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永浩直播 | 谈中国公知的陷落和青年领袖的返场

肖一凉介 肖一凉介 2022-03-19

大家好,欢迎来到肖一凉介不定期更新的「肖一杂谈」栏目。舆论风暴、热点聚焦、媒介前沿,新鲜话术等,关注我,带你看看「肖一」眼中的江湖。


文 | 肖一
编辑 | 肖一
字数 | 4259
这几天,
罗永浩在抖音直播」的信息炸了。
一时间,各大社交平台上充斥着这一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新闻」。
意料之外的是一个不久前史诗般吹捧「锤子」的人竟然要开始「直播带货」。
 情理之中的则是:这很老罗。
从「新东方」讲师到知识分子扎堆的「牛博网」发起人,
从「锤子科技」的创始人到「直播」带货,
罗永浩一路走来可以说是见证和亲历了中国知识分子「20」年的变迁。

公知的祛魅和污名化


公知是个舶来词,中国正式使用这一概念是在2004年。
南方人物周刊」在当年第七期特别策划推出了「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名单。
对于公知的「判定标准」,人物周刊是这样说的:
而时隔十六年,现今在搜索引擎键入「公知」二字,满目皆将是各种「污名化」的字眼和骂声。
公知一词在当时承载了对知识分子良心和公心的尊重,
但随着时代的嬗变,公知已然陷入泥沼,不复往日光辉。
 云泥之别的陷落究竟缘何,以下简要分析。

消费文化的侵蚀与物化

科技和经济发展「赋权」给大众阶层,文化产品的「占有权」不再束之高阁。
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资本」成为多数派的「近用权」,
知沟虽然依旧在拓宽,但已然丢失掉那种无法逾越的「龙门式」门槛。
公知的专业性被放到全民竞技的场域上考量,以往跨界布道的蛊惑之术一眼即可戳破。
于是诸如「翻车」、「打脸」等词汇在舆论场上数见不鲜。
韩寒的三连博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一经发出就暴露了其眼界才华「名不副实」;曾经变着花样「引经据典」唱衰中国高铁的公知,被民间人士「一波铁证」捶得直不起腰杆;郎咸平吹捧日本G20峰会只花费了人民币「263万」,而实际查出开销「34亿」......
公知污名化的背后并不应一味苛责大众的「反智主义」,部分「南郭先生」的作为也「功不可没」。

除了文化产品的大众化,知识分子本身也在逐渐被资本逻辑物化。
出于「政商压力」,当代知识分子不得不「迎合大众」从事文化工业的生产活动。
那些曾经为之唾弃的「议题」被其捡拾起来千百遍地「加工」再造,继而供人乐此不疲地食用。
这些被异化的知识分子表面上是话语权的「控制者」,而实际上已被异化为「消费品」,
而链条的另一端则是其所不屑的「普罗大众」。
日益「登堂入室」的大众掌握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养分,而忙于喂食「单面人」的知识分子无心顾其他,
这样的一种逻辑从而逐渐将知识分子拉下神坛。

