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修身诗课18

莫砺锋 程门问学 2022-07-15


今日主题词活水  


朗读 | 刘不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清·吴观岱《问渠那得清如许》


这是一首哲理诗。一般来说,在诗中表现哲理,往往容易把诗写得枯燥无味,损害了诗的韵味。但如果写得好的话,反而使诗歌的表现力更强,更耐人寻味。比如苏轼《题西林壁》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这首诗说的是读书的道理,但却没有板着面孔讲大道理,而是先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半亩方塘中,水面清澈而平静,如一面镜子。“镜子”里风光无限,天光云影共相徘徊,可谓美不胜收。下面紧接着问了一句:为什么这半亩方塘里的水会如此的清澈呢?最后一句作了回答:原来,这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是在写春天里的一片景色,实则却是精妙的比喻。


“半亩方塘”暗指人的心灵,“天光云影”则指心中的思想。为什么方寸之间能容纳如此广阔无边、风光无限的丰富思想呢?为什么一个人的思维能达到如此清晰深透的程度,能对宇宙万物和人生百态都有深入的理解呢?朱熹认为正如半亩方塘的清澈来自于“源头活水”,人们心中的清晰思维也是得益于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这个源泉或许是指读书明理,那是从古人智慧的丰厚积累中汲取思想的营养;或许是指从客观世界中格物致知,那是从实践活动中获取启迪。到底指什么,朱熹并未明说,这就留给读者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但是不管此诗的喻体到底是什么,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相当清楚的:如果你想使自己的思想保持清晰,并使自己的思维保持活泼,那就一定要不断地从外界汲取新的思想营养。绝不能固步自封,绝不能妄自尊大,否则你的心灵就不可能出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动状态。应该看到,朱熹这两句诗的主要意义在于指示我们在增进自己的学养时所应注意的心态,但是它在如何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朱熹等理学家所向往的精神境界是“鸢飞鱼跃”的活泼泼的状态,而注重从“源头活水”汲取无穷无尽的新营养正是达到此种境界的重要手段。


>本系列文字均摘自《诗歌与道德名言》一书,联合撰稿人:莫砺锋、李南晖、徐国荣、郝润华、张智华、殷祝胜、党银平、胡传志、路成文、吴正岚、孙立尧。


【相关阅读】

徐有富:宋诗的理趣

周日读诗 | 问渠那得清如许


【往期回顾】

01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 02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 0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0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05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 06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 07 身贵心弥下,功多口不言 | 08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09 失既不足忧,得亦不为喜 | 10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 11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 12 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 | 13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 14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 15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 16 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 | 17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期打卡精选】


“程门问学”新开“修身诗课”栏目

与你一起品读古诗词中的格言警句

欢迎留言打卡,参与互动

不定期送出学术大家签名本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