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本丨和佛系中国青年谈“怎样看待婚外情”
我很怀疑到苹果手机15系列发布的时候,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令人感到神奇的事物吗?
今天的政府、学校教育系统连同家长的配合一起,对孩子的教育几乎就像给计算机进行编程一模一样。我们都变得越来越机械化,越来越像机器人。
而坠入爱河、享受一段浪漫爱情则可能是身为普通人所能经历到的最神奇的时光了。那么,出轨真的会破坏亲密关系吗?出轨以后,如何修复婚姻关系?
— by Miss半城 —
文丨宗萨钦哲仁波切
图丨网络来源
2017年12月28日是莲师吉祥日,不丹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宗萨钦哲仁波切回复了中国青年关于爱与情感的问题。
提问 ▼
我的朋友发给我您在“正见”网站上分享的《爱与情感关系》一文,我很喜欢。
我明白期待和希望有时候是一种束缚,也试着放下期待和希望,这样做的确是会少了很多负面情绪,但是同时我也觉得自己进入一种无欲无求无爱无恨的状态。
期待和希望难道不是爱与情感的一部分吗?
另外,您说“无论如何,当业风吹起时,如果你不够强壮,而是像风中的羽毛,那么无论风吹到哪里,你就会到哪里。
我肯定你们当中很多人认为自己有所掌控;你们会想,现在我已经人过中年,不再有机会上演情感关系和爱情这种愚蠢游戏。
你可能会这么想,但你无法知道,业风可能从最料想不到的地方吹来,像是玻利维亚或卢安达。业风可能吹向你,而下一刻你就发现自己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疯狂地、真正深挚地、从头到脚地爱上了一个卢安达、玻利维亚或智利人。”
那仁波切又怎么看待婚外情呢?业风吹起,给予对方自由吗?于人于己,怎么才是有智慧的处理方式呢?
宗萨钦哲仁波切回答 ▼
爱,也许是人类情感中最复杂的一个。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爱。假如这个世界上有一半人能给予爱,而另一半人又渴望被爱,那我们所有在爱情与情感方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但现实并非如此。
实际的状况是,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我们喜欢能爱着某个人,我们也喜欢爱着某个人时所体验到的感觉。但不幸的是,这种对爱的渴求常常植根于我们对自己的爱。
这里我所谈论的是普通人浪漫地“堕入爱河”的那种爱。
尽管佛教徒倾向把重心放在长养利他的爱,但他们也不会贬低浪漫的爱情,或将其视为负面的情绪。因为所有类型的爱,无论是浪漫的爱情、父母对子女的爱或是子女的孝心等等,都可以作为发展比较无我、比较利他的爱的跳板。
从这个角度而言,能够爱上另一个人是好的。所以,尽管去坠入爱河吧!
谈恋爱也是件很棒的事。
它是我们这个年代依然能经历到的、令我们不会降格为机器或机器人的极为稀有的体验之一。浪漫的爱情是件非常神奇的事,而当今人类所欠缺的东西之一就是神奇的事物。
我很怀疑到苹果手机15系列发布的时候,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令人感到神奇的事物吗?
今天的政府、学校教育系统连同家长的配合一起,对孩子的教育几乎就像给计算机进行编程一模一样。我们都变得越来越机械化,越来越像机器人。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下载数据、然后机械式地重复,这种教育方式完全扼杀了创造性。而坠入爱河、享受一段浪漫爱情则可能是身为普通人所能经历到的最神奇的时光了。
但同时也要记住,坠入爱河也注定会带给我们巨大的痛苦。太多的人过于关注在得到别人的爱,以至于当他们与“真爱”在街头擦肩而过时也完全没有留意到。
这就好像我们对于爱的渴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又瞎又聋——甚至没有一个人留意到漂浮在我们周遭瓶子里的数不清的信息。
产生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的“期望”。
我们的期望繁殖能力极强,它很快就开始繁衍后代,例如臆测与期盼,而它们的孩子叫做恐惧。少数人能幸运地遇到自己的爱人,但那也不代表我们的期望与假设就此消失殆尽。
正好相反,我们的期望和假设会迅速开始各自生出成千上万的子子孙孙,比如,将你的爱人视作理所当然,或者忘记他或她不仅仅只是一堆肉,他或她也有一个叫做“感受”的东西。
从2018年开始,爱情与罗曼史将会变得越来越具挑战性。但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帮助自己——比如训练我们的心。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理想的伴侣关系可能有意无意地以唐代社会的爱情及婚恋观为典范。
而很多英国人,则无意识地从他们所读过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或简•奥斯丁的小说中建立起对爱情的期望。环顾四周,我们看到大量几个世纪前所写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或者舞台剧。
所以,即便我们生活在21世纪,但潜意识里,我们许多人内心所渴求的是那种千年之前所写的史诗般的浪漫爱情,而这些故事的结局通常都是“他们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又何妨呢?想要幸福的生活并没有什么错,但我们难道不能试着快乐得更明智一点吗?
