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潮丨百岁老人任均:“运动”的记忆

任均、王克明 新三届 2021-01-05

      

作者简历


王克明,陕北老知青,主要从事陕北方言和民俗文化历史继承性的研究。任均次子。


原题

“运动”的记忆




口述:任均

撰写:王克明


 

 

1949年2月,我和一达带着延风、乔乔两个孩子,和一个保姆,跟很多同志一起,从延安出发,坐在一辆大卡车上颠簸了好几天,又在山西上了一趟闷罐车,于3月间到了北京。那时候,我们年届三十,意气风发,自己觉得,这趟行程,是胜利之旅。因为这是在革命胜利之时,我们重返抗战爆发后离开的故都。我们前面,马上就要出现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了。

1950年代初,我和一达在天津静园院子里假山旁

 
1. 老艺人真诚严肃地说:
“这回共产党可玩儿了命了!”
 
1950年我到天津文艺工会工作不久,就生了小女儿津津,忙着带孩子。那时候,大家在搞抗美援朝的同时,知道农村的土改也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我们在城市里,热情都在抗美援朝上。从那时候开始,改造世界观也搞起来了。一般,除了搞表彰和批评,还搞思想检讨,详说履历,谈认识差距,挖思想根源。我们整天开会,整天批评和自我批评。其实,那是建国后的第一次整风。

抗美援朝、土改、镇反、三反、五反,所有这些,接二连三,是环环相扣,几乎同时的,是一个运动套着又一个运动,不松劲儿、不喘气儿的。“镇反”运动就是镇压反革命的运动。那个运动中,我没有参加过直接的“对敌斗争”,但有比较深的印象。因为天津的镇反运动,是走在全国的前头的。1951年初春,市里开了一个一万多人参加的镇反大会,声势很大。那以后镇压了一些反革命。我们听说那都是罪大恶极的。当时大家觉得,杀了反革命,革命政权就巩固了,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后来知道,那时候错杀了好多人。

当时,市总工会的干部们,有几个住在迪化道一处花园洋房院子里。那院子很大,溥仪被冯玉祥轰出北京故宫后,到天津在那儿住过两年,他管那儿叫“静园”。后来他从这院子出走,去找日本人,当了伪满洲国皇帝。那宅院是早先民国驻日公使建的,所以园中还搞了个日式旁院。跟溥仪离婚的妃子文秀,原来就住那日式小院里。我们有很长时间是住在那日式院里的。那时候,不光是总工会的干部们住那儿,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也在那儿短期住过。他是搞武器制造的,住在静园里还研究。我的大儿子延风见过吴运铎他们往院子的土坑里开枪搞试验,“砰砰”的。现在,迪化道改叫鞍山道,“静园”是天津的旅游景点了。

有时候我在外面参加搞运动的会,半夜散了会,没有公共汽车了,又离静园挺远的,就叫三轮车回家。一次半夜,淅淅沥沥下着雨,街上空无一人。我坐上三轮车,蹬车师傅把防雨蓬撑起,又放下帘子,我就坐在一个黑洞洞的篷子里,淋不着雨了。过一会儿我发现,那师傅专走些我不认识的小道儿,曲里拐弯的。我就掀帘子问他:“您走的这是哪儿呀?”他说:“走小道儿,近。您坐好。”果然,七拐八拐地,他把我送到了家。我半夜叫传达室的人给开了门。那时我年轻,不去想会有什么危险。

紧接着,一个说是跟镇压反革命一样重要的“三反”运动又开始了。那是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搞“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这样的运动中,我们主要是学习。那时候最让人惊讶的事情,就是刘青山、张子善被枪毙。虽然说都是在天津,但他们两个人是天津地委的领导人,我们是归天津市委领导。天津市委是在城里工作,天津地委却是在天津郊区的杨柳青镇。所以我们都没有见过他们俩。只记得,当时惊讶的是,这么老资格的老红军、老革命,干嘛这样爱钱呀?那之前不久,我们还在延安时,一达曾和别的同志一起写过一个剧本《北京四十天》,说的就是李自成进京后,因沉湎于太平享乐而导致失败。不料这种事情在刘青山、张子善他们身上,还真发生了。他们俩被抓起来两个多月,就被枪毙了。当时都觉得,这两个人有革命功劳,但对我党影响太坏,不能不杀,杀了有利于党的利益。大家都说这是毛主席挥泪斩马谡。

“五反”主要是在私营工商业中搞“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那时候我怀上了二儿子明明,他是在“五反”期间出生的。我们虽是文艺工会,工作不在工商界,但也参加对资本家的斗争。当时都说资产阶级正在猖狂进攻,其实想来,当时资本家都很胆怯和紧张。一天,我们部门一个男同志面对面跟一位资本家斗争。因为听说资本家在猖狂进攻,他就严厉地命令这个资本家交待不法行为。说着说着,他“啪”地猛拍一下桌子,没想到,一下儿就把那资本家吓晕过去了,躺倒在地。我们工会的其他部门曾组织批斗盛锡福帽业的老板,被我们的领导黄火青同志批评了一通,就不再批斗了。

那时运动多,老开会。这是1950年代初在天津的一次劳模表彰大会上。左三是任均


在那几年开展所有这些运动的同时,还一直搞着整风整党,不过我都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这些运动和整风搞完后,我们就接到了出国工作的命令,1955年到保加利亚去了。那之后的几年间,我们精神上比较轻松,没有建国初各种运动带给人的那么大的压力了。

在中国驻保加利亚使馆工作期间,我们知道国内又整风了,先是“鸣放”,后来又“反右”了。那时候我们使馆人手少,都忙于工作,也没接到让搞运动的命令,所以就没鸣放,也没反右。回国后,我们知道了越来越多反右的情况,我心里就越来越后怕了。因为,右派一般都是因言获罪。而一达那个人,不管是对上级还是对下级,都直来直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对他说,幸亏咱们在国外工作,要不然,就你这敢说劲儿,闹不好也得成右派。

