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遗忘的中国古戏台,为什么值得专门去看?

艺旅文化波多里诺 艺旅文化 2024-07-03


嬉笑怒骂,唱念做打。对中国人来说,戏曲早已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在这一最具中国民族个性的表演艺术之下,人们在小小一处四方台上,体会着“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豪情逸气。


 图源/ 摄图网


然而,戏剧的本质是角色扮演,扮演就需要一定的场所。相比起台上演员唱腔中的传奇与风雨,那一方将多少故事“禁锢”的四方台,却总是被人有意无意的忽视。

但实际上,这一席地、方寸台,早已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


介休祆神楼 图源/禹涵

在这处如大号亭子一般、不与其他建筑相连的露天台子上,无论是才子佳人,还是王侯将相,早已将自己的故事融入其中,让台下人恍然间坠入“烂柯”之境。

戏台,这一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文化符号,惯常隐身于人们目光的焦点处。但上至朝廷官员,下至平头百姓,都可以在这一方舞台中寻得寄托。

戏台前世


早在戏台出现之前,戏作为古人娱神与娱乐的重要手段,早已在绵长的历史中发展起来。

那时与其说是戏台,到更像是我们在西方常常看见的“剧场”,是以广场、厅堂、露台的形式呈现。

古罗马剧场遗迹 图源/摄图网

中国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狩猎维生的人们困惑于自然的伟力与生死的无常,便于日常的生活中提取灵感,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

无论是天地还是祖先,在祭祀时总是免不了肢体与声音的配合。与这些自古老时代传承下来娱神的原始歌舞,被认为是最初的戏曲形式。在那时人们居无定所,表演也通常选取一个相对开阔、略高于平地的场地或累土为之,即“露台”。

 图源/小红书用户@joker 
 
到了封建社会早期,以“酬神”为口号的献戏,逐步向“娱人”目的的歌舞转变。
 
比如汉代的“百戏”。《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

在西汉武帝时期,上林苑的平乐观便具有剧场性质,是百戏演出的场所。不过,表演它的人们大多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基本上是“随地作场”。
图源/故宫博物院馆藏

到了,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甚至乐籍制度下的教坊梨园,都催生了戏曲“自立门户”

彼时,戏曲在“戏场”上演。所谓戏场,不过在空旷处临时搭设台子而已,不设围墙,最多只在戏台顶上搭建可以遮风避雨的棚子,被称为“乐棚”。场内烟气腾腾,声音噪杂,卖茶水的、卖吃食的,戏场和市场几乎相差不多。

《隋书.卷一五.音乐志下》:「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绵亘八里,列为戏场。

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到公元12世纪前后的宋金时期,杂剧、院本、诸宫调出现,戏曲趋于成熟同时,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具有商业性质的文艺表演场所“勾栏瓦舍”出现了。

“瓦舍”是这类商业性游艺场所的总称,瓦舍里设定的剧场称作“勾栏”。每一个瓦舍中的勾栏数量不等,少者一两座,多者十余座。

宋代勾栏 图源/搜狗百科

到公元12世纪前后的宋金时期,杂剧、院本、诸宫调出现,戏曲趋于成熟。同时,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幅《清明上河图》,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热闹繁华刻画的淋漓尽致。戏台终于应运而生。

图源/清院清明上河图局部

彼时,戏台是木构亭式舞台,有了顶盖,又称戏亭,演出的场所发展成为固定形式的建筑。至此,真正意义上的戏台诞生





戏台“今生”


从上古的巫傩腊祭、尸灵装扮,到唐五代的的戏谑参军、滑稽傀儡,再到宋金之际的杂剧院本、说唱鼓词,其演出的场所也从撂地为场,历经临时舞台,发展到固定形式建筑。

而戏曲舞台经历了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最早的戏台出现于宋代。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戏台 山西金代二郎庙戏台

