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节 | 熊大蘅:老天别下雨了,让我们回家过年吧

■作者:熊大蘅 新三届 2020-09-04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熊大蘅,1949年9月出生。1968年南昌二中高中毕业后下放江西进贤县钟陵公社。1974年推荐上江西抚州师专,1984年任九江国棉三厂子弟学校副校长,1992年后任职中国银行九江市分行、南昌市解放西路支行、江西省分行监察室,现已退休。


原题
回  家




作者:熊大蘅



1968年11月4日,我和二弟作为南昌二中六八届高、初中毕业生,来到江西进贤钟陵公社插队,我们分在相邻的生产队。刚来到农村,我除了真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积极劳动外,余下的时间里就是经常想家,心中最难以割舍的是我的家人。当时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收工后能收到父母亲寄来的家信,那百看不厌的书信里仿佛隐现出父母关切的目光,让人觉得家人就在身边。

1969年2月立春那天,我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在信里说,春节已迫近,一家虽分散四地,但随江西大学迁校外地的大姐、下放农场的大弟都会来他们的下放地靖安团聚,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家过年?看过信心里“咯噔”一下:怎么办?当时上级已有要求,我们必须与当地贫下中农共度下放后第一个春节。我立即给母亲回信,告诉他们今年过年我们不回家,要与当地贫下中农一起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当我贴上邮票,又有“行人临发又开封”踌躇,那种莫名的惆怅难以言表。

除夕头一天,知青户就剩我和初中女生小李二人,生产队长对我说:“小熊,你们两个草皮(进贤人对年轻人的昵称)还不回去过年?” 我说:“公社‘五七’办公室要求我们与贫下中农一起过年呢! ”  队长说:“哪有不回家过年的道理?这里不需要你们跟我们一起过年呀!你们赶紧回去吧!过了年再回来嘛!” “真的吗?” 我一听分外惊喜,高兴得跳起来,太好了! 队长真是善解人意,这下可以名正言顺地回家过年啦!

我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同屋知青小李,她也乐不可支! 我又很快联系到在水东生产队插队的二弟,二弟高兴得直呼:“哦!二姐,我真想回家,这下我们真的可以回家啦!


好事来得太突然,但时间又太仓促,因为明天就是大年三十,我们所在的钟陵公社离县城有六十多里路,现在已是大下午,为赶明天早上从县城开往南昌的火车,我们决定连夜步行去县城!作出这个决定有点莽撞,因为我和十六岁的弟弟、十五岁的女生小李并不清楚这么远的路途我们体力上了能否承受,唯一支撑我们的就是两个字:回家!三个月了,我们第一次离家这么长时间,只恨不能插上翅膀,飞到父母身边!

夜幕降临,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各自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沿着村外的沙子公路出发了!那时公路没有路灯,太晚了,也没有来往的拖拉机,夜空繁星密布、深邃寂寥;公路两边田野空旷静谧,唯独远处村庄若隐若现的灯火昭示着人间生气,这无形中也给我们壮了胆。

寒冬腊月,夜晚气温很低,我们归心似箭,二弟和小李跟着我一路快步前行,不到一个小时,尽管穿着棉袄,我身上竟然出汗了。我想,二弟和小李也一定累了吧,于是我对二弟说:“把你的背包给我吧,二弟回答:“不,我不累!”  “我比你强壮,我都一身汗了,你还不累吗?” 我问,二弟回答:“ 想着回家就不累!”小李在一旁笑着说:“我也是!

黑夜沉沉,我快步走着,不小心踩着一块石头,脚一歪,撇了一下,我 “哎哟” 一声,不好!踝骨扭伤了。二弟赶紧停下脚步问:“姐,怎么了?” 小李也关切地问:“好疼吗?” 我怕影响他俩情绪,连忙说:“有点疼,不要紧。”然后我弯下腰坐在地上,轻轻转动脚踝,感觉好点了。二弟拉我起身,小李扶着我,我说:"不要扶着,这样走不快!” 我生怕成为大家的拖累,忍着脚踝的疼痛,一瘸一拐地同二弟和小李继续赶路。

走了不远,忽然远处出现了三束飘忽的电筒光,接着听到吆喝声:“站住!站住——!”我先是一惊,定神一想,看这趋势,人是冲着我们来的,定是与治保有关。我立即招呼二弟和小李停下脚步,我朝来人喊话:“我们不走,等你们!” 二弟也接着我的话大声说:“我们是好人!” 不一会儿,三个戴着红袖章的青年人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来他们是附近村庄的民兵,半夜出来巡逻的。

他们厉声盘问我们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半夜行路?我从容不迫地一一回答。当他们知道我们是下放学生,连夜赶回家过年后,态度立刻友善起来,一位民兵说:“这里距离县城还有三十多里路,半夜三更,你们要注意安全哦!”我很感激地说:“好喔,我们知道的!” 真多亏他们提醒:六十多里的路程,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了一半了,离家又近了三十里,真好!

