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树人丨美国大学教授开除中国研究生:我就不该录取你

袁劲梅 新三届 2018-08-19


老编的话:又是一年毕业季,有人欢喜有人愁。2017年这个时候,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华人教授袁劲梅开除了一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并郑重地写下了长长的一封信,坦言:我就不该录取你!此信刊登在国内的《雨花》2017年第7期,曾引发网络热议。一年之后,我们再来回顾这个事件,依然能够得到许多启发。


作者简介

袁劲梅


         袁劲梅,出生于南京,国内大学新三届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出国留学,现为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哲学系终身教授,美国哲学协会“亚洲哲学和亚洲哲学家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在海内外发表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及哲学论文,作品曾获“联合文学奖新人奖”等多种奖项。


 克瑞顿大学


以下为袁劲梅教授致被开除学生的信件原文


XX同学:


接到你要求“保留学籍”的上诉被研究生院董事会驳回的消息,我想告诉你:这是你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你很难过,我也很难过。一个教授,一辈子培养不了多少研究生。


你祟拜的Y教授,刚去世,他一辈子也就培养了九个“东西方比较哲学”的研究生。


我创建的C大“东西方比较研究”,从第一个研究生到最后一个研究生,一共十一个。你是第十一个。现在,第十一没有了。因为项目停了,以后也不会再有。


在美国,或在C 大,遍地都是西方文化,加开一点中国文化研究项目,很不容易,全是教授自愿作出的无偿贡献。所有的研究生,都是教授的作品。


我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研究生,我希望每一个作品都是杰出作品。你被取消学籍,第十一个作品报废。你没达到标准,是我和你的共同失败。


你想到的是:你的前途中断了。这是不对的。你的前途依然有无限多的选择。你可以从商,在网上办你的杂文网站,或回中国办公司,再换一个能收你的项目学习,等等。我希望你在别的行业和地方能有成就。


如果,你下了决心要在学术界做学问,我下面写的东西,是给你的临别礼物。如果你不想做学问了,下面的话,你根本不用看。


世界上路很多,不一定要做学问,做个好人,就值了人生。你可以就看到这句为止:“你当个好人,我祝你好运。”


如果你往下看了,那我假设你想知道为什么你刚开始往“做学问”这条路上走,就失败了的原因。如果,你还想走做学问的路,下面的话会对你有用。我对你直话直说。


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跟你绕过弯子,也没有改变过对你的要求。你失败的原因,有些是你自己的责任,有些是那些把你教成这种样子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的责任,有些是我的责任。


先讲我的责任。我的责任是:我不应该录取你。


因为你想要的东西,我无法给你。


你想要的是到美国来见识一圈,和教授搞好关系,使一些点子,让教授按着你的设计,给你一些作业,你轻轻松松得到一个学位;再靠这个学位,说自己成为学者了,然后在中国或美国找个挣钱多又体面的工作。


你说你将来想在大学当教授,你还对我说过不止一次,你必须得到这个学位。我懂这个学位对你的重要性。


但是,我能教给你的,是做人和做学问的基本原则,让你成为一个尊重知识、热爱真理的人。


在学术领域,你必须不为任何利益撒谎,只说真话,且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


你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寻找未知,没有捷径可走;


你还必须知道自己的局限和无知,把你个人的角度和判断低低地放在“公正”之下,这样,你才能开始做学问。


要想从我这里得到学位,你必须达到这些标准,我不卖学位。我的知识可以无偿贡献给愿意跟着我一起寻找真理的学生,但不做交易。


这是我们之间的误区。我是在你选了我的两门课之后,才认识到我们之间的这个误区。


这个误区,造成我们之间的所有冲突。我认识到,把你录取来,是我犯的错误,也是对你犯的错误,让你错误地计划了前景。


其次,讲你的责任。


讲你的责任,其实是我对你的最后评价。或,是我给你的解释——为什么你不适合做学问。


你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商人、公司老板或其他什么职业人士。搞学术,和经商或当清洁工,没有职业高下的不同,但明显有职业要求的不同。


做学问,要有品格,最首要的是,得做人。我前面说的误区,与其说是学术上的,不如说是如何做人上的。


你在C大期间,做学问的技术,我时时刻刻在教你,那些技术都详细写在你的每一篇作业和论文上了。但是,关于做学问和做人的关系,我没跟你讲透彻。在谈你的责任时,我会讲这个问题。


因为你本科成绩不好,我亲自在北京对你面试后,才决定录取你。录取你,是我拍的板。当时,我对你的判断是:人很聪敏。但是,那是一个错误判断,因为那个错误判断,我得分担你失败的责任。