在唐代、在简•奥斯丁写作的时代,没有微信、Whatsapp和脸书(facebook)这些社交软件,那个时候的社会也不是一个不停地将你带入各种散乱的消费型社会。
在现在这个年代,在你踏进百货公司的那一刻,你眼前所见到的一切都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与自己的伴侣分开。
事实上,消费型社会的每一个元素,例如保险政策,都是为了使我们分开。
再加上我们对于什么是好玩,什么是令人兴奋的想法也已经改变了很多。将自制的三明治打包装入竹篮、带到河边进行家庭野餐,已不再令我们觉得兴奋和好玩,这种外出的活动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这是件令人悲哀的事。
我们对于“他们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如此向往,以至于忘记了我们所生活的现代社会的真实状况。
因此,也许可以通过修心的训练,让我们能够根据我们所处的时代来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
这么做也许最初听上去很糟糕,也一点都不浪漫,比如说,我们可以像看待私人有限责任公司那样来看待我们的婚姻。也许伴侣们可以签订一个协议,约定如何在建立彼此的安全感、经济基础、共同兴趣爱好及希望抚养孩子等方面的基础上一起生活。
尽管对我们而言,在当今的社会几乎不可能依循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而全然活在每个当下,但至少我们可以尝试珍惜今天、这一周、这个月以及这一年。
当一对伴侣经历风雨后仍能在一起患难与共,这是值得庆贺的,但要做到这一点,总是需要付出一些努力。
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在你们关系的最初阶段,对你们打算如何在一起生活有很清楚的共识。与其去限制和限定对方,不如去试着理解彼此对于自由与空间的需求,避免做出盲目的猜测。
这样的话,将减少因婚外情以及我们对一夫一妻或多配偶制度的不现实的想法所引发的痛苦,至少,也能减轻双方带给彼此的压力。这么做说不定能帮助你更珍惜这段关系,并认识到它有多珍贵。
伴侣关系的游戏是很奇怪的: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需要一段稳定的关系,我们却常常疏于照看它。如果我们希望一段关系能够持久,那么它需要被珍惜和呵护。
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避免被例行公事所奴役。否则的话,我们很快就会把彼此视为理所当然,而这正是令所有关系终结的开始。
所以,我认为不断提醒自己,“我们任何一个人最终都控制不了生命中的任何事”是很重要的。
生命短暂易逝并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讽刺的是,不断地忆念这个短暂性,反而可能会给我们的感情带来更多快乐。但不管一段关系有多么稳固,最终我们每个人还是得走自己的路。正如之前提到过的,我们在这个现代社会所遇到的绝大多数的因和缘,目的都是将我们彼此分开。
生活在这种因缘条件的专制暴政下,对我们所有的人而言,很重要的是记住,当我们制定计划、发下誓言、做出假设或者想当然的时候,一个很大的意外总是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但不幸的是,建立这种觉知的重要性却不是伴侣们想要在他们的婚礼上听到的。
宗萨钦哲仁波切小传 ▼
仁波切是对藏族地区的一些转世修行者的称谓,汉族人习称“活佛”,其实是不大准确的,应译称“转世尊者”。
宗萨钦哲仁波切出生于不丹,是已故宁玛巴法王敦珠仁波切的长孙,父亲为红教大德听列罗布仁波切,母亲之家族出自贝玛宁波,外祖父为著名之竹巴噶举喇嘛,得法自释迦师利,终身修持“那洛六法”。
七岁时被十四世达赖喇嘛、萨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玛巴认证为宗萨钦哲确吉罗卓(Dzongsar Khyentse Chokyi Lodro,1893-1959) 的转世,后由顶果钦哲仁波切(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为其进行升座礼。曾在萨迦学院研习佛教哲学。
