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24集

点击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3106e9l3lw


《百家姓》

第24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3月20日

我们再回来到我们的这个讲义,刚刚我们谈到这个顾颉刚,其实这个学术的典故,这个顾先生还有几个,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要再继续提。像这种顾先生那个故事,其实后来很多的学者,也把它当作是教学上面的一个反证,反过来的证明。也就是说当我们太过于执着单一的思考的时候,经常都会偏误,产生一些偏误,因为你不去多元的去把这个材料,它真实的意义或真实的价值呈现出来,而是你心里面早就已经有个想法,你心已经定下了一个结论。然后你再做搜证,你再做援引的时候,当然就是朝着你这个想法,去找对你有利的证据。所以这个不是一个正确的,也不是一个应该有的学术的态度。
所以像我经常在硕士班的课、博士班的课,也都把它拿出来,当作是一个负面的例子,让大家可以去了解到,其实我们在做学问的时候,材料它是客观的,所以我们要把所有的材料摊开来,然后一一去检视,而且是公平的去检视,做出来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像顾先生因为他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因为他民国初年,几十年前的事情了,所以对于他的这种想法,或许我们还可以情有可原。但是晚近如果还有这样的比较走偏锋的想法,那实在是有点让人觉得不知该如何是好,甚至于会落为贻笑大方的话题。
我讲一位大陆,中国大陆的一位学者,他年纪大概有五、六十岁了,我就姑隐其名。我读过他的一本书,他谈到北美的印地安人,北美的印地安人,他说那个印地安,我们现在写成汉字,就是写成印度的印,地方的地,然后安全的安,他说这个印地安根据他的考证,它应该是在殷商时代的这个殷族,殷商这个民族,他们从西伯利亚然后通过了白令海峡,到达了阿拉斯加,然后散布在北美落基山脉这一带,所以他说北美的印地安人的老祖宗,其实是殷商民族迁徙过去的。基于这样的一个思考,所以他认为印地安这个写法是错的,它应该要写成殷地安,殷商的殷。也就是说早一批的移民,他们到了北美大陆去之后,后来在那个地方繁衍生息,然后后面的殷商的移民,又迁徙过来北美大陆的时候,他们碰面的时候就会打招呼了,喂,殷地安,这是我们殷商民族的老家好不好?大家听完了这个说法之后,心里面应该有很多的问号吧?不是吧,这个印地安它应该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对不对?因为谁最早发现印地安人,北美的印地安人?哥伦布。哥伦布当年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他误以为他到哪里了?他以为他到India,他以为他到印度了,所以他把北美的原住民以为是印度人,所以也称他叫做Indian。我们这位大陆的学者居然能够东拉西扯,扯到殷商民族迁徙,而且还要把印地安人改成叫殷地安人,我真的是佩服他老兄。所以像这个就是很明显的谬误,可是他也讲的振振有词,而且还印成书,而且在台湾我也买得到,所以它在全世界,大概汉学界流通的量也蛮多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以我们今天写文章、写书,其实你一旦公开出版了,大家都能够读得到,尤其现在很多的文献都是上网,你只要上网Google一下,人家都看得到你文章写的内容是什么。像这样真的可能就会贻笑大方了。所以对于我们所知所感,我们把它写成文字,一旦形成了文字之后,大家还是要特别的留意小心,因为它可能就会传诸久远,可能几百年之后,大家还看得到你的说辞,所以不要让自己当时错误的思考,然后成为子孙拿来当作负面教材的例子。
