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风景文献计划Vol.11 — 张献民
张献民,1964年生,南京人,198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1987年毕业于巴黎第三大学,1992年毕业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独立电影批评家、策展人,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联合发起人、组委会主席,影弟工作室、影弟网创办人,天画画天独立电影基金主持人。 2005年成立影弟工作室,联合制作剧情长片《举自尘土》、《街口》、《糖》、《鸟岛》、《金碧辉煌》、《孩子》、《大雾》、《青年》、《盒饭》、《老驴头》、《老狗》等,纪录片长片《风花雪月》,短片集《暂停》、《青国青城》。 曾担任《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一个夏天》、《我的青春期》、《缺失》、《路边野餐》、《我们梦见电影》、《塔洛》、《额日登的远行》、《轻松+愉快》、《何日君再来》、《好友》、《之子与归》、《东北虎》、《长风镇》、《东北虎》等监制或艺术指导,曾出演电影《巫山云雨》、《颐和园》、《举自尘土》、《缺失》、《人生若只如初见》、《柔情史》等。曾任香港、台北、釜山、云之南、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广州纪录片大会、飞帕、克莱蒙费朗、西安、首尔数码、Ebs、鹿特丹、亚太电影大奖等电影节赛、侯登科奖及亚洲纪录片基金评委。 在国内组织独立影展,在巴西、意大利、韩国、奥地利、法国、英国等地组织展映中国独立电影,2011年联合创办“齐放”和“艺术中心放映联盟”,2017年发起“一个人的影像推介”年度十荐,2018联合发起纪录片年度推荐“一片”。曾获得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十周年特别奖,被赞誉为“中国独立电影教父”。
张献民著作:
一个人的影像 DV完全手册
作者:张献民、张亚璇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年
本书对DV的产生、形态、功能等等做了全面的叙述,可说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的、完整的DV本题论著述,也是对DV创作现状的全面考察。
目录:
DV潮
一 个人影像
1 暗影中的光斑:个人创造影像
2 光斑前的暗影:个人观赏影像
二 墙外花开
1 《黑暗中的舞者》
2 《好景俱乐部》
……
三 山花烂漫
1 《海鲜》:羊嘴里的鱼
2 贾樟柯的《公共场所》
……
四 动手做吧!
1 技术进步,缺陷永恒!
……
五 说自己的话
1 影像母语
……
六 一起来吧!
1 因DV之名――藏酷DV电影节的一天(孙韬)
……
后记
看不见的影像
作者:张献民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 2005年
本书不像是评论,像是一部电影中的电影。一部来自电影又走向电影的书,一些制造影像又窥视影像的文字。本书从电影的深处入手,在评析电影的同时,又加入了剧照和作者的感觉在其中。与其说是一部评论集子,远不如说是一本电影笔记。这些电影像是地下电影,关注的人奇少无比,一些出自地下电影人的作品。一个摄影师,一个导演,几个性情中人便组成了一个班子,开始了中国电影的探索……...
目录:
影像的力量大于文字(张艺谋《活着》1994)
蓝风筝遮不住红太阳(田壮壮《蓝风筝》1993)
冬春的日子(王小帅《冬春的日子》1993)
私(何建军《邮差》1995)
小武与老六(贾樟柯《小武》1997)
上没天堂,下没苏杭(杨福东《陌生天堂》1997-2002)
后学生时代(唐晓白《动词变位》2000)
姜文提供的精神食粮(姜文《鬼子来了》1999)
紧闭双眼(李杨《盲井》2000)
技术主义(娄烨《苏州河》2000)
反对一切(崔子恩《哎呀呀去哺乳》2003)
天下大同(余力为《明日天涯》2003)
中等人的中等梦想(吕乐《赵先生》1998)
昨夜楼下有人在谈恋爱(符新华《客村街》2003)
海鲜与陈腐(朱文《海鲜》2001)
危险,勿近(王兵《铁西区》1999-2001)
销毁与封存
附录:《看不见的影像》原始构思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十周年特别奖获奖提案《公共影像》计划 *
