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两极时代,俄印关系还能走多远
点击“欧亚新观察”
近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阿列克谢·扎哈罗夫(Alexei Zakharov)在莫斯科卡内基中心刊文,对新两极时代俄印关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我们编译了该文,以飧读者。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欧亚新观察工作室立场。
印度正被推向西方,首先是美国。原因在于紧张的中印关系,两国在边境地区持续冲突。同时,印度正试图与西方保持一定距离,原因之一是它不愿意破坏与俄罗斯的关系。
如今,印美关系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去年,印度开始与汇集了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四方平台积极合作;在阿拉伯海的孟加拉湾与四方平台举行了联合海军演习;参加了扩大的七国集团峰会。
对华政策领域的类似看法是这一和睦关系背后的驱动力之一。印度正在追随西方国家的脚步,将中国科技巨头排除在其5G网络试验之外,并在其境内禁止中国的应用程序,而美国的科技巨头则自由地争夺印度数字支付领域的蛋糕。印美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也更加密切,2020年9月,印度允许美国P-8巡逻机在其布莱尔港基地加油。
当然,中国并不是印美友好的唯一原因,两国之间的合作已经持续了大约20年。在华盛顿审查了其在该地区的政策并对印度予以特别关注后,两国关系开始明显改善:它承认印度的核地位,重新开始交付在印度1998年核试验后一度停止的军售,并开始与印度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现在,华盛顿对印度有一个同对巴基斯坦政策分开的独立的政策。
自2014年莫迪上台以来,印度已经走上了加强与美国合作的道路。两国自那时起签署了一系列国防和安全协议。双边经济关系也有所改善,几年来,美国一直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800亿美元(如果考虑到服务贸易,则接近1500亿美元)。
然而,印度和美国之间的和睦关系存在莫迪无法克服的限制。印度社会对美国持怀疑态度,对印度政治家来说,与美国的合作一直是一个有毒的问题。出于这个原因,印度试图保持在一定限度内。例如,没有出现关于向美国人开放印度军事基地或允许他们定期在印度港口加油或修理船只的声音。
印度和美国在该地区的做法也不总是完全一致的。不过,印度对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甚至在其自己的势力范围印度洋地区的看法比以前要好得多,理由是美国在该地区的作用越小,中国就越有机会在那里扩大影响。
印度现在的经济和军事能力远远落后于中国,新德里不可能独自管控中国在该地区的存在。印度越来越难以向南亚小国提供替代中国经济发展援助的机会。因此,新德里需要华盛顿在本地区有一个积极的存在,以制衡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同时,印度也不想让一个大国在亚洲形成霸权,即使这个大国是美国。因此,尽管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复杂,但印度有一个共识,即加入美中对峙的任何一方都不符合其利益。
出于这个原因,印度不太可能与美国结成军事联盟,因为这将减少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回旋余地,并损害其与俄罗斯的关系。甚至新德里目前与华盛顿的关系也引起了莫斯科的批评,认为印度正在 "美国的军事保护伞下"行动。
目前,印俄关系存在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莫斯科没有能力将其与新德里的关系扩大到军事和能源部门合作范围之外。双边经济关系发展不尽如人意:尽管呼吁到2025年将贸易额提高到300亿美元,但在过去几年里,这一指标一直徘徊在100亿美元左右。第二个问题是,俄罗斯与美国的对抗正迫使其亚洲政策向中国倾斜,这不能不影响其与印度的关系。
另一个令新德里恼火的原因是俄罗斯与巴基斯坦的关系。2015年俄罗斯宣布将向巴基斯坦提供四架米-35攻击直升机,从而结束了其对该国出口军事技术的从未明言的禁运。而自2016年以来,俄罗斯和巴基斯坦定期举行被称为 "友谊 "的联合反恐演习。俄罗斯还表示有兴趣帮助建造一条从卡拉奇到拉合尔的天然气管道,并在阿富汗问题上绕过印度与巴基斯坦合作。
大约在印美之间的关系改善的同时,莫斯科开始与伊斯兰堡变得更加友好,所以这很可能是俄罗斯方面对此的回应。毕竟,俄罗斯军事专家认为,俄罗斯已经失去了作为印度独家供应商的地位,那么为什么不把印度人不再购买的东西卖给巴基斯坦呢?然而,这种做法是情绪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印度仍然是俄罗斯武器的最大进口国,而巴基斯坦凭借其一次性的订单和不稳定的经济,不可能取代它。
对印度来说,俄罗斯和巴基斯坦之间蓬勃发展的友谊也更像是一个情感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日益增强的伙伴关系具有更为重要的后果。俄罗斯帮助中国建立导弹预警系统,以及两国在技术和能源方面的合作,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乃至有关中俄军事联盟的猜测,都是印度非常关注的问题。
在冷战时期,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之一,以应对那个时代的两极化世界。今天,俄罗斯和印度正不断向两个全球权力中心靠拢——中国和美国。这种分歧正在逐渐烧毁俄罗斯和印度友谊的桥梁。他们的伙伴关系就像一场正在分崩离析的婚姻,其中唯一能阻止这对夫妇离婚的是他们多年的相互依存关系。俄罗斯和印度之间仍有务实对话的空间,但他们对未来的看法不再相似。
(编译:蓝景林,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聘副研究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