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丨王晓明:1974年,有一段平淡的爱情

新三届 2022-03-21

 

老编的话: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本号开辟的“知青”栏目,将重点分享知青朋友的纪实性文图稿件,期待您的支持。本号对知青朋友“不堪回首”或“青春无悔”的争论不持立场,只愿提供一个网络平台,供大家回忆、再现、追思、反省那一段以身相许的苦乐岁月。


 作者简介

王晓明 广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78级毕业生,桂林电视台副台长。

原题

1974年,有一段平淡的爱情

——为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运动50周年而作



作者:王晓明



      1974年的夏天,一个平常的日子,“梁雨凡跟梁生谈恋爱了啵“这个惊人的消息,开始在柴田村的知青耳朵里流传开来。


        那个夏天,我们插队不到一年,跟村民刚刚混熟。有的村民不拿我们当外人,在我们回桂林的时候,会让我们帮带点散装的花桥酱油什么的。和贫下中农的感情,就这样在酱油的勾兑中变得融洽。就在这个时候,“梁雨凡跟梁生谈恋爱了啵“这样的消息,开始搅动了我们的听觉神经。



        梁雨凡是个女知青,是1968年到柴田村插队的。我们下去那会,她已经待了6年时间。梁雨凡父亲是广西师大的历史系教授,在那个年代,大学教授真的没有现在这么威风,是属于“黑九类“而且排名靠后的,梁雨凡也就成为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一待就是6年。


        那个梁雨凡的"绯闻"对象梁生,是村里的复员军人,出身好,模样周正,有几分男子气。复员回村后,在村里当民兵连长,当时属于村里的“四大班子“成员,有一点小权力吧。


        他们到底谁追的谁,现在已无法考证,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到了1974年,梁雨凡觉得返城无望,又到了怀春的年龄,准备找个人把自己嫁了,就在这个档口,梁生出现了。



        故事讲到这里,按照发展的逻辑,本来应该是梁雨凡跟梁生结婚,然后生一堆男娃女娃,最后成了一个村妇,日复一日,过得平淡而乏味。她也许会被树立成“跟贫下中农相结合”的典型,人生在那个历史时期,突然绽放出刹那的光芒,然后就熄灭了。但人生就是有这么多的不确定性,这样的话在梁雨凡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1974年的夏天,随着邓小平“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梁雨凡竟时来运转,因为在农村表现好,得到了一个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到广西民族学院学英语。这对于梁雨凡和梁生来说,是多大的好事啊!可是,当好事降临到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居然开始失眠了。


        跟梁生走得近的男知青(记不得是王勇还是李光宾)透露说,梁生失眠了,一晚一晚地睡不着。就因为他太喜欢梁雨凡了,城里姑娘,端庄大方,知书达理,还不跟他要彩礼。这样的对象,如果不是祖坟冒青烟了,八辈子也找不到。


        我现在推测梁生的想法,他当时一定在想,如果真的让梁雨凡去上大学,她这一走肯定是不会回来了,城乡的鸿沟,家庭的差距,大学生和农民的差别,哪一条都是要命的东西。如此一来,想跟她结婚也就不可能了,所以真心不想让她走。可是真要把她拦下来,耽误了梁雨凡的前途,梁生又觉得,自己的良心会一辈子过不去。


        就那十几天里,一个男人内心的挣扎,天知道他经历了些什么。到了在梁雨凡的推荐表上签完字的时候,梁生整个人已经瘦得脱了形。于是,梁雨凡就这样走了。一年后,我们招工进了工厂。再后来,听说梁雨凡毕业留校当了老师,梁生呢?再也没有人提起。



        1982年夏天,我在广西大学毕业前,突然想起去看看梁雨凡。到她学校那天,恰巧她出差未回,扑了个空,真的好遗憾。问到她的情况,才知道她最后还是跟梁生结了婚,并且把梁生带到了南宁,学校总务处在锅炉房给梁生安排了一个工作。


        再后来,梁雨凡升了副教授,梁生仍然是锅炉工。一个大学老师,一个没有没有文化的农民,在经历过那么多磨难以后,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吗?这话有点俗。


        这样的爱情故事,听起来其实平淡无奇。这么多年之所以一直没有忘记,也许是其中有一些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今天想起来,仍然会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从而让自己感动。