《公共影像》研究计划
公共影像的研究计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个案的研究。这个研究以媒体写作为方式。自2004年开始,经历了与《书城》、《南风窗》、《南方周末》、《凤凰都市》等纸媒的合作,成功或没有成功,直到2015年经历了与微信公众号“瑞像馆”的合作。
此研究的前史是我对不可见性的关注、推广和研究,那些研究也以媒体写作为主要方式,于2004年结集出书《看不见的影像》,前后写作两年。在写作的后段,已经开始思考所谓“视而不见的影像”,对此有几种尝试定义的办法:
1、退而成为背景的影像
2、最广泛播放或被最广公众最经常看到的影像
3、广泛分享的影像潜意识
4、所有不要钱(比如通过盗版)而能便捷获取的影像
5、受到广泛分享从而我们拒绝观看的影像
6、在经历向读图时代的转变之后再升级为视频时代的过程中各自心目中将“统治”我们的那些视频
7、只属于公众没有任何私人属性的影像
在决定写作“公共影像”系列之后,我先做了四个采样:午时的电视广告、子时的电视广告(确切讲是12:00-01:00)、央视新闻联播(相隔十五天的两次采样)、央视春晚(相隔一年的两次采样),并进行分析。之后的采样工作没有一开始严谨,比如盗版领域对好莱坞枪战场面的采样和日本AV的采样、网吧聊天头像的采样。
对这些采样或公共影像样本的写作前后持续了12年。它的漫长主要缘由是纸媒无法发布有关新闻联播或春节晚会的评论文章,基于我们共同领悟又几乎无法言说的原因,而我又比较倔、坚持媒体写作必须在媒体上发表。在漫长的时间之后,可能是我学乖了一点,或者是纸媒跨越了受公众或官方关注的拐点,纸媒又能发表了,于是这些个案研究在14-15年之间完成了。
这个过程中,收集了很多反馈,反馈对后来的写作有很多影响,比如部分海外学者、媒体编辑、匿名网友。希望我继续的是一种声音,比如顾铮老师,提示我应该再写各个城市热衷于“生产”的城市形象片,台湾几个大学生说希望我写夜店的背景视频,但是我终止了,没有继续。
这些个案研究主要色彩是文化批评,每篇由一般性阐释、技术分析和文化批评三个部分构成。
本提案附件之一是这系列文章的一篇。
第二阶段的写作,开始于今年春天,现在正在继续,我个人希望尽快取得结果,最晚在今年(2017)年底。
它有两个开端:作为对不可见性的深度研究、以及对媒体写作的深度的不满足,2010年开始、我写作着我称为“抽象系列”的长文章。这个系列在第五篇有关“社会变动中的时间线与不依赖叙事的影像时间线的同构”问题中卡壳了,自2012年到现在没有继续。那是我非常失败的一次严肃写作经历。
另一个来自90年代末我尝试写作的版权系列,那个系列从来没有开始过,虽然当时有核心刊物同意发表4-6篇的系列。
此第二阶段的写作目标是一篇长5-10万字的文章,以抽象的方式阐释“公共影像”。它可能是对公共影像个案研究的一种总结,或一篇超长的序言,或与个案研究形成上下篇的关系。考察前辈的写作,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1964)是一个接近的例子,以带诗性的语言描画整体、是该书的上篇、再进入下篇的单个媒介研究。我的公共影像写作,比学术前辈差得很远,除了对中国现在状况和互联网今日面目的应时应景之外,只能发力或展开到五成,这是我的自知之明,但我仍希望它对目前的状况有解释、对未来有启发、对国际学界有一点影响。
这篇写作内部分为“公共”、“影像”和“研究方法”三个部分。
“公共”章节的理论部分来自哈贝马斯和布尔迪厄,历史性的讨论会非常少量地涉及国学中道统末期的太学和乡党体系、现当代人类学对乡村神性聚会的研究(扶乩、幽游、道场等)。此章节主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延长线上,学术贡献最突出的是过去十年中我逐渐完善的一整套社群等级划分,这套理论也应该是整个写作的核心。
“影像”章节的理论,部分来自德勒兹,也会对佛教经典有引用,如《诚唯识论》中有关“相”、“心所”、“辨析”的议论。这个部分还会有部分引用来自当今的互联网工具开发者,如腾讯的微信团队。
“研究方法”的章节是对此写作本身的阐释。我预计整套写作并不会得出一个结论,我有必要对写作时间之长、使用方法之错综复杂做出梳理,并为未来可能对活动影像与观看者关系的研究者提供一些路径。
此第二阶段的写作目前进行到“公共”章节。这是目前我唯一的写作,在完成它之前我不会插入别的写作。
此第二阶段的写作将与第一阶段的写作一同构成一本书,第一阶段的文章引起了个别出版社的强烈兴趣,在第二阶段写作完成之后,此书应该能尽快出版。
本研究计划暂时没有申报任何国内外大学的科研项目。
