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7706字,建议阅读时长20分钟。
美编 | 肖一
6月3日下午三点左右,中国传媒大学研招办终于在一片“催分哀嚎”中发布了拟录取通知,而我当时还在午睡。
手机滴滴作响,我睡眼惺忪地点亮屏幕,兀地,我清醒了。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否则快乐来得不那么痛快”。看到“拟录取”的结果还是有些高兴,但我感触更多的是:出成绩这么迟,真不痛快。近半个月来,因疫情推迟的研招复试工作也逐渐拉下帷幕,可我却属于被吊在车尾的那一拨人,但好在结果不坏。回想过去一年多的时间,确是或深或浅走过一段路,所以有很多真实的故事想说给你听。嘘,戴上耳机,点开下面的音乐,一起坐上我的考研回忆时光机——
表姐下半年要去牛津留学了,假期的时候她嘱咐我一定要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寒假里读了哈艳秋老师的《中国新闻事业史》,好像找回了高中学历史的感觉。
大三下期夺走了大四的角色。算学分、补选课,这一学期,本科的学习生活开始了最后冲刺阶段。“上课、看书;教学楼、图书馆”,和身边大多数同学一样,我的生活也逐渐两点一线。阅读中外新闻史的时光总是美好的,不仅重温了高中历史课,那种曾经偷偷看课外故事的趣味也找了回来。
林则徐不仅武能销烟,文也能编译《澳门新闻纸》;“萍水相逢百日间”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疤;范安达和史密斯在报道泰坦尼克事件时,演绎了绝唱式的报道策划......时间很快到了3月,为新闻史悲喜的日子也画上了休止符。雷跃捷老师的《新闻理论》顺理成章地抢占了C位,应该是大学期间没有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奥义,我从中才算真正懂得一二。
新闻四大件“采写编评”,很快也提上了阅读日程。《海南日报》多年前的一篇消息,让我学会了如何“巧设橱窗,以点带面”,如何实现“华尔街日报体”的本土化写作。理论的疯狂摄入过程中,胡正荣老师的《传播学总论》让我感到很暖心。它主要是按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章讲述的,也就是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众、传播效果等角度进行切入。不过这本书有点烂尾,最后一章颇有“蛇尾”之感,但总的说来,它条理清晰,结构明朗,我很是受用。
“书中自有千钟粟”,多多少少二十来本的参考书,终于在5月悉数被加进了“已读清单”。
同期,考研单词也顺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野蛮生长,一切仿佛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19.06.23-2019.08.23
大三下期很快进入了尾声,面对即将到来的暑假,大家都开始考虑自己的假期备考计划。
小羽跟我说,她担心回家复习没有了冲劲,所以决定留校。
我一开始也有点动摇,虽然饱受“火城”重庆的炙烤已多年,但“怕热”依然是我的死敌,加之假期在校吃住又极不方便,所以我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和小羽的担忧一样,我在家复习的效率也极低,每天实际有效学习时间不超过8小时,有时甚至连3小时都不到。
但好在我也并非准备用假期学习太多东西,我唯一的计划就是:做笔记。
前几个月,饿虎扑食般读完了参考书,找到了一些感觉,但总归是“形散神也散”。
于是,我在慌乱中匆匆购入了两家辅导机构的专业课笔记,本以为可以事半功倍,结果却是:面对东拼西凑、繁杂冗余的笔记,我陷入了更大的慌乱之中。彼时,假期已经过去一大半,8月正张牙舞爪地向我走来,而我还深陷泥潭,未行走半分。
在度过多少个愁容不展的日夜后,我拍案惊起,决定重新整理出自己的笔记。
决定只要一瞬间,而此前的困顿和此后的重负都如幽灵般萦绕在我身畔。
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理论、广播电视理论、采写编评......多达二十本的参考书,以及无尽的相关论文资料,我凭着一腔孤勇,就是硬着头皮也要上。于是,翻书、查资料、键盘码字、发现错误、重新修订......程序化又有点原始化的工作成了我这个时期的重心。
经历过8月的桎梏,看着20多万字的笔记,我也终于可以喘息一下了。
马什么冬什么梅?