真是好事多磨,估摸离进贤县城还有十余里地时,天竟然淅淅沥沥下起了雨,由于没有雨伞,我们不约而同加快了步伐,黑暗中只听见二弟和小李在沙子路上“嚓嚓嚓”的有节奏的脚步声,我懊恼没法合上他们的节奏,只能咬牙一颠一颠地全力跟着。雨不大,但很密,不一会我们从头到脚全湿透了。小李举头向天,声音有点嗲:“老天爷,不要下雨了,让我们回家过年嘛!” 地面也湿漉漉的,老天爷是在阻拦我们的回家路吗?

翻过一个坡路,忽见前面路边出现了一个避雨亭,我们不约而同地向它走去,我一屁股坐在里面的围挡上喘息,拿出毛巾帮二弟擦头上的雨水,小李也掏出毛巾自己擦着。二弟说:“姐,我饿了。”小李也说饿了,我这才发觉自己的肚子也“咕咕”作响很久了!可是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又走得匆忙,没有带水和干粮,只有到县城再说了。三人干坐了一会儿。我看了看天,说:“雨小了,赶紧走吧!我们到县城去买点吃的。

谢天谢地!从钟陵公社到进贤县城六十里多里路程终于快走完了,远远望见县城街上的灯光,顿觉它竟那么温馨,像家的召唤,我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到了街上,偶见一两个行人,我上前问路,终于找到了火车站。我们先在售票口买好去南昌的火车票,又在车站旁的小吃店买了馒头,问店家要了一杯水,一番狼吞虎咽之后,来到候车室,看见候车室墙上的老挂钟显示的时间是三点正。我们是昨晚七点来钟出发的,用八个多小时走完了六十多里路程!这让我们自己都为之惊叹:要知道,我们中两个是十五六岁的毛孩子,唯独一个成人还崴了脚!

我带着二弟和小李轻轻推开候车室办公室大门,里面十分暖和,火炉边两名值班员显然看出了我们是知青,个个都像落汤鸡,连忙让出一长条木椅子,让我们围坐在火炉旁,我们道过谢,忙着烤火,烘衣服、鞋袜,烘头发……此时,我全身汗水和雨水已分不清,浑身还在冒汗发热;二弟和小李毕竟年少,经不住这番折腾,不一会,一个躺在长木椅上,一个靠着木椅背,很快都睡着了。看着他们在炉火的烘烤下浑身升腾起的阵阵水气,看着熟睡的二弟,我想起全家人分别时母亲“照顾好老弟”叮咛,鼻子一酸,眼睛模糊起来,心中涌起一种做姐姐的担当。我用毛巾为他们裹着脚丫,把三个人的包都搂在怀里,为防止他们在炉火边有什么闪失,从小嗜睡的我在那个深夜里靠坐在长椅边上,睁眼到天亮。

终于,我们按时上了火车。车到南昌,小李径自回家,我和二弟还有另一段行程:到长途汽车站乘车到靖安,那是我们父母亲下放的地方。自从去年父母从单位下放到那里,南昌就没有我们的家了,但这又何妨?对我们来说,父母在哪,那里就是我们的家。尽管当时南昌到靖安的公路坑坑洼洼,一路颠簸使二弟晕车得厉害,但我们都相互鼓励,我们坚信只要车轮还在滚动,我们离家就越来越近!

