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柴克東:文字小傳統對夏文化的延續與遮蔽

文字研究 2021-11-15

柴克東:文字小傳統對夏文化的延續與遮蔽




按照文学人类学派的观点,小传统对大传统既有延续的一面,又有严重遮蔽的一面。所谓延续,是指小传统的一切文化基因均源自大传统;所谓遮蔽,是指小传统的文字符号对大传统文化具有筛选、过滤或加工改造的功能。[5]98-109以上文所讨论的“商人抑夏”和“周人尊夏”为例,商人由抑夏而在卜辞中拒绝保留有关天、天命的信息,并运用神话加工方式将夏人的至上神天神及其部落首领塑造成狼狈的失败者形象,以此来突出商王及帝的至上权威;以“有夏”自称的周人,则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延续了天、天命信仰,并对商汤灭夏的历史进行委婉地抽象化叙事,以此突出文王作为天命接受者的合法性。由此现象,启发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是:古文字学家在卜辞中苦苦求索而不得的“夏”字,是否与天神、天命一样遭受了被遮蔽和贬抑的结局?周人自称“有夏”,是出自文化和信仰的传承,还是别有用心的杜撰?下文的讨论,将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展开。


(一)周人自称“有夏”考


周人自称“有夏”,最早见诸《尚书》。《康诰》曰“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君奭》曰“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立政》曰“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又《逸周书·度邑》载有武王的话:“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以下以《康诰》为例,对周人自称“有夏”的动机进行分析。


《康诰》中“区夏”的不同解释较多,皆由“区”字的纷歧而来。旧说多释为“区域”,后有释为“中”,释为“崎岖”,释为“虚”,释为“大”,释为“别”等等。[16]1305—1306按诸卜辞,当以“区域”说为妥。卜辞“區”字凡6见,释为地名或“区域”则通,释为他意则于辞意不符,如以下辞例:



第(3)辞的“区”为地名,故该辞是在贞问王是否要在此地狩猎。第(4)(5)两辞中的“区”字,明显为区域意。第(4)辞是在㝡地卜问是否要在𣥙所在区域举行𢓊祭,第(5)此是卜问是否要在弜所在区域区举行 祭。𣥙和弜是卜辞中常见的商王室附属族群,据此可知,在部族名称后接“区”以表示特定区域,是商代既有的用法。《康诰》中“区夏”一词,也当作如是解。刘起釪先生指出,不言“夏区”而言“区夏”,是古代词汇的一个表现形式。《荀子·大略》“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文选·东京赋》“目察区陬”,“区盖”“区陬”用法与“区夏”同,[16]1306因此“区夏”即为“夏族所在的区域”。


再来看“用肇造我区夏”中的“肇”字。古今学者都将“肇”字释为“始”,无人提出疑义,所以这句话就被理解成“开始建造我华夏地区”。但如果从这句话出现的语境来体会周公的意图,那么将“肇”字释为“始”将显得轩轾难通: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衹衹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尚书·康诰》)


前人早已指出,《康诰》是西周册命制度的实录。在正式任命官职之前,由周王追述被册命者先祖的显赫功绩,是此类制度中的重要仪节。师询簋(《集成》4342)、师克盨(《集成》4467)、毛公鼎(《集成》2841)等多篇册命金文可证此一仪节尤其适用于接受官职较高的官员。在《康诰》中,周公追述文王创业的经过可分为三个阶段:修德以肇造区夏,联友邦以修西土,受天命以殪戎殷。区夏为夏族所居之区域,已见上文。西土即周族所居之陕西故地,《左传·昭公九年》曰:“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戎殷之“戎”字,有释为“大”者,有释为“伐”者,实际上此处当取“戎狄”之“戎”义(详后文)。由此观之,区夏、西土、戎殷分别指称夏、周、商三族所居之地而言。若将“肇”字释为“始”义,则夏族之建造必非始于文王。笔者认为,“肇”字,此处当释为“恭承”或“绍继”之义,“用肇造我区夏”,即“用文王美好的德行,继续建造夏族之区域”,如此则周公的追述从恭承夏族之遗业,到扩大西土之范围,最后一举克商,层层推进,逻辑清晰。