现在,我对你的评价是:你不聪敏,你没有一点儿做学问的人所必需的聪敏。这种聪敏就是苏格拉底说的“我知道我的无知”。


你一进校的时候,就认为在美国上大学很容易,你知道怎么能玩得转。你不停地显出你什么都懂;参加讨论,不懂的事,你也常常不懂装懂,胡说一通。


上课,你原著不读,必读书不买,看一些网上第三手的书评、简介,就敢宣称:书读完,懂了。就敢狂加评论。


你有种种理由认为你是对的,所以,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宣称,你懂了,你比同学教授都懂得快。


你有你的机巧。但你的读书“机巧”我完全不看好,那是做生意的机巧,不是做学问的技术。


我对你的判断是,在我的前三门课上,我要求的必读书,你不是没读,就是没读懂。你真正开始认真读的一本书,是我的第四门课“比较逻辑”上的《逻辑》。这本书,目前,你读懂了60%。这是你的进步。


我想告诉你:你这种很坏的学习方法,至少得为你的三个“C”和两个“I”,负一半责任。


用你那种学习方法做不了学问。你可以东找一点西找一点猎奇的信息,放到你的网站上,让大众读着玩(这是你的权利),就像旧时茶馆里说书的、传小道消息的人,目的就是吸引听众兴趣一样。


这没什么不好,也是一种传媒方式。但这种方式绝不能用来做学问。做学问,不是猎奇,也不是快速地搜罗信息。


做学问,是一点一点地积累,在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拨开前面让人看不清楚的杂草,细细地分析;用理性拷问自己,拷问先人;然后,向前小心翼翼地放一块小小的新石头,让后人踩着,不摔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维特根斯坦将能不能把思维说清楚看作是一个道德问题。你很爱说,也总是在说。但是,你很少能把问题说清楚。


在做学问上,“凡你能说的,你说清楚;凡你不能说清楚的,留给沉默。”(维特根斯坦,Tractatus)在一知半解的时候,你胡说,那叫“扩散无知”,是害人、误导,是浪费别人生命。


做学问的人,要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如果你不能,或不想负这个责任,你别走这条路。我不培养产品推销商(不会),也不培养哗众取宠的网络编辑(没能力)。


因为你学识基础很差,你得弥补这个致命缺陷,才能去做学问。学识基础差并不要紧,你从基础开始好好补,是能赶上去的。但是,你却用了一些奇怪的、与学者品格不相容的方法来掩饰你的致命弱点。


第一个例子,你刚来的时候,和我谈话,动不动就扯出一些社会“名人”,这个,那个,你跟他们都认识。你说的这些“名人”,我半个也不认识,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把这些人的名字夹在你和我的谈话中。我也不想认识这些社会“名人”。


如果他们有成就,我为他们高兴,但是,他们与你我都无关。你要做学问,好好跟我学,不必去追啥社会“名人”。


学术不是社交,不是出名,是坐冷板凳。你做学问的目的,必须是对真理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心。名不名与学者无关,得奖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对学者来说,做学问本身,就是乐趣所在。想用社会“名人”来衬托你自己的地位,你要么是骗人,要么是骗自己,都是想掩饰你先天的不足,没有自信心。如果你不想用你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信任,你也不能做学问。


再一个例子,就是你在XXX课上的抄袭问题。



你可以跟我解释,从网上复制了东西,贴下来当作业交给我,不叫“抄袭”,是我“误解”了。


事实上,我也没真报告你抄袭。你也用不着解释来解释去,说你不是存心要抄袭,怪我不理解。我理解或是不理解,其实都不是关键。


关键是:一,我没有报告这事件;二,不管我“误解”不“误解”,事实是你交来的作业,7%以上绝对与网上他人的东西一样,这就叫“抄袭”(按C大校规定义,7%以上雷同就叫“抄袭”)。


这件事,是我坚决反对你想找捷径、借以掩盖你的基础差和没有治学能力的缺陷的开始。我就此警觉并反对你的走捷径,一直和你对抗到上周的最后一次考试。


对你第一次“抄袭”这事本身,我只希望你说一句话:“对不起,我再不这样做了。”


然而,我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报怨:为什么我不理解你的解释——那不是“抄袭”。


我没有报告你抄袭,甚至都没有取消你的奖学金,这是我所能做到的对你的最大保护,是给你改正机会。


但,你要我接受“那不是抄袭”,这是你在指鹿为马,还公然要求你的教授跟着你一起自己骗自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你可以赖掉一个错误,我可以不追究,但你同时也失掉了我对你的信任。如果,你还想做学问,你永远要有能力和勇气认识和承担自己的错误,不然,你不能做学问。


