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玲: 一个不靠谱文艺女青年瞎折腾的一生

半城会 2023-07-10





文|白菜江湖


爱就爱了,散就散了,这是一个痛快爱恨的年代。


在爱情的抉择上,她自由而忠于内心,无惧社会舆论。


每个人都有走自己路的权力,但都需要为此付出努力和代价。


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丁玲雕塑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说过:“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而在我看来,丁玲就是最符合这个定义的女人。她,同时具备女性的浪漫与柔情,和男人的果敢与勇气。民国时期,她作为打破封建礼教追求新思想的女性代表,崇尚自由,忠于自我,勇敢追求爱情。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丁玲的那些八卦,了解这位传奇女子一生精彩的感情经历吧。




书香门第,富家小姐—另类的天枰座


丁玲(1904.10.12-1986.03.04), 湖南人,原名蒋伟,字”冰之”,一个“直男”的名,加上“女神”的字,构成了姓名上的雌雄同体。


她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其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对于50年代的中国而言,影响力远远超过今天的诺贝尔文学奖。


 丁玲出生于湖南的一个书香世家,家里非常有钱,换到现在,她就是个标准的富二代。丁玲的母亲是知府的女儿,父系官职更高,光是她一家就有200多间房子。




情窦初开,惨淡收场——暗恋瞿秋白


丁家在丁玲小的时候就为她订了一门娃娃亲,对象是其表兄。1922年,18岁的丁玲,为解除与表兄的包办婚姻关系,和闺蜜王剑虹逃婚来到上海,入读陈独秀、李达等共产党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在平民女校读了半年,她们感到不满足,决定去南京寻求更好的发展。在南京,经朋友介绍,两人与瞿秋白相遇了,在瞿秋白的劝说和吸引下,丁玲和王剑虹再次回到上海,租了一间亭子间,并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就读。


丁玲(左)和闺蜜王剑虹(右)


上海大学当时聚集了茅盾、田汉、俞平伯等一大批牛人授课,但最受学生欢迎的要数瞿秋白。瞿秋白,在当时是十足的少女杀手,英俊潇洒,帅气逼人,讲课时西装笔挺,旁征博引,特别是他讲述自己在苏联生活的八卦段子更是吸引人,常常引得一大批女学生蜂拥而至听他讲课。


他每天下课后几乎雷打不动到丁玲和王剑虹的小屋去,给她们讲文学,讲希腊、罗马、文艺复兴,也讲唐宋元明,不但讲死人,而且也讲活人。特别是后来, 为了帮助她俩领会普希金语言的美丽,就教她们边读诗边学俄语。 


瞿秋白


在这频繁的接触中,丁玲、王剑虹同时爱上了瞿秋白,而瞿秋白最终选择了王剑虹。他为什么选择王剑虹而不是丁玲呢?原因是瞿和王两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瞿秋白17岁丧母,而王剑虹12岁丧母。在性格上,瞿秋白喜爱文静,又偏好中国古典诗词,而王剑虹的性格恰好文静、沉稳,外柔内刚,还有较深的古典诗词功底。沈从文曾经这样评价丁玲、王剑虹二人:“丁玲女士天真烂漫,处处同一个男孩子相近。那王女士却是有肺病型神经质的女子,素以美丽著名。”丁玲性格上的洒脱、任性、内柔外刚,使得瞿秋白最终选择了王剑虹。


年少的丁玲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打击,一个人凄凄惨惨的回到湖南老家疗伤。这段在丁玲少女情窦初开时萌芽的感情,最终却惨淡告终。瞿秋白曾评价丁玲:“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一语成谶,这句话概括了丁玲的过去,也预示了丁玲的未来。




痴情“弟弟”,穷追不舍—左联五烈士胡也频


 1924年暑假,20岁的丁玲来到北京,住在辟才胡同一处公寓里,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学业毫无找落,生活百无聊赖,偶然结识了《京报》的青年作家胡也频,并由此结识了湖南老乡沈从文。