1958年我和一达结束在驻外使馆的工作。那时候,除了在保加利亚生的小儿子卡林,其他孩子陆续都到上学年龄了。那年回到北京后,我们买了一台苏联纪录牌电视机,从此以后十多年间,我们家里,几乎每天,来看电视的人都挺多的。那些年只能看北京电视台(后来叫“中央电视台”了)的一套电视节目,每天就播几个钟头,也根本没有连续剧。但楼上楼下的大人们、孩子们,都愿意来看,有的孩子几乎天天来。一般每人自带一个小板凳,敲开我家门,鱼贯而入。看完电视,又自带小板凳,鱼贯而出。一直如此。那时,假期上午的少儿节目,更是吸引着我们的和邻居的孩子们。那台电视机成为我的孩子们成长的伴侣。后来“文革”中,有一段时间停播了电视节目,再播出就老是“工农兵文艺”,各种业余宣传队跳来跳去的。那一时期,家里有电视,是很被街道积极分子看不惯的。

孩子们陆续都到上学年龄了


1959年,我被分配到北方昆曲剧院工作。北昆是1957年成立的。建国前,北京的昆曲已经奄奄一息,原有的演出班子散了摊儿,一些艺人改唱京剧,或者回乡谋生去了。建国以后,原来唱昆曲的一些老艺人,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实验歌剧院等单位吸收,在那里教一些传统表演技巧。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到北京来演出南方的昆曲剧目《十五贯》,大获好评。第二年,北京就成立了北昆剧院。这些昆曲老艺人们就都集中到北昆了。当时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就是指《十五贯》这出戏和“北方昆曲”这个剧种。

我到北昆后,赶上两件事,一是党内反右倾,二是剧院内编排《李慧娘》。开始时,已经听说乡下闹饥荒了,但还不知道要反右倾了。一天一达接到通知,让外交干部都去中南海怀仁堂开会。回来他说,他参加的,竟然是批判彭德怀彭老总的大会。他“咂咂咂”地说,彭老总是多大的功臣呀,现在要反他了,太遗憾了!他说会上还有人质问朱德:你反对过毛主席没有?差点儿连朱老总一起批。后来,反右倾才从秘密向社会公开。公开后,1960年,饥荒就蔓延到了城市。我的二儿子明明那时候在北京芳草地小学。虽然那里已经有外国孩子,但那阶段学生开饭老是木桶盛菜粥。一次还集体食物中毒了,明明和几十个孩子一起,都被送到北京朝阳医院去住院抢救。

反右倾时,文艺单位只是学习有关文件和精神,对北昆的艺术工作并没发生影响。没发生影响的表现,就是在反右倾运动期间,北昆搞出了优秀的昆曲剧目《李慧娘》。

《李慧娘》的剧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孟超同志创作的。那时候孟超同志常来北昆,大家都认识,觉得他的才华不一般。1960年北昆开始排练《李慧娘》,1961年8月开始演出。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戏,演的是在南宋奸相贾似道的迫害下,书生裴禹和李慧娘鬼魂之间纯洁的生死恋,和他们对腐败权贵的反抗。演员在舞台上载歌载舞,水袖长舞,尤其是李慧娘死后的鬼戏,非常让人赏心悦目。演出后,8月底,廖沫沙同志写了篇《有鬼无害论》的文章,赞扬《李慧娘》,在《北京晚报》上发表。10月1日,《李慧娘》参加了国庆十二周年天安门彩车游行。12月底,《人民日报》也发表文章,称赞《李慧娘》。第二年,我调到沈阳工作去了。

没想到,到1963年春,突然禁演“鬼戏”,把《李慧娘》作为“鬼戏”的重点,不让演了。不久,又开始批判《李慧娘》。印象中这批判是从上海《文汇报》开始的,说《李慧娘》是“发展了糟粕”。那年底,毛主席说:“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一句话,否定了廖沫沙同志说的“有鬼无害论”,也就确定了廖沫沙后来的命运。

我在沈阳,看着北京和上海发生的这些事,并不明白个中原因,只是心里为《李慧娘》感到有些惋惜——多美的戏啊。当时谁都没想到,北昆的这个昆曲《李慧娘》,成了搞“文化大革命”的最早的突破对象之一。批判《李慧娘》等几个戏,成了“文化大革命”最早的前奏。

 “文革”中,“被死人统治着”的北方昆曲剧院撤销解散。北昆那个《李慧娘》的编剧和导演,都死于“文革”期间。

对各种政治运动带给人的折磨,大家只能暗自摇头叹息,谁都无能为力,都不能表现出不满。在沈阳时,我在文艺单位工作中,接触到一些老艺人。在政治运动里,这些老艺人想自保时,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艺人风格,跟那些运动的气氛不协调。1964年我在沈阳戏校工作的时候,赶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那时候,阶级斗争已经搞得来势汹汹了,一位教戏的老师——是位老艺人——找我谈话,想让领导知道他理解和支持那个运动。他真诚地说:“任均同志,这个运动很有必要。这真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回共产党可玩儿了命了!”我同情老艺人那种朝不保夕、紧张不安的心情,听了他这话,忍了半天,没笑出声来。

1960年代初,我和王一达在沈阳北陵公园

 
2. 江枫把自己吊死在卫生间里的水管子上了
 
两年以后,1966年,“玩儿了命了”的运动,真的来了。

“文革”前,我从沈阳又调回北京,被安排到北京戏曲学校(那时候叫北京戏曲专科学校)工作。到那儿没多久,还没干什么,“文革”就开始了。所以,对北京戏校,我只记得“文革”时候的事儿。

“文革”初期,因为运动迫害,北京戏校死了四个人,按时间顺序,他们是江枫、叶盛章、马连良、王少楼。

马连良当时是北京戏校的校长,“文革”一开始,学生就去他家闹,红卫兵还占领了他的房子,好像是当司令部用。他被折磨得厉害,1966年底犯了心脏病,死了。

叶盛章是个老艺人,在戏校当老师。“文革”开始不久,他就被批斗抄家。1966年8月底的一天听说,学校里正开着批判会,他从学校的一间屋子里跳窗户跑出去,直接跳进龙潭湖自杀了。这是传说。其实,他怎么死的,至今没人知道。

