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孔德墉:《孔子世家谱》不仅是血缘,更是文化

孔德墉 文字研究 2021-11-15

孔德墉:《孔子世家譜》不僅是血緣,更是文化


中國古代記載歷史的文獻有三種形式:一是正史;二是地方誌;三是家譜。許多正史和地方誌上沒有的人文資料,可以在家譜中找到,因而它對正史和地方誌有補充作用,是中國地域文化延續的重要形式。


孔德墉先生


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祖譜、譜牒、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等稱法。皇帝的家譜稱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家譜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產物。



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爲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作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爲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爲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爲中心。


《孔子世家譜》以其延時之長、族系之明,纂輯之廣、核查之實,體例之備、保存之全,2005年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世界最長家譜”。

 

孔氏家譜的流變

 

孔氏宗族視修譜爲合族大事,通過修譜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緣關係相對疏遠的孔氏族人組成一體,從而達到“詳世系、聯疏親、厚倫誼、嚴冒紊、序照穆、備遺忘”的目的,修譜還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滲入。

 

孔氏全族之正式有譜,始於宋朝元豐甲子年間(歐元1089年),迄今已九百餘年。在此以前也有族譜,不過只收長支,不及旁系。孔子家譜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五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六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後清代爲避帝諱,將弘改爲宏,胤改爲衍)。

 

明崇禎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四代衍聖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後續十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自康熙甲子年(歐元1684年)後規定:每逢甲子大修一次,每逢甲午小修一次。所謂小修,即將三十年內孔裔的生死變遷分別填造成冊作爲大修的底冊,亦即爲大修做準備。清代康熙、乾隆的甲子年(即歐元1684年、1744年)都曾大修。自此以後,孔氏族譜命名《孔子世家譜》。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再添十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由七十五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公佈。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它最後一次大修是民國十七年(歐元1928年),在曲阜孔府組成了以七十六代衍聖公孔德成任總裁的修譜籌備處,著手全國孔氏家族的合修家譜工作,歷時七年,完成了現存的從孔子至七十六代近兩千五百年的108卷家譜檔案。家族譜是古代譜牒的一種,它記述了家族始祖源起,受姓情況,對於研究家族,特別是人物、禮俗等均有重要意義。如《孔子世家譜》中的孔子年譜、孔子姓源考等對於研究孔子的學術思想和生平事蹟就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到現在爲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因此,不少孔孟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孔子世家譜》共分爲四集。一集,以孔子爲卷一,以孔仁玉(孔氏中興祖)爲卷二,孔氏六十戶則自大宗次第爲60卷,每戶一卷(有的一卷又分幾冊),共62卷;二集則自孔仁玉以後流寓共34卷,列入除六十戶中興祖流寓的孔裔;三集則自孔仁玉以前流寓共爲十卷,每卷人數多少不等,列入中興祖以前流裔的孔裔;四集則自上代失考者共爲二卷,總共108卷。據《孔子世家譜》記載,孔子身後,單傳者七代,自第八代起才逐漸繁衍,至第九代始有兄弟三人,傳至第四十一代孔光嗣被孔末害死,篡位襲爵。十八年後,孔光嗣之子孔仁玉上書後唐明宗,孔末因而被誅,孔仁玉得以中興孔族,後世尊之爲中興祖。孔末後裔從此被稱爲孔”,不得入譜。北宋末年,第四十七代孔端友於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隨高宗南渡,定居浙江衢州,謂之南宗。其侄孔璠留守林廟,金命權襲封衍聖公,謂之北宗。實際上南宗才是孔子的長支後裔,但後來南宗未再北返。然派分南北流,其間也曾有南宗、北宗爲正宗地位之爭,直到明代弘治年間才由皇帝決定承認北宗爲正宗。故合散爲聚匯爲一譜。

 

孔氏中興祖孔仁玉的後裔原分爲二十派,傳到第五十五代時(明代洪武年間),因數孫繁衍日多,散居各地,於是合此二十派的各支派分爲六十戶,迄今已有六百餘年。其中原來的長支爲大宗戶,屬孔族內嫡系後裔。其餘各支爲小宗戶,後者各有其名,如臨沂戶、孟村戶、道溝戶等。從此以後,由歷代皇帝先後欽定了按照行輩取名用字的序,從“希”字起孔家姓名爲三字,中間字相同,其後一代一字,十分明確。先後字輩次序爲: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興毓傳繼廣昭憲慶凡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其他姓氏也有行輩用字,但唯有孔、孟、顏、曾四姓用字相同,全國一律,不得含混,而唯有孔姓尤爲嚴格,孔子後裔如不用此取名,不經更改,則不得入譜。所以,凡屬孔姓,只要用行輩取名,一看便知是孔子的第幾代子孫。這些孔裔與孔子的血緣關係應是一樣的,只是由於以長子長孫做爲主幹的中心,其他支派才產生了相對的遠近。

