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述略(三)
编者
作者简介
王雷泉教授:1952年生,上海人,无党派人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宗教学系主任。中国佛教协会汉语系教材编审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闽南佛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摩诃止观释译》《中国文化辞典·宗教编》《中国思想家传记汇诠》《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禅与西方思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卷、《中国佛教的复兴》。个人研究风格:不尚空谈,不作违心之论,力图以史料和事实表达对中国佛教的反省与前瞻。
本文原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述略(三)
王雷泉
却来这边行履——从圣入凡
禅以证悟成佛为终极,它能否与入世事功打成一片?冯友兰认为禅宗“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一语,形象地表明了开悟者必须从圣入凡,但他认为禅师们没有作好这个向下门的转语,这个任务只有留待新儒家来作。[18]
其实,并非新儒家才能解决“事父事君”的入世事功。《定慧初修》一书,在卷首选录了袁焕仙所作的《修止观与参话头法要》,重点指出儒佛间体用不二的关系,“随处立名,立名即真。既有真也,妄即虚形。非离真而有妄,实藉妄以诠真。”[19]世间是虚妄的,但出世的真谛恰恰是藉此世间而修成。南怀瑾在《观无量寿佛经大意》中引袁焕仙一句名言:“知妄想为空,妄想即是般若。执般若为有,般若即是妄想。”凡圣的不同就在于前者迷糊而随境流转,后者清明而超然物外。”如果能作得了身、心的主,遇到事情该提起时就提得起(用),该放下时就放得下(空),这就是境界般若(物来则应,过去不留)。[20]
放得下,提得起,此即沩山禅师所提倡的: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对心性与宇宙贯通的形而上本体的特称;万行门中,指人生的行为心理与道德哲学。因此,了生脱死的佛法,还是必须落实在现实人生:
“使精神超拔于现实形器之世间,升华于真善美光明之域。而入世较之出世,尤为难甚!乃教诫行于菩萨道者,须具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之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若地藏菩萨之愿,度尽地狱众生,我方成佛。南泉普愿曰:‘所以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始得自甶分。今时学人,多分出家,好处即认,恶处即不认,争得!所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其意亦极言入世之难。药山禅师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岂非皆教人要‘极高明而道中庸’乎?”[21]
故出世的修道与入世的度众,不能绝然分成两截。平常心就是道,最平凡的也就是最不平凡的,学佛必须从做人开始。《跋萧著〈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一文指出:“苟欲为世界上真正之伟人,唯一秘诀,只是平实而已。此句可谓成功之向上语,末后句,极高明而道中庸,非常者,即为平常之极至耳。”[22]
欧阳修作五代史,谓五代无杰出人物。明代永觉元贤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余谓非无人物,乃厄于时也。至若隐于山林,如五宗诸哲,则耀古腾今,后世鲜能及者。”南怀瑾极肯认此言,指出:“凡禅门大德,足为宗师者,类皆气宇如王,见识学问,人品修养,皆足彪炳千秋。以无意用世,恬退山林,苟时会所际,欲其舍出世之业,入世而成人成物者,必能临危授命,而为忠贞伟烈人物矣。”[23]
禅宗鼎盛的五代,正是变乱痛苦的时代。高明的人跳出世俗,避世到禅门。但避世入禅,无助于救世。宗教只能补充政治之不足,救人之灵魂,对国家局势并无旋乾转坤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南怀瑾认为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进入国运转盛的新时期,一切有志者应为国家民族效力,而不要沉湎于仙佛之道。1991年2月初,南怀瑾先生在给笔者的信中强调:“我常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希望多出几个英雄,不是多出几个仙佛。况且成仙成佛还做不到,开悟了又怎么样?!出几个英雄,把这个社会搞安定,把天下搞太平,然后再搞仙佛之道。”[24]
即便是出世的“仙佛之道”,南怀瑾也一直强调佛学是一门“生命科学”,要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他认为佛法所指形而上的体性,与形而下物理世界的关联枢纽,始终没有具体的实说。“一般佛学,除了注重在根身,和去后来先做主公的寻讨以外,绝少向器世界(物理世界)的关系,肯做有系统而追根究底的研究,所以佛法在现代哲学和科学上,不能发挥更大的光芒。也可说是拋弃自家宝藏不顾,缺乏科学和哲学的素养,没有把大小乘所有经论中的真义贯串起来,非常可惜。”[25]
注:
[22]南怀瑾:《中国文化泛言》,简体1995年12月版,第369页。
[21][23]南怀瑾:《禅海蠡测》,繁体1988年第12版,126、127页。
