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文卿:一个中英阿法学生眼中的法律人类学
文/项文卿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2021级法学博士研究生
首先,笔者要向熊浩、王伟臣、孙旭、刘顺峰、郭婧、尹韬六位老师表达最诚挚的感谢。感谢老师们无偿组织本次法律人类学研习营,感谢老师们对于像笔者这种法律人类学小白的启蒙和帮助,感谢老师们对小众学科——法律人类学发展作出的持久贡献。此外,也要特别感谢侯猛老师签名的赠书——《法律与人类学手册》。
侯猛老师赠书《法律与人类学手册》
笔者离法律人类学的入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大量文献的阅读储备外,更需要投入到田野调查当中。在为期一周的学习过程中,各位老师启发了笔者对于法律人类学的思考。结合笔者研究拉丁美洲法律以及运营小红书法律科普的一些拙见,写下所思所想,望各位老师和同学多多指教。
笔者的研习报告将分成四个部分,包括结合研习营的收获、结合在拉丁美洲的求学、结合小红书法律科普的体会、结语。
01 结合研习营的收获
从熊浩老师分享的思想史视域下的研究方法变迁,熊老师从前启蒙时代的神学的色泽到启蒙时代的理性的光亮,再到后启蒙时代创痛后的反思,推开了法律人类学方法的大门。笔者在讲座后,还听了吴国盛老师的音频《什么是科学》,让笔者对法律人类学的概念有了一个模糊但又清晰的印象,这个印象是真实的,细微的。
美国霍姆斯大法官曾经说过:“如果你的专业是法学,就会有通向人类学的坦途。”霍姆斯大法官或许早就预言了法学和人类学之间的某种纽带关系。人类学家对法律的规定、规则和政治的关注,法学家对人类学的社会、习惯的借鉴,使得两门学科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王伟臣老师分享了《阿凡达》背后蕴藏的法律民族志的理念,让笔者感受到法律不仅仅是立于庙堂之高,更是遍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此外,人类学的视角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王老师认为“关注本土法律事件的民族志作品,才能真正彰显出法律人类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阿凡达》电影宣传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旭老师主要围绕法律人类学中重要的环节——田野调查展开讲座。孙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田野学习、观察、体悟和思考。孙老师提到,在田野调查时会准备两个笔记本,一个记笔记,一个记日记。笔记是用来记录一天所见所闻所想,然后晚上再把笔记整理成日记,写下自己的感受。真切又朴实,从文字记录中理解和体会当地人的社会文化。
刘顺峰老师提到的扩展案例分析,让笔者对于格拉克曼创设的扩展案例分析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扩展案例分析法是对案例事实展开历史回顾和未来延展的方法,格拉克曼实现了法律人类学方法论的突破,推动了法律人类学走向“过程主义”。中国的人类学建构,是否可以参照扩展案例分析法?不仅仅借鉴人类学的悠久历史,而且关注未来的发展。
郭婧老师的日常个案分享,笔者思考的是普通公民如何理解和使用法律,法律又是如何借助普通公民的行为形成和发展。法律被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我们每一次寄存东西丢失,找谁赔偿?我们所看的电视和电影,是否都标明了版权声明?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电器,是否有使用安全提示?每一个个案,其实就是研究法律是如何借助普通公民的行为形成和发展。
尹韬老师的博士论文《嫁接:戏曲与妇女法在当代中国农村的翻译》,其探讨了如何研究地方习惯法、国家法与跨国流动的国际法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河南的乡村文艺社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如何发动戏曲来传播妇女法,从而对人类学既有的文化遭遇和法律遭遇进行思考。
02 结合在拉丁美洲的求学
拉丁美洲法律人类学的特点是将关于法律人类学研究与土著要求的政治层面联系起来。这也是对研究领域的重要补充,并促进了一个法律分析的发展。Rodolfo Stavenhagen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在一项关于拉丁美洲立法的研究中,记录了土著人在法律面前面临的很大一部分对人权的侵犯,与司法人员对习惯法的无知有关。这不仅是一个土著囚犯的问题,他们不理解犯罪的原因,因为他们不讲西班牙语,没有适当的辩护,而且他们被定罪的许多罪行与立法者不知道的法律习俗的做法有关。
比如,在墨西哥,不断将法律概念和程序强加给土著居民。当他们可能是文盲和单一语言的土著人口时,这种冲突尤其明显。就像该国各个土著地区的情况一样,因为他们必须用不是自己的语言进行司法救助和申辩,而且缺少翻译在场。此外,司法官员往往在土著居民的司法程序中表现出种族主义和歧视性。就土著妇女而言,因为文盲率普遍较高而变得更加严重。
纳瓦族妇女,图片来源于网络
举一个例子,在19世纪,墨西哥的父权制意识形态极高,这种意识形态是由家庭中的男性权力所决定的,并建立了性别等级制度。在墨西哥某州,对土著妇女的通奸行为与男人的通奸行为规定了不同的惩罚。就已婚女人而言,无论她们与已婚男人还是单身男人通奸,无论是否在自己的家中,都将被处以两年监禁;而已婚男子在自己家以外与单身女人通奸,只被处以一年监禁。
此外,在司法程序中规定了某些要求,已婚女人只有在三种情况下才能对其丈夫进行通奸指控:当他在自己的家中实施通奸行为时;当他在自己家以外与单身女人实施通奸行为时;当通奸行为造成丑闻时。但是,已婚男人在提出申诉时却没有受到限制。
