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建春:篛过村的幸福,是暨大人的牵挂丨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2017-08-14 党建全媒体 南方先锋号

上南方先锋号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编者按

为进一步宣传广东脱贫攻坚成绩,展现脱贫攻坚一线指挥官风采,由广东省扶贫办、南方杂志社联合主办,广州鸡博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寻找最美第一书记”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持续推进,今天推出系列之三十六《汪建春:篛过村的幸福,是暨大人的牵挂》。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李焱鑫 李梦醒

实习生丨陈秀萍


精干的身材、柔软的湘音……遇见文静的汪建春,人们很难把扶贫和他身上的书卷气联系起来。唯有黝黑的肤色和坚定的步伐,勾勒着那双奔走田间的脚步。


2016年4月,百年名校暨南大学启动对口帮扶南雄市水口镇篛过村工作。从2013年就下乡扶贫的汪建春再次被委以重任,带着全校四万师生、全球无数学子的期待,一头扎进篛过村。


“忠信笃敬”,这简单的四字校训,赋予暨大人求实、勤恳的精神。这种流淌在暨大人血脉里的气质,在汪建春身上体现着,在篛过村的一草一木间,发生着。


暨南大学校长(右一)胡军慰问村民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右一)为村民送上新居钥匙


6.30“扶贫济困日”慰问活动现场


“篛水回环文峰挺秀,溪波倒影古塔呈奇”,这是属于篛过村的词句。青瓦灰墙,蜿蜒古巷,书院亭台……篛过村堪称世外桃源,但由于地理偏远,交通不便,篛过村的发展几乎陷入停滞,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只有2.5万元。


作为一名扶贫老兵,汪建春知道,跟以往的工作相比,让篛过村村民过上好日子,是一个更加艰巨的挑战。


“作为高校,我们推进扶贫工作的最大优势,就是人才和智力资源。”汪建春说,“我们来到村里,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当好信息员、协调员、参谋员和服务员,把暨南大学的优势和篛过的禀赋结合起来。”


汪建春的信心,来自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鼎力支持。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党委书记林如鹏、副书记夏泉等校领导多次深入篛过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在与汪建春的交流中,校领导鼓励他:“暨南大学有四万多名师生,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篛过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搞得更好,真正为篛过村的群众带来实惠。”


篛过村的幸福,是暨大人的牵挂。正是这样的情怀,让暨南大学三十三个学院和各单位戮力同心,共同为篛过村勾画未来发展的蓝图。


篛过村拥有700余年历史,保留着欧阳祠堂、孝思书院、太乙书院等古建筑,并于2014年被评定为第4批广东省古村落(客家地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刘益教授带领着由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调研队伍,先后5次实地考察,详细调查篛过村现存古建筑及地形地貌,了解村里的文化历史资源、农业生产情况,完成了“量村定制”的《篛过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


在刘益教授团队的旅游开发计划(初稿)里,师生们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产业模式:旅游业和特色农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今年,这一规划在国家旅游局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中脱颖而出,成功闯进决赛。今年初,管理学院为村里打通了网购平台,发动学院老师及MBA、EMBA学生购买芋头、红薯、生姜等特色农产品。村民们这才发现,田里种的不是不值钱的土疙瘩,而是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金元宝”。


汪建春(左二)在村民家中摸底调研


暨南大学学生带领孩子们做手工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开展应急知识课堂活动


暨南大学开展医学义诊


1932年7月,毛泽东在南雄水口地区亲自指挥的“水口战役”,成功击溃陈济棠军队15个团。为纪念这一战役,更为篛过村红色旅游助力,暨南大学资产公司承担起水口战役纪念馆的帮扶工作,而纪念馆的工程设计,则由暨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


随着时间的流逝,篛过村的古老文化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2016年11月,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师生组成“古村落规划保护团队”,扛起GPS定位仪、航拍无人机,对全村348栋房屋一一测绘,并就整村建筑、自然环境、村容整治、发展模式、环卫工作等提出了科学建议。