“肇”字恒见于西周铜器铭文,学者或释为“始”,或释为“分”,或释为助词,按诸铭文,义或有未妥之处。白川静最先指出肇有“绍继”之义,并以毛公鼎“今余唯肇坙先王命”为例,认为“肇坙”搭配“先王命”,有历史传承之义。[17]659白川氏的说法,还可通过以下铭文得到证明:


梁其曰:“丕显皇祖考,穆穆翼翼。克哲厥德,农臣先王,得纯亡愍,梁其肇帅型皇祖考,禀明德,虔夙夕,辟天子……”(梁其钟,《集成》189)


[文王]……乃膺受大令,匍有四方。余小子肇嗣先王,配上下……(五祀㝬钟,《集成》358)


王若曰:“彔伯终,䌛!自乃祖考,有勋于周邦,佑闢四方,惠张天命,汝肇不墜……”(彔伯终簋盖,《集成》2656)


上引各篇铭文中的“肇”字,就前后语境而言,只有释为“赓续”“绍继”,才能与文义相符。又史墙盘铭文对成王的颂词用了“用肇彻周邦”(《集成》5484),语法结构与“用肇造我区夏”相同。其中“彻”字与《诗·大雅·江汉》中的“式彼四方,彻我疆土”之“彻”相同,释为“治”。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成王能恭承文武伟业,继续治理周邦”,若将“肇”释为“始”,则周邦之治显然不是始于成王。


总之,《康诰》以周公追述文王“用肇造我区夏”的事迹,将周人延续夏文化的意图非常明确地表现了出来。因为周人和夏人都信仰天命,并且周人从商汤灭夏的变革中悟出“天命靡常,唯德是依”的道理,所以周公一开始即强调文王明德慎罚的德行。此外,周公还特别使用了一个具有贬义的“戎”字来形容殷族。


《说文》谓“戎,兵也。从戈从甲”,徐中舒先生解释说“古戎族善用戈盾,故称之为戎” [18]1359。事实上,对周人而言,用暴力手段推翻夏族而占据中原位置的殷族无异于戎人。刑天、夏耕之尸神话中的断首情节说明殷人的确有尚武传统。周人既以有夏自称,就必须代替商人而重新占据此“中国”之地。这就是为什么武王在推翻商人政权后要迫切地在伊洛之间建立都城,实因此地为“有夏之居”,是“天命”之象征。反过来对商人而言,要想彻底摧毁夏人的王权统治,就必须将夏人从此中原之地驱逐出去。《夏本纪》曰“桀走鸣条,遂放而死”,《尚书·仲虺之诰》曰“成汤伐桀,放于南巢”,鸣条、南巢之地究在何处,迄无定论。但通过刑天舞干戚、夏耕操戈盾立的情节,可推知商人对夏族的征服并不彻底,夏族的神灵及其后裔还在时时威胁于商人。[1]而笃信鬼神的商人必将此种忧患表现于卜辞中,这一信息可能就隐藏在一个名为“西邑”的地名中。


(2)西邑考

卜辞中的“西邑”见于以下辞例:

(6)贞:于西邑?(《合》7863)

(7)西邑害?(《合》7864)

(8)贞:㞢于西邑?(《合》7865)

㞢于黄尹?

(9)贞:燎于西邑?(《合》6156)


“西邑”仅见于武丁时期的卜辞,武丁之后,西邑便从卜辞中消失。从第(7)辞的“害”字可知西邑可能会对商降下灾害。由于卜辞中的各种灾害性事件都被认为是由神灵所致,所以西邑显然是一个具有神格的地方神。一旦出现灾难,商王就会举行占卜以确定是哪位神灵作祟,因此第(8)(9)两辞贞问是否要对西邑举行㞢祭和燎祭,暗示某次灾害可能与西邑有关。那么,西邑究竟指何地呢?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册有一篇《尹诰》的竹书,其中“隹尹既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 [19]132-134一句,与《礼记·缁衣》“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以及《尚书·太甲》“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所记略同。三处引文均提到伊尹和一个名为“西邑夏”的地方,李学勤先生认为此“西邑夏”与卜辞中出现的“西邑”为同一地名,均指夏而言。[20]106台湾的蔡哲茂先生利用传世文献和卜辞进行比较,指出卜辞中的西邑就是夏,而且是夏最早的王都。[21]