 

主持修譜責任重大如履薄冰

 

孔德墉先生是第77代衍聖公孔德成的堂弟,現任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會長,生於濟南。抗日戰爭爆發時,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應國民政府蔣中正之命,隨國民政府南遷武漢,孔府事務遂全權委託孔德墉先生之父代爲主持,爲避戰亂搬至曲阜孔府居住。1945年,孔德墉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到北京讀書工作,身孔子的後裔,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自然難免受到批判和牽連。他被發配到天津靜海“五七”幹校做食堂管理員,跟華君武、趙尋、鍾靈、吳祖光、丁聰、馮牧、郭小川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一起接受“審查”和“改造”。孔德墉與這些文化名人的關係很好。“文革”結束,“堅冰”開始鬆動,對孔子的評價也從階級鬥爭的層面恢復到正常的文化形態。

 

1987年9月,中國孔子基金會名譽會長谷牧和會長匡亞明提出要續修孔氏家譜,認這是繼承傳統文化的問題。1992年,曲阜市請示了國務院臺灣辦公室、中央統戰部,同意修譜。

 

但問題是,嫡傳長孫孔德成已於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遷居臺灣,孔氏在大陸已缺乏最權威的代表。

 

經過爭取,孔德墉於1996年9月底獲准前往臺北拜會堂哥。孔德成表示贊成修譜,但具體操作事宜由孔德墉代勞。1998年,孔德墉在香港註冊了《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爲方便認證調查工作,續譜辦公室設在山東濟南。

 

“1987年生意做得很順的時候,我去了老家曲阜,見到了谷牧副總理,他對我說,你應該給孔家修家譜,不能把孔家家譜僅僅看作自己家族的事,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我當時一沒有時間,二也有顧慮。到了1996年,我才到臺灣找孔德成討論修譜事宜。孔德成連說了三次,應該修。”孔德墉回憶說,“1996年10月28日,在曲阜召開了第一次修譜啟動會議。從前孔府有衍聖公,一聲令下,各個地方修支譜,把支譜接上,就修好了。經過幾十年的戰亂,現在找誰去?我看了看民國譜,那時候有108個支,哪些地方人多,就從哪個地方開始。像河南,人很多,我先派代表去瞭解情況。最後我發通知,把河南省各村各縣的代表五十多人請到濟南來,吃喝住行我全負責。開完會後,大家都行動起來了。一開始我在香港和大陸之間來回跑,後來我把生意交給我女兒,專注於修譜。”修譜是一件大事,自從孔德墉開始修譜以來,他的生活重心就全部傾斜過來了,“如履薄冰,責任重大。”

 

修譜不易,尤其是孔氏家族枝葉繁多,“了修孔家家譜,光調查和採訪就用了七年時間,第八年才編纂定稿。”孔德墉說,從1999年起,他與家住濟南的孔德威、孔德宏按照《民國譜》上記載的地址,給各地大量寫信,收信人“孔氏族人”,但這些信件大部分石沉大海,回復者寥寥無幾。他們還去廣東、江蘇、四川等省跋山涉水深入孔姓村莊實地調查,可效果不佳,大部分人態度冷淡,認爲他們是騙子。

 

真正的轉機從2003年開始。隨著中國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和重視,以及孔氏家族續譜之事被新聞媒體報導,很多分散在各地的孔氏後人開始相信修譜一事,並且主動前往山東“尋根”,一些曾經拒絕的族人也要求入譜。

 

有一次,山西昔陽縣一群孔姓人找到孔德墉,拿出族譜,讓他查查自己是“真孔”還是“假孔”,《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編輯部將他們的譜與民國譜對照,發現該支源自唐末第四十一代孔邈,證實他們確爲孔子後裔,大家抱頭痛哭。

 

除此之外,他還專門爲新修的家譜編輯了一套電腦程序,這又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意味著要專門設計一個龐大的資料庫。據續譜辦公室人員說,孔德墉個人爲此次修譜已花費不下八百餘萬元。

 

之前,有人建議續修家譜用DNA檢測,但這次續修《孔子世家譜》不採用DNA檢測。孔德墉認,首先遇到的是範本問題,2500年前的孔子並沒有留下可以檢測DNA的遺骨,以往過世的先人也都沒有留下DNA數據,如果檢測在世的孔子後裔,以誰標本?怎麼證明他的DNA與孔子的相同呢?所以這是不可能操作的想法。