[1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05页。
[19][20]袁焕仙、南怀瑾等:《定慧初修》,繁体1989年第6版,第29、95 —96页。
[24]南怀瑾:《关于禅籍出版的一封信》,《佛教文化》,1996年第1期。
[25]南怀瑾:《楞伽大义今释》,简体1993年3月版,第3-4页。
(待续)
本文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相关阅读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述略(二)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述略(一)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认知》
认知生命——第五届太湖国学讲坛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简报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先生的生平、事迹与学术研究
微信:nhjxsyjh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期征文及史料 邮箱:ws@nanss.org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本信息
「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征文及史料启事
(温馨提示:请按住屏幕上下划动)
本会由官方发起,于丙申(2016)年金秋成立,独立开展南怀瑾先生的生平及学术研究、交流,以及有关文化、研究和出版等活动。
所谓学术,不仅仅指有系统的专门学问,更是“一切学问的总称”(《国语辞典》)。
南怀瑾先生的学术,不仅包括先生的思想、著述、演讲、授课体系,更包括其愿力、担当、意志、胸怀、气度、气象、能力、行止、行履、品格、操守、言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融通、笃行、修行、儒行、道行、菩萨行、教化、方法、方便、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慈悲、喜舍、处世、应事、交往、包容、侠义、慈善、纵横、韬略、文武、功德、身教言传、做人做事、济世利人、利国利民、人生境界、道德文章、兴灭继绝、内圣外王、文化尊重与包容融合、推动古今中外精华文化融汇,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历史文化之态度、前瞻与责任承当等等,所体现的一切学问。
本会长期征集研究南怀瑾先生生平、事迹及其一切学术的文章、论文、著作,征集有关史料、文献、档案,征集先生的书信、题字、手迹、文章、照片、音像或相关资料、物品,征集各类心得报告,作为学术与历史文化档案资料保护并存续后世,在适当时发表或出版,开展学术交流,诚邀社会各界朋友与广大读者朋友、同学们,怀抱历史文化责任感,踊跃投稿,惠赐资料。
一、文章或资料内容,可涉及但不限于以下角度、层面、范围:
先生的思想,文章,授课,演讲,著述,出版;
先生的愿力,担当,意志,胸襟,气度,气象,精神,能力,行止,行履,品格,风格,操守,言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融通,笃行,修行,儒行,道行,菩萨行,教化,方法,方便,布施,持戒,自律,忍辱,精进,气脉,禅定,般若,智慧,慈悲,喜舍,生活,处世,应事,交往,包容,侠义,慈善,纵横,韬略,文武,事功,功德,身教言传,做人做事,接人待物,自立立他,自觉觉他,培养人才,尊师重道,济世利人,利国利民,人生境界,道德文章,兴灭继绝,天下为公,经世致用,内圣外王,身心性命修养,捍卫民族文化,文化尊重与包容融合,推动古今中外精华文化融汇,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历史文化之态度、前瞻与责任承当;
文化,教育,助学,资教,办学,历史,讲经,注疏,文学,诗词,艺术,医药,养生,政治,军事,金融,经济,企业,管理,科技,科普,生命科学,认知科学,诸子百家,金温铁路,两岸沟通,香港回归,南水北调,西部开发,国土整治,建筑艺术,造福桑梓,人类关怀,民间文化外交;
史料、档案、文献、书信、书法、题字、手迹、物品、音像资料等原件或复印件、扫描件(300-600DPI)、清晰照片、复制品等;
广大读者、朋友、同学、亲眷的读书、听课、修养、修持或感受先生言传身教的各类心得报告(含文章、录音、影像形式),包括对自己身心、性命、生活、工作、人生有何启迪、影响、改善等等;
受先生影响、启发,或发扬光大先生思想,应用在实践中,有益于自己、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案例;
各类怀念、纪念文章、诗词、艺术、影视作品;
亲近过先生的学生、朋友、工作人员对所知所见所闻的忠实中肯记述。
二、要求文章及资料务必信实可靠,经得起推敲和历史考验。
三、文章体例、字数不限,但希望精炼扼要。
四、征集时间:长期有效。
五、来稿可用笔名,但请附作者真实简介(若需保密请注明)。若暂时不想发表,仅作为历史文化资料档案保存,可在文章右上角(或资料明显处)注明“暂不发表”。未注明者,本会可酌情发表。
六、联络办法:
nanssw@163.com
nanssw@qq.com
七、投稿者或资料提供者,将有机会获邀参加本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教育、纪念、出版等活动。
八、本会暂不接待社会来访。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敬启
丙申(2016)年 12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