好,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九十四个姓氏孟。孟这个姓氏在台湾没有进入到前百大,在中国大陆则有八十四大姓之说。孟氏的起源有三个。第一个起源是春秋时代鲁庄公的庶兄,也就是鲁桓公的儿子叫做庆父。先前我们曾经讲过嫡跟庶的差别,所以虽然说这位庆父是鲁庄公的哥哥,不过因为他是庶,他不是嫡,他不是正妻所生,所以他原则上没有继承的资格。所以这位庆父后来在鲁桓公的时候,就受为孟孙氏,也就是说他就已经成为一个贵族了,虽然说没有办法让他继承国君,可是他的父亲还是认为,让你可以独立成一个氏族,也是对你的一个恩赐。后面又括号,又记了一个仲孙氏,大家会觉得很奇怪,那到底是孟孙氏还是仲孙氏?我跟大家报告一下,其实在《左传》里面跟《春秋经》,这一个经,一个传,它称呼庆父的这个氏族它就不同,一个称孟孙,一个称仲孙,所以变成说这两个说法都同时存在。到底哪一个是比较好,当然学者们历来都有讨论。不过我觉得因为我们这个不是学术课,我们就让大家知道孟孙就是仲孙就可以了。孟其实我们先前跟大家讲过,他是排行里面排老大,排第一,除了伯之外,孟也是第一的意思。所以他是庄公的哥哥,虽然说他是庶,没有继承权,可是就兄弟排行来说他还是大哥,所以称孟。在古书里面也有一个说法,大家参考一下,就是我们刚刚提到伯跟孟都是长子,可是如果我们从嫡庶的观念来看,如果是嫡长子,他用伯;如果是庶子,他是用孟,所以从孟这个字,你还是可以看得出他是嫡还是庶。这有此一说,大家参考一下。
当然像这种类似的说法,在古书里面其实很多,但是我们都没有办法去说,谁一定正确或谁一定是不正确,因为本来古书的记载,它就是很多元的来源,它来源很多,而且我们不要忽略了它时间的因素。也就是说即使是这个风俗习惯,它还是会随着时间改变的。所以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有流传这个说法,或者是哪个地区它有这个说法。所以在古书里面,同样一个事情它可能有好几种说法,我们应该要用更开阔的角度去思考,因为它记载在文献里面的时候,时间的因素它就被压缩了,它就扁平下来了,它就变扁平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的来源是什么时间,空间的问题它也变扁平了,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的说法是哪个地区,所以我们只能够让它同时存在。如果有更多的证据的时候,我们再来做讨论,但是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让它多元存在就可以了。
我们再来看到,后来鲁国就发生了内乱,这个庆父他就杀了两位国君,鲁君子般,这个子般刚即位没多久就被庆父给杀,后来紧急又立了另外一个国君鲁闵公,鲁闵公做了两年的国君,后来又被庆父所杀。所以庆父其实就是当时鲁国政治的乱源。所以民间有个说法说,“庆父不死,鲁难不已”,这个混乱的源头就他。但是后来庆父他在鲁国就混不下去了,就跑到了莒国去,后来还是被逮了回来。逮了回来之后,庆父知道他自己罪孽深重,所以半路就自杀了。庆父死了以后,他的长子公孙敖就回到了鲁国去,然后继承他父亲的那个氏族,就是孟孙或仲孙。所以后来这一支的子孙,就以孟做为姓氏。这是孟姓的起源之一。
第二个起源是一样,在春秋时代,卫灵公有一位庶兄叫做公子絷,他的字叫做公孟,所以后代就以这个字的孟做为姓氏,那么也流传下来。第三个来源就是一样,是卫国,卫国还有一位卫襄公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公孟,所以他的子孙也以公孟为姓。后来这个复姓又把它简化为单姓的孟。所以也有另外一支,是从这个卫襄公的儿子这一支流传下来的。所以来源很多,当然少数民族也有姓孟的,那就不在话下,就请各位同学自己参看。
谈到姓孟的历史人物,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孟子。孟子本名叫做轲,字叫做子舆,舆就是车子的意思,所以他的名跟字就有很密切的关联。他是战国时代的邹人,这个邹是不卷舌。我刚刚才发现同学也是姓这个姓氏,邹这个姓氏。他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当然也是儒家很重要的学者,而且他跟孔子并称为孔孟。现在我们都知道有所谓的四书,四书的形成其实是很晚的,因为到了南宋的时候,朱熹才把这四本书跟四篇文章集结在一起。后来影响力,在明朝跟清朝,在科考的推波助澜之下,四书的影响力有渐趋凌驾于五经之上的这种状况。所以后来我们读书人,读书一定先从四书入手。五经因为篇幅很大,所以五经通常我们很难都能全通,所以五经你能通一经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可是四书它篇幅不长,而且又跟儒家的思想关联最深,因为它直接是儒家学者的论述。五经、六经是古代的文献流传下来的,孔夫子当年把它当作教材来教学生,所以它跟儒家的关系又隔了一层。所以如果是研究儒家思想,大概从四书入手是最直接的。
