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站在西安事变的视角,回望郭松龄兵变
最新文著,点击可阅:
七月抗战战史新系列:
西安事变系列四篇:
巨流河战事之后,张作霖及奉系大佬们难得的彩色照片。
这段时间研究、推演西安事变,东绕西闪,写得辛苦,便在休息时顺便翻出电视剧《少帅》看看。
翻看数集,正巧看到郭松龄兵变被杀,张学良为之嚎啕痛哭的那段。
显然,这部电视剧沿袭了关于东北军阀最主流的传说。
在闻悉奉军骑兵团从村民菜窖搜出郭松龄夫妇,李雪健扮演的张作霖欣喜若狂。他当即电令,速度将郭押解奉天,拟亲自审判、枪毙。
不料,奉军参谋长杨宇霆比他更为心急,担心夜长梦多,索性矫令,在老达房就地枪毙了郭松龄夫妇。
郭松龄被杀的消息传来,电视剧里的张学良立即趴在床窝,嚎啕大哭。
张学良哭得那份伤心欲绝,那份情真意切,激情四射,几如祝英台哭梁山伯,催人泪下。
军阀也有如此儿女痴情、深情,着实后心发麻。
国产历史剧,当真艺术。所以,电视机里看到玩意,还真不能事事当真。
言归正传。
1925年11月发生的郭松林反戈兵变事件,是近现代史上关系中国、东北的重大事件。这段往事历来为热门话题,相关文档、资料、传记、小说、甚至影视剧众多,不胜枚举。
郭松林和张学良本来在东北讲武堂既有师生之谊,后来一起治军奉军,同经战阵,更有兄弟之义。
所以,两人之间千篇一律的主题,无非强调一番汉卿即茂宸,茂宸即汉卿的私人交情。
这些私人交情广泛流传,渐渐坐实了郭松林战败被擒,张学良企图营救、放水并且送其出国,最终惊闻悲讯泣不成声,如此等等的文艺历史的主流剧情。
主流剧情之所以成为主流剧情,原因其实十分简单。
张学良、郭松龄二人,经过现在学院派多年反复推敲,同属奉系军阀大佬里难得的正面大佬。
要让课本上的两个好人曾经的你死我活的矛盾再现今天,确实难以自圆其说那段弯弯绕绕的岁月。
割据关外,凭借地利,奉系军阀拥有当时各派军阀中装备最为优良的军队。
与其如此,不如煞费苦心让二位温情脉脉涉过史河,共圆一段大家喜闻乐见的历史佳话。
——可见,如果放弃自我、独立的思考,仅仅顺从书本而在脱离系统、逻辑的轨道去认知、理解历史,无疑坐井观天。
这番闲话说了,无非想说:
奉系军阀之所以闹出了西安事变,二二兵变,其实,上溯1925年11月发生的郭松龄反戈兵变,便是渊源。
关于郭松龄反戈兵变的史料,专家学者们的记载、文艺作品较多,这里不做细节赘述。
本文仅就郭松龄反戈兵变那些少为人知的往事展开,权作圈内朋友们交流,一人只见,仅供参考。
重点,自然在于通过回望郭松龄兵变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稍微领略东北军兵变的诡异。
闲话不说。继续。
奉系军阀集团,是近、现代史上中国最为庞大和最具实力的军阀集团。
由实力最弱,最不看好北洋军阀最偏门、最弱小的一支,到发展到一度夺得北洋政府最高军政权力的军阀集团,懂政治,会平衡,精谋略之外,发展拥有一支庞大而能够打仗的军队,显然是最为必要的前提。
所以,为以东北各种资源保障军队作战,相对国内其他军阀奉军内部无论派别山头、军政分工等等,显得稳定、团结。
郭松林反戈兵变之前,大约在1925年,奉系军阀军队久经内战,在军队之内,其将领及军官大致分成两个大类。
一个群体,是级别较高,把持一方的高级将领、军官组成的政客军人群体。
一个,则是襄助政客军人们的,职务、级别相对较低的职业军人群体。
自张学良以下,郭松龄和其他几位为张作霖宠信的实力派军头杨宇霆、姜登选、李景林、 韩麟春、张宗昌等人,同属政客军人群体主要人物。
所谓政客军人,他们带兵打仗不会仅仅满足升官发财,都有自己的政治野心。通常,掌控军权再有了政治野心,意气使然闹点动静,也算是人之常情。
本来,当军人搞政治都是高层军人的事情。但是,经过张学良、郭松林整军之后,大量少壮军人迅速提拔上位,也就使得奉军内部政客军人向低龄化、低阶级发展。
来点理想、来点主义、来点夸夸其谈,政治在1925年,一度在奉军蔚然成风。
当时奉系集团算得上最具实力的政客军人,当属并驾齐驱的杨宇霆、郭松龄、姜登选三人并。当然,三人势力最大,彼此之间的矛盾也是更多。
