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 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六)
编注
2017年9月28-29日纪念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活动,除二百几十位老同学、老朋友以及政府嘉宾参与外,特别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百个参会名额。为增加社会公众嘉宾此行的收获,主办方特别在9月28日下午设答问会,邀请宗性法师、宏忍法师、古国治先生,就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两方面,与参会者互动交流。今选录大部分内容,与读者分享。
全文近两万字,分七期连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
928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会选录(六)
主持人:那么请大家继续自由提问。
问:感谢主持人,感谢主办方提供一个很好的缘分让我来到这里。虽然看了南先生很多的书,但是第一次能这么近距离地接近先生。我有一个小问题,我真的不知道该问不该问。佛祖涅槃之时说过,以戒为师。又对文殊菩萨说过,我未曾说过一字。先生临终之前有什么嘱咐大家?谢谢!
宏忍法师: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主持人:南师在临走前的一段日子,宏忍师一直在身边照料南师的,我们再请一位参与照料的同学回答一下。牟炼,请你回答一下。
牟炼:就是宏忍师父说的,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宗性法师:你把这八字真言像六字真言这么去念,就管用了。
主持人:南老师的孩子南国熙先生夫妇,今天也来到我们现场,他们有什么要补充的?
南国熙:我真的没有什么好补充的,宏忍师、牟炼都说完了。老师走之前给学生写了两个字,就是“平凡”。
问:各位老师好,我姓杨,最近几年看南老师的书,包括自己在身心上实验。现在有一个疑问就是,关于知性的“知”有这么一个疑问。我想问一下各位老师,我下面要说的这四个“知”是不是同一个?第一个就是知道自己在打呼噜时的那个“知”,和《大学》里面“知止而后有定”的“知”,还有《圆觉经》当中所说的“知幻即离”的这个“知”,还有一个就是“十六特胜”里面的“知息入,知息出”的这个“知”。这四个“知”是不同一个?它们和佛法中“觉性”的“觉”,“知”跟“觉”有什么关系?我就想问一下这个问题,谢谢各位老师。
古老师:四个。一个是知道打呼噜,第二个是“知止而后有定”的“知”,还有《圆觉经》中“知幻即离”的“知”,第四个是“知息入,知息出”的“知”。是不是同一个?你认为呢?
答:我认为是一样的。
古老师:那就好嘛。
答:我的体会,似乎是同一个。但是在理上,在知见上,我不太确定。所以这次是抱着这个问题来请教各位老师。
古老师:你不确定的是什么?
答:我不确定的是,有时有,就好像这个“知”它有时在,但是有时就好像不在。
古老师:有时候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
答:是,在自己的身心体会上,有时就很清明,但是有时就是没有,它不在的感觉。
古老师:这个“知”,南老师在书上讲了很多。也提到过,“知”是重点,“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讲到知性。南老师在《南怀瑾与彼得·圣吉》这本书里面也提到,我讲话你听到了吧?这个是知性在听到,对吧?然后他也听到了,去体会这个“知”,我们讲话的这个声音有生灭,对吧?甚至你知道自己动念头,对吧?念头有生灭,对吧?然后知性这个“知”有没有生灭?这是一个重点。你刚才讲到,你会有不知的时候,好像你这个知性就灭掉了,就没了。这里的问题是,这个“知”有体用的问题。你说会有不知的时候,比如我们睡觉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知了。甚至你胡思乱想的时候,你就不知息入知息出。你这个时候的“知”应该讲的是“知”的用。你真正要体会的话,怎么样去体会南老师在书上讲,能知之心。这个能知,这个体是什么。这个是重点,去体会那个能知之心。怎么样去体会这个“知”?无形无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面你也可以去参照《楞严经》里面“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甚至也可以看到参照《楞严经》里面,波斯匿王三岁的时候去看恒河,那个看,那个知,那个见。到老的时候,那个知,那个见,有没有变?在这里面去参究,这是我提供您的意见,仅供参考。