一般认为北宋天禧四年(1020)为中国戏台建造之始的可信年代。山西出土的北宋时期“戏剧三通碑”,记述了修建舞台以祀神献艺之事。
 
这种固定式的舞台有“舞亭”、“”等称谓。戏台上方建有顶盖,但无前后台之分,观众可以从四面观看,形制还比较简陋。
 
彼时,中国神庙建筑形成了大致固定的格局,戏台通常设在神殿对面,孤立地建在神殿的庭院中间。
 
东阳后土庙戏台(元)图源/禹涵
 
金元以后,戏台由四面观式逐渐过渡到一面观式或者三面观式,且结构越来越复杂。这与戏曲艺术本身的成熟密不可分。

明清戏台已经成为神庙结构组织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许多神庙利用戏台、厢楼和院墙来构建庙中的一重院落,戏台已不再是神庙中孤立的存在。

清《盛世滋生图卷》

在形制上,台面开间由单间增至三或五间。屋顶也做成精致的穹顶,起到拢音的作用。明代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将戏台建于神庙山门或过道上的“山门戏台”,民间称之为“过路台”。

戏台家族


戏台见证着戏曲发展的兴衰,也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们的精湛建构。这些遗存下来的宝贵精华,依附于不同的建筑。本文介绍神庙、会馆和宫廷三种代表类型


神庙戏台


繁华热闹的城市外,那些中小城镇和乡村僻壤,定期举行祭祀和庙会活动的神庙就成为
勾栏瓦舍的替代品

 运城关帝庙戏台 图源/禹涵

神庙戏台,有教化与逸乐的双重功能。对于乡村僻野的百姓而言,忠孝节义的概念并不来源于经史子集,而是习自于一方舞台上的戏剧。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重修三官庙记》)石碑中称:“正殿巍巍,乐楼融美,以为一村之威仪也。”可见其在地方社会的地位。

 广胜下寺水神庙戏台 图源/禹涵

那么现存最早的神庙戏台是什么样子?
 
它位于山西高平一座庙宇中,被称为二郎庙戏台。庙宇为祭祀二郎神杨戬修建,戏台为代遗构,多年来鲜为人知,直到2002年才被人发现。

戏台经后人重修,现存的形态是一面观式,建在1米多高的台基上,三面用厚墙进行围合。
 
它位于庙之中轴线最南端倒座位置。戏台台基平面为正方形,须弥座式,由斗拱直接支撑屋面,屋顶单檐歇山,举折平缓,具宋金建筑的雄浑大气

 
在庙宇里建戏台到元代以后十分普遍,牛王庙“乐厅”就是典型的元代建制.

在以“酬神”为口号的献戏向“娱人”目的逐步转变中,原先只能在四面“陪同”神灵进行观看的普通百姓,如今被纳入了与神灵同向的视野之中。戏台已经由前代的四面观向三面观发展。

牛王庙戏台 图源/平阳记忆官方

而建于明的介休后土庙戏台,则被称为中国神庙古戏台的集大美者
 
它是明代最高、最大的戏台。高度达13.11米,通阔28.39米,巍峨挺拔。
 
此外,它还是古戏台中的首例“过路台”。戏台台基空腔构成通道,联通前后的三清殿和圣母殿。颇似过街楼建筑。

图源/后土庙公众号


会馆戏台


宋朝开始,
商品经济日益兴起,元、明、清空前繁荣。商业的发达,催生了会馆建筑。会馆是同乡集会议事、宴客娱乐的场所,也是异乡人们的精神角落。

早期的会馆建筑,继承了祭祀的功能,馆庙合一因而都建有戏台戏台是会馆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海三山会馆戏台 图源/上海三山会馆

戏台是整个会馆建筑的“台面”。早期的会馆戏楼,是整个会馆中最外层的部分,背对大门,面朝正殿。戏台上举行着酬神、喜庆、集宴等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酒楼、茶园、戏院式戏楼建筑。
  

天一阁戏台 图源/摄图网

会馆戏台的遗存,我们可以看位于陕西商洛漫川关的连壁式鸳鸯双戏楼,其造型独特,十分引人注目
 
相邻的两个戏台,中间用演员休息室巧妙连接,分属对面的关帝庙和马王庙。北边被称为“雄楼”;南边的被称为“雌楼”。双戏楼曾经常同台演出,北秦腔、南汉剧,不知是怎样一番热闹景象。

