州重镇、河东屏障之称,州署最终在清代扩建后占地面积达到3.85万平方米。现在中轴线建筑和部分辅院仍保存完整,亦是全国最完整的州署建筑之一。霍州署大堂为元大德八年(1304年)原构,幸运躲过了至正十八年(1358年)王士元焚烧州署之兵乱。图源:禹涵
大堂前有面阔三间的抱厦,其奇异之处,一奇在当心间阔而梢间稍狭,四柱之上,以极小的阑额相联,其上却托着一整根极大的普拍枋, 斗拱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共七组,但无一组放在柱头之上,将中国建筑传统的构材权衡完全颠倒,被梁思成称为“滑稽绝伦”。临晋县衙所在的临晋古县城,本是春秋刳首故城,北魏为北解县治,隋为桑泉县治,唐初一度为河东郡治和蒲州治,后为临晋县治,此后此称延续,长达1200年之久。图源:沧浪
1954年,临晋县与猗氏县合并后,县人民政府迁驻猗氏,原临晋县城改为临晋镇至今。图源:沧浪
县衙现仅存中轴的大堂、二堂、三堂,大堂亦为元大德年间遗构,面阔五间,正面不出抱廈,其大额与霍州、绛州两处州署大堂的结构相类似。
4.林徽因 梁思成: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霍县 赵城县);5.一座总督署 半部清代史 走进直隶总督署赏古建读历史;7.南阳府衙:以文塑城底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