问: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有一个问题想向宏忍师请教一下。南老师所说的“法智忍”的这个忍,当我们遇到一些让我们情绪特别烦躁,或者一些困惑的时候,怎么忍得过?怎么忍?好,谢谢。
主持人:所以让“宏忍”法师回答。
宏忍法师:真把我考倒了(笑)。不过我自己的经验,这个忍字,确实是心上一把刀,真不好过。不过这个忍还是有方法的,一个是你认可他了,一个是你不动念。怎么叫认可?你跟它合一了,因势利导,不是对抗的,既来之则安之。有些事情的处理,我们平常的习惯老是对立的,包括对孩子,对家人,那就很烦恼。今天送给你们的偈子(万古千秋事有愁,穷源一念没来由……),你们把它背起来确实有用,就启发你法智忍,发现穷源一念没来由的,就放下烦恼了,不动念了。另一个认可,对这件事情你觉得义所当为,应该做的,你就去做,尽力而为,没有别的想头,自然就过去了。时间它是在迁流的,好事坏事他都会迁流过去,很多事情它自然能够迎刃而解。
问:我接着刚才的“知”字,我一定要问一下,因为这是我十多年以来的一个疑问。我想请大和尚和宏忍师回答。唐君毅先生在34岁那年,有一天他认为他开悟了。我在读学生书局那本书的时候,他晚年的时候有一次他打了麻药,他就啥都不知道了,从此他就怀疑他那个开悟是假的。我就想问一下,如果开悟以后打了麻药就不知道了,好像这个开悟的就抵不住麻药。所以我想请问一下宗性大和尚和宏忍师。但你们不能说,等你开悟后打麻药再试一下,不能这么回答。你们怎么认为唐君毅先生提的这个问题?谢谢。
宗性法师:唐君毅先生开悟了,谁说的?谁讲的?
答:他34岁那年他就认为他已经开悟了。
宗性法师:那你去问他呀,你问我干嘛呀。我没有说他开悟了,他说他开悟了,你也信啊?
答:你的意思是说,如果他真开悟了,打麻药应该还知道。
宗性法师:我跟你讲,有一句诗,“见与不见,它都在那里。”真正的本事是知与不知它都在那里。
主持人:宏忍师用无声来回答了。想起一个佛经上的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在路边打坐,下座后,别人跟他讲,刚才有车队走过,他不知道,他并没有打麻药哦。这个故事你怎么理解呢?当然佛陀与唐先生境界不同。好,我们把时间交给其他人。
(待续)
相关阅读
陈凯先院士:《中医药在当代的价值与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认知》
认知生命——第五届太湖国学讲坛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简报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先生的生平、事迹与学术研究
微信:nhjxsyjh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期征文及史料 邮箱:ws@nanss.org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本信息
纪念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征文启事
(温馨提示:请按住屏幕上下划动)
戊戌(2018)年二月初六(西历3月22日),是南怀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为此,本会特向海内外广大读者、朋友征集纪念文章。
一、文章内容,可在但不限于以下范围:
1、读先生的书,或听先生的课,或感受先生身教言传,所受到的启迪,所作的反省,于身心修养、做人做事、生活工作、学习学术、自立立他、贡献社会,有何改善与进步。
2、对先生生平、事迹、身教、言传、学术的认知与理解,可从某件事、某个角度、某个方面谈,亦可从多角度多方面谈。
3、与先生交往的故事与感想。
4、受先生影响、启发,或发扬光大先生思想,应用在实践中,利于自他、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案例。
5、先生辞世以来,吾人在修养、行为、生活、工作、贡献社会等方面,有何反省、改善与进步。
6、其他。
二、体裁、字数不限,但希望精炼。
三、截稿时间:从即日起,至2017年底。
四、投稿邮箱:
ws@nanss.org
nanssw@163.com
五、不论用真名或笔名署名,均请附作者真实简介与联络办法。
六、所有来稿,本会将作为史料保存,并酌情在本会网站、微信平台发表。
七、投稿者,将有机会获邀参加有关纪念或学术活动。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联合发布
丁酉(2017)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