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五届 | 敖艾莉:一个女生的徒步“大串联”

敖艾莉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大学时的作者


敖艾莉,1946年出生,四川荣昌人。197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先后在贵州印江县粮油加工厂、印江县中学、贵阳地质一中、重庆蜀都中学工作,中学高级教师。


原题

长 征 行




作者:敖艾莉


徒步长征中的作者

 
有人说:“人的一生只有百分之五是精彩的,也只有百分之五是痛苦的,另外百分之九十是平淡的。”追溯往事,五十多年前的徒步“长征”行,追寻红军的足迹,在坎坷的道路中磨练人生,在那个动荡时代的那段奇特的经历,应该属于那百分之五的人生精彩部分,值得回忆并记录下来。
 
1966年运动初期,8月25日大连海运学院的十五名学生举着“大连——北京长征红卫队”的红旗,徒步到北京串联,历经近一个月的艰辛,行程二千余里,终于到达了北京,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接着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社论,赞扬“大串联是群众的伟大创造”。“不坐火车、汽车,徒步行军进行大串联,这又是一个有意义的创举”。“希望各地的革命学生,在自愿和可能的条件下,也这样做”。

在这一号召的鼓动下,一支支命名为“长征队”的红卫兵串联队伍在中国大地上应运而生。我也积极地参加了班上的《红岩》长征队,我们一共七人,四个男生(梁应源、夏文富、龙华民、朱林旺),三个女生(吴银珍、张明莲和我)。大家推选根正苗红的梁应源担任队长。我们决心要学习、继承和发扬红军的光荣革命传统,行万里路,在工农群众中,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去经风雨,见世面!

经多次讨论,我们决定目的地为革命摇篮井岗山。为此,我们作了认真准备:收集了毛主席语录40本,语录卡片200张,关于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十六条》手册50本,革命歌曲集300份。(后来在路途中根据宣传工作的需要又补充语录卡片1300张,歌曲集700本,社论《再论抓革命,促生产》400份。)我们制作了一面队旗,每个同学准备了背包、红袖套、黄色军用包、斗笠等简单的行李,家住成都的龙华民同学还带了一只小闹钟。

1966年11月4日,我们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长征路线图

一、征途的第一天


早上6点50分我们全队同学在理科大楼毛主席塑像前集中,队长高举着一面写有“四川大学红岩远征队”的大旗,同学们整装待发,齐声背诵毛主席的诗词《七律长征》后,从学校出发。这时学校的运动正在深入,造反派同学正在抢广播室、资料室、电话总机。我们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斗、批、改”的战场,也暂时摆脱了令人越来越搞不懂的校内两派的斗争。

上午我们基本以每小时10里的速度前进。大家劲头十足,步履轻松。沿途也遇到和我们一样举着红旗,揹着背包的来自全国各地的长征小分队。见面时大家互致问候,互相鼓励,并询问长征的目的地。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还唱唱革命歌曲。中午11点15分到达成都市郊的龙泉驿,行程40里。

下午进入丘陵地带,我们走了一段山路,走起来就比上午累些了,胖子吴银珍同学的脚已磨起了泡,有点走不动了,但仍很乐观。想到这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艰难的路程还在后头,所以咬牙坚持,没有掉队。下午4点多钟已走了72里路,我们准备找个地方住下来,同时搞点宣传工作。

看到路边有工人宿舍,且挂有“成都养路段鸦雀口道班”的牌子,我们上前联系。十几位工人师傅们正在一间大寝室里政治学习,他们热情接待了我们,把凳子让我们坐,他们则坐到床上,并要我们教唱革命歌曲。我们几个都没有文艺细胞,从未教过唱歌。但是想到要宣传毛泽东思想,龙华民同学就拿出笛子来伴奏,我们几个女生就硬着头皮大胆地教唱了两首歌曲:《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和《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工人师傅们情绪高涨,兴高采烈,歌声嘹亮,显示出工人阶级有力量。队长梁应源又给他们念了《抓革命,促生产》的社论。我们看工人们住得很挤,决定继续向前走去找住处。工人师傅们把我们送出很远,并唱才学会的歌《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欢送我们。

