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命百岁的费家伯伯、姆妈(作者:钱平雷)

钱平雷 上海老底子 2021-05-21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长命百岁的

费家伯伯、姆妈

——记2018年上海唯一的百岁伉俪


钱平雷



作者按语:本文的主人公费鹤年、徐曼倩夫妇,曾经是上海市唯一一对健在的百岁伉俪。今年他俩分别以104岁和102岁高龄去世了。作为《上海老底子》欢迎的题材,他俩大概是合适的人选吧!


1


在2015年出版我的第三本散文集《幸福永伴你我他》的一书中,有一篇《盘根错节的母系亲属》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在里面插了一张“《幸福永伴你我他》文中人物关系示意图”。图中的几十位长辈一代的亲戚中,只有一对夫妇与我本人在血缘上没有任何关联,那就是昨天晚上上海的各种媒体上传播的有关《上海2017年底及2018年百岁寿星榜》中,上海唯一一对百岁夫妻费鹤年、徐曼倩伉俪。



说起这对老长辈,我按照上海人称呼的习俗,叫他俩费家伯伯、费家姆妈。在上海方言中,称姓“费家”中的“费”字不发“fei”的音,而是发“fi”的第三声。他们与我母系亲属建立关系,最早起源于他俩是我母亲的二姐夫孙丕晋在上海交通大学上学时代的同学。由于投缘,他们两家之间逐渐建立起亲家关系,不仅有儿女亲家关系,还有干亲亲家关系。到后来他们的大儿子娶了我的表姨妈为妻,我的大姨妈的孙女,又嫁给了他们的外孙。于是我与他俩之间的辈分变得丰富而复杂起来了,当然我还是按照一贯的称呼,叫他俩费家伯伯、费家姆妈。况且,我与他们平时也基本没有什么往来。不过由于我们之间各种亲戚关系的存在,有关他们的信息,我还是时有耳闻。



2


我的二姨妈李植华与二姨夫孙丕晋的几个孩子与费家的孩子年龄非常接近,几乎一致。当费家子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却还没有女儿,而二姨妈已经有了女儿,即我的淑人表姐。于是他们就彼此认了干亲,淑人姐就成了费家伯伯、费家姆妈的干女儿,按照上海习俗,她叫他俩“寄爹、寄娘”。随后,我的和成表哥在成年后,与费家大女儿费珣谈起了恋爱,修成正果,成为眷属。于是二姨妈、二姨夫和费家伯伯、费家姆妈又成了儿女亲家。再后来,和成兄和费珣嫂的儿子孙冬峰娶了我大姨妈李培华的孙女柴奕鸣为妻。从我与大姨妈一家的角度,与费家又有多了一层亲戚关系。


我母亲李盛华有一位经常走动的表姑妈叶若兰,小名叫仙仙的一家,他们又是费家的邻居,费家的大儿子爱上了仙仙姑婆的小女儿,也成了夫妻。于是仙仙姑婆和费家伯伯、费家姆妈也成了亲家。但是从辈分上看,就有点错位了。有一次在仙仙姑婆90岁的寿宴上,我有幸与仙仙姑婆、二姨妈、二姨夫和费家伯伯、费家姆妈“三亲家”同一桌用餐,他们谈到了辈分的话题。据费家姆妈说,她开始随二姨妈叫叶若兰“仙仙姑”,但后来又成了儿女亲家,变成了平辈,她也没再改口,继续称叶若兰“仙仙姑”。




3


2018年10月15日的《新民晚报》在介绍,费家曾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其中说到费家非常重视教育,培养了7个博士。我具体也弄不清这7位博士是哪几位?不过他们家孩子的学习确实都是属于“学霸”级别水准的。光是清华大学出身的,据我所知就有4位,两个儿子、二儿媳妇和我的表哥和成兄,都毕业于清华。包括外孙孙冬峰、外孙媳妇柴奕鸣,也都曾是上海中学的高材生。



说到费家伯伯、费家姆妈时,他俩“一直相濡以沫、荣辱与共”,确实如此。费家与许许多多上海普通家庭一样,有欢乐,也了经历了风风雨雨。文革中费家伯伯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迫害,在家人的关爱下,也挺过来了。在费家伯伯80多岁时,患了胃癌,但他镇静应对,在瑞金医院动的手术,逐步康复,仍获得令人羡慕的高寿。我听他说,他不像人家对食物过于挑剔,忌讳什么不能吃,红烧肉是他的喜爱的菜肴,照吃不误。他俩大约也重视适度的运动。前几年我还在电视上看见他俩在社区里翩翩起舞呢!


尽管他们生活条件不错,但与大多数的老人一样,他俩生活上还是很节俭的。据说,到如今他俩都是百岁寿星了,生活还是自理的。家里至今也没有聘用住家保姆。他们的优良品质也传给了他们的小辈,费家的孩子在生活上也都是很勤俭的。当然,他们能够高寿,与孩子们尤其是在身边的孩子的孝顺照顾,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新民晚报》的这篇通讯在谈到费家伯伯、费家姆妈时,还谈到他们家的家庭文化,说费家姆妈每天坚持记“家庭开支帐”,一丝不苟。还有说他们之间也难免磕磕绊绊的时候,而他们的解决方式是“老太说了算,最后阿公都听她的”。虽然文字不多,也很生动地刻画出费家姆妈是一个做事很认真,很有主见的家庭主妇的形象。也让我这个对费家并不熟悉的远亲,有了多一点的感性认识,能够写下这篇祝贺他们获得殊荣的文章。


祝贺费家幸福和谐!祝愿费家伯伯、费家姆妈健康长寿!


鸣谢:钱平雷先生赐稿分享!



钱平雷先生热文

上海夏日往事

我与陈述的“较量”

上海前夜历史文化在我身上的印迹


唐山路一带,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澄衷中学6432班追记


才子文友张光武


滑稽戏也要与时俱进


平凡而又传奇的女性


上海幸福时光一一一场人文内涵丰富的婚礼


谁不说俺家乡好!——北外滩俯瞰记


50年后同济母校聚会记


我为上海"扎台型"


我也“追”了一次“星”


唐山路船房子里的故事


与两个数字有缘师生的一次盛会


从上海金山农民画到毕加索艺术——农民画家邵其华访问记


谁是剧种的主流?


佳肴随想记


上海公交“老字号”55路的回想曲


建成黄浦江滨江大道提前了30年


金泽船娘抒乡曲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