篛过村的幸福,是暨大人的牵挂,无数个故事,在田野间发生着:华文学院两次组织全院师生为患病村民捐款;学校总务后勤管理处筹措资金,帮助贫困户新建猪栏和购买猪苗;附属第一医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等单位师生到村义诊;文学院为村里的孩子们送来书包和书籍,教育学院的大学生到村里当起了临时老师……


“到篛过村一年多,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属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校师生的合力支援。” 汪建春说,“动员和凝聚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精准脱贫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在第一书记和所在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篛过村正发生着不小的变化。村里有了路灯,水稻、黄烟、玉米、花生、三华李、鸡、鸭、生猪等产业实现了合作生产、迎来了 “线上交易”,贫困群众既当农民,也当工人,还当商人。


数字显示,一年来篛过村建档立卡的117名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4000余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10000余元。而篛过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和开发规划等项目正在进一步推进,水口战役历史文献和口述史整理工作也在实践中。


“篛过村的脱贫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暨南大学作为帮扶单位,广泛联动资源,力争用暨大的优势,激活篛过的发展潜力。” 汪建春说。


踏熟古村道,坚定帮扶心。一路扶贫历程,看到篛过村一点一滴变化,汪建春打心眼里高兴,也油然而生着更多期待;期待篛过村人头攒动的旅游盛景,期待村民们家门口致富的开怀笑颜,期待着篛过村的阆苑楼阁与动人历史,成为响当当的古村名片。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制定的篛过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制定的篛过村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水口战役纪念馆蓝图


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广东省扶贫办 南方杂志社 联合主办

统筹丨戎明迈 执行丨李焱鑫 运营丨刘树强

系列报道

李德刚:人到,任务到,心更要到

李军:物质脱贫,更要精神脱贫

黄德山:走进深山,是为了走出贫困

钟汉宏:这个最美揭西人来自他乡

邓波群:唱好脱贫攻坚的客家新歌谣

林晓丹:一位80后母亲的驻村故事

邢华龙:整村搬迁,黄正村走进幸福时间

韩志勇:这个群主不简单

郑晓峰:金光大道上走出“村长伯伯”

伊江林:“小鲜肉”也有大作为

梁音:做好人,不做“老好人”

王培忠:饶平柘林的海风最提神

曾庆辉:带头吃苦才配得上这个头衔

陈光:从“白面书生”到“乡镇干部”

林炎勇:让几十年的“饮水难”终成历史

侯广勇:“三地分居”为“大家”

古新标:援非归来的驻村人

彭彬:我是一名“番薯哥”

郭朝明:妻子临产,我离开了家

覃朝阳: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杨小帆:新点子走出新路子

孙凯军:总书记的接见,鼓舞我前行

谢云峰:“敢啃硬骨头”的葛坪村“设计师”

梁劲:用知识改变贫困乡村的命运

李云华:土地就是“农垦人”的家

张剑峰:从“县长”到“村长”

钟培敬:人到了村里,村就在心里

翁如萍:咱村来了女书记

张俊峰:沧海之旁出桑田

冯永成:扶贫十五年,我无怨无悔

张武龙:“问题导向”是脱贫攻坚的钥匙

张仕通:“诗人书记”,不悔今生有此行

何彦华:脱贫的信心比金子还珍贵

邹钢民:客向古道来

蒋耘:生态就是生产力

特稿:南方杂志笔下的“最美第一书记”,省扶贫办主任为他点赞

致敬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官!


致敬第一书记!


【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多少位第一书记,就有多少座被改变的村庄,就有多少个动人的故事。


讲好一个故事,树起一面旗帜。欢迎各省直、地市组织部门提供先进人物报道线索,也欢迎各界人士推荐或者自荐。在这里,您可以针对穷根子开出药方,可以发布求助信息,可以充分阐述对脱贫难点的思考, 把您的心里话,和我们、和读者倾诉、分享。


联系邮箱:nfdysj@163.com,或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留言。

《南方》杂志订阅电话

(020)87377371


统筹丨戎明迈

编辑丨林琳 莫群 李梦醒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先锋号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广东最专业的党建传播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