如果李、蔡两位先生的说法属实,那就不啻为用文字证据直接证明了夏的存在,这对于夏文化的研究可谓居功至伟。卜辞不见“北邑”“南邑”“东邑”,而只有“西邑”,这就足见西邑在殷商时期确指某个特定区域。在传世文献中,西邑夏与伊尹往往同时出现,上引第(8)辞也将西邑与黄尹对贞,而黄尹已被证实就是帮助商汤灭夏的伊尹,[1]这就进一步证明西邑和西邑夏确为同一地名,二者与夏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商王为何要将夏称为西邑?蔡先生引刘桓先生的观点,认为夏朝后期政治中心开始向西转移,西部地区由此被称为夏。这一说法,实有进一步商榷之余地。


笔者认为,《尹诰》《太甲》《缁衣》三篇文献都是站在商人立场来追述商汤灭夏的丰功伟绩,其意义与《康诰》中周公追述文王创业的事迹相同,所以“西邑夏”的称谓与“戎殷”的称谓类似,都含有对前代政权的一种贬抑。只不过《尹诰》等三篇文献的出现已晚至战国时期,距离商汤灭夏相去甚远,而此时即使是商人的后裔也开始使用“夏”这一约定俗成的称谓(如“夏耕”)。但在武丁时代,“夏”还和“天”“天命”一样,是一个象征前代至高神权的神圣词汇,商人是绝不可能在卜辞中使用这些词汇的。那为什么要用“西邑”来代称“夏”呢?这也许可以从“戎殷” “戎狄”“荆楚”“淮夷”这些称谓中找到答案。窃以为“戎”“荆”“淮”这些前缀是用来表征“殷”“狄”“楚”“夷”等这些部族的发源地。《左传·昭公十二年》右尹子革对楚灵王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是故荆楚之得名,实因楚人发迹自荆山。以此类推,西邑夏之得名,也当是因为夏部族发源自西邑的缘故。


既然西邑为夏之发源地,那么其地望必定位于殷墟西部地区。蔡茂哲先生认为“夏王朝的故地可能还是主要由琮(崇)侯控制,其地应在伊、洛地区。琮(崇)侯可能是夏裔,犹如周灭商后,封殷之后于宋一样,是一种安抚笼络、便于统治的方式。其后琮(崇)侯为周所灭,夏之后裔只剩‘杞、缯犹在’。” [21]51笔者赞同蔡先生的观点。《夏本纪》索隐引《连山易》云:“鲧封于崇。”[22]50《周本纪》正义引皇甫谧云崇“夏鲧封,虞、夏、商、周皆有崇国” [22]118,又《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云“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国在秦、晋之间’,《左氏传》曰‘赵穿侵崇是也’。” [23]753崇伯又称鲧伯,故崇、鲧通假。甲骨文无崇字而有鲧字,当做地名,卜辞显示商王经常出现在此地,如以下辞例:


(10)贞:众有灾。九月,在鲧。(《合》48)

(11)辛卯卜,贞:今夕〔亡〕尤。十月,在鲧。(《合》8106)

(12)戊子卜,爭贞:勿涉狩。九月,在鲧。(《合》10993)

(13)庚寅卜,争贞:(罩)彡,惠甲寅酒。十二月,在鲧。(《合》15455)

(14)壬辰卜,出贞:今夕亡尤。十月,在鲧。(《合》24382)

这里的鲧地就是鲧所封之地崇,第四期卜辞中出现了“鲧伯”,伯是商王所分封的一个地方首领,因此鲧伯就是鲧地伯一级的首领,卜辞记载如下:

(15)乙酉贞:王其令彗㠯……比鲧白(伯)。(《南明》472)


如西邑为夏之发源地的说法可以成立,那么西邑就是鲧地,也就是文献所记的崇地。商汤灭夏后将夏之后裔迁徙至其发源地西邑,于是西邑再一次成为夏人的栖身之所。那么,为什么西邑的称谓自武丁之后便从卜辞中消失了呢?对此现象,笔者认为与武丁中兴以及武乙西征的政策有关。生活在西邑的夏人后裔在武丁至武乙时期迫于商王室强大的压力,开始积极向商王室靠拢,由此得到封伯之赐。对商王室而言,由于和西邑建立了正式的同盟关系,于是鲧开始取代西邑这一含有贬义的称谓。因此,西邑、西邑夏、崇、鲧异名而同地,均指建立夏王朝的首领鲧禹的发源之地。