沿途我们张贴了一些标语。下午5点半,到达红旗公社红星大队,并住了下来。晚上8点钟,我们参加了社员大会,大家一起唱歌,学习毛主席语录,我们送给社员们主席语录,语录卡片,主席画像,十六条手册,歌本。“贫协(“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委员介绍了本队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的情况。我们则介绍了当前全国的形势及我们步行长征的目的和意义。会议开得热烈、融洽。

这一天虽然有点累,但宣传了毛泽东思想,既接触了工人,又接触了贫下中农,感到迈出了与工农相接合的第一步。因而感到很充实,也很新鲜。以前在学校,由于不是红五类出生,也不敢奢望加入红卫兵。现在一出校门,工人、农民都一视同仁地称我们为红卫兵,感到又获得了自遵和自信。象冲出禁锢的小鸟,有一种放飞的感觉。

全天行程74里。

深山学毛著

二、虔诚的信仰


在长征途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那个时代毛泽东思想在全国的大传播和大普及,人民群众对毛泽东思想的崇拜达到了宗教般的虔诚和神圣。

11月5 日,我们在四川简阳平泉公社,遇到几个小朋友,见我们没有带毛主席语录板,就拦住道路,不让我们过。后来我们给他们讲,我们有语录本,以后一定带语录板。并且一人背诵了一段语录后才让我们过去。以后我们还多次遇到农民要我们每人背诵一段主席语录才许通过的情况。背诵完了,他们就说:“背得好,祝你们一路平安。”那个时代,即使不识字的农民,甚至盲人,都会背诵若干条主席语录。

11月7日在乐至县香泉公社,我们遇见一个老农,我们送给他一本毛主席语录。他得到这一“革命的圣经”——红宝书,激动得双手都发抖了,连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你们是毛主席教育的好红卫兵。”

11月12日在潼南县一个偏僻的山区,社员们和我们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婆说:“毛主席就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他比太阳还要红亮,太阳象我们这样的山沟还照不到,可是毛主席的思想阳光照亮了山沟的每一个地方。”

以后随着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到全国人民跳“忠”字舞,家家门上贴“忠”字,到商店买东西要先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的极端情况。历史已经证明,那场运动中狂热的个人崇拜和极“左”思潮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但在当时,大家决不是演戏,绝大多数人(包括我们自己)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都是真诚的,相信学了毛主席的著作可以改造世界观,可以防修反修,可以使中国富强。这正从一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在大岩石上写标语

三、回到重庆


11月13日下午我们到达铜梁县,在县委接待站受到热情的接待。他们从各方面关心我们,给于我们很大方便。我们参观了邱少云烈士纪念舘受到很大教育,在留言簿上留下了革命的豪言壮语:“继承革命烈士遗志,做毛泽东思想的忠实执行者、捍卫者和宣传者,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把世界革命进行到底!”

14日离开铜梁,临走时我们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县委机关的同志们,和他们告别,他们一直把我们送到大路上。途中追上了我校老师组织的一支也打着“红岩长征队”旗号的远征队,大家一阵欢呼,好象见了亲兄弟。下午6点45分到达壁山县,住县委接待站。在接待站吃饭可以不交钱,虽只有素菜或咸菜,但饭可以吃饱。

这天行程80里。

15日从壁山出发,翻越两座大山,进入巴县青木关。下午到达歌乐山,看到滿山的苍松翠柏,猎猎松涛,清风佛面,又回到重庆了,感到空气都格外清新。下山时经过“白公舘”、“渣滓洞”、“烈士墓”,多数同学都是第一次到重庆,非常兴奋,终于看到了小说《红岩》中的“白公舘”、“渣滓洞”,又受到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当得知江姐的儿子彭云是我的中学同学时,更是惊奇,还怪我为什么不早说,好象能和彭云的同学一起参观“中美合作所”都是一件很荣幸的事。

当晚住沙坪坝光明中学的教室,由课桌拼成床,舖上草垫,盖的被子是我们自己带的。

在重庆休整了5天。

我利用这休整的时间回到学田湾人民路的家中。虽然离开家只有几个月,但这几个月发生了那么多的事:停课搞运动、大字报、大辩论,学校分成两派,到北京参加国庆游行,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这些事都想和父母摆谈一下,畅叙一番。

父母见我回来,非常高兴,及至知道我是揹着背包、斗笠从成都步行700多里路回到重庆时,更是惊讶。他们没有想到从小体弱多病的女儿还有这样的能耐,还能吃这种苦。当时父亲正受到运动的冲击,被划入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之列,揭发、批判的大字报铺天盖地,父亲经常要写检查、认识之类的文字。家庭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此父母见到我回来感到特别的欣慰。