王少楼也是老艺人,是位兢兢业业的好老师,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又是首席老生教师,我跟他有些接触来往。他是个老老实实、和和气气的人,对谁都彬彬有礼、客客气气的。他年轻时也曾是名角,但40年代嗓子就坏了,因此曾经生计困难。建国后进入这所学校工作,待遇很好,他心存感激,于是非常敬业,教戏认真得很。“文革”开始后,大家都投身革命,学校里的课都停了,只有他还坚持给学生上课,认认真真地讲戏。“文革”开始时候,他并没有什么罪名,只是“三名三高”——名人、名专家、名教授,和他们享受到的“高级别、高工资、高待遇”。

那时候说,凡“三名三高”的人,都过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都滑到了“修正主义边缘”,所以也都成为革命对象、“牛鬼蛇神”。开始没设立关押这些牛鬼蛇神的“牛棚”时,他们白天到单位上班,脖子上被挂个大牌子,垂在胸前,挨批斗。牌子上面写着诸如“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之类的身份说明,再写上他们的名字,画个叉,说明此人被打倒了。下班时,他们可以把这牌子摘掉,自己回家。

可王少楼是老实人,红卫兵给他挂的牌子,他不敢摘,就自己一个人,挂着牌子坐公共汽车回家。那时候,我在街上也见过别的挂着牌子自己走路的人,心想,这也是老实人。王少楼当时血压高已经好几年了,高压能到二百多。可他怕误了教学,没跟学校说过,所以从没误过一节课。“文革”起来后,他老挨批斗,精神上非常紧张。1967年初,学生们再到他家一闹,他一下子又血压升高,就死了。当时学校里人都说他是被吓死的。说实在,他纯粹是被“文革”迫害死的。

我们学校最早死于“文革”迫害的,是江枫。江枫是延安来的老干部,那时候担任北京戏校副校长。在延安时,我跟她就认识,只是接触不太多。那时候,我知道她喜欢戏曲,虽然不在延安的文艺单位工作,但她曾业余上台演出。她的丈夫叫吴子牧,也是延安老同志,年轻时在法国里昂大学留学,有学问,曾陪同杨虎城去西班牙,访问二战中保卫马德里的战场和国际纵队。“文革”前,吴子牧是北京市大学工作部部长。“文革”开始的时候,他已经被调到外交部,准备派出国去当大使了。

还有一个月,江枫就该离开北京戏校,出国去当大使夫人了,已经置装做衣服了。但没等上,“文革”就忽然开始了。江枫在我们学校挨斗挨得非常厉害,校长的尊严一点儿都没了,屈辱得很。她丈夫吴子牧比她还惨,被揪到各个大学,轮着批斗,根本不拿他当人对待。对这样一个有很高学问的人,批斗者可以随便打,任意往他身上踩,说是“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真可怜啊!我并不认识吴子牧,但知道了批斗吴子牧的这种情况,心里非常难过,忍不住哭了。现在想起,仍难过得落泪。

吴子牧被人从家里揪走前,嘱咐江枫说,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咱们都要挺住。但是江枫没挺住。我们学校收发室有一位须发花白、人略胖的老头儿告诉我,那天中午,来了一群孩子,附近其他小学的小学生,要批斗江枫。那时候,谁想批斗人,都能找个学校,找一个听说是有问题的老师,拿来就斗,想斗谁斗谁。这位传达室的老头儿看不惯,想护着江枫,就冲孩子们吼:“这儿睡午觉呐!小兔崽子们,要干什么?都滚!出去!”轰孩子们走。因为老头儿算工人阶级,孩子们不能把他怎么样。那时候,真难得能有像这位传达室老头儿这么好的人呀!我曾想,我一定要记住他的名字,以后告诉别人,便努力地记。但时间久了,还是给忘了。他轰孩子们走,但孩子们不理会他,没被他轰走。就这样,骄阳烈日底下,一群小学生、小孩子,命令江枫跪在地上,围起来斗争她,侮辱她。

那天是1966年8月17日。晚上,江枫回到家里,把自己拴在卫生间里的水管子上,上吊自杀了。她应该还不到五十岁。第二天,毛泽东第一次接见了红卫兵。

江枫那个人,个子高高的,皮肤略黑,但挺漂亮的。她和吴子牧是1938年春天一起去延安的。她死后没几年,吴子牧就发现了癌症,1970年也死了,五十多岁。

我们学校还有位来自晋察冀的老革命袁声,当时也是副校长。他很了解政治运动,坚信这一切都会过去。而且他清醒地知道群众暴力的可怕。因此,每当群众斗他审他时,他就什么都承认。说他反对毛主席,他就说:“我反对毛主席,我罪该万死……”说他是走资派,他就说:“我是走资派,走资本主义道路了……”结果,群众没激怒起来,他便没太多挨打。但是,一转身,到了工宣队、军宣队那儿,他就什么罪名都不承认了。他知道工宣队、军宣队是不会打他的。没完没了地批斗袁声、还让他站到桌子上挨斗时,我也曾难过得流泪:那么大年纪的人了,他怎么能经受得住?幸亏他对政治运动的认识比较清醒,得以活下来了。

我记得,“文革”时,彭真和曹禺曾一起被揪到我们学校来挨斗。彭真是主角,曹禺是陪斗。彭真喜欢戏曲,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培养,那时候便说北京戏校是他的黑据点。在批斗台上,彭真两只胳膊被人撅在身后,弯腰站着,地下滴了一片他自己的汗水,但他还强硬。斗争的人问他:“彭真!你说过没有,毛主席也有百年之后?”他大声说:“我说过,谁都有百年之后!”又问:“你是不是说江青同志怎么怎么着?是不是攻击江青同志?”他说:“我说过!我是攻击江青同志!”他态度非常强硬。斗争会上,说起曹禺不去下乡体验生活时,曹禺说是上面没安排。彭真扭头冲曹禺说:“怎么没安排?我叫你去你不去!”那时候,我们学校的人都觉得彭真挺厉害的。

学校有位黄玉华老师,以前也是名角,因此“文革”中受屈辱,大字报把她说得特别坏。她的口语习惯,总是把“我”表达成“咱们”。批斗她时,说五十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来访时送她条围巾。其实围巾没什么,主要是中印打完仗没几年,到“文革”时,尼赫鲁还算是坏人,所以围巾就有问题了。黄玉华说:“他送给咱们,咱们也不能不接受呀。”斗她的人说:“送给你就是送给你,谁送给咱们了!”她说:“咱们不是那样想的……”人家就说:“谁跟你咱们咱们的!说你自己!”

