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司法工作与情绪焦虑

刘哲 刘哲说法 2023-08-25

司法工作是紧张的,因为背负着越来越重的责任和期待,以及伴随而来的具体工作要求,但在人力资源没有同时跟进的情况,工作节奏的紧张是毋庸置疑。


多次听说,孕妇在临产前一天还在办案,被从单位直接拉到产房的故事,还有站着打审查报告,周末经常集体加班。


我也经过同时三十多件案件在办的滋味,我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但这是身体累,这种紧张感是有的,但却是可以喘息和调节的。


最可怕是焦虑,因为它是无形的,无可解脱的魔咒,是通过加班也加不掉,是多干活也熬不走的情绪。


比如入额也入不上,排队不知排到什么年头,而且没有人会给一个明确的说法,需要等多久就可以?去还是留,成为一个问题。在漫无边际的等待中留下来,心就无法安定。


即使入了额,一会本地标准说可以不起诉,一会又说不起诉不对,需要复查,进退失据,内心彷徨而苦涩,无处说理,无从申辩,非常后悔自己入额。但没有入额的人还会认为你矫情。于是就有了离开业务岗位的心,甚至直接离开了司法机关,去躲一份清静。


干活累不死人,但生气能气死人。


其实如果说只是业务工作的事也就算了。但是越是业务岗位反而要承担很多综合性的工作,行政岗位、综合性业务岗位可以轮番给业务岗位安排工作,到头来还是具体办案人要应付,在办案的同时应付这些琐事是极为烦恼的。但是案子要到期了,谁管?案子质量出问题,谁管?没有人管,所以很多时候是在业余时间办案,工作时间仅够应付这些其他工作。


而且即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甚至忽视了家庭和身体,但也未必会换来职业的快速成长,你也会对公平性提出质疑,丧失信心,但因为前期的投入过大,一时还舍不得离开,在职业发展路径上的徘徊,在二次选择上的犹豫。


我发现此前有着巨大职业焦虑的人,往往因为职业重新选择而得到解脱,当然也可能是强颜欢笑,我没有看出来。


压抑的负面情绪而不能疏解,所以才会产生焦虑。比如得不到信任和鼓励,经常被批评,又无处宣泄。


经常被琐事打断工作节奏,不能安心工作,工作节奏紊乱,顾此失彼,也怕不能,不敢反抗,又不想忍受,暗气暗憋。


进退维谷,患得患失,拿不起放不下,左摇右摆,惶惶不可终日。


感到待遇不公正,感到被苛责,感到遭遇机械执法,对公正有着巨大质疑又没有救济渠道,是让司法官最无法容忍的事实。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消解,影响工作质效,也必将通过司法行为传递给当事人,让当事人感受到脸难看事难办,根本不去在意别人的人生,因为自己的人生又何尝有人真正在意过呢?


冷漠是可以传递的情绪,焦虑是可以传染的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的化解有两个根本性的路径:


1.营造更加公平友善人性的内部管理环境。


让司法官的心是热乎的,他才能让当事人的心也是热乎的。你不能指望骂他一顿以后,刁难他半天之后,他回头会春风拂面,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人也做不到。


所谓的人性化司法观念,应该从人性化的司法管理观念做起。


第一是信任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司法运行机制,让司法官的心能够安定下来去工作,而不是提着心去工作。适当紧张是对的,但不能过度紧张,更不能人为制造紧张空气。


第二是鼓励正面激励应该成为主流,应该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尺度来调动热情,要肯定主流和大局,看人还要三七开,要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批评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第三是公平,公平是司法工作的主要目标,更是司法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你不能指望一个人遭受到不公平待遇之后,还要求他对别人给予公平,司法官也是一样的。如果司法管理中不能彻底的体现公平,想让司法官在司法工种彻底的体现公平也是一种奢望,他自己都不相信公平,你让怎么公平。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2.司法官要学会心理调试


也就是要学会自我找平衡。虽然我主张公平的管理环境,但是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只是相对的。或者说虽然有不公平的规则,但一定有公平的规则,否则社会如何进步和发展?


当你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遭遇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你可以提出改变的诉求,但是很多时候短期无法促使环境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那么摆在你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离开,这条赛道不适合你,你可以切换赛道,它可以让你迅速的摆脱在一条赛道上所经历的所有烦恼。但是新的赛道可能有新的烦恼,有新的不公平。在哪一条赛道上都不可能是绝对的不公平,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比如律师行业,虽然自由度更大,但竞争就绝对公平么?也不敢下定论。而且切换赛道是有成本的,需要从零开始,是否能够承受,也要掂量一下。


另一条路是留下来。如果决定留下来,就不用再犹豫了,虽然等待入额的时间漫长,体制内的发展节奏缓慢,还有一些恼人的琐事纠缠,更有不时出现的苛责与非难,但是如果这些与司法工作的神圣性相比,你都能够忍受。那就至少不要彷徨,这些都是你选择的成本,甘蔗不可能两头甜。


当然这些让人烦心的事和环境,是不是就完全无法改变,只能默默忍受?也就是忍受倒是留下来的唯一内心出路吗?


我觉得并不是,我并不鼓励完全的消解的等待和忍耐,你可以适度尝试的去改变,比如提出一些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表达一些你的想法,让其他人了解到你的感受,有些想法就很有可能转化现实的制度机制,成为你所处环境的一部分。


你的环境并非完全与你无关,但可以根据的地位、职能和能力去做一些适当的改变。


虽然现实并不尽如人意,但不能放弃理想,世界其实是靠理想主义来推动的。


对抗情绪焦虑的最好良药,其实是理想主义,就是在严峻的现实世界中锻造你的理想主义,让它百折不挠,在困境面前依然保持乐观。


在顺境面前保持乐观是容易的,难就难在在逆境面前,在不公正的处境,不友好的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并坚定的相信自己能够对环境的改变发挥力量,这样才是真的乐观。


就像鲁迅所说,真的猛士必须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因为你的直面,别人的人生才有不惨淡的可能。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