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文读懂中国传媒大学20届考研情况:变与不变,难与不难

肖一凉介 肖一凉介 2022-03-19

随着6月30日调剂系统的正式关闭,2020届的研招工作也正式画上了休止符。
时间倒回到几个月前的2月28日,受疫情影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今年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同比增加18.9万。
而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达到341万人,比19年增长了51万。
扩招的研究生数量比起每年都在激增的考研党,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而对一些不在扩招重点区域和专业的学子来说,扩招甚至在击溃着他们的心理防线。
新闻传播学作为文学里数一数二的热门专业,因其不设数学考试科目,历来都是报考热门。
报考人数激增又未享受到扩招红利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在2020届考研学子中的竞争可谓是十分惨烈。
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传媒领域的龙头高校,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其新闻传播学稳坐在了第一把交椅。
据中传研招办公布的数据,2020年报考中传研究生的人数达到了18638人,创下历史新高。
与很多高校一样,中国传媒大学也不公布报录比,但在2017年后,中传每年都会进行新生数据采集,并将结果公示。
肖一数说通过报考人数及录取人数等数据,计算了近四年中国传媒大学的报录比变化趋势。
节节攀升的数字背后,掩藏着选择中传的考研学子的隐形压力。
肖一数说统计了2020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考研数据,带你一文读懂中国传媒大学20届考研情况。



有多少人和你一起过河?


01

050301 新闻学(学硕)

新闻学专业从 1979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中传首批设置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之一,历来也是报考热门之一。
依据夏日之阳统计,2020届报考新闻学的人数在470人左右,而通过中传研招网公示的数据来看,最终拟录取人数为31人(不含各类专项计划)。
新闻学专业下设7个方向,每个方向的录取情况也不尽相同,肖一数说对不同方向的报录比及复录比做了计算。
按照一志愿上线结果来看,数字新闻传播方向的报录比达到了33.3:1,复录比更是在2.7:1.
而一些方向,如广播学、新闻传播心理学因为报考人数少,无人过初试,报录比和复录比双双告零。
通过以上20届报考新闻学专业的数据来看,肖一数说按方向整理出新闻学报考热度和难度分布图,旨在更为直观地获取专业报考信息。
报考热度前三的方向分别是应用新闻学、新闻理论与历史以及数字新闻传播。
其中,应用新闻学因为跟新闻实务密切相关,且有央视名嘴白岩松担任硕导,历来都是大热门,不仅报考人数多,高分分布也密集,竞争较大。
新闻理论与历史作为比较经典的研究方向,居于新闻学学科研究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地位,所以报考人数也是居高不下。
而随着新技术的冲击,以往的新闻传播生产流程都被放到了新的场域下考量,数字新闻传播也成了时下研究的热门之一,热衷研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方向的人不在少数。
舆论学历年在新闻学专业中因为招收人数少,所以报考人数相对较小。
其它方向如广播学、新闻传播心理学以及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由于20年以前分别挂靠在广播电视学、传播学进行招生,今年才统一划回新闻学,所以导致报考热度较低,出现了严重断层的现象,预计在21届会出现小幅增长情况。
报考难度前三的方向分别是数字新闻传播、应用新闻学以及新闻理论与历史。
这三者的报考人数相差不大,但在录取比例上就显得不太均衡了。
其中,数字新闻传播一志愿进复试8人,最终仅录取3人,复录比高达2.7:1,而应用新闻学和新闻理论与历史一志愿进复试分别为12和13人,分别录取11和9人,复录比分别在1.1:1和1.4:1,较为常规。
其他方向,如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一志愿进复试2人,录取2人,达到等额录取。
尽管不同方向录取结果与报考这一方向的学生质量关系密切,但按照录取名单来看,不乏高分被刷,低分翻盘的情况,因此在方向的选择上理应更加审慎。

02

050302 传播学(学硕)

