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与母猪之争,谁伤害了谁的价值观
大家好,欢迎来到肖一凉介不定期更新的「肖一杂谈」栏目。舆论风暴、热点聚焦、媒介前沿,新鲜话术等,关注我,带你看看「肖一」眼中的江湖。
随后,戚薇、李若彤、陈数等女演员在微博上开始发声,引发热搜。
而这样一场由于「女性生育问题」引发的热议,和以往网络权利运动的演变逻辑如出一辙,逐渐开始走向了极端化的价值取向,在撕破标签和重塑标签的矛盾中挣扎。
孔雀和母猪的诞生
问题就出在她将此番话用于点评杨丽萍的生活状态,这就属于将自己的价值观强行加注在别人身上,这是她存在的问题。
同样地,网民们对她的指责和批判也属合理范畴,所以针对这一传统婚育观的撕扯可以说是意料之中。
然而女明星戚薇的发声却逐渐让事件偏焦。
戚薇将该网友的发言延伸解读出“生育工具”一词,该词明显将女性物化,抹杀了女性主动生育的意愿,并将生育归结为一种机械生产的行为。
作为明星意见领袖,在微博裂变式传播的助推下,这种观点成功地点燃了部分女性对于“生育标签”的怒火,从而让整个事件歪楼。
楼一歪,窗一破,事件就开始发展到了变本加厉的地步。
网民们将该网友贴上“母猪”的标签,而杨丽萍则代表“孔雀”。
然而,这两个标签并非单指生育观念的冲突,还隐含了对外貌、知识水平以及阶层等因素的凝视。
生育自由=孔雀?生育工具=母猪?
《礼记》曰,“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儒家思想认为,婚姻即为男女结合,繁衍生息。
在封建社会,素有“七出”之说,即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其中第一项便是“无子”,亦即妻子生不出子女来,理由是“绝世”。
所以在传统中国,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妻子无法生出子女来便使得这段婚姻失去意义,所以这个时期的女性可以被解读为“生育工具”。
随着时代的嬗变,到了近现代时期,女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打破传统生育、生活观念的桎梏,积极提倡生育自由、生育权利的问题。
我国92年颁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所以生育对于当代女性来说,更多是一种自我选择,女性可以选择生育与否。
虽然这种选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关照,但并未受到法律上的强制和压迫性,也就是说,在社会意义上,“生育工具”的概念已经不合时宜。
我们再来看抖音原热评网友的言论,可以读出,其是有很强的主观的生育意愿的,并认为那是一种快乐。
所以根本谈不上物化其为“工具”一说,而网民们的“母猪论”则显得更具侮辱性。
按照部分网友们最终给出的“合理解释”:
母猪=把生孩子当作唯一成就并且把这种想法加注在别人身上的人;
孔雀=支持生育自由并充分尊重别人选择的人。
乍一看,这两个归类没啥问题,但仔细思考,其本质依然逃脱不了双标。
”母猪“的选择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尊重别人选择的”孔雀“实际尊重的只是符合自身价值观的”选择“,而这种价值观刚好被大多数人定性为“正义”罢了。
其实两种价值取向都有所私心,那么就谈不上谁比谁更高贵,也就大可不必使用两个对比鲜明的意向来代指。
网民们一方面想要撕破女性“生育工具”的标签,另一方面又乐此不疲地为部分女性贴上“母驴”“母猪”的标签。
这样的一种反复实际成为了女性权利运动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精英取向=孔雀?平民视角=母猪?
网络空间的包容性让大众在此间狂欢,但这种包容性却没能很好地激发大众,巴尔干化的网络空间壁垒森严,冲突四起。
前段时间,B站的《后浪》被嘲精英主义的取向,引发一阵骂名,而后,快手的《看见》改变叙事逻辑,平民化的视角则收获了鲜花。
约翰·哈特利说,大众文化是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
这种说法认为大众文化从来不是完全源于大众的,它与民间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更多的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与控制。
正是因为大众文化并非完全由大众自主生产的,从而导致了大众对于它有着矛盾的心理情结。
一方面,大众倡导要避免精英取向,采用平民视角叙事,而另一方面,大众对于过于草根性的文化又极为排斥,转而拥趸高尚的价值追求。
将生育儿女视为天伦之乐,实则代表了当前中下层社会的一种生活态度或方式。
几世同堂的传统、没有优渥的生活条件、接触资源的有限性等因素都造成了他们仍然抱有这种传统的生育观。
而杨丽萍作为知名舞蹈家,对舞蹈艺术有着极致追求。
为了保持身材和体力满足自己的这份追求,她坚持不吃主食,注意养生,经常按照《本草纲目》里的养生来调养自己的身体,并且坚持到现在不婚不育。
两种取向在价值选择上都没有太大的过错,都是这个融合时代可以共存的产物,可以说是无法做出一个客观的价值排序,
但网民们此时却一边倒地痛批前者为愚昧落后,为后者声援,争执一时不可调和。
在当下这个传统与新潮猛烈碰撞的时代,人们的观念不断在更新,可以逐渐接受高于生命的价值追求,
但却也慢慢丢失了人情味和包容性,对一些底层的传统思想持傲视的姿态,这或许是这个转型时期亟需反思的问题。
正如杨丽萍本人回应到,“只要自己认为过得好,没有伤害其他人,就可以”,
这个“伤害”或许值得塑造“孔雀”和“母猪”标签的人好好体会。
—END—
疫情系列作品
向 下 滑 动 查 看
▼ 今日清明,不想祭奠就请收起你的阴阳怪气
▼ 疫情下的英雄群像 | 图解新华社战疫纪录片《英雄之城》
▼ 疫情下的朋友圈,在撕裂、在拉扯、在重组
▼ 停止感动!停止歌颂!停止灾难美学!
▼ 关于口罩问题,有一些想表达的意见
▼ 当我们在谈论老人捐款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望诸君愤怒之余保有理智
▼ “云监工” | 官方舆论场的下探还是严肃议题的消解
▼ 鼠年献词 | 愿这一场山呼海啸后,浪静风平
▼ 论疫情背后的疾
肖一杂谈
| 罗永浩直播 | N号房调查报道 | 霉霉侃爷录音曝光 |
| 詹青云事件 | “含青量”来了 | 肖战粉丝与LGBT |
凉介干货
数据可视
报道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