“文革”中有段时间老开“宽严大会”。这种大会的准确全称是什么,我始终不知道。但知道意思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总是在会上当场宣布对谁从宽发落、对谁从严处理。那时候的“宽严大会”,常爱揪“阶级异己分子”。这是没什么标准的,什么出身、经历的人,都可能成为这种分子。只要觉得你跟党不一心,或者说你跟党不一心,你就能成为“阶级异己分子”,被清理出阶级队伍。于是,造反夺权的人,想揪谁就揪谁,很可怕。参加这样的会,常让人有生死置之度外、今天不知道明天的感觉。

一天,学校里开揪斗“反革命”的大会,主持会的造反派喊:“把历史反革命 × × × 押上来!”那“历史反革命”是一位在学校里当戏曲老师的老艺人。我忘记他的名字了。两个学生把他押上台后,主持人喊:“× × ×!你老实交待你的历史问题!”那老艺人弯着腰低着头,诚恳地说:“是。是。”停了停,见他没下文儿,主持人又冲他喊:“说呀!”他不敢抬头,战战兢兢地问:“是,是……您听哪段儿呀?”大家听见这说相声的词儿,都忍不住想笑。我看见那主持会的扭过脸去,也一阵子没说话,估计也是在使劲儿忍住笑。过了会儿才回过头来,但厉害不起来了:“什么哪段儿?让你交待历史问题。”

斗争会,宽严会,批判会,誓师会,各种各样的会,一般都是在练功棚里开。一通知要开大会,就每人都自己搬个小板凳,去参加会,要不然没地方坐。在学校操场也开过,把各种分子们揪出来,跪一院子。我因为到戏校时间短,不言不语,不当领导,没有揪斗的由头,就没被揪出来。曾有人说我社会关系复杂,说我是谁谁派来的特务,贴出大字报,但没人响应,也没揪成。不过在宽严大会上,被揪的可能随时存在,我便总嘱咐同事小朱:“万一我被揪了,你帮我把小板凳收起来。”

小朱叫朱慧媛,当时是我们学校的年轻教师。一般造反派那种人,说话都厉害,小朱不是,她不去跟着造反。她在整个“文革”期间,一直对我很好。她的丈夫是个医生,出身不好。两派斗争期间,他给一个工人阶级患者做手术时,医疗事故,失败了。另一派就抓住不放,说他是“阶级报复”。结果,居然给他判了两年刑,蹲了两年监狱。

那时候小朱想,虽然自己丈夫是个好人,但她是党培养长大的,怎么能跟一个专政对象、判刑坐牢的人在一块儿生活呢?她就想离婚,找我谈这件事。我悄悄劝她说,小朱你要想清楚,你爱人不是坏人的话,你就别走那条道。现在冤案多得很,时间长了,什么都会弄清楚的。一定的,你得想开点儿。小朱又找袁声谈。袁声说他自己当过国民党军医,懂医,让小朱讲医疗事故的过程。听完了,袁声说,你这事,问题不大。“右派”就右派,“反革命”就反革命,平反是早晚的事儿。再说,关起门来,还不是两口子过日子?小朱听我们的话,没离婚,后来很幸福。她丈夫坐牢两年,出来后,平反了,也什么都补发了,连“工业券”都没少给。工业券是那时候政府为了限制老百姓购买轻工业产品,而配发的购物凭证,很珍贵的。

那时候过年放假三天。一次年前,军宣队通知,让我初四一上班,就发言检查,说:“你好好想想你的问题!认真斗私批修!”我知道那不是批斗,但三言两语肯定也过不了关。于是,过年三天没干别的,就写这检查。我让大儿子延风帮我写,帮我琢磨有什么可检查的,尽量往上多写。每天弄到半夜。延风熬不住,一下儿睡着了,我就喊他。那时候,好多人都找人帮助写检查,有找儿子的,有找侄子的。因为年轻人比我们懂得怎么说“文革”。虽然建国以来,一直挖思想根源,一直批评和自我批评,一直写检查,但我还是不知道该检查什么,该斗什么批什么。只好让延风帮着编。

我们学校青年教师马尚瑞也帮我编过检查,我拿着他给写的稿子在会上念,有时一次就能通过。他是学校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和我不在一个办公室,本来并不认识,开大会时遇到,一来二去熟悉起来,成了忘年朋友,处处维护我。听说要开会批判我的历史问题,他就提前来告诉我,让我有个思想准备。我的“历史问题”是在国民革命军130师教唱过抗日歌曲,但这种经历不能理解为参加抗日,而得说是参加了国民党军队。马尚瑞帮我写好检查交代,嘱咐我说,会上别急着说话,先听听别人怎么批判,然后根据情况念检讨,有的地方多说几句,有的就不用说了。别人批得再过分,也千万得听着,别解释。他是个有正义感的年轻人。谁巴结工宣队、军宣队了,他和我们一样,很看不惯。

“文革”中一段时间,曾要求加强敌情观念,打一场冻结坏人储蓄存款的人民战争,不让敌人利用存款破坏革命。这也属于严肃尖锐的阶级斗争。这种动荡环境里,“好人”也不敢去银行储蓄了。马尚瑞住学校集体宿舍,不方便放钱,便每个月领到工资后,都让我帮他收着。他需要用钱了,就去我家里取,自己记个账,很信任我。“文革”那种环境里,和我们这样交往的年轻人不多。那难熬的十年,我们学校给过我最多帮助的人,就是马尚瑞,我永远感激他。

我印象中军宣队的人比较厉害。一次一个军宣队找我谈话,说到什么事儿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儿,就说周总理是怎么怎么说的。他一下儿就跟我拍起桌子来,说:“周恩来算老几!”我很惊讶地看着他,心想:这人是江青的爪牙呀!
 