        2018年,当我们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的时候,如果他们健在,算起来也快有70岁了,我衷心的希望他们晚年幸福。


 2018.10



外一篇


会讲故事的老知青刘云涛



作者:王晓明

原题:刘云涛



我写别人的故事,其实有我自己的影子。在那个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早已深陷其中。谨以此文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

——题记



1973年底,我插队在灵川县三街公社龙门大队柴田生产队。1975年秋天,灵川公路段有一个维护公路的施工队到了我们生产队,他们白天在公路上忙碌着,拉来一车车小的鹅卵石,掺上黄泥巴铺在路面上,任由过往的卡车把路面压实。晚上就住在我们生产队的仓库。其中有一个老知青叫刘云涛,好像是下放在五福那边的,和我们村的老知青唐泽兰蛮熟,晚上就过来找我们扯板路,一来二去就跟我们混熟了。


刘云涛和唐泽兰一样,也是1968年下放的,到1975年秋天那会,在农村已经整整待了7年。在那个年代里,家庭出身不好加上没有背景的,也许这就是命吧。刘云涛有一个睿智的大脑门,用相面书里的话,就是“天庭饱满”。跟我们混熟了以后,才知道他的大脑袋真的有料,很会讲故事。那时候业余生活多单调啊?于是,白天出工,晚上吃完饭以后,守着煤油灯听刘云涛讲故事,就成了那一阵子我们最最期待的文化生活。



有一次不记得是什么话题,打开了他的故事篓子,他就开始饶有兴致的给我们讲《基督山伯爵》。从埃德蒙蒙冤入狱,到被囚禁在恶魔岛14年;从认识了死囚老神父,学了一身本事,到“李代桃僵”逃出生天,再到回归都市进入上流社会开始复仇,最后把一个个仇人送上不归路。故事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


刘云涛会讲故事,也会卖关子,有时候讲到精彩处,就停下来不说了,慢悠悠的喝上一口热水,把我们急的啊!都想揍他了。现在想起来,刘云涛的记忆力真的是好,能把这么多东西装到脑子里。就这样,我们用几个晚上的时间,听完了一个完整的《基督山伯爵》。故事里的场景,一直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不久,我们生产队附近这一段公路维护完,刘云涛就随队离开了 。到了1975年年底开始招工,听说刘云涛因为年纪大了,没有好单位愿意招他,只好去了灵川县搬运社,一个大集体企业。再后来,很长时间再没有听到他音讯。



当年底,我和很多同学一起招工进了桂林市阀门一厂。工作3年以后考上大学,开始了另外一段人生。1985年,有一次很偶然的,在十字街附近看到刘云涛,当时感觉他生活不是太如意,头发开始变得稀疏,显得大脑门更宽阔,已经完全没有了在农村那个时候的光彩。再到2014年前后,在桂林电视台新闻节目里看到采访他,已经是身染沉疴的吃低保者,垂垂老矣。


回想1975年那个秋天,刘云涛在灵川县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文学爱好者,有时能在《灵川文艺》发表一点小诗歌。可惜他没有能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也许是被生活压垮了吧。我们这个时代,少了一个才子,只是作为我们记忆中,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刘,偶尔被人想起。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相关阅读

邓晓芒:幸好我们还在,不然就死无对证了

李莹:留守在云南的老知青们

海南兵团知青的苦味岁月

不老的北大荒:精神残疾知青的断裂人生

美国90后女孩:寻访中国知青"赤脚医生"

孙立哲:生命烈焰,在压力中爆发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冯骥才:那些上山下乡的女知青

梅长钊:30年后我回乡下设宴感谢乡亲们

陈凯歌:下乡时我带了十管特大号牙膏

张亦嵘:我被保送上大学

张亦峥:装蛋就是要付出装蛋的代价

沈永兰,她的生命定格在下乡第100天

尚榕: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陈奋:与黑瞎子并不美丽的邂逅

王永毅:蹉跎岁月 

就是这个女人,她改变了1700万知青的命运

蒋国辉:“再教育”派生的故事

胡盛元:偷吃自己种的粮食,受世上严厉的处罚

清秋子:1960年代的青春回忆

范文发:双城记,上海知青的珲春历程

刘晓阳:从巴木之死说到"厉害国"的差距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