 

這如同對孔子標準像的看法一樣。孔德墉說,“我是孔子的第77代孫子,但是我沒有見過孔子,也不知道孔子長得什麼樣,因爲那時孔子沒有照過標準像。你現在要搞一個孔子標準像,以哪幅畫爲依據,形不成統一意見,就要引起爭論。這不是我們續修《孔子世家譜》的目的。”

 

孔德墉介紹,這次續修的不僅是血緣家譜,更是文化家譜,不僅要確認你是不是孔家後人,還要知道你是從哪里來的,你的父親是誰、祖父是誰?要有記載能夠證明你是哪一支的孔家後裔。爲什麼這樣做?是因爲延續了2500年的《孔子世家譜》不僅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更是一種獨特的具有世界價值的東方文化的傳承。

 

在孔德墉看來,《孔子世家譜》能夠延續這麼多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世界最長家譜”,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分不開的。孔子因創建儒家學說和多年的教學實踐而被後人尊崇爲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家譜才能夠得以一代代延續至今,這在表面看是孔家的事,實質上是中國特有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孔家的子孫後代能作爲孔子這棵大樹的枝葉遍佈全球,要感謝中國歷朝歷代對儒學文化的保護和尊崇。從這一角度看,修譜也是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純粹的血緣紀錄。

 

修譜中的觀念突破

 

孔德墉試圖在這次續修家譜的過程中,進行很多方面的“突破”。即不分性別、不分民族、不分國際的“三不分”方針。民國時期續寫的孔氏家譜是個創舉,因它首次把家譜修成了“全國譜”,而這次孔德墉還想更大膽一點,他想把孔氏家譜修成一部“全球譜”。目前,《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個續修機構。孔子海外後裔以韓國人最多,其次是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瑞士等國。

 

《孔子世家譜》在世2500多年,本次續修之前沒有收入一個女性。在以往的修訂中,女性孔子後裔從不列入家譜,男性孔子後裔的配偶則以小字標注在丈夫姓名之後。而本次修訂首次全面將女性孔子後裔列入家譜,與男性一樣以大字標注,其配偶則以小字標注,跟隨其後。如果其子女跟隨孔姓,也可列入家譜。

 

孔德墉認爲,女性能入譜,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家譜修完以後,我發現還有很多人沒有入譜,就成立了孔子世家譜常態化續修協會。我提出,很多人反對女性入譜,其實有些女性比男性還孝順,另外,如果一戶人家只生女兒,不把女兒記入家譜,這家就絕戶了。所以,一定要把女性寫入家譜。這次修譜還收了15個少數民族的孔子後裔。過去家譜中沒有收入過外籍華人,但確實是孔子後代的必須收進來。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孔德墉說。

 

據瞭解,在新登記的120萬孔氏族人中,女性總數已達到25萬人。這不僅在《孔子世家譜》修訂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國家譜修訂史上也十分罕見。在列入世家譜的女性裏,有孔子第76代孫(女)原全國婦聯副主席孔令仁,也有1995年出生輩份最小的第83代孫(女)孔念瑩。超越性別界限,是本次修譜的特點之一。

 

自明朝以來,《孔子世家譜》有“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定約,但受歷史條件限制,未能完全實現,這次修譜是歷史上第五次私修。據記載,唐、宋兩代都由朝廷主持官修過《孔子世家譜》;明朝天啟年間的修譜是第一次私修;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間兩次私修《孔子世家譜》,康熙年間擔任主修的是著名戲曲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民國期間,1930年至1937年私修世家譜是第四次;1996年至今的這一次是第五次私修。

 

孔德墉介紹,第五次修譜與以往四次不同。前三次修的都是嫡系譜,明代家譜已不存世,清代康熙年間家譜共記載孔子後裔近2萬人,乾隆年間家譜10萬餘人;第四次的民國譜首次收錄了全國各地的支譜,孔氏族人達到56萬;第五次續譜的範圍超越國界,涵蓋了全球,自1999年開始徵集信息,到去年12月31日結束,已收集到120多萬族人資料,加上民國譜56萬人,《孔子世家譜》所收人數將達到180萬人。這使得《孔子世家譜》在時間跨度和纂輯廣度上都成爲世界之冠。

 

孔德墉說,這次歷史上最浩大的續修《孔子世家譜》工程進展如此順利,除了靠族人的努力工作,還得益於許多有識之士的鼎力支持,更依賴於國家改革開放、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孔德墉也給家中第三代傳承家風,他說,他要講三節課:第一堂講“學而時習之,不亦乎”,強調學習待人處事的道理;第二堂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修身立德;第三堂講“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齊家”是達到理想社會狀態的基礎。“孔子後裔要有歷史擔當,弘揚孔子道德。潛移默化的孔家家風讓我終身受益,將其傳承下去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孔德墉說。

