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11)

李媛 韩汉白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9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出版于2008年,可以算一本“老”书了,其中收录了梁鹤年先生十多年前关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分为经济、土地、城市三个专题。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等,共32篇文章。本系列将分享李媛、韩汉白两位青年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想阅读本书的读者,可在文后评论区留下邮箱地址,我们将寄去电子资源。在此特别感谢梁鹤年先生慷慨惠赠版权。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

梁鹤年

商务印书馆,2008


“第十一篇  农村发展与市场经济:一套理论分析与一件实际工具” 读书心得二则

关于建立农村“目录”公共服务的思考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的规划、建设和管护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尽管近些年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由于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不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碎片化、供给数量与质量参差不齐、空间异质性等特征仍较明显。进入数字时代以来,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服务进村等信息服务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政府和社会资源可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得以整合,为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与城市不同,农村人口分散,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也高度分散,因此农村不可能与城市一样,通过一个地点的服务设施解决相当数量的服务需求(如一处文化体育设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城市社区建设的理性逻辑,比如追求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效能,在农村地区很难适用。更重要的是,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活动特征和服务需求均与城市不同,如果没有对农村的实际需求充分鉴认,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例如建设村图书阅览室、乡村电影院等“城市文化下乡”的服务项目,在一些农村地区常因“水土不服”而遇冷。
 
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匹配需要破解信息互通难题——服务供给方需要了解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农村居民也需要了解服务供给方可以提供什么。而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有创新性的政策工具和技术手段予以支撑。笔者认为本篇中的“目录贸易”模式可以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即构建农村地区的“目录”公共服务模式。所谓“目录”模式,是一种运作机制,其以目录为媒体,超越地理和中介的限制,直接连接供求双方[1]。具体而言,“目录”组织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尤其是结合农民的语言特点拟定目录,介绍产品(或服务),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向乡村的代理点发放“目录”信息,农民在代理处看到“目录”后,可根据自身需求通过代理点链接到产品方(或服务方)。
 
有人可能会说,现有的网络平台资源这么丰富,让农民上网不就可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目录”模式最关键的不是提供网络的技术支撑,而是构建一种机制,尤其是将传统的“人找服务”的逻辑转为“服务找人”,后者恰恰是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匹配的难点。具体来看,可以由“目录”组织方对农民需求进行摸底,同时结合可整合的服务供给方的情况拟定“目录”并发布,并以村集体作为代理点接受农民的预订、咨询和反馈。根据农民的反馈,“目录”组织方可以不断更新调整目录的内容和形式。由此,“目录”可充分体现地方及当地农民的需求和语言特点,并在“拟定—反馈—修订—再反馈”的过程中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目录”组织方可由县级管理者和农村集体代表共同组成,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和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形成由县域“总目录”和不同乡村特色的“子目录”构成的、以县域为基本行政单元的农村“目录”公共服务网络。这种“目录”将成为重要信息工具,为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实体形态的服务设施以及基于网络平台的数字服务提供参考。
 
这个过程中,“目录”模式不仅是一种信息工具,还是一种治理手段,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政策和教育意义:(1)经济意义,即原本分散的农民需求可能通过“目录”组织集聚在部分服务领域,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降低服务成本;(2)政策意义,即“目录”的设计、拟定、修订等组织过程,均以村庄及其居民的意愿和实际需求为基础,有助于融合农村政策的指导性和因地制宜的需求,以有效发挥农民在决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3)教育意义,即打开农民视野,在他们表达服务诉求的同时,也了解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的资源或更优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地理与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从目录贸易到网络购物


本篇是梁鹤年教授于2004年针对中国农村问题撰写的重要文章。文中指出,由于资本在三个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中的优势地位,农村的天然优势(劳动力和土地)无法发挥。由此导致小资本的农业生产无法对抗大资本的农业企业,分散的农村消费力敌不过集中的城市消费力。资本主义的解决办法是全盘资本化和城市化,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应该是创造“平坦的球场”,让公平竞争来决定优胜劣败。以此,梁教授提出了“目录贸易”的经济手段,既能提高农村生产力和竞争力,又能突破农村消费约束。“目录贸易”的特点是:以目录作为媒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连接供求双方。该模式的具体流程如下:“目录贸易”通过目录公司印制目录,以图文详细介绍货品,再利用代理网络把目录分发到农村的各个代理点;农民通过目录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再由代理网络把农民的需求信息传递给商家;商家通过代理点附近的仓库出货,农民收货后付款给代理点,代理点再转交商家并收取佣金。“目录贸易”模式是“把商店带到个别顾客处”,远不同于传统零售形式中的“把个别顾客带到店里”[1]

 

当前,随着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也逐步适应网络购物的消费模式,虽然与“目录贸易”不同,但极为相似。过去由于体制和基础设施的限制,城乡之间的消费形式和内容存在很大差距,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个差距正在被迅速填平。虽然中国农村数量多、分布广,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的任务十分艰巨,但通过2021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到的政策目标可以预见,到2025年,中国农村有希望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2]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2]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 (2021-08-20)[2021-11-1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8/20/content_5632311.htm.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目录


经 济

人家的月亮

外国的泥土

政策分析
比较研究:论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经济三部曲之一

可持续性消费经济:两个循环,一个手段——经济三部曲之二
经世济民——经济三部曲之三

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

流域发展模式的选择

西部地区开发战略——来自国际与加拿大开发经验的一些启示
农村发展与市场经济:一套理论分析与一件实际工具
解“三农”之困
经济与几何


土 地
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城市土地开发上的意义
在耕地转建设用地中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及提高土地市场经济效率的建议
集体土地股份化:一个互利互律的耕地转用补偿和土地整理分配处理办法
指标拍卖(竞投)的一些想法


城 市

精明增长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
规划战略:来自生态学的启发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一些城市与规划随想
高与低、快与慢、新与旧
城市规划的和谐与适度
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一)——顺谈操守
可读 必不用之书(二)——顺谈情况含糊和感情矛盾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三)——顺谈“法”与“字”
哀公问政——孔孟思想对规划理论的启发
“孟子见梁惠王”与城市规划



相关阅读

《旧概念与新环境》读书心得【连载】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连载】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关于普世价值

编辑 | 顾春雪
排版 | 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