郭松龄在1925年发起兵变,喊出来的理由,就是清除杨宇霆、姜登选等势力,劝退张作霖,父让子继,由张学良主持奉系大局。
喊出来的理由,无非是放在桌面上,要让全国人民听到的理由。
放不上桌面的理由,便是郭松林不会说出口的自己的私心与政治野心。
1925年11月21日,郭松龄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檄电,提出三大主张:
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
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
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本身反奉战争就是一场内战中的内战。
彼时,张作霖等奉军大佬及张学良看到郭松龄檄电,对其消弭内战开发东北,事成后同张汉卿分掌大权,共同建设等等言辞,极为不屑。
郭松龄起兵时处死的奉军大佬姜登选。
不过,奉军里面追随张学良、郭松林军改混出来的少壮派军官们相信。
当时,郭松龄亲任讨奉军总司令,所部整编5个军,除却当总参谋长的邹作华之外,其余军、师、团长,大多都是在一、二次直奉战争里提拔起来。
相比老的奉系军阀,新的奉系军阀更需要通过军事冒险,以打碎东北固化的利益分配格局,为自己赚得前途。
郭松龄兵变时麾下刘伟、霁云、魏益三、范浦江、刘振东等军长及下属七万大军,谁都明白朝着身后的黑土地调转枪头意味着什么。
然而,他们还是浩浩荡荡地向奉天进发了。
郭松龄在兵变之初即下狠招,活埋了被他借张学良名义,骗请到滦州车站共谋大事的姜登选。
——相传,姜登选为人堂正,豪爽,仗义疏财不分贵贱,既结交南方革命志士,更深得奉军官兵人心。
他到滦州车站见郭松龄预备兵变,急切之下,无非说说东三省在日本、苏俄威胁间的不容易,继而劝阻兵变。
然而,谁也没想到郭松龄还是果断下了黑手。
后来,在郭松龄兵败之后,韩麟春等人赶往滦州为姜登选迁坟厚葬。
开棺看时,姜登选遗骸双手绑绳已松,薄木棺内遍布爪痕,韩麟春以下,目睹现状无不垂泪,怒骂郭松龄手黑。
主将之无情、残忍,难说不是对七万叛军的官兵们的一场触及灵魂的教育。
巨流河前的奉军内战,各不相让,激战累日,尸横遍野。
奉军内部分裂导致的这场大战,对当时东北正在蓬勃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等方面,可谓是近、现代史上的一场全方位的惨痛打击。
混杂着政治与阴谋的战争,彻底撕裂了东北的人心。
经此一战,军心民心散乱,奉军如日中天,开始落坡。
张作霖骑马照。
后来,无论在九一八事变,锦州事变,热河事变中对抗日军,还是在内战中对抗国内军队,东北军逢战必溃,再无奉军风光。郭松龄兵变事件,正是其中分野。
奉系入关作战到1925年4月张宗昌督鲁,9月杨宇霆督苏,姜登选督皖,对郭松林刺激尤甚。所以,无论当时奉系大佬或者现在史学圈子,说起郭松林之所以发起兵变,受其夫人的主义影响之外,便是督军梦想。
甚至,作为张学良助手,郭松林掌控奉军精锐一、三军团,有着觊觎奉军最高权力的野心。
和多年以后的西安事变类似,郭松林搞的这场兵变,向外,找到的合伙人冯玉祥,是西北军大佬。向内,找到的支持者则是朝三暮四的奉军少壮派军人。
兵变结果自然大同小异。
战事顺风顺水,大家自然同声吆喝。眼见形势不错,郭松林致电张学良,述说嗣与李景林榆关血战,我公父子始得保住地位等历史功绩外,更是撕破脸面,指责张学良为人多疑好杀,借老帅之名玩弄权柄。
他披露张学良曾经多次计划针对吴佩孚、张景惠、李景林等人的暗杀,指责张学良足下阴贼险狠多疑好杀。
——然而,就在起兵之初,郭松龄也向奉天派出了暗杀队。暗杀队被破获招供的目标,正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
想来,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想起郭松龄由教官而奉军大佬的过程,不免面脸难看。
最后,郭松林更在通电中,抛出在1924年直奉战争榆关战役,事关张学良名望的私密往事:
去岁榆关战役子弹缺乏,我公复欲只身离去,经龄婉劝始止。
后公对人称不忍舍弃将士,诚信至此?