3. 我相信最后。只要活到最后,就一定能搞清楚
 
“文革”时候,我已经调回北京,和孩子们在一起了。但我丈夫王一达还在沈阳,自己一个人。那十年,他一个人在东北,一个人走过“文革”。

北京刚开始搞“文革”时,一达趁他回北京的机会,在一天晚上召开了一个很严肃的家庭会议,孩子们都参加。他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要回东北去接受考验,改造思想,孩子们要有精神准备,要相信党相信毛主席,也要相信爸爸妈妈。二女儿津津当时在北京101中学,一达还在1966年6月给她写过信,嘱咐她在锻炼中成长,并要相信父母,说自己是相信党、相信群众的。

一达从北京回到沈阳后,就被“揪”了,就成为“牛鬼蛇神”,整天被关押、被批斗了。关起来时,牛鬼蛇神们必须学唱《牛鬼蛇神歌》。那是“文革”开始不久,红卫兵专为牛鬼蛇神创作的歌曲,流行全国,歌唱者必须是牛鬼蛇神自己:“我是牛鬼蛇神,我是牛鬼蛇神,我有罪,我有罪……”当时,一达的老友刘炽也关在那儿。红卫兵知道刘炽是搞音乐的,是作曲家,就让他教牛鬼蛇神们唱这个歌。都会唱了,就让他天天指挥着牛鬼蛇神唱。一达会唱这个歌,就是那时候跟刘炽学的。搞音乐的人被迫干这事儿,不止是刘炽一个。我的二儿子明明那时候在北京三中,他们学校的牛鬼蛇神老师被关在间小平房里。红卫兵把他们的音乐老师张士光(张志新烈士的哥哥)也关进去,让他教其他老师唱《牛鬼蛇神歌》,学生们挤在窗外看。真是拿人不当人啊。

跟一达一起被批斗的人,有的被打得死去活来的。但是一达只挨过一个耳光,没挨过其他的打。那时候,牛鬼蛇神、走资派等等被打倒时,名字往往被倒着写,再画上叉。一天,一达在大标语上看到,造反派想把他的名字倒着写,但“王一达”三个字,只有一个“达”字可以倒着写,“王”和“一”,倒着写跟正着写是一样的,造反派没办法。一达一看,觉得特可笑,就乐了。旁边造反派看到他居然敢笑,用手指头指着他,说他“猖狂”。后来他回北京跟我和孩子们说这事,特得意,说他这名字真好。他说,他要是叫“王一中”就更好了,就一个字都倒不过去了,看他们怎么办。

我和一达都曾经工作过的辽宁省青年实验戏曲剧院,有个副院长叫徐菊华,是位艺人出身的干部,懂艺术,人品好,我们曾是邻居,来往很多。“文革”刚开始没多少天,他好像因为“历史问题”被人点名批斗。不知为什么,他感觉这场运动很不一般,自己很难过关,在劫难逃,就匆匆忙忙地上吊自杀了。一达听说了他的死,非常难过。徐菊华同志有七个孩子,其中小五徐少华后来参军了。虽然他父亲是自杀的——那时候都叫“畏罪自杀、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但少华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终于凭着会演戏参了军,去西藏当文艺兵,属于政治可靠的了,很不容易。不料,在部队里,一天,发现一条“反动标语”,有人一口咬定就是他写的。他就被抓起来,当作现行反革命给关起来了,还被逼着交待罪行。他的精神因此受到极大刺激。一年多后,真的写那“反动标语”的人被查出来了,才把少华放出来。但是他已经疯了。很好的一个孩子,就此毁了。我的小儿子卡林上小学时常跟着少华玩耍。刚上演过电影《飞刀华》后,男孩子们到处飞刀,上学路上不太平。少华比卡林大几岁,同校念书。他很勇敢,常护着卡林。

“文革”开始时候,到处都有人自杀。我对一达说,咱们谁也不能死。死了,问题就搞不清了。怎么整你,你也不能死。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折磨,也不能死。我说:“我相信最后。只要活到最后,就一定能搞清楚。”我对孩子们也说,好多自杀的人,都是夫妻互相埋怨了,孩子抱怨造反了,他们便失掉了最后的信心,就容易想不开了。所以,越是在这样的时候,全家人就越要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因此,十年“文革”,一达没有从家庭这边受到过压力,所以他能心静如水,好像并不太把“文革”当回事儿似的。

造反派们忙着争权的时候,一达得以回北京来歇着。不久,他接到通知,让回沈阳去接受专政。那时候,北京虎坊桥那里烟草局楼下,有个湖北餐厅,离我家近。我们记得那里的油焖大虾做得好。一达就说,咱们去吃油焖大虾。我知道,他是想,此一回去,凶吉未卜,今天不知道明天,吃油焖大虾,是图个高兴。我想,人只要高兴,就肯定能活着,就在他回沈阳之前,带着孩子陪他吃了好几次。一达吃得高兴时说,吃得好好的,回去迎接专政。那时候,在湖北餐厅,我觉得是在为一达壮行。

他回沈阳后不久,被关进了“牛棚”,劳动改造。所谓那时候的牛棚,并不是指养牛的牛圈,而是指关押着批斗对象“牛鬼蛇神”的地方。一达进牛棚一看,刘炽又在这儿,还有洛汀等延安时候的老朋友,连说“难得难得”。

关牛棚的人,每天出去劳动时,都要路过一个毛主席雕像。造反派不允许他们仰视毛主席像,命令他们全都弯下腰,每个人都伸手拽着前面那个人的衣服腰部,排成一串走过去。我想,除了出这些人的洋相,侮辱他们,这有什么用呢?一次牛鬼蛇神劳动中,一达看见土里有彩色的碎玻璃,挺好看的,就想起两个小儿子在北京家里养着一缸鱼,这彩色的碎玻璃片,若放那鱼缸里,一定好看。他就捡了几片,放在衣兜里,心想什么时候回北京,带给孩子。不料,被造反派发现,说他藏玻璃片,是要搞阶级报复,便对他严加审问,令他坦白交待。他反复解释是想带给孩子放在鱼缸里。造反派搞不懂,一个被关在牛棚里的人,怎么可能还有这心思,不相信他说的。过后,跟他一起被关在牛棚里的人也问他:“咱们都这样了,你怎么还有闲心惦记鱼缸?”