在家中休整了几天,舒舒服服洗了一个澡,洗去一路征尘,穿了十几天的衣服也换洗一新。妈妈到冠生园买了两斤炒面让我带上,爸爸也翻出以前买的旧照相机给我。这样从重庆出发后,我们不仅有计时的钟,还有留下长征英姿的相机了。可惜这部135相机太旧,加上天气不好,照相技术欠缺,所以照出的相片不够清晰。不过还是得到了十几张纪录历史的影象,使我今天写这篇文章时能够选出几张装点一下门面,弥补文字的不足。

穿越天险

四、不让一个同伴掉队


过了重庆,思想问题暴发出来,女同学中年龄最小、身材瘦小的张明莲同学早上不起床,说不准备向前走了,跟大家一起走不自由,要一个人单独去串联。大家苦口婆心地给她做工作,给她读毛主席著作,终于把她说动,但思想问题并没有解决。

经过南川县后,沿乌江向武隆县前进。这一带的乌江两岸绝壁耸立,翠色入云,江中急流险滩,汹涌澎湃,山高水急,一片苍茫。正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天涯。我们走的是一条沿江边的小路,走起来很困难。小张的脚磨破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还流了鼻血,她一直落在队伍的最后面。我们在路边的岩石上写了不少大幅标语:“老三篇永远是我们的座右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一路上我们在前面不停地唱语录歌,鼓励小张跟上队伍。龙华明见小张落得太远,又返回去接她。


下午4点钟,我们到达武隆县水电学校,全校150多名学生挥舞旗帜、手巾,敲锣打鼓地欢迎我们,要我们到他们学校去串联。我们想到时间不早了,后面的路更难走,特别是小张脚痛,到水电校住一晚,互相交流一下也挺好的,但任性的小张认为大家嫌她拖了后腿,所以一个人悄悄继续往前冲,等我们发现时,她一个人已经过了河。我们匆忙吃了饭,立即去追赶。水电校的同学们一定要派一个同学给我们带路,我们再三拒绝也没有用,只有同意了。

过了河已6点钟了,天也黑了下来。船工在船上喊:“长征的红卫兵,不要前进了。前面的路很危险!”但想到小张一个人在前面更危险,我们一定要追上她,让她回到集体中来。让她感到集体的温暧。

乌江畔小憩

天完全黑下来,走这样的夜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第一次。这段路是一段小天险,一边是险峻的山崖,一边是滔滔的江水,听得见江水急促奔流的哗哗声。我拿着手电筒,一晃一晃的照着小路,只感觉光线越来越暗淡,路越来越看不清楚,越走越吃力。行进中不断有人跌跤,我也滑了好几跤,紧张得背上都浸出了汗。同学们只好互相搀扶着往前走,队长梁应源一直走在我身边保护我,我们一边走一边喊小张的名字。由于心情廹切,不知不觉30里山路就走完了。

远远望见了武隆县城的灯光,这时前面路上也出现了手电的亮光。只听见有人问:“你们是川大的红卫兵吗?”原来是武隆县接待站的同志来接我们了。一起来的还有唐山铁道学院长征队的三位同志。我们很感动,感到祖国到处都有家的感觉,到处都能感到春天般的温暖。他们告诉我们,小张已经安全到达了,大家这才放下心来。这时已是7点50分了,这一天我们走了90里路。

武隆县有山有水,县城的一些街道和房屋就建在巨石嶙嶙的山峰下,看上去既有气势又蕴含危机。当时风景名胜仙女山还未开发,著名的芙蓉洞也还养在深山人未识。我们在武隆休整了一天半,主要为了解决队里的团结问题。接待站的张站长。当年是一位老八路。他专门给我们讲了当年在敌后行军打仗的革命故事,特别强调要加强团结,学会走路。我们多次一起共同学习,大家都从自已检查起,认为对小张关心不够,理解不够,今后在多交换思想,多沟通。促膝谈心,心连心。大家的热情关怀终于感动了小张。她表示今后一定不再任性地单独行动,要跟大家一起在长征路上走下去。