传播学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报考热度在新传学硕里属于前列。
2020届报考传播学的人数在820人左右,最终拟录取人数为35人(不含各类专项计划)。
传播学专业下设7个方向,由于报考人数较多,报录比总体比新闻学高。
按照一志愿上线结果来看,性别传播方向的报录比高达70:1,复录比在1.5:1,应用传播学的报录比也达到了60:1,其他方向的报录比也均在10:1以上。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报考热度前二的方向分别是传播理论与历史、性别传播。
和新闻学一样的是,史论研究作为学科基础,算是经久不衰的研究方向。
而性别传播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传播学理论进行有机勾连,加之近来关于性别的议题频出,算是新颖且值得研究的方向,
智能传播属于今年新设的方向,与新闻学的方向调整不同,这个新方向的报考热度明显不低,一定程度上分流了20年之前的传播研究方法和传播心理学的报考人数。
此外,媒介与全球化属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培养,报考人数相对较少。
报考难度前三的方向分别是性别传播、应用传播学以及智能传播。
其中,性别传播和应用传播学报考人数分别为140和120人左右,最终都只录取2人,而智能传播报考人数110人左右,最终也仅录取4人。
其它方向,如国际传播一志愿进复试9人,最终录取9人,达到等额录取。

03

055200 新闻与传播(专硕)

新闻与传播专业从 2011 年开始招生,为我国第一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招生点之一。
由于学制2年,且应用性极强,新闻与传播算得上是历来报考热门之最。
2020届报考新闻与传播的人数在1870人左右,最终拟录取人数为78人(不含各类专项计划)。
新闻与传播专业下设7个方向,由于报考人数多,报录比也都较高。
按照一志愿上线结果来看,新媒体实务和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方向的报录比达到了36.7:1,复录比在1.6:1,其他方向除国际广播电视之外差异不大。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报考热度前三的方向分别是全媒体新闻实务、品牌营销传播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以及新媒体实务。
其中,全媒体新闻实务属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特色方向,划归新闻学院培养,素来报考人数多,竞争大。
品牌营销传播方向依托广告学院营销学和传播学两方面的学科优势,和广告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算是比较合算的选择。
电视学院今年将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方向调整为三个,分别为国际新闻实务、新媒体实务和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其中,新媒体实务热度最高。
国际广播电视属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培养,报考人数相对较少。
报考难度前三的方向分别是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媒体实务以及全媒体新闻实务。
其中,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和新媒体实务报考人数为330人,最终都只录取9人,报录比高达36.7:1,而全媒体新闻实务报考人数450人,录取人数也最多,为17人,报录比26.5:1。
其他方向,如国际广播电视一志愿进复试10人,最终录取10人,达到等额录取。

04

0503Z1 广播电视学(学硕)

广播电视学专业历史悠久,创设于1959 年,而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北京广播学院,素来以广播电视方面见长。
广播电视学的报考热度与新闻学相差无几,2020届报考广电的人数在460人左右,最终拟录取人数为24人(不含各类专项计划)。
广播电视学专业下设6个方向,报录比总体偏高。
按照一志愿上线结果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方向的报录比高达70:1,复录比为2:1,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的报录比也达到了35:1,全媒体报道的报录比最低,为8.3:1.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报考热度前三的方向分别是视听传播理论与实践、纪录片研究以及智能融媒体研究。
其中,视听传播理论与实践与网络新媒体连接紧密,重点研究互联网视听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等议题,为报考热门。
而纪录片研究重视影视化的视觉语言,算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特色方向。
同样地,由于人工智能、5G等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智能融媒体研究的报考热度也不低,预计以后还会迎来增长。
此外, 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属于20年新设方向,报考热度较低。
报考难度前三的方向分别是广播电视新闻、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以及纪录片研究。
其中,广播电视新闻报考人数为70人,最终都仅录取1人,报录比高达70:1,而网络新闻网与信息传播报考人数35人,也只录取1人。
其他方向,如全媒体报道一志愿进复试6人,最终录取6人,达到等额录取。

05

0503Z2 广告学(学硕)

传播学专业从1993年开始招生,报考热度和传播学相近,在新传学硕里也属于前列。
2020届报考广告学的人数在765人左右,最终拟录取人数为16人(不含各类专项计划)。
广告学专业下设4个方向,由于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相差悬殊,报录比普遍很高。
按照一志愿上线结果来看,数字营销和公共关系方向的报录比分别高达140:1和100:1,其他方向的报录比也都在35:1以上。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报考热度第一的方向是品牌传播,以传播学与营销学理论为基础,实践性强。
数字营销和公共关系的报考人数相近,均在100以上,热度最低的是广告史论方向,有70人报考。
报考难度第一的方向是数字营销,报考人数为330人,最终仅录取1人,而品牌传播报考人数最多,为455人,录取人数也相应最多,最终录取13人。

06

0503Z3 传媒经济学(学硕)