到了20世纪,在女权主义的影响下,墨西哥的法律进行了改革,以寻求更大的性别平等。但是,在家庭暴力方面仍然不利于土著妇女。在各州的调解和审判中,司法人员启动司法程序机制时,父权制观念的性别意识形态仍会出现。在婚姻纠纷中,土著妇女指控丈夫虐待、暴力、酗酒、通奸等,司法人员会推进夫妻和解和维护家庭生活。司法人员存在不对称的性别意识形态,对他们考虑、判断和应用规范的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述例子表明,法律的适用不是普遍的,而是蕴含在历史背景中,有一些“过滤器”,如性别意识形态和种族,渗透到司法工作人员的实践中,影响到司法的适用方式,特别是对土著妇女的适用方式。土著法律的运作,渗透在土著环境中的权力关系和性别等级中,这往往使得在有关家庭中以及在土著调解中难以获得共识。拉丁美洲的法律人类学研究,从涉及土著妇女的冲突、支配她们的规范性、她们对法律的使用以及她们所要求的权利的角度,展示了土著妇女的状况。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拉丁美洲的法律人类学是在向前探索的,其主要聚焦的是土著法律的概念化和实践,以及它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拉丁美洲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一方面是在多元视野的范围内,在宪法范围内扩大权利,其中包括土著人的权利和人类的权利,以及对非洲裔人口的权利的包容;另一方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和自然资源的对外开放,这将直接改变土著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
土著妇女研讨会,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人口在拉丁美洲的流动促进了研究的发展,这些研究从法律人类学角度出发,试图记录土著移民、男性和女性移民被侵犯权利的情况,以及他们为重新定义身份而引起的更多探索。以性别视角深化法律人类学研究,对从文化多样性角度讨论性别公正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对历史记录和司法过程中法律论证的文化形式的分析,以及涉及性别的意识形态等。
关于拉丁美洲的法律人类学研究,笔者仅仅还是站在门外的管窥蠡测。但是,通过为期一周的法律人类学讲座的研习,笔者有了一个初步的想要去探索的想法。
03 结合小红书法律科普的体会
笔者在小红书运营法律科普自媒体一年以来,在对一些典型笔记的分享当中,感受到了法律、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某种融合,大众真正关心的社会问题到底有哪些?
《老人超市偷榴莲被阻,突发心脏病猝死谁担责》
该篇笔记的灵感来源于《老人偷鸡蛋被拦猝死案》,笔者用“榴莲”替代“鸡蛋”,增加了案例的戏剧冲突。项同学化身案例中的超市工作人员,增加了王老太偷榴莲的故事。故事完结,笔者并没有着急奉上一盘法条大菜,而是通过抽丝剥茧法律关系,提供一些基础的法律建议,以来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在评论中,可以看到大众除了对案例本身有进一步思考外,对于延伸的法律知识更有意犹未尽的探索欲。比如评论中提问“如果在马路上,一个老人突然冲了出来,一个车经过,她突发心脏病死了,驾驶员是不是得负责任?”
从一个案例上升到对老人群体的关注,以及背后所引可能触及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才是法律科普所应有的效应。评论当中,还有大众分享自己所经历的真实事件。“老人摔倒扶不扶”“和老人争吵,老人突然晕倒”等,作为大众,到底应该怎么办?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些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狗咬人,狗主人可以免责吗》
该篇笔记的灵感是来源于一个宠物狗的法律咨询。在咨询过程中,发现老百姓对“狗咬人”的责任到底如何界定,模糊不清。在同类的科普中,法律博主大都通过《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侵权责任相关法条来科普宠物咬伤人的问题。但是,大众更关心的是“在何种情形下,自己的宠物狗咬人要担责?”“在何种情形下,我莫名走在路上被狗咬了,谁承担责任?”“我主动挑逗别人的宠物狗被咬了,责任如何划分?”
笔者模拟了项同学和张同学可能触发的戏剧冲突,创造了五种情形来回答上述大众关心的问题。在笔记的评论里,发现“狗咬人”这个话题还入选了高中的月考政治试题,说明法律的很多案例正在走入到低龄化的教学课堂。随着居民饲养宠物的增多,随之带来的风险提示也进一步引起大家的关注。养狗牵绳,呼吁宠物主人建立预防风险的机制,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自己的责任。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从法律和男性视角评述》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除了引起大众对社会治安问题的思考外,还引起了对女性安全的探讨。笔记首先用最朴素的正义感结合理性的法律分析,分析了行凶之人可能触犯的罪名。随后,站在女性角度感同身受她们的处境,以及共情“女性安全感”这个持续关注的话题。
在该热点事件爆发后,部分女性可能会树立性别对立的观点。笔者在评论里补充“girls help girls不等于性别对立,男性绝不是女性的对立面。真正的对立面是女性可能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以及伴随的偏见和歧视。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女性,站出来,被看见,被听见。”法律科普除了法律知识外,还需要去尽可能调和现存的矛盾,调解本就是法律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04 结语
不得不承认,笔者对法律人类学的认识是肤浅的。法律人类学除了探索大众的社会需求外,也在探索城市之外真实的社会需求,以及法律可能忽略的某种价值取向。在法律人类学的学习中,在田野调查中,以“世界为田野”一直以来是所有研究法律人类学的梦想。但是,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民族特征使得我们在研究中进展相对比较缓慢。未来,笔者希望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开启对于沿线国家风土人情探索的旅途。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人间的烟火气,在人间,在田野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正是法律人类学所探索的地方。
本文作者摄于桂林阳朔
最后,希望每一个法律人都能和光同尘,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