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連翔:蚩尤是黃帝之子
賈連翔:蚩尤是黃帝之子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近2500枚,性质皆为古书。在过去的13年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学者团队夜以继日对竹简进行编次修列,约以一年一辑的速度撰写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整理报告,现已刊出十辑,清华简的总体整理工作已完成三分之二,这批珍贵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也得到了学界和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清华简内容以经、史类典籍为多,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另有相当数量的子类佚籍,也不断更新着我们对先秦思想史、学术史的认识。其中有一种长篇数术文献,暂题为《五纪》,现存126支简(原应有130支),约存4450字,推测其完整时已近五千言,当是目前所见篇幅最大的出土战国竹书,即将收录在整理报告第十一辑中,于今年11月发表。大家都知道通行本(王弼本)《老子》有5162字,《五纪》篇幅已与之十分接近,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部”古书。
《五纪》以天下有洪水,“后帝”(简文或称“后”或“文后”)通过“修历五纪”平息洪灾为背景,借“后”之言,阐述了天文数算、人伦道德、山川物产、人体结构、神祇司掌以及上古传说等,并以此建立了一套逻辑严谨的理论系统。很多内容前所未闻,也有不少记载为我们进一步理解相关先秦历史传说和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密钥。
这部竹书原无题名,全篇内容以“日、月、星、辰、岁”为中心展开,简文称之为“五纪”,故我们据之拟题。“五纪”曾见于《尚书·洪范》,传统认为“洪”即“大”,“范”即“法”,洪范是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彝伦大法,此法不仅与《五纪》在内容性质上有颇多相似之处,其来源也与治水传说有关,只是时代有确载是在鲧禹(尧舜)时期。洪范共九畴:“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其中“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两相比较,《洪范》多出的“历数”在《五纪》中被提到了更重要的地位,独立称为“数算”,并谓:“天下之数算,唯后之律。”由此可见,推步“数算”者便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后帝”,而“五纪”其实也是根据数算建立起来的。
以数算为基础,后帝建立了庞大的宇宙系统,其中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尤引人关注。文中出现了一组完整的宇宙空间概念,分别是“天”“地”“四荒”“四冘”“四梪”“四维”,它们同时具有神明属性。其中天(号为“高畏”)、地(号为“畏溥”)、四荒又被称为“六合”,“合”当是取“合围”之义,“六合”可理解为一个六面体,代表宇宙的总体空间。“四冘”简文明确指出是“四正”,从语音关系看,又可读为《淮南子·天文训》的“四仲(中)”,“四冘”之号为“天冘”,可见是指天之四正方向。“四梪”之号为“天梪”,此号又见于子弹库帛书《天象》(或称《岁》)一段,过去将之视为星名,是不正确的。“四梪”可读为“四树”(或“四柱”),当即帛书四角所绘的“四色之树”,是起承天作用的支柱,在宇宙中应位于四个角隅方位。文中“四维”有东(龙)、南(鸟)、西(虎)、北(蛇)之分,与《淮南子·天文训》等古书以之为“四隅”的看法完全不同。“四维”之号为“天维”,现在看来,在先秦时期应是天空方位的专属,用以表示天球。《说文》称:“维,车盖维也”,以之为名很可能是因其形与天之半球接近的缘故。由于天球不停旋转,“四维”也在正向和隅向之间不断转换,因而才会产生东、南、西、北正向四维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隅向四维两套不同的认识,《七谏·自悲》甚至将之合称为“八维”。通过对《五纪》这些空间概念的分析,可以厘清古书中的诸多方位名称,并深入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整体认知。
以四维为坐标,后帝根据天球上的天象来计算星辰的运行,以四向七次,设立二十八宿。后世通行的二十八宿,在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漆笥上已有发现,可见其来源不晚,但《五纪》中的二十八宿与之有较大差异,而与《史记·律书》记载多有相合。比如《五纪》用“大角”不用“亢”,用“建星”不用“斗”,用“伐”不用“觜巂”,用“狼”“弧”不用“井”“鬼”。在星宿顺序上,东方的角、亢、氐,《五纪》顺序作大角、天根、本角;南方的星、张,简文作张、七星。这些差别不仅反映了先秦时期二十八宿有不同系统在流传,而且可能与观测年代的不同有直接关系,是先秦天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后帝建立宇宙系统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地上的人事行用。《五纪》将之总结为五个方面:时、度、正、章和数算。其中“时”指风、雨、寒、暑、大音(雷)五种气候;“度”指直、矩、准、称、规五种规范;“正”指礼、义、爱、仁、忠五德;“章”指青、白、黑、赤、黄五色。这些内容以数算为纲纪,可以相互配应,用以树设邦家、蕃育万民、敬事鬼神。不难看出,其中有很强的“五行”色彩。但奇怪的是,《五纪》全文却没有完整地出现过金、木、水、火、土,不与五行相配,或许反映了作者有某种特殊避讳的思想取向。
后帝为人事行用的五个方面又各选出了六个神祇来执掌,这三十位神祇还可与代表宇宙空间的“四冘”“四梪”“四维”等大神共同司掌十二辰、六旬,它们甚至还可执司人体的各个部位,控制人身的疾病。比如:“凡民有疾,自腰以上,是谓兴疾,天鬼祟。自腰以下,是谓辟鬲,地鬼祟。”这里提到的确定祟主的方式,可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巫祝活动,以及直至秦、汉还在延续的祝由术等,提供系统参照。此外,山川物产亦由神祇来执掌,较有趣味的是作为地祇的“大川”掌管“水”,简文记水中的珍宝有“珠、龟、象”,“象”是指象牙,但认为象牙是水中物产,与我们现在的认识颇为不同,或许反映了《五纪》作者所处时、地的环境和动物习性,与今天大有差别。此外,《五纪》将二十八宿、十二岁等都奉为神明,连同前面提到的天神、地祇,都是在当时所见的众多神祇中挑选出来的,这是通过数算配应的方式,对先秦神祇的一次系统整合。
为了说明后帝所建立的这套“五纪”系统切实有效,简文在后四分之一篇幅里,以最初的“人王”黄帝为例,描述了他对这套理论体系的具体践行。里面涉及了大量黄帝时期的历史传说,以及大家熟悉的“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其中关于“蚩尤”身份的记载,完全更新了我们的认知,其文曰:“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蚩尤是黄帝之子,虽让人始料未及,然传世文献已有所提示,《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载田千秋对汉武帝上书曰:“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黄帝涉江。”可见这一说法在汉代仍有流传。简文记载黄帝、蚩尤之战的过程中,还涉及了许多阵法、号令等内容,甚至还有配以管乐的《武壮》《正匡》《奚尚》三首战歌,对研究先秦军事史亦有重要意义。
《五纪》内容庞博精深,以现今的视角谓之战国时期的“百科全书”,恐不为过。简文全篇虽只记文字,但从一些文字描述所反映出的特点来看,这部书的“底本”或其取材的原始文献可能配有图式,我曾根据部分内容推拟出了“天纪图”“人体图”等。这些看法只是我们的初步认识,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对《五纪》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關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