四书是哪四本书?就是《论语》、《大学》、《中庸》,然后《孟子》。这样的读法是正确的,这样的排序是正确的。因为这四本书刚好对应到了儒家四代的代表人物。《论语》是代表孔子,虽然说《论语》不是孔子自己写的,但是里面的言论都是孔子的思想表现。然后学庸《大学》,《大学》是代表谁?是曾子,因为曾子是孔子的嫡传。《中庸》是子思的思想论述,所以他是第三代,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子思又是谁?他又是孔子的孙子,OK。然后再来就是《孟子》这本书,《孟子》这本书,孟子自己本人他大概有着手编撰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孟子的学生来编撰的,当然后来孟子学生的学生,也有去参与后半段的一些编修的工作,所以也算是他孟子的三代的人物,孟子本身、孟子的学生、孟子的徒孙一起编撰这本书。所以《孟子》这本书,当然就是标志着孟子的思想。所以四书刚好标举了四代儒家学者的思想渊源。
孔子我们都称他为至圣先师,孟子我们称他为亚圣,所以在儒家的体系里面,他们两位是至尊至重的。孟子的思想在当时来讲算是很前卫的,譬如说他在政治理论上面,他就提出了民贵君轻。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尤其在先秦时代,贵族以上所谓的这些卿大夫,甚至于是国君,他们都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小老百姓就是被剥削的、被压迫的,所以孟子提出了这样的想法,把它倒反过来,认为老百姓才是国家的主体,所以这可是颠覆了当时的贵族的思想,所以是一个划时代,很前进,很前卫的思想。当然我们现在会认为说,这个也没什么了不起,那是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身处在民主的时代,你当然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可是你要想想看,两千多年前,在那样的政治氛围,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孟子可以鼓吹这样的思想是了不起的,真的了不起的。当然他在人性论的阐述上面,其实也有他非常独树一格的角度。
在人性论的探讨上面,其实也有不同的几个主张,像告子,告子就认为说“食色,性也”。大家都以为这一句话是孔子讲的,其实不是,是告子说的,告就是我告诉你一件事那个告,告子。所以他讲的这个“食色性也”这个性,他就跟孟子讲的人性本善那个性,同样是一个字,可是它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谈到人性论的时候,必须先要搞清楚那个性的定义在哪里。告子讲的那个性,他认为那个性的层次它是比较低的。我们讲一个比较简单的说法,那个性就是人跟所有的动物一样都有的,我习惯我就把它称之为叫做动物性。人有没有动物性?要,你要吃,要喝,要排泄,当然也要繁衍后代,你跟哪个动物都一样,所以那个是人跟动物一样的,所以那个是层次比较低的性。孟子讲的这个性,他讲的是什么?他讲的是人才有的那个所谓的人性,动物是没有的。所以那个层次是不同的。告子认为那个动物性没有什么善恶,无善无恶,你不能说吃饭是恶,你不能说睡觉是恶,不能这么说,因为那个是身体本能的一种作用,所以它本身无善无恶。但是如果不加限制,往往这种动物性都会趋向于恶。
了解我的意思吗?家里面有没有养过宠物?有,譬如说我们养小狗,这个小狗你就必须要训练牠。有些狗爸爸狗妈妈很厉害,我讲的是人,饲主,这样讲好像有点怪怪的,有些饲主很厉害,他会训练他们家的小狗,在什么地方,固定在这个地方大小便,牠就不会弄得家里面一团乱,所以他就要训练的。但是如果你没有训练牠,牠就是走到哪里就排泄到哪里。如果你没有去加以限制,加以训练,当然就是会造成很多的后续的一些麻烦。当然在动物界牠认为那是很正常的,可是以人的角度来看,你就是不乖,没有按照这个规矩,没有指定的在什么地方大小号,那就会有点惩罚。