嗤笑意味,跃然电文。
可想当时,在张作霖等大佬面前,张学良看着这份电报的抓狂、愤懑。
——这场兵变,本来也该像西安事变那边罕为人知,继而成为悬案,任由学院做皆大欢喜的研究。然而,因为当时日本人多多少少牵涉到郭松林兵变,所以,在零星可查的日本方面资料上,却可以看到符合逻辑推论。
无疑,现在回望、分析,可以发现郭松龄兵变动机极为复杂,他与反日、反帝和闹革命,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巨流河之战是奉军阶段性分水,之前,奉军如虎,之后,东北军如兔。
兵变之初,郭松龄和冯玉祥,以及据守天津的李景林合伙起事,三人之间多多少少也有相互利用,在天津赚一票苏俄的军援的目的。
不过,与苏俄合作,也不意味着郭松龄就要反日。
国内史料极少记载,在进军奉天初期,郭松龄即与日本斡旋,争取日本于反奉战争中立。
彼时,日本陆相宇垣一成和日本关东厅最早提出中立主张,当时日本首相加藤则对此明确表示:
张、郭两军纷争是中国人的个人之争。
张作霖输也好,郭松龄赢也好,跟日本没有关系。我国政府秉持绝对不干涉主义,静观其变。
当时,日本关东军向奉军交战双方发出通知,要求两军在铁路附属地20华里以内,禁止直接战斗行为。
实际上,交战双方多多少少都有这个禁区范围存在,以及通过。日军并没有采取极端行动介入其中,相反,则保持着默许、中立的态度。
郭松龄兵变军事行动最后逆转,并非日本人介入,而是等到冯玉祥在背后反水,踢了为郭松龄在天津后门看场子的李景林。
由此,郭松龄在天津港得到苏俄军援的希望成为泡影。
之后,郭松龄叛军战线拉长,后勤乏力,他所倚重的,正在向政客军人演化的奉军少壮派,自然见势不妙就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两派奉军决战巨流河之际,郭松龄作战命令即遭部下抵制。
在冰天冻地,同室操戈的新民前线,奉军前敌总司令张学良的5万精锐能够得到东北军政、后勤保障。而郭松林叛军名分已定,既得不到东北地方支援,在天津方面既无后勤,也无后援。
一支孤军,再无胜算。
于是,眼见大事不妙,以往满嘴主义、理想的少壮军官们见势不对,空枪、空炮招呼以后,各率所部临阵倒戈。
——这些少壮军官几乎都被赦免,其参与郭松龄兵变的经验,最终使得他们循其旧招,熟练投入了后来在西安的兵变。
这是后话。
1925年12月24日,郭松龄叛军全线崩溃。
这天,上午,邻近战场的新民日本领事馆向满铁、关东厅致电报告奉军内战最后的战况:
昨日,激战失败之郭松龄部刘范两军张、高旅长、陈参谋长访问新民屯我领事分馆,以保障郭之生命财产做条件,恳托调停和解。
为此吉田总领事昨晚会见王永江张作霖商酌。
而根据吉田总领事与张作霖等人的面晤协商,张作霖明确表态,对一般官兵不予问罪,此点毫无异议。
当时,奉军两边架炮猛轰,巨流河之战极为血腥,却又以一窝蜂溃逃结尾,对东三省影响极大。
然而,在谈到郭松龄时,因为涉及枪杀姜登选,犯了奉军将领们众怒,张作霖等人犹豫不决。于是,张作霖致电张学良询问意见。
日本人在电文中报告这次会晤,专门提及了张学良的态度:
且由于前敌司令张汉卿强硬反对故遗憾不能赦免。
日本人这系列电文,证实了张学良作为平叛前敌总司令,在逻辑上早于张作霖总部而获悉前敌吴俊升、穆春等人情报。
因而,他也就有得以当机立断下令就地处死郭松龄的可能。
至于杨宇霆,在郭松龄起兵之初,为避嫌郭松龄檄电,当即通电下野。郭松龄兵败之时,杨宇霆处于下野状态,全无下令处决郭松龄的可能。
多年以后,张学良说起过郭松龄兵变,对郭松龄之死依旧颇为感慨:
当时的杨被他老郭整的,我差点投了海呀。
他当然应该处死,他有罪嘛。
多年以后,张学良依然认为郭松龄当然应该处死,可想当年,张作霖在表达郭松龄如是逃入日本势力范围即不追究的意图之后,张学良更为迫切处死郭松龄的决心。
郭松龄兵败,在军事角度去看,主要因为进军过快导致后勤不济。
郭松龄在策划起兵,即与冯玉祥、李景林等计议合伙,争取苏援在天津港上岸的计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得到苏援,郭松龄必然要有所承诺。
目前,尚无郭松龄与苏援方面的资料。
不过,可以假设,这场大起大落的奉军内战,开战之后进军神速、作战顺利的郭松龄可能有所疏离与苏俄的联系,而转身积极与更利于他在东北作战的日本斡旋、协商。
日本人拍摄的被处死的郭松龄夫妇。
再加上苏俄本身在远东对日本外交的敏感,终于,苏俄最终决定放弃了郭松龄。
——否则,如冯玉祥之流,虽然以叛将著名,但是如无苏俄默认,焉敢进军天津,打乱棋局?
而苏援只需由天津登陆,源源不断输送巨流河前线,那么,这场大战鹿死谁手,确实难说。
反奉战争结束,奉系军政再不是铁板一块,新的东北局势,使得日本人尤其需要郭松龄。
可见,在老达房就地枪毙了郭松龄夫妇,逻辑上最大可能就是张学良本人。
汉卿即茂宸,茂宸即汉卿,这句传闻看来不真。
但是,历史却证实,这句传闻却又是真实。
在下令处死郭松龄的当时,张学良并不知道,在十年之后的12月冬季,他一路跑到西安,到底还是仿效了他的老师,再次玩了一场影响更为深远的兵变。
以文为生,读与写,均不容易,三点非常必要。
看完有空有闲,还望支持、鼓励橡树原创吧。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