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丨《甄嬛传》《芈月传》编剧王小平的大学岁月

新三届 2021-01-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未名湖是个海洋 Author 王小平


作家简历


本文作者


王小平,编剧、作家,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曾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1990年赴美留学,在美国NBC电视台、法国《费加多报》供职。著述甚丰,电影《刮痧》《图兰朵》和电视剧《甄嬛传》《芈月传》编剧。


原题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作者:王小平


室友


北大中文系)文学77级的女生刚入校时,宿舍四分五裂——有和75级工农兵学员掺沙子合住,有早晚走读的,当然也有个别宿舍血统纯正,那简直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特殊待遇,大都照顾了外地同学。两三个月后,75级快离校了,宿舍重新调整,我们才扬眉吐气,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新安排的五个女生宿舍很集中,屋挨屋,门对门地把在走廊一端。大都是五个人一间,除了张玫珊和小谢老师合住。(我们一开始把张玫珊当外国友人,觉得内外有别是应当的;后来打心眼儿里觉得她该是自家人,自家人对自家人好点儿也错不到哪儿去)当我们五个人——李志红、夏晓虹、查建英、岑献青和我把各自行李搬到一个屋里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亲密。


来自甘肃的李志红是个严肃的人,她不是党员,但眼睛里有一种党员似的严肃。小广西岑献青是党员,她憨憨的笑容却透着歌仙刘三姐唱山歌时的淳朴天真。我和夏晓虹、查建英是北京人。凭夏晓虹的幽默博学,查建英的机敏漂亮和我的懒散闲适,我们也可算集北京人之大成了。那一天晚上临睡前,李志红清了清嗓子,总结般地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在北大读书期间的查建英


五湖四海的事情是很多的,共同目标当然是学习。上一样的专业课,大家的方法各有所长。李志红是课堂死拼笔记。她的笔记可谓文字录音机。老师在讲课时的大喘气都能从她的笔记中看到蛛丝马迹。夏晓虹是悟性派的。笔记寥寥却精髓全在,对付考试绝对够用。

课后,小岑、小查、李志红直奔图书馆抢座位,我和晓虹则悠悠地走回宿舍,享受个人空间的舒适。

入寝前宿舍有百鸟归林的热闹,小岑永远洗洗涮涮弄个不停,小查嘻嘻哈哈地告诉我们最新的校园及社会新闻,夏晓虹不动声色逐条点评,只有李志红面色庄严地埋着头吭吭写日记,我曾私下里想,万一有一天李志红为革命事业牺牲了,她的日记一定很有价值。


我们宿舍里的人关起门来大都有自己的昵称。爱吃山楂糖葫芦的小查被叫“楂楂”,纤弱如柳的晓虹被叫“瘦瘦”,她们对我通常叫“平儿”,但由于我开玩笑喜欢用食指捅小岑腮边的酒窝,小岑时而也会报复地叫我“王铁人”。我们考虑过给李志红一个称谓,但面对严肃的面孔总觉得难度太大,只好放弃了。直到那个酷热的夏天大家去军训,李志红淋漓尽致地表演了一把冷幽默,才让我们觉得那严肃后面藏着乐事。


夏晓虹1981年春于北京大学南门


那天,大家在战士们的指导下汗流浃背地趴在五四操场的草地上对着靶子练瞄准。李志红额头的汗水沁入她的眼角,她忍不住使劲眨了眨眼睛,于是,隐形眼镜砰地从她的右眼里跳了出来,滚落在草丛中。

“这位同学,你在瞄哪儿?”在旁边指导李志红的小战士突然发现李志红的瞄准点从靶心一下子挪到侧面几十米远大树的鸟窝上。“靶子。”李志红认真地回答。“靶子在你的正前方。”小战士用力地劈了一下手。李志红“哦”地点头,她偏过脸,一边用手在草里乱摸,一边用戴着隐形眼镜的左眼去寻找正前方。

“谁教你用左眼瞄准的?谁啊?”我们的战士按捺住不快。李志红一脸无辜地看对方。“用右眼!”小战士命令。李志红又“哦”一声,她的手仍然在草丛中摸来摸去。严重近视的她必须找到隐形眼镜,不然她等于没有右眼。“三点连一线!懂吗?目标——哎,你要打飞机啊?”

李志红顽固地保持沉默,枪口继续左右乱摆。指西她瞄东,指南她瞄北,把个小战士气疯了。这时李志红神情隐约有变,一本正经地报告:上厕所。小战士气急败坏地挥挥手,面对这样顽劣的人他几乎绝望。李志红顾不上安慰对方,一溜烟跑了。


李志红在宿舍里洗着找回来的隐形眼镜,平静地把细节叙述给我,将我笑倒在床上。我问:“你为什么不告诉他实情?”李志红鼻子哼哼,答:“就是不想告诉他。”


这是我们宿舍史上最有趣的事情之一,每讲一次,大家笑翻一次。只有李志红不笑。她不仅不笑,还质问:有什么好笑。于是,大家的肠子笑断。

1981年北京大学学生竞选。王文澜摄


李志红的特立独行成了我们宿舍的亮点,但其他室友也都有一份自己的不平凡。晓虹性情温润而多才,是最贴心的聊天伙伴儿,最好的室内歌唱家(当她展开女中音歌喉时,再冷漠的人也会心动)。小查活泼而新锐,是五四文学社,班级刊物以及校外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我仍记得和她一起在校园里东跑西颠给《未名湖》组稿,及和她一起在月黑风高之日去参加《今天》杂志的讨论会时的忐忑和神秘。

小岑是班里的“管家婆”(当个女生班长很不容易哟),我们怜惜地看着“党的女儿”整天心急火燎忙忙碌碌;我们快乐地享受着小岑对班集体,对每个人给的那一份爱意。


我们这个小集体前后维持了一年多。后来,学校开始让北京的同学去留学生楼陪住。小查、晓虹和我先后离开了这个温馨的宿舍。


大学里有无数黄金记忆。多少年过去,每每想起我们那个小集体,仍然暖心暖肺的。


北大西门


本文摘自《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

本号获原刊微信号许可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北大新三届

查建英 :男气的女作家
查建英:那的确可以说是一个浪漫时代

夏晓虹:那一年峰回路转补录北大中文系

夏晓虹:我所经历的北大留学生楼陪住
史铁生:她叫吴北玲
梁左:他有趣又深刻,热闹又孤独 
黄子平:北大当年,文学社团轶事
黄爱平:用未名湖水浇灌学问精神
宋红:随贻焮师驾游巴蜀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高小刚:在北大留学生楼的陪住追忆
范东升:重回学校像第二次生命开始
刘震云:如果不是高考,我可能在搬砖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陶海粟:邓力群之子邓英淘的学术人生
陶海粟:准确踩到历史"点"上的儒商杨滨
陶海粟:北大77级的"屠夫状元"任保山
杜创业:山西官场里的"清流一派"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海闻回忆黑土地:我的青春我的梦想
谢思敏:回忆40年前高考往事
谢思敏:李克强同学指点我东瀛取经
何勤华:与李克强同班的律政精英们
何勤华:给李克强班级上课的老师们
何勤华:当时不知道法律为何物
实习生李克强曾是电影原型人物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