所以一样,这个动物性如果没有加以控制,都会流于恶,那人也是一样,人不都好逸恶劳吗?有这种天生的劣根性。如果没有加以后天的教育,没有师长的训诲,父母的提携教导,人都是好逸恶劳的,能坐着干嘛站着?能躺着干嘛坐着?能睡着干嘛醒着?所以你说那个是人的动物性,对,它是人的动物性,可是你不加以限制跟规范,往往都会趋向于负面。
所以荀子跟孟子他们都谈性,可是请注意,荀子,我们都误会了,说荀子好像这个出发点是比较黑暗面的,他认为说荀子是人性本恶,不是,不要误会荀子,荀子从来没有说人性本恶。荀子讲的那个性,它的层次是讲动物的性,就是我刚刚讲的那一段。动物的这个性本来也是无善无恶,可是荀子认为,如果你不加以控制,不加以训练或规范,它通常会趋向于恶。所以在荀子的思想里面,什么东西很重要?礼很重要,礼貌的礼,他要用礼来规范你,你的动物性。
荀子有没有谈到像孟子一样的人性?有,他有谈到,但是他没有着墨那么深,他比较务实的去谈一些,人在修为的过程里面必须会碰到的,要去解决的一些难题。所以他的重点在于层次比较低的那个性,而且他要化性起伪。这句话很多人也误会,很多人都一样,把化性起伪的性,把它理解为跟孟子一样的那个人性的那个层次。化性起伪,从字面上来看误会就大了,所以很多人说你看荀子这个人好黑暗,他要我们矫揉造作,不要发挥我们的本性,所以我们要用伪装的面貌来面对世人,当一个假好人,当一个面具人。不是的,大家不要误会了荀子,否则荀子也不会跟孔子、孟子并列为儒家三哲。那个伪是人为,也就是说这个层次比较低的性,事实上是靠着后天人为的努力,可以去变化的。所以他谈的还是这个性,那人性的部分他没有谈很多,因为他认为人性的部分孟子已经谈得很清楚了,不需要谈了,他是补充了孟子没有谈到的人性的那一块,他来做强调,而且跟他自己的学术的趋向是比较一致的,因为他看重的是人在生活上,人在这个人世间会碰到的问题,会碰到的难题,所以人应该要有积极的作为来改变,这个是后天的人可以努力去改变的,所以他谈的重点在这一块。人性论他不多谈,因为孟子已经谈过了。了解我的意思。所以化性起伪就是,动物的性是可以变化的,可以靠着后天的人为,后天我们所学习礼仪规范,可以来改变的。所以不要再误会荀子了,他跟孟子是一样伟大的,只是他们谈的层次不一样,他们谈的趋向都是往人性向善的这个方向来谈的。怎么感觉好像在谈荀子?其实重点在孟子,只是大家对孟子很熟,所以我们就顺便把千百年来受到很多冤枉的荀子,稍稍能为他平反一下。
孟子,当然他在后世的影响相当的深刻,尤其重点他谈在“义”这个字。所以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说孔、孟、荀儒家三哲他们的中心思想,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哪个字?就是“仁”这个字,仁义道德的仁。孟子他在学说里面经常谈义利之辨,要重义轻利,所以他的重点在于“义”。荀子重点在哪个字?在“礼”,刚刚提到了。其实儒家这三哲的重点,其实就刚好符应了孟子他所提出所谓的人有四端的这个内容。四端,上个礼拜我们谈到了,有稍稍提到我们在台湾有一位媒体界,新闻界的算是老前辈,叫李四端,他那个典故就从这个四端来的。四端是哪四端?仁、义、礼、智,所以很好记,前面仁义礼就是儒家三哲的中心思想。
所以孟子,大家研读他的典籍,去了解他的行事作风,大家对他也很熟悉。他还有另外一个为人津津所乐道的,就是他喜欢跟人家辩论,他认为真理愈辩愈明,所以他喜欢去讨论事情,讨论到最后当然就会斗机锋,就言语上面都会有一些机锋,所以很精彩。所以后代有很多的像古文家,他们学文章的章法,还有立论的基础,都是从孟子开头的。所以如果是学孟子出身的古文家,像他这个论辩,对于事情的分析条理,都会很清楚。这个是孟子。
再来我们看到,另外一位孟姓的历史人物是孟浩然。孟浩然也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他的诗风跟王维就比较趋近,而且他跟王维的时代也比较接近,都是属于山水田园派。孟浩然有一首诗很有名,收入到了《唐诗三百首》,诗名叫做〈春晓〉。孟浩然他自己在官场上其实也是起起伏伏,虽然有当官的这个资历,但是也没有真的飞黄腾达,所以他后来就比较转于全力去创作诗歌。心向往山林,所以他所创作的诗歌,也就比较倾向于田园山水这个境界。当然不见得说,我们把他归类为山水田园派的诗人,他的作品全部都是山水田园,不是的,他只是说他整体的趋向,比较往哪个方向来呈现,不代表他全部都是如此。就譬如说我们以下面那位孟郊,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孟郊他跟贾岛并称,贾岛大家对他也比较陌生,各位可以看一下,在第三行,贾岛跟孟郊他们时代也趋近,然后诗风也很雷同,所以有一个说辞,说他们两个人叫“郊寒岛瘦”。