 

作爲新版《孔子世家譜》的主修人,孔德墉十分清楚:按常規,續修家譜是家族內部的事,但是續修孔子的家譜就絕不只是一個家族的事,因爲孔子和他的思想學說屬於產生在黃河之濱這片土地上的華夏文化,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甚至屬於世界。

 

“孔氏家族是一個大家族,家譜對每一位族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座標和親情紐帶。它告訴孔家每一個人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也提醒每一個孔氏家族的人牢記‘詩禮傳家’的家風。我們不僅要知道自己往哪里去,還要知道自己從何而來,更要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人生在世匆匆忙忙幾十載,你之所以走得更遠,是因你始終有家可回。”


【相關閱覽】


孔子学院:孔子的英文名为何是 Confucius?

林雨:孔子是“歧视妇女”吗?(讨论)

辛丑崇州文廟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2572年祭祀大典

四川邛崍大同書院舉辦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2572年祭祀典禮


张朋朋先生:西方语言学的文字观是错误的

2021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成功舉辦

安子介: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安子介:再談想靠“拼音”創造新的中文

安子介:兩張常用字表的對比

流沙河:漢字之美,美在人性

錢旭紅:中國語言文學的先進性

王国维:《汉书》所谓古文说

黃偉嘉:非漢字文化圈的漢字與文化教學

李輝:林西莉與《漢字王國》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去世,「研究中國是我的生活方式」

法國漢學家汪德邁先生逝世,“中國教給我們什麼”

魯惟一、葉嘉瑩、周錫瑞:“中國學貢獻獎”獲獎感言

于省吾:自傳

北大中文系:汉语有形吗?

扣问【中国军网】:“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出自《礼记·中庸》吗?

北京语言大学声明

孔子学院:孔子的英文名为何是 Confucius?

車琳、葉莎:漢魏六朝詩在法國的譯介與研究

许建平、王鹤:敦煌《尔雅注》写本相关问题研究

羅慕君、張湧泉:文字比較在敦煌本《金剛經》整理中的運用

午元心:啟蒙經典教育和周恩來、鄧小平、朱德、劉少奇、陳雲、毛澤東

國語君:傳統「小學」啟蒙教育及其必讀經典

清末民初的兒童課本

王力:《漢語史稿》初版序及漢語史教學一年的經驗和教訓

敦煌本【论语】

文字作品选: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文字作品選:重陽
文字作品選:蘇軾子瞻東坡

文字作品選:黃庭堅魯直山谷涪翁

文字作品选:范仲淹《道服赞》

文字作品選:孙文載之中山

文字作品選:袁世凱慰亭項城

林雨:孔子是“歧视妇女”吗?(讨论)
陳宇:佛教是胡夷教,還是華夏文化之組成?
郭佳:重阳节为啥跟老人挂钩呢?
錢穆:復興中華文化人人必讀的幾部書

錢穆:《國史大綱》序

余英時:《論語》的讀法及其他

周言:《余英時傳》出版

周振甫:怎樣學習經典古文

羅家倫:回憶辜鴻銘先生

張宗友:《朱彝尊全集》序

葉嘉瑩:孩子學古詩詞當從識字始

吳小如:讀《唐詩三百首》

《人民日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翟金明、左全琴:高麗時代接受《史記》《漢書》的表現及其影響

我看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再拜四川敘永李氏宗祠 辛丑秋 (三)

再拜四川敘永李氏宗祠 辛丑秋 (二)

再拜四川敘永李氏宗祠 辛丑秋 (一)

央视新闻:汉隋唐宋明服饰举例

1949年10月1日 天安门前 国庆

《人民日报》国庆节头版(1949-1958)

同學們,這是胡某高度認可的教學理念之一

16级学前教育 陈笑天浅谈升本


漢文字、華文字、中文字教育  20210930

漢文啟蒙經典  20210930

孔子、【論語】、儒學、經學、理學  20210930

家族、家譜、家風、家教  20210930

錢穆先生文選  20210930

余英時先生文選  20210930


【文字研究】第一卷第一期

【文字研究】第一卷第二期

【文字研究】第一卷第三期

【文字研究】第一卷第四期

【文字研究】第二卷第一期

【文字研究】第二卷第二期

【文字研究】第二卷第三期

【文字研究】第二卷第四期

【文字研究】第三卷第一期

【文字研究】第三卷第二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