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肖一杂谈
35个
大家好,欢迎来到肖一凉介不定期更新的「肖一杂谈」栏目。舆论风暴、热点聚焦、媒介前沿,新鲜话术等,关注我,带你看看「肖一」眼中的江湖。
B站(Bilibili)联合澎湃新闻、光明日报、中青报等主流媒体发布了一个青年主题的演讲视频《后浪》。
该视频截至目前,在全网热度高涨,平均每小时就有约60条相关消息横空出世。
根据该事件的热度词聚类来看,大众讨论的与往常青年节不同的是:那么,B站的这个演讲短片的特别之处在哪?为何能掀起这么大的浪花?以下便带你看看一些声音。
代沟的概念素来提出已久,随着代际群体的更新迭代,目前代际沟通障碍主要以中年与青年一代的博弈最为突出。
尽管时代的日新月异正在逐渐加速代沟的缩小,但群体间的边界却难以打破。长幼秩序是素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由此导致的首因效应,让中年一代长期以来对青年一族持有一种等级思维下的认知偏误。因此,后者在面临对前者的态度劝服中时常感到无力却又无可奈何。
柯林斯的仪式链提到,集体内所共同注意的对象本身就对局外人设限,而在内部共享情绪式的情感体验。白天不懂夜的黑,新老群体分化犹如巴尔干半岛的局势一般,分崩离析,各自为政。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而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而从短短的4分钟视频里,我们目之所及的所有台词,几乎都是以「中年一代」的口吻在诉说着对「青年人」的支持和鼓励。
学者周晓虹提出了「文化反哺」的概念,意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时代的确变了,随着传统视听媒介的衰落,加之墨守成规的观念礼俗,旧媒介下成长起来的中年一代,显然在新媒体场域下需要更长的适应过程。
而伴随着新媒介成长起来的新世代的青年们,在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本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年人放低长幼之序的姿态,青年人褪去浮躁狂妄的外壳,二者教学相长,两代群体之间的壁垒其实并非不可逾越。
对于激情澎湃的《后浪》,有一部分人则认为通篇「爹味十足」,读来尽是对青年一代的讨好和献媚。
更有甚者,认为这是B站为了俘获年长用户的认同感而做的「流量生意」。例如,前段时间身处舆论漩涡的俄罗斯网红伏拉夫,在社交平台上拼命地讨好中国,最终因为太过浮夸和过火而招致责难。
但伏拉夫的失败只是因为做得太过夸张了,而更多的在中国走红的外国网红们,在表达对中国的“喜爱”时是拿捏好了尺度的。
他们只需要适当地夸一下中国的强大与美好,便很快就能坐拥鲜花与流量。
外国人在中国因为这种流量生意赚得盆满钵满,本质上依然是部分国人内心自卑感的体现,渴望得到外国的认同,害怕外国的骂声。
而当外国人们只是在陈述中国的事实的时候,比如外国人说“中国的高铁很快”,部分国人会把那当做一种赞美,而不是一个客观陈述,进而还要去感谢他们。有的外国人拿捏了国人的这种不自信,随之则展开了轻轻松松的流量生意。话锋转回,有的年轻人把《后浪》当作一种讨好,其实本质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我们可以看看整段演讲词,如果你把这些语句是在表达讨好的话,那就说明你认为它说得夸张了,你并不认为中年一代会抱有这种想法,这依然是你内心不自信的表现。
如果你足够自信,你会内心毫无波澜,而不是把它当作高帽。有人指责演讲里出现的配视频,认为那是精英们的生活,代表不了青年人。
不得不说,那些视频确实不够多元,不能呈现当下青年的全部面貌,但我也并不认为那直接就是精英主义的表达。视频里的头部Up主们就真的生来精英?他们的生活背后没有一地鸡毛、坎坷曲折?还是说你只能看见那些生来骄子的人?那是否展现每天奔波于学业,麻木于996,为房贷车贷发愁的才是青年的代表?此外,还有人说这种一味的夸赞暗含了中年一代的俯视,认为演讲词里夹杂着一种“你们厉害、你们都对”的傲慢无礼。
你的骨子里已经刻上了“长幼尊卑”的阶级观念,你不愿意把中年一代的橄榄枝当作是平权的标志,而认为那是一种趾高气昂。这就好比影视剧中的某些富家小姐真心地向灰姑娘们施以援手,却被反咬一口当作是“羞辱”。
在现下这个资本逻辑构建的世界,超越意识淡化成了常态,而嘲笑崇高却成了主流,这便是当代盛行的犬儒主义(Cynicism)。鲁迅的案例至今已觉不新鲜,但其一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依然彰显其公心。而周恩来年少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也一直是口口相传的佳话。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内容大致为:
一个将红领巾穿戴整齐的小学生,
站在街边等红绿灯。
他一手夹着书本、
另一手提着水壶,
目光坚定地平视前方,
不苟言笑,神色镇定。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自律的少年,却被群嘲「精神小伙」,夹杂讽刺地笑他「他一定是个好学生」,「他一定不合群」......
所以,
他到底做错什么了呢?仅仅因为他正经,因为他守规则?这是不是有点过于荒诞了?我们在后现代背景下的戏谑是否过头了?我们当下社会的确正在经历一种精神危机,信仰愈来愈趋于真空状况,世界也在加速物化。所有正能量的表达被当作是“鸡汤”,所以积极向上的话语被当作是“造作”,南方周末以前备受称赞的《新年献词》现在被人唾弃,国家形象纪录片的解说词被骂自我意淫,《后浪》的演讲词被批媚俗......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这部广告片在细节上的确存在不妥。但作为青年人,作为Z世代的一份子,我个人并不认为B站的《后浪》是在献媚,相反,我认为它代表了部分中年人对我们这代的态度,它是一个在大胆突破二元对立的尝试。
对于这部广告片的认识,各抒己见我倒不认为有多大的问题。问题就在有些人一面批判着《后浪》标签化青年、虚妄地代表青年;而另一面自己也在自以为是地扣帽子、拿自己的认知做代表。这样的行为本质上依然是乌合之众的心理在作祟,遇到有争议漩涡存在的地方就想拉帮结派,然后靠着自我意淫来树起群体壁垒。
世界从来不是哪一代人专属的,愿你我摒弃对年龄的凝视,摆脱冷气,且往上走。肖一凉介的「疫情系列杂谈」
<< 往左滑动查看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