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 评新京报的“N号房”调查报道

肖一凉介 肖一凉介 2022-03-19

大家好,欢迎来到肖一凉介不定期更新的「肖一杂谈」栏目。舆论风暴、热点聚焦、媒介前沿,新鲜话术等,关注我,带你看看「肖一」眼中的江湖。


文 | 肖一
编辑 | 肖一
字数 | 3878

最近,
韩国「N号房」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关于此事的后续报道也是层出不穷。
今日上午,「新京报」发布了一则报道:
点击图片查阅读原文▲
按理说,由韩国「N号房」事件延伸调查出我国类似的「灰色地带」。
这样一个选题是好的,甚至是应该受到赞扬的。
然而,这样一手好牌却被新京报打得稀烂。
以下便为你盘点新京报「二不当」。

01


一不当 捕风捉影煽动情绪

统观整篇报道,可以发现报道的关键信息是在完全对标「韩国N号房事件」的。
 国内版「N号房」对标韩国「N号房」
「芽苗论坛」对标「N号房聊天室」
「800万」对标「26万」
「儿童影像」对标「未成年性奴」
其实,这样的对标也不是太大问题。
因为两起事件有相似之处,做类比是可以的,但不妥就在怎么去做类比?
新京报的类比显然没做到位,或者说就是在蓄意为之。
问题点就在:
「800万」对标「26万」
新京报的报道中对「800余万」注册用户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描绘,比如以下地方:
 01  标题
 02  引言
 03  导语
 04  一级标题
 05  正文
不难看出,从短短2208字的报道中能插入「800余万会员」的地方可以说都加上了。
媒体想要表达和强调的东西可见一斑。
那么为什么说这「800余万会员」的信息是有问题的呢?下面为你说说。
我们先来看看「韩国N号房事件」中对于「26万参与者」的描述:
从2018年到2020年的3月,N号房的累计参与者达26万人,会员数达1万多人。在一个仅有5200多万总人口的国家,男性参与者就达到了如此之多,相当于一千人就有五人看过视频。
这个表述是很谨慎的,也是记者花费长期时间调查出来的结果,所以无可非议。
我们再来看新京报的报道,其数据来源是什么呢?
如图,来自于这个网站的公开数据「会员总数8603929
新京报自己做的唯一的「算数」则是根据记者的注册号推算了一下注册用户数: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些数据就是新京报这篇报道大肆渲染的「数字」。
没有核实、没有查证,甚至都没有根据常识去纠偏。
这个「常识」是什么呢?
肖一本来也是不知道的,因为又涉及到了「圈层壁垒」,算是比较小众的知识。
以下来自网络整理:
 01 
国内曾经最大的huang网91」和「草榴」注册会员数都不超过「25万」。
 02 
相关网络程序员还指出这个网站的数据实际上是「机器人注水」,平均三四分钟就会增加一个会员。
这也验证了新京报的表述:
 03 
对此类网站比较了解的网友还表示:这个「芽苗论坛」在huang网中都算小众的,很多人根本没听说过。
800万注册用户在线人数只有1000,那么活跃用户顶多「5位数」。
其实尽管这些网友说的是根据圈层常识作出的判断,也并非铁证如山。
但新京报的数据可以说是连这些判断的质疑都完全招架不住,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通过相关渠道去查证,或者说是隐匿掉了。
从而捕风捉影地抓取了「800万」的这个扎眼数据,然后大肆渲染和宣传。
在新闻理论上,雷跃捷把新闻真实分为「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
「具体真实」是指新闻报道对具体的客观事实所做的真实的反映。「总体真实」则是指在具体真实的基础上,新闻报道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和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揭示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中存在的内部规律性。
按照这个概念,相应地可以把违背新闻真实性的报道分为两类:
具体失实新闻:特征主要是违背了新闻在反映具体事实时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总体失实新闻:然对某个具体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真实的,但它和整个生活实际不符。
在明晰了这个概念后,我们再来看新京报的报道。
新京报报道的「800余万」是根据网站官方公布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新京报的报道是有依据的,也算作一种「事实」。
所以新京报在「具体真实」层面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再来看「总体真实」,这个「800余万」新京报并没有去深究、去查证,就直接当作事实报道出来了,这显然是则「总体失实新闻」。
这种没有根据总体上的联系就直接报道的新闻对于实际的工作所带来的危害其实更大。
因为它会让部分不具备「相关」知识和判断能力的读者坚信不疑,从而使新闻失实的问题更加「隐蔽」,更不易被「纠偏」。
比如,它就成功挑起了大众的情绪:
这种违背新闻基本准则的失实报道,我认为并不是新京报的「业务能力」出现了问题,而是新京报在「故意为之」。
从新京报不仅报道了「800余万」,还把这个数据作为「噱头」进行大肆地推广中可以看出。
而这种行为按照李良荣的说法,则是「故意失实」的新闻报道。
即,由于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品质低劣,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凭空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
这种蓄意为之的新闻并非是由于意外失误造成的,所以更应该受到指责,属于新闻界的「歪风」,理应肃清。
 捕风捉影煽动情绪,是为新京报一不当。