宗萨钦哲仁波切是一个不按规矩出牌的上师,他曾戴着假发和胸罩走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也曾在德国弘法时,向朋友借了身西服去赌场玩,还赢很多钱。
而为了将这些赌博赢的钱在当天都花出去,他去酒吧点了最贵的酒,还邀请很多在座的人一起吃喝,最后把剩下的钱都给了出租车司机。
欣赏他的佛弟子把他惊人的举动解释为:“有勇气去挑战常规。”但也有些上师会对弟子说,“你们可以做任何你们想做的事情,只要不像宗萨钦哲仁波切那样,我就很高兴了。”
除了总有惊人之举外,宗萨钦哲仁波切还是个影迷,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最多的时候连着看4场。鸿篇巨制的6集《星球大战》更是一次看完。
在看过这么多电影后,宗萨钦哲仁波切也手痒开始自己尝试做导演拍电影,他曾任贝托鲁奇电影《小活佛Little Buddha》的顾问,并编写和执导过两部佛教主题的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The Cup)和《旅行家与魔术师》(Travellers and Magicians),在世界各大国际电影节好评如潮。他本人被《亚洲周刊》《纽约时报》《伦敦晚报》誉为“亚洲最会说故事的导演”。
宗萨钦哲仁波的第三部电影《Vara:A Blessing》(中文片名暂译为《加持》)已经远离了佛法,他不仅启用了包含印度宝莱坞著名影星的专业演员阵容出演,讲的还是一个有关庙妓的故事,以印度著名诗人和小说家Sunil Gan-gopadhyay的小说《血与泪》(Bloodand Tears)为蓝本。
该片作为2013年第18届韩国釜山电影节开幕影片,43秒门票售罄,轰动一时。电影讲的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印度教寺庙舞者和一位低种姓的雕刻家相恋的故事,因全片充满了印度传统舞蹈的场面,女主角也凭借专业舞技和演技获得了当年釜山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2009年,宗萨钦哲仁波切与娱乐圈联姻。台湾著名话剧导演、“表演任务坊”负责人赖声川与丁乃竺的宝贝女儿赖梵耘在这一年3月嫁给了不丹驻科威特大使的独生子Pawo。而Pawo的母亲就是宗萨仁波切的堂姐。两人的婚礼也由宗萨仁波切来证婚。
宗萨钦哲仁波切还写过很多书,包括《正见:佛陀的证悟》、《人间是剧场》、《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等。天后王菲就是他的读者之一,曾在微博上推荐过他写的《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宗萨钦哲仁波切在伦敦求学时曾交过一个荷兰女友,之后因为女友劈腿而分手。之后,他还交往过占有欲非常强的女友,这段感情也无疾而终。
目前,他有一个固定的女友。对于感情,他曾说永远排在佛法跟上师的后面,所以直言想成为上师、仁波切的女朋友、太太并不容易,因为这不是理想的婚姻生活。
/ 半城荐书 /
《八万四千问》
[不丹] 宗萨钦哲仁波切 / 著
严望佳、戚淑萍译 / 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推荐语
▼
佛系青年2018突然成为热词, 青年丧和佛系青年有什么区别?
丧是因从利己的角度对世界深深地绝望,比我美,比我智商高的人、比我有钱的人还比我努力,所以我只能丧了,人生如此虚无。佛系青年呢?放空对自己和世界的期待,去做一些出世的事。
Miss 半城推荐大家翻翻这本宗萨钦哲仁波切写给佛系青年的人生困惑指南。读书无禁区,去伪存真就好。
难怪有这么多佛系青年,毕竟佛法的领袖有颜值有思想还懂艺术。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更多书籍信息
延伸阅读
品读本丨余光中:《乡愁》写了二十分钟,《守夜人》和《风筝怨》写了九十年
采 编 赵慧文 丨 美 编 陈思 丨 音 乐 LM
半城编辑部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黄菡 | 叶檀 | 陈文茜 | 黄佟佟 | 野夫| 张明 | 潘知常| 周晓虹 | 白岩松 | 徐士进 | 裴谕新 | 薛冰 | 刘嘉| 李丽淑 | 金一虹 | 晋锋@一猫一艺术 | 吕莎莎 | 张默雪 | 鲁敏 | 陶向南 | 傅国涌 | 曹立群 | 于海青 | 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