传媒经济作为传播学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于1995年开始招生,2003年成为学校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开始以传媒经济学专业独立招生。
由于属于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传媒经济学热度一直不低,而不考数学的中传传媒经济学更是热门。
2020届报考传媒经济学的人数在210人左右,最终拟录取人数为2人(不含各类专项计划)。

传媒经济学专业原下设4个方向,20届改革,调整为2个方向,由于录取率低,报录比十分高。
按照一志愿上线结果来看,视听内容运营与管理的报录高达140:1,复录比更是在5:1,而智能融媒体经营与管理的报录比也达到了70:1.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报考热度第一的方向是视听内容运营与管理,报考人数为智能融媒体经营与管理的两倍。
视听内容运营与管理方向主要研究数字化、网络化、VR/AR 等新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视听内容的发展规律。
与聚焦于媒介经营与管理的智能融媒体经营与管理方向相比,视听内容运营与管理方向与新闻传播学的联结更为紧密。
报考难度第一的的方向依然是视听内容运营与管理,报考人数为140人,进复试5人,最终仅录取1人。
而智能融媒体经营与管理的难度也不容乐观,70人报考,进复试2人,也只录取1人。
传媒经济学去年计划统考招生5人,今年计划3人,最终也只录取2人,可以说是变动不小,预计会令很多21考生望而却步。

07

其它专业(学硕)

新媒体、互联网信息、编辑出版学以及国际新闻学
这四个专业报考热度相对较低,其中新媒体和国际新闻学专业仅设置了1个招考方向。
2020届报考这四个专业的人数在215左右,最终共录取18人(不含各类专项计划)。
按照一志愿上线结果来看,四个专业报录比总体不高。
其中,新媒体的报录比最高,达到了22.5:1,而国际新闻学的复录比最高,在2.5:1左右。
其他方向,如编辑出版学一志愿进复试3人,最终录取3人,达到等额录取。
综上,今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考研中,新闻与传播专硕依然是大热门,紧随其后的则是传播学和广告学,相对冷门的则是编辑出版学。
再综合报录比来看,传媒经济学今年一骑绝尘,高达105:1,而报考人数最少的编辑出版学报录比也比较友好,为6.7:1。


考多少分才能在“相对安全区”


和高校研究生招考的普遍考核方式一样,中国传媒大学的统考研究生录取办法也是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而得。

01

第一关:初试

去年9月11日,中国传媒大学破天荒地更改了沿用多年的考试大纲及招生专业目录,所有新闻传播类专业(0503)统考公共课一:708(新闻传播史论)
而按照20届708的真题来看,整体依然偏重广播电视方向,基本没涉及新闻史。
综合统计的数据,新闻学、新闻与传播、互联网信息、传播学以及广播电视学均有初试成绩在400分以上的,而最低的有在356分左右的,分差最高能到50分。
按照进复试分数线和最低分来看,各专业擦线进复试的考研生普遍都有成功上岸的。
结合录取考生的初试分数结果,大多数专业的平均分都在380以上,最低的也在370以上,所以相应地,370以下的初试成绩处于“危险区”

02

第二关:复试

初试并不能完全左右你的最终结果,复试的开展更像是最后的百米冲刺,如果松懈,成为被赶超的兔子也并非没有可能。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研究生复试工作足足被延后了两月有余,而举行的形式也破天荒地改到了全程线上。
漫长的等待和云复试给研招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中国传媒大学在5月14日发布了复试办法,明确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复试成绩按照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x90%)+外语听说能力(x10%)的方式计算。
其中,以往线下的笔试环节的考察改成了综合面试的形式,对于20届考生来说,其实并不能确定是挑战还是机遇。
按照最终结果来看,拟录取的考生在复试环节的表现都较好,学硕类专业复试最低分也均在70以上,而所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复试平均分都达到了85分以上。

也就是说,复试成绩维持在80分才能算位于“相对安全区”,而一些初试成绩不高的考生,可能需要更高的复试分数来平衡。

03

最终关:总评

中传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总成绩按照(初试总成绩/5)×60% + 复试成绩×40%的方式计算,也即6:4的初复试比。
由于比例折合的问题,总成绩的差距不大,均分在80左右,75以上就进入了“绝对安全区”。
综合整个录取结果,今年不乏高分被刷、低分翻盘的情况,一些380甚至390以上的考生在复试环节落水,而一些踩线进复试的考生则由于优异的复试分数成功上岸。
因此,初试“一锤定音论”依然不太现实。


难不难,20届考生有话说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话语权”。
所以肖一数说特意采访了20届报考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部分考生,那么在他们的眼中,今年的中传考研到底难不难?