留校的小伙伴看起来状态不错,他们的专业课都已经背了一两遍了。笔记大概整理完了,但却没在脑子里扎根,如何填充进去,又是我遇到的一个新的难题。对我来说,回到学校也就意味着重新开启”宿舍-图书馆“的两点一线生活。与之前八九点才拖拖拉拉前往图书馆的状态不同,我大概六七点就起,一般会在八点开始正式学习。
所以我选择背书的地点多是在学校升旗台前的广场,有的时候也会在阅览室的窗前默背。
我的记忆能力一般,所以我的笔记也是极简版,一个上午能记完一章左右的内容。
其实背诵倒没有多大问题,难就难在“遗忘”。要背的东西确实不少,新的还没记熟,旧的又都忘了。可这是一条没有退路的征程,背不住也得背,脑子乱了也得理顺,考研还真就不相信眼泪。距离考研还有3个月了,大家的节奏也都快了起来,去图书馆的路上,我仿佛都能嗅到一丝丝紧张。上午背专业课,下午刷英语和政治的题,我一般不会在晚上学太多东西,顶多巩固一下白天的内容,所以晚上我基本上处于不学习的状态。晚上七八点我就会收拾东西准备回宿舍,而那个时候图书馆依旧是人来人往,灯火通明。
昏黄的街灯下,有人字字呢喃;堆积如山的案几前,有人奋笔疾书;空荡的楼道间,有人来回踱步......大家都很努力,甚至拼命,我时常听到楼道间传来崩溃的啜泣,也间或看到争执不下的情侣吵架。
阿正是经常坐我旁边的研友,他很能吃苦,早上踩着开馆的点来学习,晚上听着闭馆的铃声离去,回到寝室还会在被窝里挑灯夜战。
由于和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我常常问他怎么那么拼命,他总是说大家都好努力,怕一不小心就被落下了。
对于我相形见绌的复习状态,阿正显得不太关心,当然他也没时间去想这些问题。
阿正的努力并不是个例,图书馆这个地方,一直都有很多的“阿正”。
我时常也会被迫加入到这样一场无形的赛跑之中,从而陷入巨大的自我怀疑,然后闷头拼命地学习。
事实也证明,这样做的我效率变得更加低下,不仅书没背好,错题也越来越多。所以后来我弃赛了,我从那条咬合紧密的跑道退了出来,重新走回我自己的单行道。
追赶别人是无用的,因为你可能永远也跑不到第一,过强的好胜心还会让你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从而得不偿失。
独自彷徨在“雨巷”
最后一月,我可以坦言,我过得很不快乐,我甚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抑和窒息。一直一起学习吃饭的舍友突然沉默寡言,我几次示好都屡屡碰壁,不明缘由的我只好开始了一个人的修行。与学习的压力不同,这种人际交往的压力无形且无解,你会变得除了学习,找不到任何可以解压的途径,所有的郁闷都积压在心里,压得你喘不过气。或许这是我的问题,不过我确实很难理解因为一场考研就要封闭自我、断绝社交的心理。
我发现就算我已经把笔记背上了好几遍,脑子依然是一潭死水,动不起来。
我这才猛地发现,过去那种单一程式化地填鸭式输入,严重地削减了我思考的能力,我甚至连一道简单的论述都答得很糟糕。12月初的一个夜晚,我腹痛难忍,心里却很清楚地知道那是我肠胃的顽疾又犯。而时隔不久,扁桃体发炎、高烧不退也如噩梦般袭来。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四年前只身向北,水土不服的问题困扰了我整整四年。
一方面担忧学习毫无进展,而另一方面又无力复习,这场大病我几乎缺席了半个月的图书馆例行学习。
生活和学习的两重山横亘在我面前,而山的那边就是即将到来的考研终点站。
可考研从来不是逃跑计划,你既决定就不配追悔,这便是选择的代价。考研前半个月,刚缓过神来的我必须振作起来重新再战了。我购入了新媒体蓝皮书、社会蓝皮书,打印了一些学术论文,分专题总结好热点,提取出主要框架,开始将之前记忆的基础知识点填充进来,并注意训练答题时间。除了专业课,所幸英语一如既往地没有太大问题,我拿出特意留下的三年真题,每隔两天仿真一套,客观题错误率保持在(55,60)区间。
我的肖四肖八和1000题一样,错得惨不忍睹,于是我开始不死磕政治,保证选择题分数能在(30,40)区间就行,主观题就随大流,狂背肖四。冲刺的时间飞快,很快就到了12月18日,也就是考研的前三天,不幸却再次来临。