从牛棚出来后,一达很多年“靠边站”,工资也被扣发,每月就给二十元钱。但是我的工资没扣。孩子们已经上班的上班,下乡的下乡,只有一个小儿子在家,经济负担倒不觉得太重。有段时间,一达回北京来,天天在家烹饪,兴致浓厚。他自己高兴地用醋洗猪肠子,用温油发猪蹄筋,还跟全聚德烤鸭店的蔡启厚同志学做香酥鸭……做出来的菜,水平很高,好吃得很。一次,辽宁有个同志托一达在北京帮着买条裤子,一达给他买好后寄了回去。那人写来封信,表示感谢,信里说:“这不是一条裤子的问题,这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感情问题。”孩子们看到了,就笑着背诵这句话。

可是一达在北京不能待时间长了。因为居委会老来查户口,看谁家有外来人口,就轰人离开北京:“不是北京户口的赶快走,是哪儿来的回哪儿去!”一点儿人情味都没有。有一年冬天,去陕北插队的二儿子回北京探亲,居委会组织探亲的知青出劳力挖地沟,挖完了又要求他们在过年前必须离京。他就跑回陕北闹秧歌去了。

我最忘不了的是,一年大年三十那天,一达被轰走了。居委会发现他回来了,说他是外地人,必须立刻离开北京,不走不行。一个劲儿地轰。“可这是过年呀”,我说。“过年也不行!必须走!”于是,我只能自己带着孩子,在大年三十这天,看着一达在寒风中孤零零地离去。

那次一达回到沈阳,下火车已是晚上。可是两派也不过年,还在武斗,枪林弹雨的。一达回不了自己那儿,孤身一人,无家可归,便就近躲到一直对他很好的同事陈大煊家。陈大煊那天不在家,而他家就一间屋子。他老婆就给一达在楼道里支了块床板,让一达在楼道睡了一晚上,过了那个年。

“文革”中有段时间,一达曾被使用,让他移植样板戏,在沈阳搞评剧《红灯记》。所谓“移植”,就是原样儿照搬,搬进别的唱腔,不能走样儿,否则就不成为“样板”了。但一达觉得,照搬不叫搞艺术,而且《红灯记》也有待提高,便自己发挥,艺术加工。结果,弄得造反派说他竟敢篡改革命样板戏。

文革中王一达孤身一人在东北农村插队


一达挨整时,世态炎凉,几乎没有人敢跟他来往。但是“大象”一如既往,尽力照顾他。“大象”叫张维相,是“文革”前一达在沈阳工作时的司机,是个很讲忠义的东北汉子。“文革”中,一达一个人落难在东北,也不是单位领导了,举目无亲。但“大象”觉得他是好人,就在生活中常常给他帮助。

单位里还有位厨师对一达特别好。那厨师我也认识。但我认识他时,“文革”还没开始,我们还算是单位领导,他是食堂厨师,所以没什么来往,也没见他主动想接近我们。但是“文革”中,一达落难了,他却主动接近一达。在大家都不敢理睬一达、不敢跟他来往、生怕牵扯上问题的时候,那厨师却对他特别好。平时,别人见到一达,多是以对待牛鬼蛇神的态度对待他,呵斥、严厉、冷漠,但那厨师总是以友好和尊敬的态度对他。一达到食堂打饭,他总是在勺子上给以照顾。每逢年过节,他都悄悄叫一达去他家里吃饭。一达对此,一生感动。

我曾用心去记那位厨师的名字,但给忘了。我最不应该忘掉名字的两个人,一个是这位厨师,一个是北京戏校传达室那位想保江枫的老头儿。我曾经告诉自己,一定要记住他们俩的名字,但还是给忘了,没办法让世人知道这两个好人是谁了。
 
4. 想不明白为什么“八亿人口,不斗行吗?”
 
1969年,有一天,我们学校召开大会,军宣队的人在台上讲,苏修已经在中苏、中蒙边界陈兵百万,大炮架在那里对着我们,随时可能对我们发动突然袭击,战争一触即发,我们要准备打仗,要疏散下去。

于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就到了北京昌平县长陵公社,住进了山沟里的一处建筑。那里好像是一个被废弃了的学校,空气好,没有人烟。我们自带铺盖卷,到那里去住了一个月,光开会学习,没劳动,什么也没干。好像是因为说那里在苏修进攻的路线上,住了不久,就离开了。那时我二儿子在陕北,当地也说他们那里在苏修进攻路线上,让他们学俄语“缴枪不杀”。他们问万一被俘了说什么,人家不教。当时我已经算是岁数大的了,但学校安排走哪儿,我都跟着。我家里就一个小儿子卡林在家,上小学,临时找了位老保姆管他。

后来,茶淀农场成了我们固定的“五七干校”了。所谓“五七干校”,是“文革”期间把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学校教师等下放农村劳动的场所。大卡车装着我们一学校的老师,把我们送到了天津那边儿的茶淀。那阶段,北京有三个学校在那里办干校。三个学校是: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商专、北京戏校。

茶淀那里是个劳改农场。当时,劳改犯都给迁移搬走了,我们就进去了。我们住在犯人们住过的房子里,一排一排的砖房,房子里搭着木板床。那里蚊子多得简直能吃人。我们每个人都带了蚊帐,钻在蚊帐里睡觉。