什么叫做郊寒岛瘦?就是孟郊他写诗歌,经常都会比较用一些冷僻的典故,这个读起来就比较吃力一点;那贾岛他的文字就比较精练,没有一些词藻。那你说词藻太多当然也不好,就是上个礼拜我们谈到像晚唐、晚明,到了时代的朝代的末流的时候,通常都会犯一个毛病,就会不断的去堆砌词藻,让那个文字的形式看得很华美,可是内容却很贫乏。但是你没有词藻,读起来也就有点枯燥无味,没有什么文学的乐趣,没有那个趣味性,所以贾岛,大家对他的考评就是用瘦这个字,太过于矍瘦了,没有一些词藻来增添他的诗的气息。所以他们并称郊寒岛瘦。那如果我们以传统的唐诗的分派的话,他们这两位又把他归纳为奇险派,跟韩愈一样,很奇特,然后冒险的险,奇险派。可是我们在《唐诗三百首》里面,就有一首孟郊的名著,而且这一首名著,每一年到了母亲节的时候,就会被拿出来唱一唱,孟郊有一首诗叫做《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有吧?“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问这一首诗,孟郊的名著,请问它哪里寒了?它哪里奇险了?没有,它不寒又不奇险。所以我们要让大家有个观念,就是我们在文学史上,在诗学史上,把它做某一个派别的分类,不代表他全部的诗都是那个风格。所以像孟郊那首诗名闻千古,可是不寒不奇险,所以可以以他做为一个例子。
当然孟郊他自己个人的身世,各位可以来参看一下,其实他也是在官场上很不得意,而且他自己后来因为官场没有太多的发挥,所以他就比较纵情于山水,所以政务弛废,所以如果以一个朝廷的角度来看,他不是一个好公务员,因为到了后来就比较纵情山水,公务就废弛,就找他的副官,找他的下属去处理,自己就游山玩水去了,创作诗歌去了。这也不好。每一个人的性格其实都是很多元的。所以我们可以借着这样的机会,去了解多一些历史名人,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人生观,这个也给我们一些做为借鉴跟参考。
好,那下面这个姓氏,这个姓氏很少见,在中国大陆跟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平这个姓氏。它的典故来源,它的起源是起源于齐国,春秋齐国有一位很有名的算是卿大夫,也就是后来我们俗称的宰相,叫做晏婴,晏婴字叫做平仲,当时辅佐齐景公,让齐国能够跻身当时国际的一流强国,所以是晏婴的功劳。晏婴很矮小,可是足智多谋。所以后来晏婴的子孙,就以他的字里面平仲的这个平为姓氏,所以就有一支改姓为平。晏婴本身是姓晏,所以他就是从晏姓派生出平姓出来。
大家都知道晏婴个头矮小,那到底有多矮?你觉得怎么样的高度算是矮?大概几公分?一米五,一米五,对,是比较矮了。不过我跟大家报告,古人,古人平均身高也不高,大概一百六十多,一百七就算很高了,一米五也就是算矮,可是没有特别矮。我跟大家报告一下,《史记》里面司马迁有提到他的身高,他的身高有多矮。我们在汉朝的时候,在汉朝的时候一尺是二十三公分,春秋时候的一尺是二十一点三公分,如果我们以司马迁的算法来算好了,以汉代的算法来算好了,一尺算二十三公分,司马迁说他身高不满五尺,二十三乘以五就是一百一十五公分,他身高没有一百一十五公分。一百一十五公分,大概这边,腰上面,了不起这么高。不满一百一十五,所以他那个不叫矮,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叫侏儒。
那个古代西方也一样,这种侏儒就是什么?就是王公大族的弄臣,当作小丑一样来娱乐、来取悦那些贵族的。所以他这么矮,当然有些人就不服气,尤其外国人,外国人就说你们怎么派一个侏儒来当使节、当大使,所以有一次晏婴代表齐国出使楚国,当时楚王他就知道晏婴是个矮冬瓜,是一个侏儒,可是他也知道在国际外交圈,这个晏婴是大大有名,是齐国的名臣,楚王就不服气,他就要借机要羞辱晏婴,事实上就是羞辱齐国,因为他代表齐国。
