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抑郁症患者大都是高贵的人|你应该了解的抑郁症知识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2020-02-13

摘要


10月14日下午,年仅25岁的韩国艺人崔雪莉于家中自杀去世,其经纪人在向警方陈述时,传达了崔雪莉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情况。雪莉的自杀让抑郁症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但是大部分人依旧对抑郁症不够了解,甚至存在刻板印象。

在本期报道中,小编采访了抑郁症患者、校医院精神科专家和普通人,希望让大家了解不同的人如何看待抑郁症,同时介绍抑郁症的识别、预防治疗的方法。此外,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了专家和学者推荐的抑郁症相关书籍,希望能增加更多人对抑郁症的了解,消除误解,让大家不再谈“抑”色变。


01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全球一种常见病,不同于通常的情绪波动和对日常生活中挑战产生的短暂情绪反应,它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抑郁症患者情绪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最严重的可能出现自杀倾向和行为。


图1

21岁的美国摄影师Edward Honaker2015年患上抑郁症,他将镜头对准自己,拍摄了一系列表现内心真实感受的照片


1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亿名抑郁症患者。到2030年,抑郁症将在全球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

2

虽然对抑郁症已有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但全球只有不足50%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疗。

3

在中国,3.2%的人患有抑郁症,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目前我国抑郁症的识别率仅有30%,就医率不到10%

4

据美国精神病学联合会2003年的研究(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3),超过90%的自杀者在生前有过抑郁症状或者可诊断的心理异常。

5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称,全球可能由抑郁症引致的自杀者每年高达80-100万人。而自杀是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文章与美国精神病学联合会2003年研究报告


02

普通人对抑郁症常有误解


普通人对抑郁症:仅听说过或者了解较片面

Ling(20岁 工商管理学本科生):

    “大概了解过一点抑郁症,但是不太能够区分抑郁症和情绪崩溃。”


小风(26岁 从事酒店管理业):

    “知道有这个病,很难医治,要长期服药,严重患者有自杀倾向。”


阿颜(52岁 大学教师):

    “知道这个病,但不是特别了解,我觉得患者可能会情绪低落,与其他人的交流较少。”



大家认识中“似是而非”的抑郁症症状

Ling:

    “症状就是哭的很频繁,也没有什么确切原因。对事情提不起兴趣,做什么事情都很暴躁,觉得没意思。”


小风:

    “抑郁症也是会有社交障碍的。”


ZAX(17岁 高中生):

    “知道这个病,但不是特别了解,我觉得患者可能会情绪低落,与其他人的交流较少。”


小团圆(56岁 医务退休人员)

    “我的理解是情绪多变,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没有希望,时常多疑。最重要的感觉压抑,会连带有身体不适。同时情绪极不稳定,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神经衰弱。”


冬竹(54岁 病理科医师)

    “症状就是失眠,做什么事没兴趣,或者疑心很重等,具体我也说不全。不过可以通过心理开导药治疗可以治愈,平常也可以正常生活工作。”




对抑郁症患者有不同的看法

小风:

    “会比较同情和关心,但如果是陌生人的话就不会有太多的关注。我认为抑郁症患者比较自闭,少交流较,所以容易让大众产生误会。”


ZAX:

    “我觉得抑郁症患者都是经历过很多事,承受很多压力,变得很脆弱,觉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关心他在乎他的人,没有人愿意听他们倾诉,所以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小团圆

    “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正常人,但是别人看不到他的心理活动,就会觉得他的某些行为很矫情。在我看来,患者因为得不到大众理解,会以为大众抛弃他,从而容易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


我是你楷哥(18岁 社会学本科生)

    “他们只是在心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自己不能从中走出来,需要靠我们努力将其从阴影中带出来,他们是尤其需要我们给予更多关怀的一类人。”


匿名瘦用户(23岁 新闻传播学硕士)

    “我觉得抑郁症患者既是普通患者又是特殊患者。普通在于就像大部分病症一样,是可以通过自我或者药物进行调节和治疗;特殊在于患者表现出来的病症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痛苦,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精神上的痛苦,所以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很需要精神上的理解和陪伴。抑郁症不可怕,抑郁症患者也不可怕,他们就是生了场病而已。”


03

患者心声

什么时候发现患有抑郁症?有什么症状?