又据《史记·殷本纪》,纣王无道,醢九侯,脯鄂侯,西伯闻而叹之。崇侯虎告之以纣,于是纣王囚西伯于羑里。据此可知崇侯在殷商晚期已经成为商王室监督西方诸族的一支重要力量。《诗经·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等到文王图“翦商”大业时,位于秦晋之间的崇就成为文王东进的第一个障碍,故先伐之。那么,在秦晋之间是否存在一个被西伯所消灭的崇伯鲧之国的?


1985年至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西安东郊21公里处的灞河北岸老牛坡村先后进行了六次发掘,共计发掘面积为5000平方米。老牛坡遗址主要是以商文化为主的古代文化遗存,但在商文化堆积层下面还发现了夏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考古遗存,[24]1-2这说明在商文化进入这里之前,老牛坡就已经有其他部族在此生存繁衍。从地理位置而言,老牛坡位于陕西渭水盆地东部,是古代关中东出潼关,南去丹淅和江汉地区的咽喉要冲,这与文献所记位于秦、晋之间为崇国的地望相符,所以李学勤先生在老牛坡遗址发掘不久之后就指出,就历史地理而言,老牛坡很可能属于崇国。[25]


老牛坡商代文化分为五期,其中第一、二两期对应商代文化早期;第三、四、五期对应商代文化晚期。其中第四期是老牛坡遗址的鼎盛时期,考古发掘的青铜器、玉石器等贵重物品均出土于这一期。值得注意的是,老牛坡文化分期中出现的与殷墟一期至四期相对应的考古资料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在第四期出土的青铜鼎和青铜爵,与殷墟四期出土的同类器型极为相似。这说明老牛坡统治阶层与商王室之间的交流在不断加强,对应于卜辞,则是从西邑到崇伯的地位转变。但是到第四期末期时候,老牛坡遗址呈现出骤然衰落的趋势,考古工作者将这一现象解释为老牛坡遭受到了一场“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的灭国战乱。[24]360这一现象,正对应于文王“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的文献记载。


综上所述,通过传世文献、甲骨文、金文以及考古遗存等多重资料,我们对“有夏”和“西邑”的内涵进行了诠释。这两个称谓异名而实质,是商周之前在中原地区建立统一王权的夏王朝的代称。《方言》第一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札观乐,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李元昊将自己的国号定为“大夏”,除了宣示自己乃圣人之后外,大和夏连称还有一种夸饰的意味。笔者颇疑“大夏”或由“天夏”而来,甲骨文“天”字和“大”字写法十分接近。天本来就含有大义,商人虽然排斥“天”的天神之意,但却保留了大义,如“天邑商”(《合》36535)就是大邑商。周人由尊夏而延续了天、天命、夏等词汇的神圣内涵,商人由抑夏而用用大、西邑等词汇遮蔽、掩盖了这些词汇的神圣性。由此看来,孔子时代流行的“春秋”笔法,早在商和西周的史官那里就已见端倪。


参考文献


[5] 叶舒宪.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6,98—109.

[6] 袁珂.山海经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91—192,273.

[7] 叶舒宪.高唐女神与维纳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248—249.

[8] 王胜华.西盟佤族的猎头习俗与头颅崇拜[J].中国文化,1994(2):76.

[9]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释(修订本)[J].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67.

[10] 顾颉刚.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J].文史,1963(2):23.

[11]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四)[J].考古学报,1956(2):85.

[12]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4.

[13] 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8:42.

[14] (日)白川静.常用字解[M].苏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418.

[15] 曹玮.周原甲骨文[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70.

[16] 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1305—1306、1306.

[17](日)白川静.金文通釈3(下)[M].大阪:白鹤美术馆,2004:659.

[18]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1359.

[19]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壹) [M].上海:中西书局,2010:132—134.

[20] 李学勤.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J].史学史研究,2011(2):106。

[21] 蔡哲茂.夏王朝存在新证:说殷卜辞的“西邑” [J].中国文化,2016(2):51

[22]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50、118.