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对不对?他就叫那个国都守门的,说晏婴的使节团,齐国的大使团来的时候,不可以开大门,要羞辱晏婴,结果他就不开。然后晏婴就说,我如果今天来到一个大国,应该要从大门出入,你要我从旁边的那个什么狗洞出入,那也可以,那我就当作来到狗国好了。所以守门的人一听不得了,如果真的让晏婴从旁边那个小洞狗洞进来,那我们就当场变狗国了,所以就只好开大门迎接齐国使节团。然后楚王听到以后气炸了,这一招没有羞辱到晏婴,好,隔天亲自接见他的时候,由我自己亲自披挂上阵来羞辱他。就见到了晏婴,就跟他说,晏婴大夫,你们齐国是没人才了吗?怎么派你来?就一副很不屑的样子。晏婴就说,报告大王,我们齐国人才济济,可是我们是有制度的,一流人才到一流的国家,二流的人才到二流的国家,我晏婴在齐国算三流的人才,所以今天来到贵国。当场楚王面子扫地。所以足智多谋,然后反应很灵敏,所以真的保住了他齐国的脸皮,没有丢脸。
当然,晏婴有很多的事迹都记载在一本书,叫做《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各位看到它也叫春秋,春秋其实广义来讲的话,它就是史书了。所以除了《晏子春秋》之外,在先秦还有另外一本书叫做什么?叫做《吕氏春秋》,吕不韦我们先前也讲过他的故事。还有另外一本书叫做《吴越春秋》,记载吴国跟越国的故事的历史。所以春秋其实它是史书的泛称。《晏子春秋》是不是都是晏子写的?不是,《晏子春秋》是后人以晏子为主角,去搜集他的一些言行轶事,然后把它编撰成这本书,所以里面主要的人物当然就是晏子,那还有跟晏子同时期,晏子所事奉的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所以里面有很多是晏子跟齐景公的对话,那也旁及到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所以《晏子春秋》是去考证去了解晏子言行的一部典籍。
我们再回来,这个平姓。平姓还有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战国时代韩哀侯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做喏,受封于平邑,所以后来这个平姓也有一支,是从韩国的这个公族去派生下来的。因为韩国这个公族它的源头是姬姓,所以这一支的平姓,是从姬姓再派衍出这个平姓而来。
平姓在古往今来它都不是大姓,所以在历史人物里面我们就见到了,有一位叫做平安。这个取名,取名叫平安,这也是很有寓意,希望这个孩子平平安安顺利长大。所以这个平安小字叫做保儿,这个保儿其实就是可以猜想,父母亲就是希望他能够平平安安,能够在天地神灵、祖宗保佑之下,可以顺利平安长大。所以很多历史人物,包括我们比较早期的台湾的百姓们,其实都会给小娃儿取个小名,这个取小名就无异,就是让他能够顺利平安长大,让他多福寿多发财,诸如此类的。跟后来他去户政机关登记的那个本名通常不一样。
有些小名就是从那个名字里面取的,譬如说同学,同学家里面爸爸妈妈怎么叫妳?叫言言,这也算小名。同学呢?蕙蕙,对,对,这个一定是从名字里面来的。早期的时候不一定是从名字里面挑,有些就是随便取一个,像我以前小时候大家都叫我开口霸,开口霸就是胖子,小胖子,因为小时候就胖胖的,也蛮有亲和力的,因为见到人就是傻笑,在家里面宗族长辈都很喜欢,胖不是没有原因的,就爱吃,就会跟人家讨东西吃。人家看你这个胖嘟嘟的小娃儿,对着你傻笑,手上有什么当然就给你一个,所以就愈吃愈胖。所以小名就是开口霸,就是胖子的意思。
所以这个平安小名叫保儿。他是明朝早期的将领,而且他还认明太祖朱元璋为干爹,是朱元璋的养子,所以可想而知,其实朱元璋对平安也是一路提拔,一路提携。平安因为是朱元璋的养子,又是爱将,所以后来就派平安到燕王那边去效力,燕王就是朱棣,因为燕王在北方,所以他要去镇守边关,以前在北方还是有一些少数民族,所以平安就经常跟朱棣并肩作战。他的父亲,他自己的生父当然也是将领,后来他的父亲往生之后,这个平安就继承他父亲的职位,继续在北方跟少数民族对抗。后来建文帝,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继位当了皇帝,就是我们一般称庙号的话就是明惠帝。
当然后来也发生了所谓的靖难,这个时候平安他的政治立场,他跟朱棣就站在对立面了,因为平安他是认为我是朱元璋的养子,建文帝他是朱元璋的嫡孙,本来就有正统的这个身分,而且他已经即位当皇帝了,你燕王以叔叔的身分,于亲你是叔叔去抢侄儿的位置,于国你是以臣犯君,以下犯上,所以他认为于公于私,朱棣都不可以这么做,所以后来他就是站在建文帝这边。当然,后来朱棣南下要去发动政变的时候,平安当然也是几次护驾,而且还挫败了朱棣的部队。所以让朱棣很生气,早年你这个年轻人跟我一起在塞外,一起并肩作战,现在你跟我立场站在对立面了,而且基于人情世故,你不表态就算了,你既然表态了,而且还跟我蛮干,就是分明跟我过不去。所以后来朱棣叛变成功,然后登基成为明成祖了,当然他也就对平安很感冒,可是他至少还算对平安算是厚道,也没有在当下对他做什么样的处分。