但这次,我心态很平静,为了不影响考试,我当即去了学校附近的诊所,19、20日,连着打了两天的吊瓶。在20日下午,我成功前往考点附近预定好的酒店住下,等待第二天的大考。
2019.12.21-2020.12.22
办理入住手续时,我碰到了两位跟我报考同专业的同学,他们都来自山大。
两人言笑晏晏,胸有成竹地谈论着明天的考试,我排在后面,默不作声。
房东姐姐人很好,因为我订房间订得比较晚,所以订到的是没有暖气的房间,只有一台不太中用的挂机。当她知道我是重庆人后,笑着说南方的孩子肯定很怕冷,所以特意给我换了有暖气的屋子,不过得麻烦一点,需要一天换一个房间。我当时万分感谢,而这也可能是这一个月以来我收到的最大的善意了吧。
和很多人的考前综合症一样,当天晚上我妥妥地失眠了,我住的屋子隔音效果不好,耳边一直传来打游戏、唱K的声音。我打电话给房东姐姐反映,她让物业去看了看,说是我楼上没有住户,我也去楼上几个房间敲了敲门,没发现有人。回到房间,“开黑”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我也没有再去管了,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时间的流逝。
早上设的闹钟是6点,我睡眼惺忪地起来洗漱,出门,吃过早点,便前往考点候考。早上7点30左右,考点还没开放,考生们都在学校外驻足。凛冽的寒风刮在大家的脸上,没人在意,大家或低头吐着热气背书,或交头接耳调节心态。8点左右,考点开放,我所在的考室有暖气片,但没有作用,依旧很冷。
考试的高压状态并没有让我犯困,发挥还算正常,这天的晚上没有噪音,我睡得比较好。第二天是专业课的考试,拿到试卷,我发现题型和题量都有所变化,有一种“背的没考,考的不用背”的感觉,但也不敢多想,闷头就是奋笔疾书。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没有太多波澜起伏,只想着赶紧退房,打车,返校,躺尸。
2019.12.23-2020.06.03
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的影响,今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整体都延后了几个月。
原定2月初就能出的初试成绩,直到2月20日才缓缓放榜。
在等待成绩的这段期间,我重新拾起了我的个人公众号。
它本于2016年12月2日注册,初始名称为HeartSukhavati,系一针对“英语科普”的订阅号,此后几年间更新断断续续,并未刻意经营,遂一直闲置。
今年1月24日,我将它更名为肖一凉介,重新确定了公众号定位为“个人的新闻与传播实践平台”,并开始融入媒介时评、干货分享、疫情聚焦、报道策划以及数据可视化习作等几大板块。
记得前段时间有位学弟问我,这个公众号是为了复试而准备吗,我直言,只是因为兴趣。
很快,初试结果出炉,我的成绩中规中矩,遂更新了社交动态,谁知意外上了热搜。
于是在很多学弟学妹的咨询下,我出了经验贴,并且义务地为超过100位师弟师妹提供了或多或少的帮助。
但我的初衷并非将公众号经营成一个考研辅导平台,所以两篇经验贴后,我便不再更新类似的贴子,而是重回正轨,继续我的新闻实践。
时间兜兜转转,终于到了复试。
5月27日下午一点半,随着老师通过研招网发来的复试通知,我的最后一场大考如期而至。
面试其实进行得不太顺利,我这里不知缘由地有很多杂音,导师们几次打断我的话,并让我重复。
我抽到的题目是“论自媒体写作的特点”,一个很惊喜但我确实也没准备过的问题。
惊喜之处在于,我这半年做的事其实也算是“自媒体写作”,于是我结合自身经历谈了一下,但由于紧张,我还是觉得我没发挥好。
综合问答环节,导师并没有问我的科研设想,而是问了我公众号的最高点击量、粉丝数以及粉丝构成。
这更多地让我感到是一种闲谈的对话,所以我悬着的心很快放了下来,到了英语问答环节,我就完全不紧张了。
英语抽题是“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以及它对你的影响”,比较常规,很顺畅地就答了出来,然后还被追问了两个问题。
最后,导师再问了一个英语问题:“我们不太了解你的本科学校,可否介绍一下”?