01

20考生:@月笙

报考专业:新闻学
录取结果:一战、拟录取
难度评价:
我觉得考中传也不是那种极难的程度,但是呢,肯定也不简单。
就我个人经历来说,我会认为,所谓的报录比也好,还是题目的难度,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我会觉得更重要的是:无论你考哪个学校,最终都是需要做到的,是一个能力匹配的问题。
所以整个备考过程中,我始终在心里做着衡量,就是我现在努力的程度,能否达到考上的水准。

02

20考生:@梦梦

报考专业:传播学
录取结果:一战、拟录取
难度评价:
我觉得难不难是个相对的问题。我当时考研是一时兴起,7月上旬开始从零准备,又是跨考生,所以这场考研的难度从一开始就被我预设得很高,尤其我选择了中传挺热门的一个专业。
但我挺庆幸,我将难度一开始就预设得很高,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实际,毕竟对于一个后进的跨考生而言,谨慎对待有利无害。
当我初试成绩出来,有个同学说了句话挺打击我。他说据他所知,很多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同学,都倾向于考综合类985院校,所以中传这种没我想象的那么难。
换言之,在我眼里憧憬了那么多年的地方,突然被他这么一说,就好像成了“城内人不稀罕、门外汉拼命挤”的这么一个平平无奇的地方。
我本校山大,也并非什么很好的985,我特别憧憬中传的传播学,他永远不懂否定别人的热爱,会带来多大的伤害,这就跟追星的妹子被当面骂了爱豆是一样的道理。

03

20考生:@二三马尾

报考专业:新闻与传播
录取结果:一战,拟录取
难度评价:
MJC很热门,竞争激烈给我带来的压力挺大的,但是我会把压力转化成动力,知道竞争很激烈所以就会加倍的努力。
客观来说,中传考研确实挺难的,因为竞争压力的确存在而且很大,但是它的难度不是难于上青天的难,而是,只要你足够努力就能够考上,但是其实绝大部分的人并不够努力不够认真。

04

20考生:@Nathan

报考专业:广播电视学
录取结果:一战、拟录取
难度评价:
我觉得挺难的吧,但是这个东西也是相对的,肯定还有更难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心理预期,我在前期准备肯定是按最难的情况准备的,就是背的内容尽可能多一点之类的,但是也有复习几个月就考上的。
不过,中传整体难度我觉得应该也能排TOP10或者TOP5, 一方面竞争比较大嘛,传媒高校,还在北京,坐拥传媒产业园朝阳区,资源肯定是没得挑的,我很满意,而且报的专业也是A+,理论实践大学三年绝对不亏,考上学硕性价比太高了。
另一方面就是针对我个人而言,我是三跨,学业上压力比较大,还有同时准备业内实习,所以整体为了考研做了好几年准备,这种东西要想准备充分,一开始就没办法想着偷懒,什么时候有机会、有时间就去做了,没有这种状态是挺难考上的。

05

20考生:@FK

报考专业:广告学
录取结果:一战、拟录取
难度评价:
我觉得整体难度还是挺大的,因为我所在的方向刷人挺狠的,大家的初试分数差距也不大,所以我现在想起来觉得还挺惊悚的。
但我认为中传是一个相对来说很公平的高校,因为它是综合评估你的表现,不会因为你初试成绩高就忽略你的复试表现,不会因为你来自双非院校就戴有色眼镜。
认识的好几个上岸或者未录取的同学,都来自很好的211或985,但最终的结果并没有让我感到被差别对待。

06

20考生:@鹿

报考专业:传媒经济学

录取结果:一战、拟录取

难度评价:

其实很私心地来说,我报考中传的传经一开始就是为了不那么难。因为他不考数学、范围也没那么宽,而且他在前几年的录取人数还算挺多的,相比起开设传经的其他高校(人大、央财)。

前几年中传考研的确没有那么难,但是今年变了。7月份的时候,夏令营简章出来,4个方向变成了全新的2个方向。9月份的时候,连考试大纲变了,新闻理论、实务、新闻史进入了考试范围。