大众媒介的反叛与宰制

知识分子要想掌握话语权,对媒介的利用则显得不可或缺。
民国时期的「名流」常年混迹于各大报社公馆,数次社会运动以报刊为「舆论阵地」。
作为扩音器,「报纸媒介」对于知识分子的「呐喊」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到近年来,
网络媒介」的兴起和蓬勃促使知识分子不得不转移阵地,重新调整策略建设「言论平台」。
可新媒体平台的特色就是平权和去中心化,话语集权则被远远排离在了场域之外。
以往和知识分子「同气连枝」的大众媒介在赋权给大众之时,逐渐「叛逃」,并转而「回踩」一脚。
媒介「框架」营造的标签化报道加固了大众的「刻板印象」,
公知的形象继续被狠狠踩进泥土里,甚至在上面插好墓碑,指引四面八方的口水和板砖前来应和。
公知所求无路,那些「脆弱的」很快就败下阵来,宣布退出举了白旗;
但还有些「不死心的」,便是再遍体鳞伤也要硬着头皮地加入到这场「革命」之中。
奈何「势单力薄」,这部分公知只能臣服于新媒介。
一面「哭爹骂娘」,而另一面又不能不厚着脸皮去「豢养信徒」。
然而忍辱负重的公知集聚得多了,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加上那些日渐忠诚且意见薄弱的「拥趸」的助威,大众媒介开始了「再中心化」。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公知和媒介之间永远存在一种「相互宰制」的力量,而在此之下的利益纠葛则是「剪不断理还乱」。
公知污名化当下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群体抗争」和「拥趸疾呼」都无法逆转这一局面。
其实对公知这一名号的「撕扯」倒也不大必要。
因为公知一词背后隐含了精英主义的权利俯视,污名化只是早晚的问题。
符号」只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公知「语境」的变迁也只是一种寻常的文化现象,
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注意这一名词背后的群体性崛起和衰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

青年领袖的重生和返场


前面说到了南方人物周刊在04年评了个50大「公共知识分子」,

而从05年起,该报刊开始评选起了「青年领袖」。

对于「青年领袖」的定义,人物周刊是这样叙述的:
毋庸置疑,这又是一个给「精英分子」加冕的光环。
只是比起公知,这个词语多了一点「柔性」,且青年一词又能引起社会主力军的「共鸣」。
公知在极速陷落后很快就平移到了青年领袖的阵地。
不过部分曾经深得人心的公知却被人深深地打上了烙印,转型之路更加艰难。
 01  连岳
前些日子,连岳被骂上了热搜,因为他发文暗讽了「方方」。
方方作为一直坚持「写实主义」的作家,个人追求和坚守并未有过什么「颠倒」。
可连岳却不一样,他近些年一直处于争议漩涡。
这个曾经像方方一样勇于揭露「厦门PX」的知识分子,
现在不但成了带货的情感作家,还回踩方方,并在「民主」的问题上暧昧表达。
曾经也算「牛博时代」的意见领袖现今引得「集体反叛」,
有人说连岳变了,有人说他没变,因为他一直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02   许知远

许知远,这位被马东笑称「古代人」的知识分子,前些日子竟上了淘宝主播「薇娅」的直播间。
而这位曾经公然「炮轰韩寒」的知识分子在和薇娅的谈话中显得「拘谨又平和」。
于是经历并追随过他「意见显露」那些年的许多人开始「感怀」曾经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如今竟是此等境遇。
而当罗永浩宣布跻身带货主播行列之时,又是一个无数情怀迷的心碎之夜。
近几年的新媒体场域上,青年领袖的「返场」却频频成了部分人「悲观」的起点。
其实这种悲观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
它既是对知识分子们「虚妄公共性」扩大的忧思又是对自身「群体认同」破碎的愤懑。

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有些介于知识分子和普通大众之间的人,是有一种「责任感」的。
他们痛心于社会的麻木不仁,但自身的力量又不够「强大」。
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信仰和希望「寄托」在了变革社会的「知识分子」身上。
因此他们不只是把知识分子当「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当作自己「理想信念」的投射。
他们感慨时代不仁,又恨一些知识分子「叛变」卖了良心,
认为再难出「鲁迅、沈从文之流」,所以只好犬儒,呜呼哀哉。
他们又是怒不可遏的,「疾呼呐喊」争取平权,又始终站在知识分子一侧为其挥舞大旗「助威」。

群体优越感的碎裂

知识分子的转型在他们眼里更像是「下嫁」,因为大众再反智,总归是有些人「拥智」的。
他们为自己设定了群体圈层,继而「从属」于意见领袖的地位。
在自上而下的「话语权」阶梯上,他们仅把自己放在了「次一级」,转而朝下「俯视」。
在这样的群体意识下,
他们往往会认为个人占有其群体维系的信仰表征的所有,由此则产生了对群体外的人的排他性。
这样一种心理「认知偏误」和自私「欲望宣泄」,
会让他们在意见领袖转身投向其他群体之后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产生「阶级落差」的失望和悲伤感。

