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修身诗课17

莫砺锋 程门问学 2022-07-15


今日主题词旷达  


朗读 | 深蓝浅蓝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苏轼《定风波》



刘旦宅《东坡屐笠》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七日,当时苏轼被贬谪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词原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中通过途中遇雨的描写,形象地表达出了作者旷达洒脱的胸怀。


词的上半阙写雨中的情景及感受。雨声穿林打叶,而诗人以悠然的态度对待急雨,吟啸徐行。在古代受贬谪的士大夫中,能够用一种坦然淡然的心境面对困苦的实在不多。例如韩愈在被贬潮州的路上即不无悲伤地叹道:“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写诗给他的朋友说:“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因为过分的忧愁而客死异乡的更是不计其数。而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这一场政治风波时,却始终表现出了—种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情怀。词的下半阙写雨后天晴,夕阳斜照,驱去一片萧瑟,而诗人的心态始终是平静的,不以风雨而忧,不因夕照而喜,所以他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思想既博大而又复杂,融汇了儒佛道等多种思想。儒家所说的“君子不忧不惧”、“不动心”、“养浩然之气”,庄子的齐物论,佛教的平等观,在他的人生观中都有相当充分的体现。苏轼的人生观其实与宋代士大夫的集体性道德风范是相一致的,比如宋初名臣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近于苏轼在此词中所体现的生活态度。在一句轻轻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之中实际上隐含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不过诗人已将具体的行为抽象化为一种永恒的理想,而永恒的事物是不被外界所左右的,区区的风雨夕照当然是不足以动其心的。在诗人看来,风雨也好,晚晴也好,都不过是暂时的、虚幻的存在,所以他高唱道:“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有当人们抱有博大与旷达的人生观,才能不粘着于名利,才能不受外物的限制,才能真正超越自己。一切喜悦和悲伤都不是永恒的,作为身外之物的荣辱浮沉更是微不足道。但常人在名利关头尚不能悠然洒脱,何况生死之际?苏轼一生也不免为功名所累,以至于想退隐都不可能,他惟一能实现的其实只是归隐到自己的内心中去。然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几句毕竟写出了他衷心向往的精神境界,也道出了一种高尚芳洁、超越俗累的道德情怀,所以深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本系列文字均摘自《诗歌与道德名言》一书,联合撰稿人:莫砺锋、李南晖、徐国荣、郝润华、张智华、殷祝胜、党银平、胡传志、路成文、吴正岚、孙立尧。


【相关阅读】

沈祖棻讲东坡词(一):以诗为词

沈祖棻讲东坡词(二):豪放词风

沈祖棻讲东坡词(三):后世影响

巩本栋:苏东坡是这样的人 | 走近“苏海”之一

巩本栋:东坡诗文的高明之处 | 走近“苏海”之二

巩本栋:东坡是永远的东坡! | 走近“苏海”之三

莫砺锋:苏东坡的现代意义(上)

莫砺锋:苏东坡的现代意义(下)


【往期回顾】

01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 02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 0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0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05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 06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 07 身贵心弥下,功多口不言 | 08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09 失既不足忧,得亦不为喜 | 10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 11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 12 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 | 13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 14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 15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 16 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 


【上期打卡精选】


“程门问学”新开“修身诗课”栏目

与你一起品读古诗词中的格言警句

欢迎留言打卡,参与互动

不定期送出学术大家签名本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