而且在这个时候中传传经也确定了缩招,各种不确定性就开始出现了,在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觉得考研真的挺难的,尤其是跨考。
尤其是看着几千个词条背不下来,写论述老想不到精彩的理论,看新闻的时候总是害怕自己错过什么最新的热点的时候,所以,在考研后半年的时候我的压力大到在图书馆厕所里面偷哭。
后面,初试过了,好不容易进了复试,发现三个并列第一393、四个386,这个时候其实也挺崩溃的。实话实说,真的我们7个人可能实力差距真的不大,但是最后只剩下了我们两个393,另一个我同分的同学都走了,不确定性就更加明显和恐怖了,现在想起来真的挺后怕的。
从现在往过去看,我是为了稳妥、不太难选的中传,但是却在各种不确定性之中被“难”个半死,其实我觉得这原因可能也是因为传媒行业这几年真的变化太大的缘故,导致各种不确定性反映在中传考研这条路上,因此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综合来看,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中传考研的“难”所在,难的不是知识,而是其中的不确定性。教材范围和热点的不确定性、培养要求和需要人数的不确定性等等......让中传考研乃至新传考研都可能会在近几年变得更加难。

07

20考生:@✨

报考专业:新闻学
录取结果:二战、未录取
难度评价:
可以说难也可以说不难吧,当然说难是因为没考上啦,说不难是我觉得,虽然最近几年中传的题目开始涉及很多热点,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基础的,我认为初试如果能根据自己的节奏好好复习,同时抓好公共课是可以通过的。
复试的话,不好说,今年是难得的网络复试,没有了往年的笔试,通过屏幕与老师的交流也会与面对面有所不同吧。
所以总的来说呢,我觉得初试其实是不太难的,复试的话还有难度的。

08

20考生:@一

报考专MFA
录取结果:一战、未录取
难度评价:
我初试都没过,2月份出成绩的时候,#中传考研成绩#上了热搜,但不久就是另一个热搜#中传压分#
我所在的中传MFA的几个考研群里,30-50分的一大把,我们看到试卷的时候都是成竹在胸,因为基本上每道题都准备过,但恕我直言,这样低到不能调剂的分数我真是不能接受。
所以单就中传MFA来说,我觉得很难很难,如果你运气不佳建议慎重报考。

09

20考生:@BIF

报考专业:传媒经济学
录取结果:一战,未录取

难度评价:

我基本知道成绩后就找工作了,因为没有排在前10,我觉得挺难的,看专业吧,像传经今年缩招这么狠,谁都想不到。

10

20考生:@dida

报考专业:传播学
录取结果:一战、未录取
难度评价:
真的太遗憾了......我初试成绩还算不错,但看到复试成绩那一刻我哭了,当时复试完我竟然还自我感觉良好,本来以为稳了,结果,唉......
现在想起来,觉得可能自己复试表现太平庸了,科设应该也存在大问题,所以我觉得中传考研挺难的,尤其是复试,我知道的一个擦线进的,最后总成绩还不低,我真的意难平。
考研是一场信息战,它与高考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得学会独立觅食。
在这个时代,数据和经验俯拾即是,但能否上岸的核心要义其实从来都只在于你自身。
变与不变,难与不难,或许只有你自己能回答。

END




参考资料: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746882464759110&wfr=spider&for=pc[2]https://new.qq.com/omn/20200619/20200619A06ZSF00.html?pc[3]https://www.cingta.com/data/ser[4]http://yz.cuc.edu.cn/newsWYFHY/49c7549e-21b1-474c-b306-a16465292f3b.htm

[5]https://mp.weixin.qq.com/s/rMswFhtc3rTWmQpQ9r9mtw

[6]http://yz.cuc.edu.cn/newsWYFHY/8f3a8123-0eac-49b0-a921-77bae1e3cf4b.htm[7]http://yz.cuc.edu.cn/newsWYFHY/ce7528dd-b68d-4db1-9c10-44fd09eeabb2.htm[8]http://yz.cuc.edu.cn/newsWYFHY/1d62f931-4a4f-4564-bdfd-cdb14598ad43.htm

策划统筹:肖一   数据采集:肖一
数据分析:肖一   数据可视:肖一
文稿撰写:肖一   版面编辑:肖一

      往期精选      


肖一杂谈

杨丽萍争议 | B站《后浪》罗志祥性丑闻 | 

青春有你2 | 罗永浩直播 | N号房调查报道 |

霉霉侃爷录音曝光 | 詹青云被骂 | 肖战事件 |

凉介干货

英语方法经 | 专业课经验贴 | 《英雄之城》

19爆文复盘 | 娱乐向短视频 |

数据可视

普利策新闻奖 | 高管被控性侵案 |

报道策划

疫情下的毕业生 | 考研回忆录 |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现在还可以点赞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