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 | 修身诗课19

莫砺锋 程门问学 2022-07-15


今日主题词爱国  


朗读 | 爱在深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黎雄才《虎门太平》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号少穆,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官浙江盐运使、江苏陕西等按察使、湖北、江宁等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擢河东河道总督,曾修治黄河。调江苏巡抚,兴修浏河等水利。道光十七年(1837)任湖广总督。他关心国计民生,因感于鸦片的危害,上奏道光皇帝,尖锐地指出:若不严厉禁烟,“数十年后,中原计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十八年(1838)十二月,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査禁鸦片输入。次年在虎门当众销毁英商鸦片二万多箱。鸦片战争中,力主抗敌,屡败英军。英军侵犯广东不逞,伺机侵占定海,北犯大沽,林则徐遭投降派诬陷而被革职,充军新疆伊犁。后起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归。著《云左山房诗钞》八卷。


林则徐从事诗歌创作活动很早,嘉庆末年,在京师曾与宋诗提倡者程恩泽同时参加“宣南诗社”。其诗早期多为官场应酬之作。鸦片战争后多表示对国事的关怀与对投降派的愤慨,多郁勃苍凉之气。李岳瑞《春冰室野乘》卷上评道:“劲气直达,音节髙朗。”夏敬观《学山诗话》评道:“其胸次磊落,性量和平,于诗中可见之。”潘焕龙《卧园诗话》评道:“沉博绝丽,卓然大家。”其诗以语言平易,风格苍劲而见长。


这首诗写于1842年。诗人因坚决禁烟而被贬流放,但仍然心胸坦荡。在即将告别家人登程赴新疆伊犁时,他所挂念的不是妻子儿女和个人得失,而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并且表示,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宁愿置自己的荣辱生死于度外,决不避祸趋福。全诗展示出一个真正爱国者的崇高形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既是他人生志向的表达,也可看作是对他一生经历的槪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言行一致,光明磊落。他一生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做了许多好事,自己历尽磨难,但壮志不改,这是民族脊梁的精神。具有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就可以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本系列文字均摘自《诗歌与道德名言》一书,联合撰稿人:莫砺锋、李南晖、徐国荣、郝润华、张智华、殷祝胜、党银平、胡传志、路成文、吴正岚、孙立尧。


【往期回顾】

01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 02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 0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0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05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 06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 07 身贵心弥下,功多口不言 | 08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09 失既不足忧,得亦不为喜 | 10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 11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 12 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 | 13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 14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 15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 16 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 | 17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18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期打卡精选】


“程门问学”新开“修身诗课”栏目

与你一起品读古诗词中的格言警句

欢迎留言打卡,参与互动

不定期送出学术大家签名本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