后来是事隔多年之后,在一次的机缘,明成祖朱棣见到了奏章,奏章上面就有列名,把当时联名上这个奏章的官员,就列在后面,结果一看,平安还在世,所以他就随口问了一句,平保儿还在世?平保儿是讲平安,这句话我觉得他不是随口问问,他是意有所指,怎么这家伙还活着?平安他也辗转听到了,他也知道明成祖容不下他,这几年算是苟且偷生,低调再低调,算是没有被发现,也就算了,现在被他钦点,而且还问了这句话,那显然就是要他自己了断,所以他就很识趣的自己了断。朱棣也算是够义气,没有追杀他的后人,而且还让他的后代,把他当时的职官的俸禄给了他儿子。
所以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真的是再正确不过了。所以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今天我们可以并肩作战,可是哪一天大家政治立场不同的时候,又是敌人。所以政坛有那么一句话,它说在政治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大家应该有听过这句话。尤其在战场上面,在政治场上就是以,讲得直白一点,就是以利益为考量,哪有什么永远的敌人?哪有永远什么朋友的?所以政治的事情我们不要去涉入,因为那个太复杂了,而且对于我们立身处世,对于我们修行,事实上是没有任何的帮助,所以我们身为修行人,尽量的不要去参与那些政治的事情,还是尽量不要去惹尘埃了。
好,再来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终于好不容易讲到我们家本家了,讲了好久,终于在第九十六姓讲到我们家黄姓。黄这个姓氏,其实先前陆陆续续也跟大家稍微提到过,我们家的族谱往上追,事实上可以追到春申君黄歇,春申君黄歇再往上追,其实他还是有他的源头。我们来看一下,在台湾黄姓是第四大姓。也谢谢师兄上一次提醒我,其实上一次的,就是我先前的讲义里面有提到,陈、林、张、黄,黄是属于第四大姓,有一次谈到那个张姓的时候,也把它摆到第四大姓,其实张是第三大,在台湾是第三,黄是第四,陈、林、张、黄,所以在台湾是大姓。当然在中国大陆也是大姓,排名第八。黄姓出自于嬴姓,是古帝少昊之后。少昊的后代有一位叫皋陶,这个陶在这个地方要破音念作ㄧㄠˊ,这个是多音字。皋陶在舜的时候担任大理。所谓的大理,各位看到这个理,理就是讲到跟法律有关,法律当然就是还要看你有没有道理,所以这个理就跟道理有关,所以大理这个官就是专司法务的,司法方面的。皋陶的儿子有一位伯益,伯益先前我们也提过他,他曾经协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被舜帝赐姓为嬴姓。这个嬴姓也源远流长,所以我们谈过好几次的秦始皇,他就是嬴姓,事实上就是从伯益这一支直系的后代。伯益有一个儿子叫大廉,受禹册封在黄这个地方而建立了黄国,所以他的后代就以黄为姓氏。这个黄是属于淮河流域的黄,后面还有另外一个黄是在山西,所以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方。在南方的黄国,在西元前六百四十八年被楚国给灭了,黄国部分的遗民后来就开始四散,有一部分就到了楚国去任官,所以后来黄国贵族的后代黄歇,就在楚国任官,也就是刚刚提到的春申君黄歇。这是南方的黄它的来源。
北方还有另外一支,是金天氏之后,台骀是金天氏的后代,世代也为水官,颛顼帝的时候就封台骀于汾川,这个汾川就是汾水,就是山西主要的河流之一,在北方,所以他也有建立国家黄国。所以后来这几个台骀的后代所建立的国家,都被晋国给吞灭了。所以北方黄国的后代也以黄做为姓氏。所以我们黄就有北支跟南支。像我们族谱往上追就是追到南方,所以春申君黄歇大概是我们共同黄姓的祖先。当然少数民族里面也有一些改汉姓为黄的,大家就参看一下。