从今年年底到明年,我在国内外的讲座和发言,如果话题能由我做主,我将都以公共影像的抽象总结或深度阐释、也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写作为主旨。目前规划中的有在美国独立电影协会等机构的交流,将于今年12月份进行。
本提案的最后部分是自我阐释。
年轻时我其实对人不感兴趣,想做一辈子大自然的摄像师。后来做了老师,有点牛不喝水强摁头的意思,算是生活所迫吧。由老师的身份而开始写文章,由于文章被友人们看好、被拉拽着或托举着做了中国独立电影的策展人,既啼笑皆非,也是我的荣耀吧。随着时间的推移,缺乏深度阐释,是我工作中和思想中的主要缺憾,想来与古代或国外的某些知识分子一样,实在不行,只好自己上了,责无旁贷=被逼无奈。也不知我这样讲,是否太直男。
深度写作可能是我彻底退休之前最重要的研究任务。
但这个写作开展得非常不顺利。个人能力是第一个不利因素。友人们难以合作是第二个原因,公共影像的写作,本来可以由众人来合作完成,但同行不受我忽悠,晚辈急于挣钱买房,到头来我还是个孤独的写作者。昨晚读到布尔迪厄写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我一共挣了三百法郎,刚够纸钱(我注:那时候手写,很费纸)。艺术只能为了艺术的乐趣。”
我作为电影制作者的身份,与深度写作基本没有互动。策展层面有很多互动。另外,一些App的开发者、尤其2015年互联网创业风向集体转向短视频时、不同的年轻人向我咨询,他们的所思所想,对这套深度写作,有不少启发。
感谢你对本提案的阅读。希望不是太枯燥。
张献民
17年9月初
CCAA评委陈述:
为了纪念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十周年,评委会决定授予张献民的写作提案《公共影像》以特别奖。在支持中国独立艺术批评十年之后,评委会希望通过此次授予这个奖项,鼓励艺术批评跨越既有边界,超越当代艺术的狭隘定义。
张献民的方案并没有像传统的艺术批评那样聚焦于艺术家的个人创造,而是将触角伸向一个与当代艺术紧密相关的视觉文化与媒体文化领域。
张献民是中国独立影像最重要的推动者和评论者之一。他持续地介入和写作是对独立影像的巨大鼓励,其早期的著作《看不见的影像》开创了属于他的独特影像评论写作风格:让评论语言和影像语言相呼应,并勇敢地说出自己在影像内外所看到的一切。本次获奖的《公共影像》,关注的是另一类“看不见的影像”,这些公共影像因为它们太流行和公开,以至于被人们视而不见。
张献民的研究将用富于洞见的目光打量它们,把它们视为景观社会的征兆,从而探索其背后暗藏的公共美学趣味和意见,以及这些影像的生产、流行、分配是如何楔入到整个社会的生产体系当中。
*来源于CCAA官方网站
关于《公共影像》计划部分“公共影像系统”的评论在瑞象馆公众号的专栏文章:
第七篇:【瑞象视点】专栏 | 张献民:公共影像系统之AV评述
第十一篇:【瑞象视点】专栏 | 张献民:降低像素——网络视频聊天的视觉体系
第十三篇:【瑞象视点】专栏 | 张献民:不雅
第十四篇:【瑞象视点】专栏 | 张献民:三分钱的纸币
关于《公共影像》计划部分文章在THEROOM艺术计划公众号的文章:
第一篇:观看——持续和平等(上)
第二篇:观看——持续和平等(下)
张献民参与主演电影:
巫山云雨 Rainclouds Over Wushan
章明/中国/1996/95分钟/彩色/汉语/剧情
编剧:朱文/主演: 张献民、李冰、王文强
故事发生在三峡工程建设时期。作为老实内向的大龄单身青年,三峡岸边某个航道信号工麦强(张献民)似乎对女人提不起兴趣,朋友热心将猎物送到他嘴边,他尝也不尝,但是别人不知的是,一个朝他微笑的女人常常会入他的梦。三峡边区另一处的某个旅馆里,服务员陈青(钟萍)因丈夫的过世,独自带着孩子过着无盼头的日子。两人偶然相遇后,麦强发现陈青就是他的梦中人,只不过在她脸上不见梦中的笑容。
麦强不由自主地同陈青发生了关系,不料因此令他陷入一场麻烦,连带陈青也成了周围人口中的是非对象。在陈青的生活眼看要陷入更无期盼的境地时,麦强决定勇敢地承担起责任。
颐和园 Summer Palace
娄烨/中国/2006/140分钟/彩色/汉语/剧情
编剧:娄烨、梅峰/主演: 张献民、郭晓冬、郝蕾、胡伶
影片讲述了在1989年的中国,当时社会政治复杂,身处其中的两个年轻人的爱恨纠葛。漂亮的余红离开了她的村庄、家庭和男友去北京学习,在那里她发现了一个展新的世界。并爱上了周伟。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危险起来。
