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汇 | 【独家】日本城市史漫谈(十二)

2017-06-30 姚传德 国际城市规划

相关阅读

日本城市史漫谈系列下周上线,敬请关注!

日本城市史漫谈 引子+第一篇 日本古代的城市

日本城市史漫谈 第二篇 幕府时代的城市

日本城市史漫谈 第三篇 日本城市近代化的开端——明治初年东京银座的改造

日本城市史漫谈 第四篇 东京防火改造

日本城市史漫谈 第五篇 东京市区改造计划及其实施

日本城市史漫谈 第六篇 近代日本都市圈内轨道交通构架的形成

日本城市史漫谈 第七篇 日本民营电铁发展的功臣小林一三

日本城市史漫谈 第八篇 近代日本普通民众的工作与生活

日本城市史漫谈 第九篇 《都市计划法》与关东大震灾后的东京改造

日本城市史漫谈 第十篇  现代东京的奠基人——后藤新平

日本城市史漫谈 第十一篇 关一市长与大阪的近代化



第十二篇  二战期间的

日本及其殖民地城市规划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之前,如日本学者石田赖房所指出的那样,日本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工作处于繁荣时期。不仅成立了很多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组织,出版了很多刊物,同时大量介绍欧美城市建设的最新理论,并派出专家参加各种有关城市建设规划的大型国际会议。如果当时能够照此势头发展下去的话,日本将能够很快消除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侵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战时,日本国内的城市规划主要以防空为目的,同时赞美天皇制;在殖民地以及占领区,城市规划则成为殖民统治的工具。所以,日本国内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中断和倒退;与之相反,殖民地和占领地的城市规划在制度和技术等方面都有进步。在战后日本城市的复兴发展过程中,这些技术方才得到了运用。

 

一、战时体制下日本国内的城市发展

 

1910年以后,随着市郊电铁的开通,污染严重的大阪率先开始了郊区化的进程。东京在大地震以后,也迅速开始了郊区化。面对郊区化的浪潮,日本政府也适时出台了都市圈计划。诸如1936年的关东国土计划、1939年的东京绿地计划、1939年到1941年的大都市疏散计划、1936年近畿地方计划、北九州地方计划、福冈地方计划、名古屋地方计划等。这些计划均吸收了当时世界最新的城市发展理论,诸如阿姆斯特丹会议所拟定的都市圈建设七原则。

 

但是,从1931年起,日本就开始了战争时期,所以城市规划的军事色彩也越来越浓厚。比如1940年的关东都市圈计划,将东京周围30~40km的地区称之为大东京地区,结构包括母都市、绿化带、田园郊外、工业振兴地区(卫星城)、农业地区共五部分(图1),这同阿姆斯特丹会议的精神完全相符。

 

图1  关东地方大东京地区计划(1940年)

 

但是计划当中的环状道路特地将东京周边的军事基地连成了一串,而且环状铁路规划还要求必须能够行使“列车炮”。绿化带计划此时也变成了防空用途,成为防空带(图2)。另外城市内部规划的591所小公园,此时也开始按照高射炮阵地覆盖面进行修建。绿化带总共13730h㎡,都由国家收购。首先着手的是六大绿化地建设,这是为纪念所谓神武天皇即位2600年(1940年)所进行的工程。战后,这些绿地都变成了城市公园。1941年偷袭珍珠港之后,防空成为城市维护的重中之重,1943年,东京、大阪都依据防空法规划了防空地带。东京还特地购买土地,在市内修建了防空战斗机的飞机场。

 

图2  东京绿地计划(上);东京防空带与空地带计划(下)

 

受德国纳粹军国主义城市规划的影响,1943年,在太平洋战争前景已经明显不妙的情况下,日本颁布了《国土计划设定要纲》,要求适当分布重要产业、合理配置人口、疏散过大城市、协调农工生产以确保粮食的供应等。但是计划执行起来却非常困难,由于军工生产任务吃紧,老工厂日夜生产,无暇搬迁,只有新建工厂按照疏散计划搬到了郊外卫星城。另外,在关东地区,水户、高崎、桐生、宇都宫、小山等北关东地区都被指定为工业发展区域。在很多地方都出现强制收购农地建设兵工厂和军事设施的情况。所以,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实际上是完全按战时需要匆忙进行,基本上处于无计划的混乱状态。当然对于新指定的工业发展区域,当局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规划。战后,这些地区很多就变成了卫星城市。