你自己要承担的责任,还包括你的人格分裂。这一点,不能全怪你,人格分裂是畸形教育的结果,这也是我最后要讲的你的社会背景的责任。


你是我见过的最自相矛盾的学生。当我想到你的社会背景,我对你的人格分裂抱有同情。


但是,我还得指出,这是病态。你应该尽快找心理学家帮助,治好这个毛病。


做学问的人,必须里外一致,言行一致。

袁劲梅教授


全文刊于《雨花》2017年第7期


点评

这封致中国研究生的

“开除信”值得一读


作者:王天定

(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新京报



  有些人把到美国大学读书想得很轻松,以为混文凭很简单。其实,美国大学的淘汰率很高,美国的教授也不是那么好“骗”。


  最近,美国克瑞顿大学哲学教授袁劲梅给一位来自中国留学生的“开除信”,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这位学生因为成绩不合格,刚刚被该校劝退,而袁劲梅正是他的导师。


  在信中,袁劲梅解释了为什么董事会会坚持开除这名学生的原因;并表示,发生这种事情不单单是学生的失败,也是老师的失败,老师同样感到难过。袁教授说她曾在北京亲自面试该生,感觉该生十分聪敏,因此决定录取。袁教授在信中痛心地承认这是自己判断失误。


  这真是袁教授判断失误吗?未必。长期在美国生活的袁教授可能不知道,国内有一些专业机构专门指导学生面试时如何给教授留下好印象,还有很多学生研究了面试攻略。也正因此,在面试中胜出,表现得“聪敏”,并不意外。从这个意义上说,袁教授的判断并不错。



  而且,这样的学生大都智力出众,只是在他们的眼中,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像袁教授这位学生,一旦进入理想中的大学,就不好好用功;相反,善于耍小聪明——不读原著靠二手文献拼凑读书报告、用各种改头换面的抄袭技巧对付论文……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毕业了。岂不知,在国外一些高校,教授并不是那么好“骗”的。

克瑞顿大学

  在国外一些高校,读书,不仅要读懂,还要用书的内容参加研讨,这是美国研究生教育通常采取的模式。但在国内,一些教授并不在意研究生平时读了什么书,研究生课程依然照本宣科,研究生培养机构,也缺乏严格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袁劲梅教授在信中直言,这位同学把到美国大学读书想得很轻松。事实上,美国大学淘汰率很高。这些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也在探索人才培养质量,包括清退超期的硕士、博士,可受制于各方面的因素,硕博的淘汰率并不高。

  袁劲梅教授在信中批评这位学生“是畸形教育的结果”,这话说得可能有些刺耳,但也说出了一些实情。我本人就在大学任教,而且辗转不止一所大学。看到这种话,如坐针毡,却也要承认,像袁劲梅教授笔下这位研究生,在我身边并不是孤例。而教育出这样学生的土壤,也在我们周围。

  在一些高校,某些教授喜欢被学生叫作“泰斗”、“男神”,对学生的读书报告、论文七拼八凑,却懒得一看。原因很简单,这些教授在意的,也不是学术,而是教授、博导这类职称、名号及背后的利益。有这样的老师,教出被开除的学生,也不足为奇。

  袁劲梅教授在信中还说,做学问,是一点一点地积累,在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拨开前面让人看不清楚的杂草,细细地分析;用理性拷问自己,拷问先人;然后,向前小心翼翼地放一块小小的新石头,让后人踩着,不摔下来。这段话,不,这封信,值得每一个有志于走学术之路的学子和高校教师认真读一读,反躬自身,看看我们到底哪里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畸形了。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树人

村里那个臭名昭著的清华生

一位独生子女母亲的天问:

我如此深爱我的女儿,她爱我吗?

龚湘伟:留学的孩子你好吗?

陈苑苑:我的儿子, 我的太阳!

冯唐:我彪悍、大器、茂盛的母亲

周舵:关于我母亲的案例研究

熊晓鸽:平凡的母亲,超凡的母爱

珊伊:女儿“富养”在我家

珊伊:美国私立中学让中国父母蒙圈了

杨劲桦:两个女孩的友情

15岁华裔少年身披美国国旗军礼下葬

伊朗8岁女孩被封"全球最美女童" 

杜欣欣:母亲的歌

张小雪:缘梦重温——重访上海锦江饭店

何蓉蓉:母亲,我心中那盏不灭的灯

陈小鹰:我的母亲亦父亲

魏达志:母爱伴我风雨行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李如茹: 怕死的我救下妈妈和我两条命

贾平凹:写给母亲 · 我不是个好儿子

邓晓芒:这就是我的母亲

陈虹:我的母亲一生信奉爱情至上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