小雨:

    我出现异常的时候是在大二上,那时候每天心情都毫无缘由不好,很想要逃离现有的生活。后来情况变严重了,开始出现自杀的念头,每天都在哭,哭到眼周都出现出血点。其实我一直没有觉得自己是得了抑郁症,就是觉得心情不好。但是在医院的检查结果都是显示异常,才让我信服自己好像是真的不一样了。


小文:

    此前一直在进行学校心理中心提供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讨论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和烦恼。因为频繁出现失眠、惊惧不安、焦虑疲惫、很难感受到快乐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心理咨询师建议自己寻求专业医师治疗。


寻求哪些帮助?专业医生的什么评估与建议?治疗方式?治疗效果?治疗过程?

小雨:

    开始的时候,在朋友的建议下去看了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是抑郁状态,开了一些药。假期的时候去医院复查,医生建议我住院,我住了半个月的院,因为适应不了住院生活提前出院了。在这段时间里医生只对我进行了药物和心理治疗。后来我换了家医院,医生对我做了检查后开了药,现在我还一直在吃这些药。


小文:

心理咨询应该算一方面的帮助,不过在患病前我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关于日常学习生活的的心理咨询了。在确诊后我继续咨询,并在咨询师帮助下对抑郁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咨询师的建议下,我选择到北大医学院第六附属医院就诊。通过向医师描述自己症状,进行量表评价及脑血流图检测等方式确诊了中度抑郁与焦虑状态,并开始服药。一开始的服药效果并不特别明显,也有明显的副作用。在大约一月一次的回诊中,医生对药物种类及用量进行了数次调整,并逐渐调整到了对我效果最好的方案。


是否感觉有所好转?

小雨:

    现在的我已经痊愈了。只是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以后我也变了很多,究竟这些变化是好是坏我也不得而知。


小文:

    现在处于抑郁症康复期,继续服药,不过已经能够正常生活学习,和患病前状态无异


治疗期间,周围亲友哪些行为对你帮助大?

小雨:

    我觉得我很幸运,我周围的朋友都很理解和关心我。除了一直以来陪伴我的妈妈,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室友,那段时间她们真的不厌其烦地安慰总是哭泣的我


小文:

治疗的帮助是非常大。我患病后和父母第一时间就进行了沟通,并取得了他们的关心与支持。尽管他们对疾病可能存在误解,例如对药物副作用非常担忧,经常表达我能够尽早停药的愿望,甚至找到了“中医治疗抑郁症”的资料。不过他们对我的病情和我的沟通始终保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并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搜寻信息增进对抑郁症的理解,所以总体上还是对我有很大帮助的。当然,他们也会叮嘱我不要向身边其它亲戚或一般的朋友说太多自己患病相关的事情——包括我在内,我们都认为现在的大家对此疾病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并会在大部分情况下选择隐瞒病情。


周围亲友对抑郁症有什么误解?

这些误解对抑郁症的治疗有什么影响?

小雨:

    我也不喜欢跟别人说我得了抑郁症,虽然我周围的人都没有表示过不理解,但我还是很害怕,怕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有的时候不理解的质疑确实会给抑郁症患者雪上加霜,如果这种误解是来自身边亲近的人的话更甚。


小文:

最大的误解可能在于对这是不可抗力导致的“疾病”这一点缺乏理解,并会将疾病归咎于患者意志力薄弱精神脆弱思维消极等等主观因素,甚至将抑郁症单纯地理解为“心情不好”。  所幸因为并没有公开自己的病情,身边亲属朋友亦以开放的心态听取我的说明并表示理解,所以我个人并没有太大地受到误解的干扰。不过我在日常中回避自己患病经历的这一选择,其实正是基于目前公众对抑郁症存在或多或少误解的预设而做出的,而通常这类误解很可能加重患者的不适。


患病前后对抑郁症的认识的变化?