[23] 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753.

[24] 刘士莪.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田野发掘报告:老牛坡[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2,333—334,360.

[25] 李学勤.海外仿古记(四)[J].文博,1987(3).


【相關閱覽】


宋镇豪:夏商时代的文字与文体

鄒衡:我和夏商周考古学

杜金鹏:商代“玉”字新探

張光直:《商文明》結論


张朋朋先生:西方语言学的文字观是错误的

2021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成功舉辦

安子介: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安子介:再談想靠“拼音”創造新的中文

安子介:兩張常用字表的對比

流沙河:漢字之美,美在人性

錢旭紅:中國語言文學的先進性

王国维:《汉书》所谓古文说

黃偉嘉:非漢字文化圈的漢字與文化教學

唐晓敏: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篇本位”

李輝:林西莉與《漢字王國》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去世,「研究中國是我的生活方式」

法國漢學家汪德邁先生逝世,“中國教給我們什麼”

魯惟一、葉嘉瑩、周錫瑞:“中國學貢獻獎”獲獎感言

于省吾:自傳

许慎【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建立的标志

北大中文系:汉语有形吗?

扣问【中国军网】:“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出自《礼记·中庸》吗?

北京语言大学声明

孔子学院:孔子的英文名为何是 Confucius?

廖名春:《荀子·解蔽》篇“周而成”章新释

周克虎:从“河”到“黄河”

車琳、葉莎:漢魏六朝詩在法國的譯介與研究

许建平、王鹤:敦煌《尔雅注》写本相关问题研究

羅慕君、張湧泉:文字比較在敦煌本《金剛經》整理中的運用

午元心:啟蒙經典教育和周恩來、鄧小平、朱德、劉少奇、陳雲、毛澤東

國語君:傳統「小學」啟蒙教育及其必讀經典

清末民初的兒童課本

王力:《漢語史稿》初版序及漢語史教學一年的經驗和教訓

敦煌本【论语】

文字作品选: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文字作品選:重陽
文字作品選:蘇軾子瞻東坡

文字作品選:黃庭堅魯直山谷涪翁(一)

文字作品选:黄庭坚鲁直山谷涪翁(二)

文字作品选:范仲淹《道服赞》

文字作品選:孙文載之中山

文字作品選:袁世凱慰亭項城

林雨:孔子是“歧视妇女”吗?(讨论)
陳宇:佛教是胡夷教,還是華夏文化之組成?
郭佳:重阳节为啥跟老人挂钩呢?
錢穆:復興中華文化人人必讀的幾部書

錢穆:《國史大綱》序

余英時:《論語》的讀法及其他

周言:《余英時傳》出版

周振甫:怎樣學習經典古文

羅家倫:回憶辜鴻銘先生

張宗友:《朱彝尊全集》序

葉嘉瑩:孩子學古詩詞當從識字始

吳小如:讀《唐詩三百首》

孔德墉:《孔子世家谱》不仅是血缘,更是文化

《人民日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翟金明、左全琴:高麗時代接受《史記》《漢書》的表現及其影響

我看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再拜四川敘永李氏宗祠 辛丑秋 (三)

再拜四川敘永李氏宗祠 辛丑秋 (二)

再拜四川敘永李氏宗祠 辛丑秋 (一)

央视新闻:汉隋唐宋明服饰举例

1949年10月1日 天安门前 国庆

《人民日报》国庆节头版(1949-1958)

同學們,這是胡某高度認可的教學理念之一

16级学前教育 陈笑天浅谈升本


漢文字、華文字、中文字教育  20210930

漢文啟蒙經典  20210930

孔子、【論語】、儒學、經學、理學  20210930

家族、家譜、家風、家教  20210930

錢穆先生文選  20210930

余英時先生文選  20210930


【文字研究】第一卷第一期

【文字研究】第一卷第二期

【文字研究】第一卷第三期

【文字研究】第一卷第四期

【文字研究】第二卷第一期

【文字研究】第二卷第二期

【文字研究】第二卷第三期

【文字研究】第二卷第四期

【文字研究】第三卷第一期

【文字研究】第三卷第二期

【文字研究】第三卷第三期

【文字研究】第三卷第四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