在迁徙分布这个地方,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在迁徙分布的第五行,宋朝的时候,北宋过渡到南宋的时候,我们有一代祖先叫做黄峭,那个公,这个公是尊称,黄峭,黄峭当时他有三房妻子,每一房妻子都生了七位儿子,多子多孙。所以当时在南北宋之际,因为北方混乱,大家要往南方来避祸,所以黄峭,我们这一代祖先就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后来我们黄姓的子孙认祖归宗的时候,我们共同的一个凭证。如果我们祖堂里面,或者是我们在族谱里面,或者是你自己祖先有跟你传承这首诗,如果我们可以对得上来,我们就知道我们都是黄峭公的后代。“骏马匆匆出异乡”,或有个版本叫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两句话讲得真好。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亦故乡,另外个版本是写成用亦。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离开家乡之后,大家兄弟姐妹四散了,可是我们就要随遇而安,日久他乡,我们也要把它当作故乡,我们要本土化,我们要融入地方,在地生根,这样子孙才能够往外派衍,不要再执着以前的种种,现在随着大环境的改变,我们要随遇而安。
好,后面他又继续讲,“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就是三房的太太各有七位儿子,所以是二十一支同时分衍出去。所以我们的族谱都有对,都可以对得到二十一支子孙里面,我们都可以对上去。所以后来这首诗我们也题在我们乡下的祖堂,题在墙壁上面,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的背景,以后碰到同姓的我们就可以对对看。
当然也有一些不是黄峭公派下的子孙,像还有另外一个堂号叫紫云堂。紫云堂也是在黄姓来讲,也算是一个蛮大的堂号,不过相较之下,它就没有像我们江夏堂子孙这么的多,所以它就是比我们稍微再远房一点的同宗的亲戚。除了紫云堂之外,我们看到堂号有一个宽和堂。这个宽和堂典故来自于汉代,有一位河南太守黄霸,黄霸虽然说名字看起来很霸道,可是他这个人却很宽和,所以他对于百姓都能够感同身受,百姓的辛苦他都能够感同身受,所以很得人望。后来因为错冤情势,让黄霸一度下狱。所以后来河南他治下的所有的官员,还有百姓们一起为黄霸呼冤,要让他平反冤屈。最后朝廷终于查明真相,就还他清白。所以黄霸的子孙就以这个为堂号,标榜他的祖先黄霸能够以宽和著名,所以立堂号为宽和堂。当然刚刚提到,我们黄姓最大的堂号就是江夏堂。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这个典故就是汉代时候,有一位江夏地方的孝子黄香,这位黄香在二十四孝故事里面,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位,事父至孝,夏天的时候为父亲扇席,天气热,扇凉了才让父亲去休息;冬天的时候为父亲暖被,因为天气很冷,被子很冷,所以先帮他温暖,所以赢得了一个孝子的美名,当时就已经传颂他的故事,而且有两句slogan,“江夏黄香,天下无双”。所以我们也很荣幸是黄香派下的子孙,所以就以堂号江夏堂为典故。
现在当孝子可容易多了,夏天的时候开冷气不就凉了吗?冬天的时候怕冷的话,就帮爸爸妈妈买个电暖被,所以现在拜科技之赐,其实很多的物质我们都能够满足父母双亲所需。可是父母双亲真正在乎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你真的有没有在生活上面对他嘘寒问暖,给他适切的关怀,这个才是真实的。所以很多我们台湾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就是生前的时候对父母亲都很刻薄,没有尽到为人子女奉养父母的责任,然后父母亲往生了,那个丧事办得这个场面浩大,事实上是在做谁的面子?做你的面子。所以台湾有句谚语讲,生前一粒豆,赢过死后拜猪头。应该是这样吧,师兄?是,我可能发音不是很标准,他说父母亲生前还在的时候,你让他吃一碗豆渣,都胜过于父母亲往生了,你用整个猪头,整副的牲礼来当祭品,来祭奠父母亲,来得更有意义。所以行孝要及时,而且父母亲他看中的不是你给他物质的那种满足,重点是那个让他能够体会到你的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好,时间也到了,剩下的部分我们就明天再继续。谢谢各位。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3集(附文字档)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