小雨:

    许多抑郁症患者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自我怀疑,哪怕是别人的关怀都可能会成为他们的负担,这种沉重的自责只能加速他们想要结束生命的想法。如果世界不能多一点关爱,那么多一点宽容也好。


小文:

    我想可能最大的认识在于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疾病”。关于我患病期间的一些想法和行动,以及当时自己缺乏“生命力”的状态,就算是现在的我回忆起来也没有切实经历过的感受,无法产生共鸣。换句话说,或许让公众切实体会到抑郁症患者的心情与状态将会更加困难。不过同样的,与其强调抑郁症患者心情低落、悲伤抑郁等大众均有体会的症状,或许强调这是一种生理性紊乱以及不可抗的疾病,对患者群体获得大众的理解能够更有帮助一些。


04

专家观点

抑郁症只是“心灵感冒”

“抑郁症又叫‘心灵感冒’,因为它像感冒一样常见,也像感冒一样好治。所以,有病就要治,不需要藏着掖着,因为这是很正常的一个病。”校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马红梅如此说道。

抑郁症的治疗分为生物(bio)、社会(social)、心理(psycho)三个方面,校医院心理科治疗是干预生物的一部分,是抑郁症的首发治疗,如果足剂量治疗,坚持吃药一年,一半人就不会再复发。而预防复发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层面上对患者进行疏导,比如个性、思维方式的改善;以及在社会方面,患者要获得原生家庭的支持,还有同学老师的关心,亲密关系的帮助

戴着人格面具的阳光型抑郁

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抑郁叫隐匿型抑郁阳光型抑郁,这种反而是最危险的,通常表现为表面上积极乐观,但内在状态很差,甚至已经做好了自杀准备。

马医师认为,很多优秀的人有这个特质,“像我看到很多同学来就诊的时候还能笑意盈盈、彬彬有礼,但是问到深处,他已经很痛苦,承受不住了。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跟他说这种情况很危险,可能需要住院或休学,他仍无法接受自己‘弱’了、需要帮助;无法接受自己状态不好;无法告诉亲朋好友,向他们寻求帮助。”

抑郁症的病发原因:家族遗传、原生家庭和性格

从生理层面看,家族遗传非常重要,遗传导致的抑郁症应该占到40%左右。在三代以内,如果有亲属患过抑郁,或者有精神上的问题,或者个性非常古怪,那么这个人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的可能性非常高。所以如果想要预防抑郁,可以查询家族里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病史,对精神疾病有心理准备。

从社会层面来说,最根本的原因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一般三岁到六岁时的童年经验,如被抚养的经历、父母的感情、谁带你长大,都特别重要。“来问诊的学生,没有一个童年生活幸福的,百分之百的概率早年不幸福。”

其他包括学习任务重、人际关系差、遇到很多挫折等,都可能导致累积的压力过多,从而触发抑郁情绪,成为外在的导火索。

如果想要预防抑郁,就要尽量填补自己心中爱的空白,用真实的勇气去面对自己,发现自己身上可能携有的伤痕和偏差的来源,从而找回健康的自我。

而从心理层面说,抑郁原因有可能是性格偏执,想追求的东西太多,或者有完美主义倾向。预防的方法是不要让自己压抑到极限。“你追求高学分绩,又要参加好多社团活动,又搞大创,把自己时间安排得过满,你的压力就会很大。你需要给自己留出娱乐和休息的时间,如果没有的话,这就会很危险”。


图2

2017年WHO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定为“抑郁症”,发起“一起来聊抑郁症”的活动倡议。上图是此次活动的宣传海报


抑郁的人都是高贵的人

这是一个在国外常被提及的观点。抑郁症患者往往是那些成熟自律、会替别人着想、怕给别人增加负担、容易自责的人,他们会选择自己默默承担和消化。反倒是那种对环境充满指责和攻击的人,不容易患抑郁症,因为他们很容易把压力排遣出去。所以,抑郁症患者完全没必要觉得羞耻,因为这个人群都是很美好、很善良、很高贵的一群人。

一些同学会害怕抑郁被老师和学校知道,会被勒令休学,影响自己的学业和前途。“我必须要澄清这一点,学校是非常体谅和爱学生的,抑郁根本不会影响同学的学业、工作和前途,只要好好治疗,休整恢复过来后依然可以正常上课、保研。大家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顾忌而不敢来看,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马医师一脸凝重。

另外,还有人害怕社会大众会觉得他们脆弱、敏感、矫情,针对这种情况,马医师指出,抑郁的人根本不脆弱,“很多抑郁的人是被原生家庭所影响,从小就被伤害。你想这样一个孩子还能考到这所大学来,他脆弱吗?因为从小比一般人承受更多东西,但依旧特别顽强,才能努力奋斗,现在和别人一样在同一个高平台来学习和生活。但这种顽强本身带着很沉重的童年负担,如果打击过大,容易退回小时候那种特别无助的处境,从而导致抑郁。但绝不能认为他很脆弱。”


