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彬:古家具探微两例

邓彬 乐艺会 2019-05-17



古家具探微两例

邓彬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因为喜爱明式家具的原因,自己收集了许多古代家具,有些家具年久失修,出于学习研究的目的我自己动手修复,拆卸组装,测量比较,我感觉亲自修复会让自己更深入的了解其制作工艺和隐藏在背后的匠心,很多时候也是在不断揣摩和反复观察中有了新的发现。


中国古代家具尤其是苏作家具非常注重细节,古代木匠在锤炼和推敲中成就经典,见微知著,正是因为细节的千锤百炼,这才造就明式家具的百看不厌。古家具研究领域的学者有不少,著作也浩瀚如海,但依然有许多古家具的秘密隐藏在背后,等待人们去发现。修复古家具,研究这些饱含古代匠作信息的木器,细心观察,认真体悟,把各种凝结着古代工匠智慧的点滴整理出来,使它们能继续流传下去,功莫大焉。


01

 

罗锅枨弯折处的宽度


罗锅枨是明式家具中常见的构件,因为中部向上高起,其形状像人驼背一样而得名。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在加固结构的同时,向上隆起的部分大大增加了可供使用的空间,比如用在椅子下方时,腿的活动空间就足够,不会因为枨的存在而受羁绊。


我曾经修复一件灯挂椅(图1),其椅盘下三面是罗锅枨,罗锅枨高高拱起,其上端直接抵住椅盘大边,超逸空灵,十分漂亮,但可惜的是正面的罗锅枨缺失了,左右两侧尚存。我测量好数据重新修配了一根安装上去,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总觉得不对劲,感觉“纤细无力”,尤其在转弯的地方尤其明显,反复比对后发现,尺寸没量错,但古人制作罗锅枨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位置都是一样宽的,而是在弯曲的地方(图2)会把尺寸略微放大一点,这样整体看上去就协调顺畅许多。


02


古代的木匠这样处理构件的美学基础可以从书法中寻找答案,我们写书法,在笔画弯折的时候放慢运笔的速度,毛笔顿一顿,自然线条会略粗一些,如同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导之如泉注,顿之则山安。家具的构件就比如书法的线条一样,有流动的线条美感。好比一条大河奔腾而下,没有阻碍的时候,河道顺直,流速也快,河面相对也就窄一些;而一旦碰到阻挡的时候,流速慢下来,而同样的水量要通过,因此河水冲刷两岸,河面自然变得宽一些。古人讲究师造化,艺术从生活中来,造物背后有哲学,这个哲学来源于我们的古人对世界对万物的观察。


所以,这样设计的罗锅枨就不仅仅是一根做工精细规矩的构件而已了,视觉上它是有迅疾和徐缓的变化,充分显示出线条的魅力。我当时修复的罗锅枨之所以感觉不好,这点可以从书法用线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人造物中的用线讲究里边有股气,弯折处如果太细,这股气就受到阻塞,过不去,气不通,因此没有生机,视觉上僵硬难看。


03


线是中国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和书法的线条一样,中国器物中的用线也是很讲究的,当代的大多数设计师会从轮廓线的角度看待中国古代家具的线条,这个和西化的教育背景有关系,但中国器物中的线条是自成体系的,理解这样的线条要放到中国传统审美体系中来审视。


如果把线当成器物的轮廓线来理解,那么它的特点是静止的、程式化的、标准化和失去生命感的东西(如电脑字体),而中国器物中的线则不是这样,它是“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活泼泼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蕴含着中国艺术精神。

 

04


素混面的中脊线


明式家具装饰中起重要作用的“线脚”,形态非常丰富,广泛应用于家具制作中,有一种线脚是素混面压边线,在圆角柜中应用较为普遍。我曾修复一只圆角柜(图4是修复后状态),三面透槅门,估计以前是一件饭橱,这么雅致的饭橱,可以想见原主人应该很热爱生活。柜子的两个门中间有一根闩竿,闩杆的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可以把两扇活动的门和它闩在一起。


这只柜子原来的闩竿没有了,需要重新配一根,闩竿线脚中间象竹片一样隆起,两侧边缘做窄边,术语叫“混面压边线”(图5、6、7),这个混面,大多数研究家具的著作中都用标准的半圆来标注,所以我也是照此做了一根,做完以后却总觉得不像两侧门的线脚那样挺,感觉“塌”下去了,软绵绵没有力量。


05


06


07


我一开始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只好反复比对观察,我终于发现古人做这个混面,并不是做成规矩的半圆,而是靠近中间线的两侧的位置稍微要削低一点,要压下去,这样中间自然突出来。如果标准的半圆,那么每一个点是平均发散的,只有当中间稍微突出以后,形成如同脊梁一样的效果,这样就显得有精神(图8),就像写书法讲究中锋运笔一样。正如林语堂所言“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此言不虚哉!