沿乌江行进

五、最艰难的一天


12月9日早上8点10分,我们从彭水县的廟溪镇出发前往苍岑镇。只见莽莽群山,连绵起伏,山连着山,山外有山。我们在山的怀抱中前进,在山的海洋中飘游。这种情景不由让人想起毛主席诗词《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上午我们翻了两座大山,爬上第一座山都用去一个多钟头。大家又累又渴,有的同学小声地反复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有的同学嘴都干出血了,但都不轻易喝一口水,而把水留给后面的同学。大家互相鼓励迈步前进。

下山时遇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婆,正在背柴。夏文富同学主动上去帮她背,柴很重,他站起来时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但他仍坚持把柴背到老太婆家里。队长身体不舒服,仍争着背了两个背包。大家想到的是怎样从这些小事上培养自已“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下午2点45分到达苍岑。在接待站我们看到中央关于串联的补充通知,通知要求12月20日前结束全国性的串联活动,参加串联的学生要回校参加本校的运动。我们商量了一下:井岗山是去不成了,离我们最近的革命圣地是遵义,我们可以进入贵州,经沿河、德江、凤岡、湄潭,在20日前赶到遵义,再从遵义乘火车回成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今天要赶到酉阳。

3点20分从苍岑出发。出发前念了一段主席语录:“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时间内不休息连续打几仗)的作风。”

走在大山的深处


一上路就是翻山,翻了一座山天已黑了。休息了一会儿,爬第二座山时,天逐渐黑尽了。山得一步步地爬上去,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但没有一个同学叫苦。爬了一个多钟头,快到山顶了,大家决定休息一下。这时满山松涛呼号,寒风啸啸。大家找到一块空地,烧起我们长征的第一次篝火,熊熊火焰照亮了夜空,逼退了寒气,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活力。这时已是深夜1点钟了,肚子开始“抗议”,不时发出“咕咕”的叫声。我想起从重庆带的两斤炒面,一直没有舍得吃,忙把炒面拿出来,香喷喷的炒面使同学们垂涎欲滴,大家你一瓢我一瓢风卷残云般地扫荡一空。小张甚至被炒面呛出了眼泪,引起一阵欢乐的笑声,大家都感到这是长征以来最好吃的美餐。

下山也很不容易,天太黑。一不小心就摔一跤。有时甚至是连滚带爬地梭下山去。到山脚已经2点钟了。

上公路后,大家都很疲倦。我一边走一边就睡起觉来,不知不觉就落后了一大节,猛然惊醒又赶紧追上去,其他同学的状况也和我差不多。

凌晨4点20分终于到达酉阳。在县城昏暗的路灯下,我们找了好一阵也找不到接待站。我们只好找到县委门口,叫门没有人答应。极度疲倦的我们就在县委门口靠着背包互相依偎着睡着了。

早上6点钟醒来,卷成一团的我们冷得浑身打抖,衣服、头发是都结满了霜。有两个当地的红卫兵来把我们带到了接待站。工作人员见我们被冻着了,立即烧火给我们烤,并安排我们休息。

这一天一夜我们创造了这次长征行军里程的最高纪录:160里。这是我们走得最艰难的一天,也是磨练我们的意志的一天。所以这一天也是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的一天。

回望长征路

六、毛主席给我们请来的客人


在长征沿途,人们把我们看成“毛主席给我们请来的客人”热情接待。离开时,社员们热情欢送。有的公社还专门组织当地小学的教师和学生欢送我们,帮我们揹背包,送出几里路远。弄得我们都有点“受宠若惊”,感到不好意思了。

12月12日,我们走到沿河县官舟区的一个生产队,见社员们正在修路,我们就去帮着挑土,抬石头。晚上就住在社员家,这个生产队很穷,我住那家大嫂把仅有的一点米煮给我们几个女生吃,而她们一家就吃罗卜、红苕。这使我们感到非常过意不去,也体会到农民待客的真诚。走时我们悄悄给这家留下了一点粮票和钱。走出很远,那位大嫂布满皱纹的脸,她那家徒四壁的家仍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种既温馨又苦涩的印象深深烙在我心里。

进入贵州后,过了沿河县,我们向德江县进发。天气很冷,手伸出来一会儿就冻红了。偏偏天又下小雨,我们戴着斗笠行走到一半路程,衣服就被雨淋湿了,鞋上沾满了稀泥,越走越重,路也越来越滑,走起路来象在扭秧歌,大家走得都很艰难。这时开来一辆公共汽车,停下来要我们上车。车上的同志们说:“长征红卫兵上车吧,你们的衣服已淋湿了,脚也走痛了,雨又大,到德江县城还远着呢!”但我们想到长征是为了锻炼自己,要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谢绝了他们的一片好意,连脚痛的小张也在后面喊:“谢谢你们!我们不坐车,你们开走吧!”