02


二不当 信源信息处理失误

谁能想到在除了「报道硬伤」之外,新京报很快又引发了争议。
如图,新京报在其新闻微博评论区放上了一则信息来源。
其实从这则信息来看,新京报是完全有能力查证「800余万」的真实性的,这更加验证了第一不当。
话锋转回,我们仔细看,新京报把提供信息的「程序员」的名字公布了出来。
而从这一则信息来看,我们是并不能清楚地知道这名程序员的身份是「举报人」还是「采访对象」。
所以就会出现两种解读:
 01  程序员是举报人
如果说程序员是举报人,那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一条指出:
要确保举报人的安全,对举报人应予保密,对泄密者给予行政处分,对泄密造成重大影响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新京报公布了提供信息的程序员的姓名,他的身份被公开则显然对他会有不利。
如果说新京报又是「失误操作」曝光了程序员「姓名」,那么为什么又隐匿掉了程序员所在互联网公司的名字?
所以按照这个理解,新京报的这波操作的确有些迷惑。
但如果按第二种理解来看:
 02  程序员是采访对象
如果说程序员是采访对象,那么根据新闻采访的原则:
如果采访对象要求不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允许记者引述自己的话,为保密记者在文中不能提采访对象的名字。如果允许,则可以在新闻中公开。
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消息的来源可「信服」,而不是「杜撰」的。
所以如果程序员是采访对象,且他本人同意公开信息,新京报的行为则无可厚非。
在看完两种解读后,我们再来看网友的态度:
所以从这样看来,网民们的解读是偏向于第一种的。
而网友们这样解读还联想到了「汤兰兰案」中新京报的表现,所以他们的攻势异常猛烈,一度窜上了「热搜」。
 但面对网友们的质疑,新京报的回应又出现了问题。
在收到铺天盖地的一致谴责后,新京报很快作出了回复。
然后便删除了评论,重新发布了一条。
这条微博删去了程序员的「名字」。
但这个操作似乎是认定了网友们的解读,从侧面说明了新京报官方自己也认为这个信息的确是不该公布的。
不过接着在5小时后,新京报发布「声明」指出程序员系「采访对象」而非「举报人」,也就是说是第二种解读。
那么既然新京报说采访对象同意公开,那为何又要删除重新编辑呢?
一开始就直接说明岂不更好?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
从以上新京报的反应可以发现两个问题:
 01  表意不明
如果程序员是采访对象且同意公开姓名,
那么新京报的表述应该是「据新京报记者采访XXX得知......」,而不是模棱两可的「XXX程序员发来......」,这本身就不符合报道原则。
而且这则信源也没有被放在「新闻正文」,只是在消息之外加以「补充」,这更不符合新闻报道的「取舍问题」。
 02  公关失当
与前面所说一致,如果程序员是采访对象且同意公开姓名,
那么新京报无需「删除」他的名字,只需发布声明「解释」这个问题即可。
可新京报第一时间作出的反应却是「先道歉,再删除名字」,且原表述依旧没做「改动」。
随后在五小时后才发布声明解释,不难让人猜测这段时间内新京报是否是在「周全」公关之策。
综上,这就是新京报在报道之外的失当,从语焉不详的「元表达」到惹人联想的「后公关」都让人大跌眼镜。
 信源处理和危机公关破绽百出,是为新京报二不当。

03


话锋转回,新京报这次的调查报道很快受到了「扫黄打非办」的回应。
按理来说,这本是件媒体揭露「灰色地带」的好事。
但新京报的操作则显然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此外,
对于这篇报道「专业主义」之争似乎显得不近人情,忽略了事件本身,有舆论「跑偏、失焦」之嫌。
但正如柯林斯的「仪式链」提到,
集体内所共同注意的对象本身就对局外人设限,而在内部共享情感体验」。
媒体从业者关注这件事的话题度,关注商业竞争;
普通网民关注这件事的受害者与施暴者,关注事件隐含的社会话题;

而具有媒介专业素养的人则更多关注的是事件涉及报道的专业主义问题。

所以,事件主要方面当然在「N号房类」问题本身,但「焦外」话题的探讨也无可厚非。
不过回到「N号房事件」上,这确实是一大「痼疾」,需要社会「多方」的努力去打击、去遏制。
但媒体在参与行动时也不应跑偏,为了抢新闻而发生行为失范。


最后,
想问问你们,
你们觉得新京报的报道和回应存在失范问题吗?
你认为媒体应该如何报道「N号房」这类的事件?
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一起交流

—END—


肖一凉介的「疫情系列杂谈」

<<  往左滑动查看文章  >>


肖一杂谈

霉霉侃爷录音曝光 | 那个女孩终能满身花雨再归来

在第二次被骂之后,我居然开心了起来

从詹青云谈到新意见领袖的话语表达和解读重构

征集|肖战粉丝与LGBT,谁动了谁的奶酪?

"含青量"来了 | 论青年大院系的流量生意

科比逝世背后的“人血馒头”好吃吗


凉介干货

疫情下的英雄群像|图解新华社战疫纪录片《英雄之城》

19爆文复盘 | 鲜花与板砖齐飞的自媒体时代

新媒体大观 | 娱乐向短视频的迷因之论

中传新闻学经验贴 | 英语部分

中传新闻学经验贴 | 专业课部分(超长版)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会高兴好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