胡也频


当时丁玲的弟弟不幸夭折,她对此事一直无法释怀,胡也频得知后,就用纸盒装满黄色玫瑰,并在花间夹了张纸条:“你一个新的弟弟所献。”不幸的是,丁玲完全无视这个小自己一岁的男人。



1925年的春天,丁玲回到湖南老家,胡也频问询后,向朋友借钱追到湖南,蓬头垢面失魂落魄地出现在丁玲面前,希望丁玲同他一起回北京。索性丁玲答应了他的请求,本打算回京后就和胡也频分手,可此时有关他俩的绯闻却已经在朋友圈里传得沸沸扬扬,叛逆的丁玲非常愤怒,赌气说道:“好吧,老娘就同居给你们看!”于是两人于1925秋在香山同居了,那一年,丁玲21岁。


关于这段感情,丁玲自己评说:“我不否认,我是爱他的,不过我们开始,那时我们真太小,我们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爱情做游戏,我们造做出一些苦恼,我们非常高兴得就玩在一起了。”

 

丁玲和胡也频



一生挚爱,求而不得—湖畔诗人冯雪峰


但丁玲这个“性情洒脱的湖南女子”有着满脑子的法国式浪漫,她很快地又陷入了另一段爱情。


上世纪二十年代,留学日本是一股潮流,丁玲也动心了,为了学习日语,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位在北大旁听过日语的冯雪峰,那是1927年底的事。


  冯雪峰


丁玲第一次见到冯雪峰的时候,感到有些失望,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只比他大一岁的年轻人这么土,还这么穷,甚至比胡也频都要穷。但人不可貌相,在随后的交往中,他们谈文学、谈时事,丁玲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才华横溢的男人。与胡也频相比,冯雪峰显得成熟稳重。“在我的一生中,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丁玲说道,只是在丁玲和冯雪峰之间,还横着一个胡也频。




鱼和熊掌,偏要兼得—三人行,必有人不行


1928年,丁玲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他们三个人一起去杭州生活一段时间。面对两个男人,性格开朗的丁玲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一个成熟有味,一个幼稚可爱,鱼和熊掌我都要!


冯雪峰在西湖边的葛岭租了一套两居室,冯雪峰住一间,胡也频住一间,白天丁玲一时和冯雪峰拥抱吟诗,一会又和胡也频相偎写作,晚上则轮流在两个房间过夜。


这种女权至上的生活对于用情至深的胡也频来说,折磨不堪。胡也频一气之下跑回上海,找沈从文倾诉,沈从文劝他要坚定心中所爱,不要放弃。胡也频听从了沈从文的劝告,坚定信念,鼓足勇气,隔日又返回杭州,向丁玲深切坦诚的表达自己的爱意,最终挽回了丁玲摇摆不定的心。这段惊世骇俗的三人行爱情,以冯雪峰理智地选择离开而告一段落。


年轻时的丁玲


后来在延安,丁玲告诉记者海伦·斯诺,她选择胡也频的原因是:“对我来说,情况非常复杂。虽然我深深地爱着另一个男人,但我同胡也频同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彼此都有很深的感情依恋,如果我离开了他,他就会自杀。


1930年11月,26岁的丁玲为胡也频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胡小频(蒋祖林)。但1931年1月17日,她和胡也频之间却是一次永别。那一天,胡也频赴上海东方旅社参加一个地下党会议,一去不复返,和他一起被捕的还有柔石、殷夫(白莽)、李伟森、冯铿四位左翼作家,他们被国民党枪决于上海龙华司令部。后人称之为左联五烈士。


丁玲、胡也频一家全家福


另一边,胡也频遇难后,丁玲对冯雪峰雪藏的感情终于爆发了,她写了无数炙热的情书告白:“我不否定,我是爱他(指胡也频)的,不过我们开始那时,我们真的太小,我们像一切孩子般好像用爱情作游戏,我们日里牵着手一块玩,夜里抱着一块睡,大半年过去了,我们才慢慢落到实际上来,我才看出我们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是被一般人认为夫妻关系的。我们好笑这些,不过我们是更相爱了,一直到后来才见到了你(指冯雪峰)。使我不能离开他的,也是因为我们过去纯洁无暇的天真,我常常想你,我常常感到不够,在和也频的许多接吻中,我常常想着要有一个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怀里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唉,怎么得再来个会晤呢?我要见你,只要一分钟就够了。