这个问题把我的思绪拉回了当初办理酒店入住时的场景。
我始终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平台,修行全在个人,你不需要过多地为你的环境抱怨。
所以我依然很镇定且顺畅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最后说了一句“I do appreciate my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至此,复试结束,我的一年备考生涯终于画上句号。
查到拟录取结果的那天夜里,我戴上耳机循环播放着SHE的《你曾是少年》,这首陪伴我度过多少颓丧日子的歌曲。
歌词里说到,“有些时候,你怀念从前日子,可天真离开时,你却没说一个字”。而这次,当所有的辛酸与压抑渐渐离开后,我说了很多,但愿可以为每一个彷徨失措的心灵带去一点点光。(文章所涉及人员均已化名)
—END—
从2月21日到现在,其实一直没有更新考研相关的经验贴一类的了。
一方面确实如我这篇文章提到,不太想把这个公众号经营成一个考研辅导类的,更多希望带给你们,也希望带给我的是:冷静的三观、理性的思考以及专业的视角。而另一方面,也如我之前多次提到的,“上岸了才有话语权”。到现在,我的考研之路尘埃落定,所以我可以放心地为你们提供我力所能及的帮助,其实过去的几个月,你们的问题我也都一一解答了。考研经验贴千千万,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内容可以真正帮助到后来的人,我思忖良久,还是决定以自身经历来还原一个真实的考研历程。
这篇自述式的回忆录,其中提到的经历,或许是你正在经历的,抑或还未经历。我希望你们收藏下来,也许它可以陪伴你的考研之路。当你背不进去书的时候,当你害怕被别人超越的时候,当你形单影只的时候,当你疾病缠身的时候,当你12月奔赴考场的时候,当你考前失眠的时候,当你复试紧张到不能呼吸的时候......一言以蔽之,当你备考遇到问题的时候,把它拿出来,看看肖一的经历,你应该会好一些。当然,我也深切地知道,文字的共情解决不了实践操作的问题,所以这个月来学弟学妹们一直在催促的笔记,我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了。我很多次强调过我并不想把你们和我的关系当成是:买家-卖家,而学新闻的人固然也明晰知识成果的价值,所以我选择出售,而不是赠送。
但我可以声明的是,我不开辅导班,不收费解答问题、批改作业,因为我认为,如果认真看了我写的这些经验分享,一个成年人应该知道自己该不该花大把的钱去找人指路。截至目前,通过各个社交平台来加我微信咨询考研问题,前前后后有100多位,而这些小伙伴如果看到了这条推文,应该也清楚地知道他们所问的问题不管多少、长短,我都一一耐心做了回答。
话锋回到笔记上,我在后台看到数据是:共计288人投票,其中286人选择购买笔记。由于我也没有出笔记、出书的经验,所以我初步打算印制100份。为了避免我印刷出来笔记滞压的情况出现,我特意建了一个微信群,需要笔记的小伙伴可以扫码进群,我会在群里进一步征求你们对于价格和发货时间的意见。▲ 注:为了统计结果的有效性,无意购买笔记的小伙伴请不要扫码。
说完了很多人最关心的笔记问题,还是切回正题。
这个公众号从1月底到现在,截至5月15日,共计发布原创文章30篇,累计字数118928,图文累计阅读总数为29422,总阅读人次为15238。
▲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5月15日
当下,随着新技术的冲击,传媒行业也在经历巨变。
以往的新闻传播生产流程都被放到了新的场域下考量,对于新传人的要求也不再只是会采会写,对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高点已到。
作为传统的文科生,我并不想局促在对文字和理论研究的把控上,所以我试着学习Python,学习Citespace,学着独立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去研究出我感兴趣的选题。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公众号好像看起来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涉及的原因,因为它的背后蕴藏着一颗不安躁动以及想要不断尝试的传媒人的心。
我本科学的广播电视学,所以我的老本行其实在影视化作品的拍摄和制作上,或许在这样一颗不安分的心的驱使下,下一步我也会尝试开启Vlog、制作短视频、涉足视频号的想法也说不定。
总之,说出这些堆了很久的话,是真的很感谢每一个关注我的你,还有对我不吝赞扬的老师和同学们。
每一篇推文下的留言我都会认真回复,因为自己的作品被人认真对待的感觉真的很棒,而且我仿佛也从中看到了很多颗睿智理性的传媒心,为你们打Call!
最后,肖一凉介还在成长,如果可以,诚邀你见证他的成长历程。
但愿我们对传媒的守望一致,我始终相信,这个犬儒化的时代,总归是要有些人坚持新闻理想的。关于考研,关于我的公号,如果你还有其他的任何疑问,或是想抒发的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福利内容
1. 留言区点赞第一名可免费获得一整套肖一凉介的笔记;2. 留言区点赞第二名可免费任选2本笔记;3. 留言区点赞第三名可免费任选1本笔记;4. 留言区其他楼,凡购买笔记一律8折优惠。
截止时间
本篇推送发布时间起~下一篇推送的前一秒钟
向 下 滑 动 查 看
▼ 今日清明,不想祭奠就请收起你的阴阳怪气
▼ 疫情下的英雄群像 | 图解新华社战疫纪录片《英雄之城》
▼ 疫情下的朋友圈,在撕裂、在拉扯、在重组
▼ 停止感动!停止歌颂!停止灾难美学!
▼ 关于口罩问题,有一些想表达的意见
▼ 当我们在谈论老人捐款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望诸君愤怒之余保有理智
▼ “云监工” | 官方舆论场的下探还是严肃议题的消解
▼ 鼠年献词 | 愿这一场山呼海啸后,浪静风平
▼ 论疫情背后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