突出重围还是枭骑战死


直播场域的情景重塑

2016年,中国掀起了一阵直播狂潮,短短一年间大大小小的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也正因此,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
在此后的五年里,直播业发展到现在已趋于成熟。
随着电视媒体的「式微」,网络直播在深刻地影响和刻画着「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
直播最大的意义便是连接。
从前人们只能从戏剧或者影视化短片中获得的「虚拟情感体验」,被直播「放大」到趋于真实的地步。
那些由于「时效滞后」和「多重设计」后的认知差异逐渐被「抹平」,
人们在实时直播中获得了共鸣。
这种共鸣极大地提供了「场景价值」,人们从实时的观看和讨论中获取了第一手信息,
取得了切身的参与感,拓展了「连接方式」和「体验空间」。
而带货的现象逐渐从快手发展起来后,直播开始具有了「消费文化」的指向。
各式各样的产品涌入直播间,对接上势头猛烈的「电商」,成功促成强大的商业变现。
梅洛维茨认为,情境是一种信息系统,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直播继电视媒体后,再一次重塑了「情境」,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既往的那些潜藏在「后台」的可操作步骤被放到同一时空上「审视」,可以说是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
2020年,一场疫情将逐渐滞步的直播再次推向了风口。
央视通过「慢直播」向人们实时提供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情况,
而由于居家隔离的空间限制,直播成了人们日常「消磨时光」的一大选择。
老罗进军抖音直播从这个角度看,算是成功站在了风口。

突围还是战死

青年领袖的返场其实是一场新的话语权争夺之战。
当下,直播带货场上的网红以「李佳琦」和「薇娅」为头部,余下的竞争也异样的激烈。
而这些带货直播的主力军多以「女性」为主,
意见领域」的青年领袖进驻直播界也算是在为直播导入一股「新鲜」的受众血液。
短视频、网络直播是现在的风口行业,当然这些「舆论场下探」的领域一直在被群嘲「娱乐至死」。
可嘲归嘲,时代大势却几乎无可逆转。
正如知识分子在网络媒介兴起后败下阵来,
对于短视频和直播,如何去寻找利益平衡的「支点」远比盲目「抵制」和「不屑」重要得多。
罗永浩昨晚抖音「首播」战绩如下:
数据可以说是非常亮眼,但从所售产品来看,依旧是靠「吃老本」来变的现。
新鲜感一过,罗永浩能否受到「直男」粉丝的持续拥护,
而「女性」粉丝的开辟和收割能否实现,这都将是未知的疑问。
在一大批心理落差的拥趸含恨离去后,那些被消耗殆尽的情怀与新鲜吸收的血液在进行着博弈。
青年领袖能否「重新定义」直播话语权,能否再次在社会主力军中「收割」大批信徒。
这样形式的返场究竟会是「突出重围」还是「枭骑战死」,且留待时间检验。
最后,
想问问你们,
你看好罗永浩的直播吗?
你对公知的陷落又有什么看法?
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一起交流

—END—


肖一凉介的「疫情系列杂谈」

<<  往左滑动查看文章  >>


肖一杂谈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 评新京报的“N号房”调查报道

霉霉侃爷录音曝光 | 那个女孩终能满身花雨再归来

在第二次被骂之后,我居然开心了起来

从詹青云谈到新意见领袖的话语表达和解读重构

征集|肖战粉丝与LGBT,谁动了谁的奶酪?

"含青量"来了 | 论青年大院系的流量生意

科比逝世背后的“人血馒头”好吃吗



凉介干货

疫情下的英雄群像 | 图解新华社战疫纪录片《英雄之城》

19爆文复盘 | 鲜花与板砖齐飞的自媒体时代

新媒体大观 | 娱乐向短视频的迷因之论

中传新闻学经验贴 | 英语部分

中传新闻学经验贴 | 专业课部分(超长版)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会高兴好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