老年的冯雪峰


而此时的冯雪峰已经和学生结婚,还有了一岁的女儿。丁玲曾要求冯雪峰离婚,但被拒绝了,从后面的信中可以看出,冯雪峰明显拒绝了丁玲的爱,并且采取了回避不见的态度。


冯雪峰(左)家庭与鲁迅家庭的合照


此后冯雪峰成为丁玲一生中刻苦铭心的一个结,她永远记得他,终身对他怀有特殊的感情。



丈夫出卖,牢狱之灾—与冯达的错误婚姻


胡也频去世不久,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来采访丁玲,当时她带了一个翻译,一个比丁玲小两岁的广东青年,他叫冯达。在丁玲最狼狈不堪的时日里,冯达陪伴丁玲一起度过了三年的平静生活,他们结婚了。


1933年5月,丁玲在上海被秘密逮捕,有三年时间,她被国民党政府软禁在南京和莫干山,和她一起来的还有她的丈夫冯达。然而,对丁玲而言,这是一段复杂而痛苦的回忆,她一口咬定是丈夫冯达出卖了她。她说“冯达曾是我的爱人,但近几个月来,我都把他当仇人似地看待。”因为冯达的叛变,在丁玲心中那个丈夫冯达早已死了。



丁玲后来这样回忆冯达:“这是一个陌生人,我一点也不了解他,他用一种平稳的生活态度来帮助我。他没有热,也没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吓唬我,不惊动我......他不爱多说话,也不恭维人......没有傲气,也不自卑。他常常来看我,讲一点他知道的国际国内新闻给我听。因为我平时很少注意这些事,听到时觉得新鲜。有时,他陪我去看水灾后逃离灾区的难民。他为通讯社采访消息,我也得到一点素材,就写进小说里去。我没有感到一个陌生人在我屋里,他不妨碍我,看见我写文章,他就走了。我肚子饿了,他就买一些菜、面包来,帮我做一顿简单的饭。慢慢生活下来,我能容忍有这样的一个人。后来,他就搬到我后楼亭子间。”


对与冯达之间的同居关系,丁玲总结为:“实际上我心中成天装着一盆火,只想找人发泄!和他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在狱中,丁玲为冯达怀孕了,并生下了女儿蒋祖慧,1936年丁玲获救,然而她和冯达却从此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




女权之上,勇敢追爱—38岁再嫁小鲜肉陈明


三年后的1936年,丁玲重获自由,她被冯雪峰派人送往革命圣地陕北。在陕北保安,当时的中共中央驻地,丁玲受到了最高的礼遇,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在保安的领导人全部到齐,毛泽东还曾经给她发了一封电报,说她是“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后来在延安,有人还想撮合她和彭德怀,在外人看来,一个文小姐,一个武将军,是绝配。晚年的丁玲曾解释为什么不嫁彭德怀,她说:“我考虑再三,差距太大,不合适。”



也就在延安,丁玲爱上了比她小13岁的陈明。一段姐弟恋就此拉开帷幕,这是一场丁玲主动出击的爱情,一波三折,最后修成正果,两人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


陈明和丁玲


在回忆录《我与丁玲五十年》里,陈明描述了当时丁玲对他的表白:“那是在一个小饭馆里,我们坐在炕上,我说:‘主任,你也应该有个终身伴侣了?’丁玲反问我:‘我们两个行不行呢?’我听了吓了一跳。”当时的丁玲是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陈明是她的下属。那天陈明听了丁玲的表白,在日记里写道:“让这种关系从此结束吧!’她看到后,说:‘我们才刚刚开始,干吗要结束呢?’我的考虑不是因为她是名人,地位比我高,也不是因为她的年龄比我大,只是觉得她的经历比我复杂,过去的生活道路不一样,将来能不能走到一起,我没有把握。” 