05

推荐资源

《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

[美] 约翰·布雷萧

“如果你长大后,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很完美,父母也都很完美,恰恰证明你的家庭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你在掩盖一些让你痛苦的东西。”                                      


《灵魂的黑夜》

[美] 托马斯·摩尔

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充满了情感的地道:失去了一个心爱的人,结束了一段关系,年老多病,事业挫折,或者只是有种对生活的不满之感,很多人把这些称为生命的“黑夜”,把它们看成是需要尽快克服的障碍。然而,托马斯·摩尔说,要尊崇这些脆弱的时期,并把它们看作是孕育期和探究灵魂最深层需求的机会,这样我们的创伤便可愈合,对生活的意义也会有一种全新的理解。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英] 克莱尔·威克

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内在的力量、比较简单的神经疾病、重新找回自己、如何治疗变得复杂的神经疾病等内容。克服压力、战胜恐惧、放松自己、享受生活。                                                       


《渡过》

张进

一个前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兼媒体人(财新传媒编委)的作品。一个治愈的抑郁症患者渡己与渡人的故事实录,有助于大众了解抑郁症,并学习如何以更适宜的方式陪伴、帮助亲友中的抑郁症患者。                           


06

抑郁小测试

1、人逢喜事而精神不爽,常为一些小事,甚至一些无端的小事而感到苦恼而愁眉不展。

2、兴趣下降。对以往的爱好甚至嗜好以及生活活动丧失兴趣,无精打采。

3、生活主动性下降,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不思进取。

4、睡眠规律改变。过多、早醒,持续数月、数周。

5、思维反应变的迟顿,遇事难以判断。

6、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对过去总悔恨,对未来没有信心。

7、多愁善感,善感多疑。总怀疑自己有大病,虽经解释仍难以释怀。

8、记忆力下降,经常丢 三落 四。

9、脾气变坏。急躁、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

10、经常莫名其妙的感觉心慌、不安。

11、经常厌食、恶心、腹胀、腹痛、腹泄、胃痛、但检查又没有器质性病变。

12、没有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食欲不振。

13、经常感到疲劳、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生理、心理疲劳。

14、精神淡漠,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没有兴趣,不爱讲话,更不愿做事。

15、自感头痛、腰痛、周身疼痛而又检查不出原因。

16、社交活动明显减少,不愿与亲友接触,甚至闭门索居。

17、对性生活失去了兴趣。

18、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没有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19、常常能想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

 

如果您有多条以上症状,请尽快到相关医院心理科就诊,寻求医生的帮助。

文章头图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文章出现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书籍介绍来源于豆瓣读书

《家庭会伤人》书籍介绍来源马红梅老师口述


本期编辑:钟愉靖、许紫莹、喻子豪


往期回顾

新闻工作给记者带来心理伤害,这是近年的相关研究| 编译

当代大学生养生行为大赏|趣谈

回看近10年大银幕,我们发现了主旋律的这些秘密|特别策划

征服珠峰,你需要多少预算?|数据新闻系列作品


特别策划

小欢喜 | 利奇马 | 埃航事件 | 甘柴劣火

原生家庭 | 圣母院火灾 | 基因编辑婴儿

记者节快乐 | 信息之美奖 | 周杰伦新歌 

江歌案| 数据可视化 | 反性侵 | 疫苗案

5.12地震十周年 | 中美贸易战 | 数据新闻

刀刺辱母者案 | 普利策奖 | 沙特记者遇害

第19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上)

第19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下)


技术前沿

相关性驱动报道 | 新闻行业的算法变革

记者行业 | 自动事实核查 | 媒体未来技术

最佳杂志封面 | 品质新闻 | 记者新技能

传媒市场的18个趋势 | 在线评论与可信度


报道规范

家庭暴力 | 强奸和性暴力事件 | 环境报道

报道地震 | 采访儿童 | 枪击案 | 核辐射 


趣闻杂谈

“转发锦鲤” | 新闻史手迹 | 双十一的心理血型 

家长进游戏群 |年度热词“有毒” | 亲友群辟谣


数据新闻习作

角膜捐献 | 卡车司机 | 北京月嫂 

男性医美 | JK制服 | 相声新江湖

古风音乐之辨 | 赴美抗癌 | 临终关怀在中国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