 双戏楼 图源/山阳文化和旅游局


宫廷戏台


宫廷表演戏剧历史悠久。
在中国古代,看戏是皇宫中的主要娱乐。每逢各种节日,以及皇帝登基、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

但一直到宋代,表演场所都是宫殿前的庭院,无永久性的戏台建筑。
真正的宫廷戏台可追溯至元代,而以清代的皇家戏楼为标杆。

清代的北京城曾有数十座宫廷戏台,既有一层或二层中小型戏台,也有极尽奢华的三层大戏楼。

漱芳斋升平叶庆戏台 图源/故宫博物院

曹心泉的《前清内廷演戏回忆录》中,他将清音阁、畅音阁和德和园戏楼分别称为“大爷”“二爷”“三爷”,因为这三座戏楼均为三层,且有天井,很多大戏仅能在这三座戏楼表演。

畅音阁 图源/故宫博物院
畅音阁大戏楼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位于故宫宁寿宫。现存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颐和园内赫赫有名的德和园大戏楼,就是仿畅音阁规制建造。

戏台有三层台面。可以演神怪上下出入的“承应大战”。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根据剧情需要,可升降演员、道具。


戏台今生


戏曲,既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不论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还是平民布衣,都能够在这由喧天锣鼓和悠长唱腔共同编织的梦幻他乡“乐不思蜀”。
承载着一切的戏台,便是承载着这难得幻梦的基础
台上人唱念做打,台下人目不转睛,这些或金碧辉煌或貌不惊人的戏台,沉默着,一台上人的视角,凝望着台下千百年的传奇“戏剧”。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古戏台不仅是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总是作为古建一部分才被人注意到的古戏台们,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则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经千年风雨、百年沧桑,如今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戏台为数不多,大部分都保存在山西。若是想探寻古戏台之美,山西无疑是绝佳目的地

万荣稷王庙戏台 图源/禹涵


在这个清爽的金秋,艺旅策划三场山西古建巡礼之旅
从晋北到晋南,从珍贵的唐代木构到到元明壁画绝品,多处超高质量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包含多种类型的古建风格,带你一睹山西土木华章的风采!
扫码下面二维码了解游学更多详情~


参考文献

车文明:《中国古代戏台规制与传统戏曲演出规模》,《戏剧艺术》2011年第1期。

车文明:《中国古代剧场史》,商务印书馆,2021年。

黄天骥、康保成主编:《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段文昌:《"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漫谈晋城古戏台》,《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END-
招聘、投稿、合作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刻获取文字|艺旅文化 波多里诺编辑|大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 旅 百 科

(点击文字,查看全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晋南&晋东南晋中晋北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 |澳门
文旅口袋书 
文旅地图 中国汉阙地图中国汉画像石地图中国关帝庙地图中国城隍庙地图中国申遗明清城墙地图中国藻井地图|中国帝陵地图中国道教石窟造像地图中国简牍地图 | 中国盘龙柱地图 |中国文庙地图中国钟鼓楼
古建 中国早期木构建筑3讲古建入门指南 山西古建观看手册丨浙江古建筑观看手册丨古建基础构件正定隆兴寺佛光寺南禅寺中国古塔TOP13汉阙营造法式李诫
石窟 中国石窟艺术10讲石窟入门宝典石窟入门宝典2.0中国石窟甘肃石窟杭州石窟|天龙山石窟克孜尔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彩塑 7节课读懂中国彩塑造像艺术丨莫高窟285窟敦煌彩塑麦积山彩塑山西彩塑 
壁画 敦煌壁画北朝壁画辽墓壁画十大必看壁画
考古 12位考古学家说中国考古专业报考指南考古学专业就业博物馆学专业就业|考古与盗墓|文物修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金石学
话题 历代佛首识别指南常见佛教故事画识别指南丨寺庙参观指南中国最美水月观音阿富汗古典文明云梦长文木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