丁玲与陈明的子女


丁玲爱上小丈夫的传言传得沸沸扬扬,陈明退缩了,很快与另外一位搞音乐的知识女青年相识并结了婚。可这并没有阻断丁玲和他的联系,最终陈明与当时已怀有身孕的妻子离婚。1942年,纠缠了5年的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人们的嘲讽和挖苦声中正式结婚。从此,陈明成为了作家丁玲背后的那个男人。


1955年,丁玲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劳改8年,文革期间又被关进监狱,直到1979年,75岁的丁玲才被平反。期间,陈明一直陪伴着丁玲。


晚年的丁玲与陈明


陈明说:“我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和丁玲共同度过的,而且和她在一起的岁月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


1986年2月14日,情人节,弥留之际的丁玲对陈明说:“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你太苦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



1986年3月4日,丁玲因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2岁。




丁玲有一段话描述自己的话,我觉得特别贴切:“作为一个女人,我的一生如此丰富。有激情,有痛苦,有欢乐,有眼泪。作为一个女人,我也许不是规矩和忠诚的。但我终于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欲望;我对得起自己,也不想伤害别人。如果我做得不够好,请原谅。我,只是个最普通不过的女人而已。说不定,如我这样的女人,应该也可以上天堂。”



文学、爱情、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个主题。丁玲不是人们意识里的传统女性,在我看来,她更像是个女战士,一个雌雄同体,崇尚女权,主动出击,喜欢参与雄性竞争的女人。


尤其是她谈及对“男色”的迷恋从不避讳,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中,时常以大女人的形象示人。例如:她对冯雪峰的告白,大胆而赤裸;与冯达的各求所需、寻求慰藉;再比如她和陈明的姐弟恋婚姻,我甚至感觉是她娶了陈明。


然而,她的前卫思想,即使放到当今社会,依然无法视为主流也很难被模仿。不可否认,我的确很羡慕像丁玲这样爱自己,忠于自己,敢于做自己的女性,可是,不是谁都有丁玲那样强大的内心的,所以与其瞎折腾,做不靠谱的事儿,咱这些芸芸众生还是太太平平、安安生生地过日子来得好......你们觉得呢?



- END -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周琦 | 盖一座懂哲学的房子,探访一次越南建筑之美

品读本丨婚恋大事问毛选

半城调 | 太扎心了,老了以后,想和他们一样相爱

中国教育为什么缺失“批判性思维”

半城学术 | 金正恩的绿皮车

半城会客厅 | 听周琦教授话说百年越南,品读法式浪漫

半城调 | 甩谢贤赢过林青霞,被评最伟大亚洲演员,72岁的她才是学霸演员完美示范!

一个奥斯卡明星的诞生 | Gaga 不哭,真实的你最美

所有父母必须接受的残酷真相:你的付出,99%是没用的

看看这位80岁开车环游世界的姑娘,活得比18岁还美!

我遇见你,我记得你,这座城市天生就适合恋爱,你天生就适合我的灵魂。

岁月从来不败美人,她活出了一个女人最大的高级感

比起自怨自艾的“中年危机”, 我更欣赏她们意气风发的“中年叛逆”

半城带你看世界 | 遇见杜拉斯情人里的法式浪漫,还有市井的烟火

半城FM丨法国版《当你老了》:爱情无论长短,总会有结局

半城调 | 70多岁老夫妻的裸身照,看完有恋爱的感觉,“爱不是一辈子不争吵,而是争吵后还能一辈子”

“看脸”、“颜值即正义”,其实不是流行文化而是最高生命原则

半城计 | 在单身的黄金年代我们如何面对爱情

半城计 | 阶级跃迁也许还有戏,思考能力的固化可能无法翻身

女主播月入百万,每个人都活在欲望共和国



 美 编 音 乐  陈佩佩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黄菡 | 叶檀 | 陈文茜 | 黄佟佟 | 野夫张明 | 潘知常周晓虹 | 白岩松 | 徐士进 | 裴谕新 | 薛冰 | 刘嘉李丽淑 | 金一虹 | 晋锋@一猫一艺术 | 吕莎莎 | 张默雪 | 鲁敏 | 陶向南 | 傅国涌 | 曹立群 | 于海青 | 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