在茶淀,我们上午劳动,下午学习。有几个改造好的犯人留场人员,在那里教我们种菜种树干农活儿。劳动时,老得蹲在地上拔草。我蹲不住,就总是跪着,跪在地上拔草。有个同志好热闹,学这人学那人,也学我跪在地上间苗拔草的样子,大家都笑。年轻博学的孔谨老师见我年岁大,有时给我送来个小板凳,让我坐着拔草,我很感激他。我们掏大粪时,经常一不小心就溅一身粪,屎尿都有,但谁都不能嫌脏。因为那时候总说,身上脏了,思想就干净了。

我们住地附近有一个大石头堆,里面生活着一百多条蛇。大家觉得总与蛇为邻,不够安全,就放火烧那石头堆。我看见有的同志是南方人,他们弄回来一条一条的蛇,挂起来,准备吃。还有的同志会捞鱼,就总在当地水塘里捞鱼,回来侉炖,没什么调料,但是鱼鲜美,挺好吃的。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苦中作乐。

一年后,我们干校转到北京大兴县的天堂河农场。在那儿,我们住在老乡家的空房子里。那里的劳动是种水稻,从育秧开始到脱粒,全过程。育秧时要挑沙土,很沉,女同志两人一筐。到插秧时,我还买了双高筒胶靴。我们插秧插不齐,就拿线绳拉线,按着线一排一排地插,结果插出来整整齐齐的。三伏天,我们得蹲在稻田里拔草,那是最苦的活儿,因为太阳在头顶上暴晒,空气闷热,稻田里却密不透风。等到秋天打稻子时,天气就凉爽了。

在干校时期,搞“阶级斗争”是以政治学习为主,不怎么批判身边认识的人了,只批判刘少奇、孔子、林彪等不认识的人。政治学习是建国以后所有的运动中都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没有过很大变化,一般都是一组一组的分开,有人念文件,或讲“精神”,或读毛主席语录,然后大家发言。这种发言,目的是向党交心,自我批判。其实,一般来说,有人看管着时,是瞎说;没人看管着时,是瞎聊。

但是在茶淀农场时,有一段时间,批斗过一个我们认识的年轻的现行反革命分子。这个反革命,是我们学校第一任校长、以前的花脸名师郝寿臣的长孙郝天恩。“文革”中,郝天恩家里祖坟被人扒了批斗。他因此一生气,撕了毛主席像。不料被人看见揭发了。撕主席像?这还了得,他就成了现行反革命。郝天恩是从海军复员回来的,在我们学校当会计,管给我们发工资。他很老实,不爱说话,说出话来都是本本分分的。可是为这件事,他一个年轻人,在茶淀被批斗得非常厉害。其实,现在想想,如果人家宗教里的人撕了神像,也不至于这样批斗,除非中了邪。

我在干校时,家里只有小儿子卡林,我不得不请保姆来照管孩子。我们家的老保姆黄瑞萱被当作地主婆,给轰回湖南老家去了,我们就隔三岔五地在北京找保姆。当时我的大女儿乔乔被分配到维尼纶厂当工人,在北京顺义县牛栏山。她每两个星期从顺义坐火车回来一次,看望一下卡林,料理一下家里的事情。有一段时间,家里请来一位缠足的小脚老太太,体胖脚小,走路不稳,一摇一摆的,很慢,不安全的样子。地上有只虫子爬,她一脚一脚地踏,却因为脚太小,很难把虫子踩住。孩子们笑称她“摇摆大娘”。一天摇摆大娘打开裹脚布,卡林看见了她畸形的小脚,连声叹息。她指着自己的小脚感叹说:“都是因为刘少奇呀!”她爱唱歌,却老自己改调。街道要求居民去合唱革命歌曲,一会儿却把摇摆大娘轰回来了,说她嗓门大,一唱就把别人都带跑了。

那时候,孙维世的女儿小兰正在落难中。母亲已死,父亲被关,她到北京来找我。她到我家时,我在干校,卡林也上学去了,只有摇摆大娘在家。摇摆大娘特别认真负责,不认识的人,绝对不让进家。小兰来敲门,摇摆大娘开条门缝,问:“你找谁?”小兰说:“我找我六姨婆。”因为我是小兰的妈妈的六姨,所以小兰叫我“六姨婆”。摇摆大娘不知“六姨婆”,定睛看了看她,说:“谁是你六姨婆!”“嘭”地把门关上了。小兰叫不开门,就出去转了一圈儿,想,换个说法儿,看行不行。她就又敲开门,提我小女儿的名字:“我是这家人的亲戚,我认识津津。”摇摆大娘说:“有乔乔,没津津!”“嘭”地又关上了。那些年津津在东北兵团,明明在陕北插队,摇摆大娘没见过他们,也搞不清我到底有几个孩子。小兰想了半天,让邻居对摇摆大娘解释明白,才进了我家。

我下乡的时候,一达在东北也下乡了。他们那些牛鬼蛇神,也下干校,都住进了农村生产队。一开始还有造反派管着他们,还老说他和刘炽最顽固,但农民不歧视他们。后来干校变成插队,他们的生活就有了自由。以后,津津也离开兵团,改到一达他们干校附近的村庄插队了。

有一天,一达骑辆自行车,后架上带着津津,去刘炽家串门。刘炽全家大小、老婆孩子一起,在另一个村子落户,住在村里一处土砖房里。他家房外,有一棵很高很大的树,绿叶茂盛,树下阴凉。他们把自家钢琴放在树下,等一达带着津津到了,刘炽的女儿就给他们弹钢琴,一曲又一曲,动人心弦。刘炽一家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把钢琴一直随身带着,家迁到哪儿,钢琴就带到哪儿。那里天高皇帝远,造反派顾不上管,热爱音乐的刘炽全家,得以在绿荫下尽情享受,让音乐在蓝天白云下、乡间旷野中,自由飞翔。

“文革”中,很长时间,一达的家信都有人检查。所以,他写的信,不敢说自己的话,总是抄报纸上社论里的话,反正让家人知道他还平安就行了。想说的话,都是见面再聊。一次,刘炽跟一达议论江青如何坏,过后被人揭发了。那时一达正在北京。刘炽赶紧打长途电话来,让一达说不知道,免得被卷进去。不过那时候,到处的人都在议论江青他们几个人祸国,反抗已如岩浆涌动,快爆发了。所以也没人来查。之后不久,“四人帮”就垮台了。