余红作为一个刚刚从边远小城来到北京大学的年轻女孩,她有种浪漫的、有时候甚至是奋不顾身的想法,在日记中她倾注了对一种猛烈的生活的渴望。在影片的前半部,经过了几段友情、朦胧的爱情,和周伟,一个瘦削的、书卷气的男孩,她一生的最爱:之间激烈的、嫉妒的、分分合合的感情,满足了她这种渴望。
但是余红和周伟以及影片中他们的朋友、敌人,不是普通的大学学生。或者这么说,他们的大学生活有个非同寻常的背景。余红1988年来到北京,她的大学的第一年从感情和性的混乱开始,结束于那场动荡的社会事件。
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6-4)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因未经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而擅自参加戛纳电影节,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举自尘土 Raised from dust
甘小二/中国/2006/102分钟/彩色/汉语/剧情
编剧:甘小二、张献民/主演: 张献民、胡淑丽
小丽是中国农村基督教会圣乐队的一员。丈夫得了矽肺奄奄一息在住院,9岁的女儿盛悦拖欠学费被退学。
小丽每天在教会排练婚礼进行曲,这天迎来了一对农民基督徒在教堂的婚礼。婚礼后,小丽像往常一样去医院,但这次是拉丈夫出院,放弃治疗。丈夫死于途中,小丽拉着丈夫的尸体回家。经过简单的追思礼拜,埋葬了丈夫。小丽把仅有的钱给盛悦交了学费。
母女俩在晚餐桌上唱起谢饭感恩的歌:
Thank you Jesus,
Thank you Jesus,
For the food,
For the food
……
花 Love and Bruises
娄烨/中国、法国/2011/100分钟/彩色/汉语、法语/剧情
编剧:娄烨、刘捷/主演: 张献民、尚于博、崔卫平、曾美慧孜、塔哈·拉希姆、任洁
一段绽放在北京的中法恋情凋谢后,花(任洁 饰)决定辞去在北京当老师的工作,前往巴黎寻回男友,但终究还是没能令其回心转意。在陌生的城市游荡,迷路的花偶遇了一位法国蓝领马修(塔哈·拉希姆 Tahar Rahim 饰),马修即刻向这位中国姑娘大放殷勤,并暴力地占有了她,而绝望的花也误打误撞地对马修萌生了情愫。虽然马修疯狂地爱着花,但他和他的朋友们却似乎一直把花当婊子看待,两人之间的裂缝渐渐判若鸿沟。在巴黎浑浑噩噩的度日以及与马修间的爱怨龃龉让花开始想家,她开始探寻,在性与爱之间,自由与乡愁之间,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本片根据旅居巴黎的中国女作家刘捷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
人生若只如初见 Ce qui nous éloigne
胡伟/中国、法国/2016/18分钟/彩色/汉语、法语、英语/剧情
编剧:胡伟/主演: 张献民、耐安、伊莎贝尔·于佩尔
影片通过讲述一双父母与离散多年的女儿在海外相聚的一场家庭生活片段,展现了彼此间的认知差异和文化冲突,和对身份认同的思考。影片由法国著名影星伊莎贝尔·于佩尔担纲出演,这也是她从影以来首次与华人导演合作。
柔情史 Girls Always Happy
杨明明/中国/2018/117分钟/彩色/汉语/剧情
编剧:杨明明/主演: 张献民、耐安、杨明明、李勤勤、黄卫、袁丽
小雾因一笔意外的稿费在胡同里租了一套房子,期待一个人的世界。母亲因无法与家中的老人相处,搬来与她同住。两个缺乏安全感的女人也无法很好的相处。母女各自开始了一场恋爱,但都失败了,她们只能继续生活在一起。
缺失 The Missing
韩涛/中国/2015/87分钟/彩色/汉语/剧情、纪录
编剧: 韩涛/主演: 张献民、杨炳嘉、李凝、许一诺、美林
当舌头被割下时
我们还有手语和直视生活的
勇气
当面对未来时
手中紧攥的舌头
变成了刺向黑暗的匕首
编后:独立风景文献计划档案基于互联网络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已具备公共性,部分文献涉及访谈类文章未向相应涉及对象获取授权,如有版权方问题烦请私信公众号后台),本计划所有梳理档案均保持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所有作品详细信息均未与相应作者核实,读者如有信息反馈,烦请评论或私信公众号后台)不代表项目小组的所持观点,独立风景项目公众号仅呈现出梳理文献的文字部分,详细视觉文本将在“独立风景文献计划”常规展览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