大年三十晚是人们最看重的时刻,我和二弟一路辗转,终于踩着点儿回到了父母身边!忘不了快到家的那刻,我大声叫喊:“爸——,妈——!我们回来啦!”父亲,大弟和三弟闻讯跑出门迎上来,他们喜出望外的神情让我记忆深刻,父亲高兴得有点手足无措:“好,好!回来好!妈妈和姐姐在厨房……”他们手忙脚乱地把我们的背包卸下,十一岁的三弟依偎着我,叫了一声:“二姐!”就要拉着我的手去看他写的字。三弟是随下放的父母在农村小学读书的,他在家里的木板墙上用粉笔写了这么一行字:大姐二姐大哥二哥你们什么时候回家?我心里一热,又问:为什么大姐、大哥名下划了横线?他羞涩地朝我一笑:“回来了的就划一横!”  听完他的话,看着这稚嫩的“板书”,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我牵着三弟的手,快步冲向厨房,大声叫道:“妈——!”就哽咽了,再想着这一路的艰辛,眼泪再也止不住哗哗往下掉,二弟眼里也噙着泪,赶紧拿出毛巾递给我。母亲在厨房高兴地应了一声 “哎!” 便快步从里走出来。她见到了我和二弟,连声音都变了:“崽啊!回来了,快歇歇,快歇歇!”她一会儿拉着二弟的手,一会儿摸着我的肩旁,喜极而泣。姐姐也走出厨房,高兴地招呼我们:“妹妹!小毛!” 她拉着我走进厨房,厨房里面热气腾腾,饭菜飘香,灶台上,桌子上排满了碟子,盆子,菜肴,让人好像又找见了那久违的温暖和幸福,回家的感觉真好啊! 姐姐给我和二弟端来两盆热水,我和二弟洗尽灰尘,换上干净衣服。母亲又忙不迭地煮了两碗红糖葱姜水,让我们乘热喝了。母亲满心欢喜地说:“今晚到齐了,我的好崽女都回家过年了!谢天谢地啊!

一个家,人多可以热闹,但不一定幸福,而家人亲密友爱,哪怕并不富有,哪怕世事艰难,也自有它的幸福的理由,我的家就是这样的家。现在这个偏僻山村的木屋里,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幸福:父亲哼着他高兴时必哼的曲子:“咪多啦来咪多啦索,多来咪啦索(语录歌: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站上厅堂的桌子,用一只100瓦的大灯泡换下了昏暗的小灯泡,顿时满屋生辉,让我们好像回到了全家在南昌时的欢乐时光!他听说我脚踝扭伤,不等开饭,执拗地给我的脚踝贴药膏;大弟拿出公社慰问下放干部的物品给我们展示;三弟也拿出跟山里孩子上山采摘的野果子给我们尝;父亲还指着房梁上挂着的一串串红薯,告诉我们这叫洋红薯,吊干了象水果一样甜,是特地留给我们吃的……

为了给春节假期回家的儿女加强营养,父母亲早早准备,忙碌了一个多月,办好了年货,这些年货有的是买好的,有的是当地农民送的,很多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麂子肉,獐子肉,兔子肉,石缝鱼,香菇,木耳,竹笋,板栗,红薯等特色山货,还有猪肉,牛肉和各式蔬菜等;现在,母亲拿出看家本领,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各式菜肴,满满一大桌,年的气氛充满了我们这个偏僻山乡里的新家!

屋外,除夕的鞭炮此起彼落,我们一家人围坐圆桌边,团圆的幸福和丰盛年夜饭一样令人倍感家的美好。母亲一边给我们夹菜,一边说:“孩子,你们吃苦了,回家好好休养!我们慢慢吃,慢慢聊。” 母亲象陀螺般在厨房和厅堂转来转去,一会儿起身端出卤肉,一会儿又去拿醋、麻油和葱花,生怕有好吃的忘记拿出来;父亲则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大快朵颐,听着我们姐弟绘声绘色地描述各自经历,他不太插话,只是默默倾听,脸上写满了关切和幸福……

回家,真好!

作者近影

(本文选自南昌二中68届高一4班集体回忆录《岁月的河》,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延伸阅读

饶浩明:那年,我们长征在赣湘大地

宗世良:那些年,“南昌鬼子”进村了

邹再新:备考1978没有请过一天假

黄亚琳:大山深处的木子树

知青 | 郑克强:“东北土匪”

李谦:见证贫困

李谦:伐木民工的故事
李谦:1970年,终身难忘的黑暗之夜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过年记忆

周永威:儿时想,天天过年,该多好啊
高晋占:寒假时回家过年的辛酸记忆
女知青春节回家探亲记
孙维真:春节前我被派回南京城里"偷粪"
那些年春节我们一起放过的鞭炮
老照片:100年来的春节变迁
食货志:春节的饮食文化
最后一次见到的胡耀邦
1988年春节团拜会高层聚会一瞥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本号只接受微信公众号首发投稿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