08


有意思的是,过眼的圆角柜中,凡是年代久远的,这个素混面中间隆起会更为突出些;年份稍近的,这个素混面中间隆起的会平缓些。这个大概和时代风尚有关联,清中期以后,审美变得萎靡孱弱,早期家具中那种生气渐渐弱化了。


古代木匠不是仅仅从功能上来考虑设计家具,而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一定会有文化和艺术上的考量。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一种价值,是通过产品形式创造取得的,这种价值体验又受到民族性、地域性的限制,受到华夏民族共同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制约,体现出来就是“道”,这就是中国造物中非常重要的“以器载道”思想的来源。



作者介绍:

邓彬出生于湖南,目前任教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他在大学时期的专业是版画,2003年版画作品《掠过城市上空的知了》入选全国第十六届版画展。2004年他来到无锡江南大学任教,他开始喜欢上古代家具,动手拆卸修复古家具60余件,修缮古家具是他研究了解古代家具的特殊方式,通过实践动手他发现了许多隐藏在器物背后的匠心,他认为只有像一个工匠那样去动手的时候才会像一个工匠那样去思考问题。他从中发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知识。古代家具都会用到漆工艺,于是他自学了漆艺,并在研习漆艺的过程中自学了金缮艺术,金缮艺术对他不仅仅是一项修缮技艺,他着力于将自身的审美素养体现在他的修复作品中,他的作品有一种克制内敛,从不掩盖原器物本身的气质,但又能光彩夺目,他将金缮定义为“基于残缺的二次艺术创作”,除了实践以外,他亦进行理论方面的建设,2014年,他关于金缮的论文发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美术观察》上。通过金缮,他接触了大量全国送来修缮的古瓷器,他用近乎文物医生的身份近距离研究大量的古代瓷器,这也是他如此喜爱金缮的原因之一。邓彬从2013年起用网名“石为云根”在新浪微博上进行金缮艺术推广,迅速有了一些影响,CCTV-1,CCTV-9,北京卫视纪录片频道,东方卫视,湖北卫视,黑龙江卫视,优酷视频《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匠人》纪录片,凤凰卫视和三联生活周刊、瑞丽、乐活等知名媒体均有报道与采访。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本文曾发表于《中国传统家具》杂志


乐艺会延伸阅读


邓彬《金缮:以温柔尊重残缺》

对谈|砚师子安

苏迅:嘉定两竹人录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赵建军的铜笔山世界

我太胖了,要休息一下,你们继续蹴鞠吧!

施晓:时间和文人赋予茶则真正高级境界

一则一世界:蝉舍主人和他的《茶则玖拾玖•贰》

过瘾!韩天衡美术馆《兰室长物—历代文房具特展》之:器玩

韩天衡美术馆《兰室长物—历代文房具特展》之:笔墨

多图 ! 韩天衡美术馆《兰室长物—历代文房具特展》之:慕古

无极游专栏:剔红三翫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沙场秋点兵,古欢斋抚剑而谈

《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汉唐宋篇

《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明清香具篇

"江南草圣"王大濛:从“蒲草文心“到“花事未了”

1508:小众收藏的印香钟

闳庐老鱼:茶匙之辨

1508:手炉十年

文房约

拨云轩:投壶礼赞

妙品印香炉

曹昊:龙吟细细 凤尾森森——漫谈竹和竹文化

聂娜:寂寂一器

苏迅:长安访梦臣

孙立:“艧村”双十年

苏艺天工:蔡金兴砚雕暨澄泥石刻苏博特展

朱卓鹏:英雄们未能守住的"正气砚”

紫石凝英—粤博端砚艺术展(上)

《紫石凝英:粤博古代端砚专题》(中)

孙家潭:"清初澄泥贝叶喜蛛砚”作心经铭

孙家潭:清代端石丛星太史残砚作“书印”铭

文心在兹:韩天衡美术馆古今砚文化特展

小院生雅集,蝉舍动文心:[ 玖拾玖茶則展 ]无你不欢


如愿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