路上遇到几个年青人,他们拉着我们一定要帮我们揹背包。离县城还有几里路,已有一支约100人的队伍,等着迎接我们。他们敲锣打鼓,拿着旗子、主席像和语录,唱着语录歌:“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一直把我们送到接待站。这一天,我们一路上都尽遇到热情善良的人们。

12月16日,到达湄潭县梭米孔镇,这里盛产茶叶,满山遍野都是茶树。晚上我们往在当地的小学,学校校长买了桔子给我们吃,我们只有收下,但我们是长征队,是走老红军的道路,必须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以第二天出发时我们给他留下五角钱和一封感谢信。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贵州东北部的印江县工作,有机会重新经过当年步行长征经过的沿河、凤岗、湄潭等县,发现虽然经历了被称为一场浩劫的大运动,被运动的污泥浊水所涤荡,这些地方的群众仍保持着当年淳朴的民风。越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民风越淳朴,这可能是一条规律。

写《行军纪要》

七、结束语


在前往遵义的路上,我们遇见不少各地学校的长征队,大家都兴奋地互相招呼:“向战友们学习!向战友们致敬!”


12月18日9点20分我们到达遵义,当时的遵义非常破旧,有的街道两旁当街的房屋都是木板房。这些木板房都凃上了红油漆,写上毛主席语录或革命口号。胡同小巷的建筑物的墙壁上也刷上了以红色为主的大标语。红色“同化”了一切,统帅了一切。这就是当时全国流行的“红海洋”。

我们住在遵义四中。下午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还到红军山瞻仰了红军墓。在等待回成都的火车票期间,我们开了一个象模象样的长征总结会,也算是我们小小的“遵义会议”。

我做了一个统计:这次徒步长征,行程2454里,经过四川、贵州的15县2个市,时间45天,其中走路33天,途中休整10天,参加劳动2天。平均每天走74里,走得最少的一天30里,走得最多的是一天160里。

在几十天的征途中,我们离开城市的喧嚣和烦恼,进入了宁静淳朴的乡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谐相处。我们看到农村的贫穷落后,感受到人们朴素的善良品质。祖国壮丽的山河,山乡清新的空气使我们陶醉,使我们忘记了征途的艰苦和劳累。45天的长征只是我们在运动中的一个小插曲,在这个插曲中没有大大小小的批斗会和激烈的派性斗争。因此回忆起来能令人感到一丝亲切。

我们的长征之行,在当时各种形式的大串联中算是最传统、最革命的一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显得很天真,很幼稚,甚至有点可笑。但今天是由昨天演变而来的,从现在旅游的“驴友”中仍可依稀见到当年徒步长征的影子,也可以说当年长征的我们是现代“驴友”的先驱者。

长征《行军纪要》


在长征之行中,我担任记录员工作,每天作《行军纪要》,也就比别人多了一件事。我忠于职守,无论多累多晚,都要在昏暗的电灯光下,煤油灯下,甚至手电筒光下记录当天行军过程、里程、以及感想。至今,这本《行军纪要》仍保存在我的手上,已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物了。当年《红岩》长征队的队旗也被我珍藏多年,可惜由于文物收藏意识不强,这面红绸旗子被我裁来给两个女儿做成红领巾了。现在想起来还深感遗憾。


作者近影

 
延伸阅读

敖艾莉:革命时代的女大学生剪影

敖艾莉:1967年“五·一九”惊魂

李秉铎:县中学往事

说起大学分配,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

 李秉铎: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

李秉铎:被赶出课堂的“空军大将” 

李秉铎:县中学往事

李秉铎:说说印江打米厂的那些事

李秉铎:我当了两个月知青带队干部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大串联轶事
刘海鸥:我想奔越南前线参战,
路途险阻打了退堂鼓
张玫:十二岁红少年 六千里大串联
红卫兵偷越国境援越抗美的一段传奇故事
周恩来特批援越女兵战场秘闻:
半夜下河洗澡男兵放哨
蒋国辉:我赶上毛泽东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