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谑曲欣赏指南丨《年轻人的音乐会》课程导赏
《年轻人的音乐会》课程导赏
谐谑曲:从海顿到肖邦
谐谑曲“Scherzo”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风格轻松活泼且富有幽默气息的三拍子的音乐体裁,具有舞蹈性与戏剧性的双重特点。早期的谐谑曲为世俗声乐作品,有单声部的也有带器乐伴奏的多声部的小坎佐纳一类的歌曲,歌词具有一定谐谑性。随后,器乐谐谑曲开始得到发展。
18世纪中期,海顿将谐谑曲作为一个独立的乐章引入奏鸣曲,谐谑曲的地位才得以正式确立。到了19世纪,贝多芬将谐谑曲创作成带有三声中部的三拍子器乐曲,在器乐套曲中以第二或第三乐章出现,较之原来的小步舞曲速度偏快,展开手法注重音乐发展的戏剧性,表现力增强。而首次将谐谑曲从套曲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体裁器乐曲的则是舒伯特,他于1817年创作的两首钢琴谐谑曲就是独立的谐谑曲作品。真正将谐谑曲的发展推向巅峰的人是肖邦,他创作的四首钢琴谐谑曲不仅具有复杂深刻的内容,势不可挡的气概,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从古典乐派时期大型套曲中的某一乐章发展成为独立的大型钢琴作品,使谐谑曲成为浪漫乐派时期钢琴音乐中独具特色的音乐体裁。
贝多芬一生总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新约圣经”。在这些奏鸣曲中有7首是用谐谑曲代替了传统的小步舞曲乐章,贝多芬的谐谑曲乐章充满个性、活泼轻快,多为三拍子,复三部曲式结构居多,并且规模不大,调性变化丰富、旋律流畅明快、节奏富于动力、极具表现力和渲染力,在整首奏鸣曲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贝多芬的谐谑曲乐章充斥着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突如其来的重音和强烈的力度对比表现了他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使他的谐谑曲乐章充满了惊奇和神秘感,这种强烈的戏剧冲突和自由的曲式结构对后来肖邦的谐谑曲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鲁宾斯坦演奏肖邦《降b小调第二号谐谑曲》 Op.31
肖邦被世人誉为“钢琴诗人”,他毕生钟情于钢琴音乐的创作。从年代上划分,他的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华沙时期(1810-1830)和巴黎时期(1831-1849)。他的四首独立体裁的钢琴谐谑曲均创作于巴黎时期。这四首作品充满了矛盾的戏剧冲突,乐曲结构庞大,写作手法新颖细腻,表达了作曲家丰富敏感而又矛盾重重的内心世界,是肖邦极具代表性的大型钢琴作品。
第一谐谑曲创作于华沙起义失败之后,国土的沦丧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使得肖邦在创作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整首作品犹如“暴风骤雨般猛烈”,到处充满着不协和的音调,并爆发出一种不可遏制的排山倒海般的气势,表达出作者悲愤痛苦的心情,以及对亲人和家园的思念。
第二谐谑曲不像第一谐谑曲那样悲情,音乐基调中明朗华丽的炫技成分多过深刻的内容表达,这首作品是肖邦四首谐谑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曲风华丽且富于变化,与谐谑曲这一体裁的原本风格最为贴切。
第三谐谑曲篇幅最为短小,但戏剧冲突却最强烈。主题材料对比明显、简短精炼,从中可以听出波兰民歌的曲调,富于魅力的旋律透露出波兰民间歌曲的特点。
第四谐谑曲采用大调创作,是四首中篇幅最长的一首。整首作品的基调热情奔放,没有强烈的力度对比和戏剧冲突,更没有太多华丽的炫技段落。肖邦在前三首狂风暴雨般的洗礼之后,在这一首终于让谐谑曲这一体裁回到了它的原始意义上来。(贾晶撰文)
第二季伯恩斯坦《年轻人的音乐会》导赏:
11、西方标题音乐发展简史
12、柏辽兹的贡献是什么
13、《虎口脱险》中的柏辽兹
16、伯恩斯坦论马勒的两面性
20、德沃夏克在美国
24、安德森《打字机》欣赏指南
26、伯恩斯坦论艺术的价值
29、伯恩斯坦与美国文化特质
31、一场离经叛道的演出
38、维也纳音乐之都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