 

1942年4月18日,东京受到了美军的首次空袭。以后,随着太平洋战争向着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东京和日本其他各大城市越来越多地遭到盟军的空中轰炸。为此,日本当局制定了城市防空、防火以及疏散计划,诸如禁止在防空绿地上从事房地产建设活动,将板壁房外层涂上泥巴以防火,拆除民房以拓宽防火带,将重要军工等设施从大阪、东京等大城市疏散,同时降低城市人口密度等。石田赖房说这一时期的疏散计划实际上是对城市的破坏。战后,这些防空地带陆续转变用途,回归民用。

 

二、殖民地和占领地的城市规划

 

自从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便开始了侵略别国、掠夺殖民地的进程。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第一块殖民地;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俄罗斯那里割取了库页岛南部地区,并获得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1910年侵占朝鲜(维持原句子,因为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就侵占了朝鲜,但是李朝政府依旧存在。只是到1910年,才正式将朝鲜变成殖民地,李朝正式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占领了原属德国的太平洋诸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占领了中南半岛等地。

 

在殖民地以及占领地,日本当局制定了很多城市规划,作为占领与殖民政策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规划使用比较前卫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手段,比日本国内普遍先进。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由军事当局说了算,当地民众的利益基本上处于被无视的状态,所以城市规划可以随心所欲。

 

石田赖房在《日本都市计划百年》中,特地介绍了日本军事当局制定的《大同都邑计划》(图3)。日本当局所以热衷于制定山西大同的城市规划,主要是想掠夺资源,充分挖掘大同盛产的优质无烟煤。按照该计划,大同的老街区将被保留,在老街区外建设新的城市,用绿化带将老街区围住;在绿化带外侧建设两个卫星城,一个是矿业城市,一个是工业城市。该计划是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田园城市和城镇规划国际会议”精神、佩里(Clarence A. Perry)的邻里单位理论以及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的城市与住宅理论的集中体现,譬如:在新建街区设立邻里中心;住宅计划重视地方性以及风土特色;进行阶段性的逐步开发等。但是,该方案同时要在能够俯瞰大同市街的丘陵地带兴建大型神社以及日本人住宅区,由此可以看出该计划的殖民统治企图。

 

图3  大同都邑计划(1938年)

 

1942年颁布的《满洲国都邑计划法》也很有特点,这是一个用地分类控制制度,其将都邑计划区域分为城市建设区域与绿地区域,而在日本国内要到1968年的《都市计划法》才导入这一制度。另外,该法在管控上达到了较先进的水平,在用地分类方面,具有4种基本分类和10种纯粹分类;在形态控制方面,又细分出了容积控制、空地控制和高度控制;在居住区域中还分出了个别地区、集合地区和特别地区——个别地区是修建独栋别墅的专用区域,集合地区是以集合住宅为主的地区,特别地区是在居住区域中集中兴建店铺的区域,如此等等。这样先进的规划法规管控水平,日本国内要到1970年的《建筑基准法》颁布时才达到。

 

图4  哈尔滨都邑计划(1938年)

 

当然,由于战争的进行,同日本国内的城市规划一样,这些对殖民地和占领地的计划也没有得到彻底贯彻实施。但是,这些城市规划的经验对战后日本城市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敬请期待下一篇:战后恢复时期的日本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姚传德,博士,苏州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亚洲史,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城市化、东亚现代化比较、中国近代化思潮。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日本近代城市发展研究(1868—1930)》《东亚现代化之路(中国台湾版)》《中国近代化思潮(1840—1900)——以东亚现代化为视角》《苏省辛亥年——国运十字路口的知识分子们》。


订阅号编辑、排版: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所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订阅号编辑部的立场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