1970年代,在北京火车站送回京探亲的津津回东北兵团。左起:王延风、王乔乔、王克林、孙冰、王功、任均、宗璞、王津津


文革后期那阵儿,革命比较松动了,一达在北京住的时间也多了,跟我们延安时候的老朋友苗培时来往很多。苗培时见多识广,到我家来爱谈他准备写的小说故事,也聊政局、历史、保健什么的,一讲几个钟头。每次离开我家,从站起来到往门口迈步,得再讲半小时,到了门口又讲半小时,说不完。他介绍我们认识了刘向勃同志,给了我们很多帮助,还认识了北京烤鸭店的蔡启厚同志等。不少老友新交常来我家聊天儿,谈的最多的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江青等人的不满。

那时候全社会都这样儿,都预感快要变了。我大女儿乔乔的公婆赵犁、武庆辰同志也常来相聚,我们谈得来。后来他们热情地关心我的其他儿女,给了很重要的具体帮助,联系了工作,调换了住房等。经常来我家找一达聊天儿的,还有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吴晓玲先生。吴晓玲家和我家相距几里地,他一般不坐车,常常趿拉双圆口鞋,穿件圆领衫,摇把圆蒲扇,一身大汗地就溜达来了。他很厌恶江青他们,坐下就天南地北地聊,特别热闹。

有很长一段时间,吴晓玲给他的女儿、侯宝林的女儿和我的女儿津津,开了一个古典文学讲座班,做出计划每周讲。这几个女孩子都被文革耽误了上学,那时候特别想读书。津津从农村回来后,在中国书店古籍部工作,听吴晓玲的课,更是有益。后来明明从陕北回到北京,也想去听吴晓玲讲课,但几个女孩子笑说那是女生班,不让男生参加,他只好自己读书。他插队时候,宗璞曾指导他读外国文学,蔡仲德曾指导他读古典文学。过些年后,我和一达去加拿大时,吴晓玲专门让他女儿在多伦多家里接待我们,每天开车带我们游览,还去了尼亚加拉大瀑布。

1966年“文革”开始不久,明明14岁就跟同学跑出去大串联了。那时串联学生坐火车不花钱,但人太多,他们就设法爬到行李架上面去躺着,或者钻到座椅底下去睡觉。在上海时,他们住在上海机械学院。那时候全国武斗还没开始,但他住在学校里一个楼上时,已经扒在窗台上看校园里两派大学生武斗了。一派大学生使用些自制的冷兵器,组织起来攻打一座楼房。那楼房里有另一派大学生,像古代士兵一样地守卫“城池”。

津津那时在北京101中,参加了她哥哥延风单位的人组织的“长征”。那一阵子许多年轻人学着打起绑腿,步行去远方,叫做“长征”,目的地都是革命史上有名的地方,如延安、井冈山之类。延风他们想长征得近点儿,就选中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地方。他们那支队伍,连津津在内,一共五个人,打着一面写有“长征队”的小红旗,从北京一路排着队,步行去河北易县狼牙山。那时候,北京的大街上,到处都是打着小红旗的“长征队”,走来走去的。他们去狼牙山的一路,也到处都是。延风单位里的对立派说他们去狼牙山是逃避革命运动,称他们为“逃难队”。后来卡林和小朋友去延风单位打乒乓球,还看见墙上那时候画的漫画,画五个小丑打一面小旗,旗上写“逃难队”。

1967年春天,学校高中同学鲍国路(后来叫柯云路)给津津和一个同学火车票,随一些大学生去江西串联,说是支持左派群众组织。到了那儿一看,谁都说自己是左派,军队也卷在派性里面,还给了她们枪。她们101中的一个学生在那儿为保卫毛主席而战,死了;对方也是为保卫毛主席而战,把他打死了。津津她们跟着大学生们,总是站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一边,支持一派。但另一派也总是站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一边,跟他们对立。于是都誓死保卫毛主席,大打出手。其实,不管是哪一方的造反派,自1967年1月夺权风暴以后,最高目标都不过是在“文革”中跳出来夺权。那时候,已经没有“走资派”性质的政权了。那会儿所谓的造反呀、保守呀,全是造反派性质的。那些打打杀杀,疯狂屠戮,都是他们为了保卫或建立自己那一派的“新生革命政权”。

 “文革”头几年,每发表毛主席的指示,都要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庆祝毛主席说话。因为毛主席说的话是“最高指示”,而他新说出来的话,又是“最新指示”。“最高”和“最新”在一起时,意义非凡,就上街庆祝。比如“要斗私批修”、“呼出二氧化碳”、“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等等,都要上街,叮哩咣啷,呼喊口号。“文革”后期毛主席的一条最高指示,我记得最清楚。那是一句“八亿人口,不斗行吗?”那会儿,听到这个最高指示,我想,搞阶级斗争,是因为人口多了?对这句话想不明白。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想明白。


试印装的《我这一百年》封面
 
王克明写字楼

任均口述:我与外甥女孙维世

石畅:屈死于延安“抢救运动”的文艺青年

王克明:母亲90岁的口述回忆,

100岁拟再版了

王克明话史铁生:可你,是不死的

王克明:对面山


摘选自任均口述回忆录《我这一百年》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延安纪事
黄道炫:"二八五团"与老干部的婚恋
杜风英:毛泽东在延安时的小舞伴
孔丹:回忆邓小平往事
柳生:父亲延安求学记
孙冰:我的奶奶,
延安的"妈妈同志"任锐
杨海滨:延安归来的版画家项荒途,
死于日本人屠刀下
田力:从延安到东北,
父亲起伏跌宕的人生轨迹
张郎郎:走进京城的浪漫延安娃
于蓝:从延安出发的银幕征程
揭秘红色延安十大美女的人生结局
高华,历史守夜人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