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线丨被炸死的大学生,竟是毛泽东老师徐特立外甥

黄肇炎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黄肇炎,1943年生,籍贯上海,出生地四川合川。1967年毕业重庆大学机械系。长期在云南三线国防企业工作,曾任总工程师。1987年进入昆明市自来水总公司,退休前任昆明市给水工程设计院书记、副院长、高级工程师。著有长篇回忆录《嘉陵旧梦》,有文章在《老照片》等发表。


原题

怀念孟家麟和傅安琪




作者:黄肇炎 



作者初到工厂,摄于1969年1月


我是重庆大学机械系67届毕业生,由于“文革”原因,到1968年底,才分配到地处陆良县山沟里的云南燃料一厂。这是一家生产雷管、底火和手榴弹拉火管的三线国防厂。


那个时候,大学生下厂都先要经过劳动锻炼这一关,说是为了改造“臭老九”的资产阶级思想。我在401(冲压)车间当冲压工,近一年后,因生产需要,抽出来在车间搞技术工作。由于工作联系,认识了404车间(雷管装配车间)搞技术的李开鲁。李是昆明人,中专生,毕业于云南省第一工业学校(省一工校)。他比我早来厂几个月,人很随和,我们很谈得来。


有一天晚上,李开鲁叫我去他宿舍玩,这就见到了他同宿舍的孟家麟。孟是北京人,北京商学院67届毕业。他中等个子,留的大平头,嘴唇较厚,一说话就露出洁白的牙齿,带着微笑,有那种北方人爽朗的豪气。我们谈论了一会,大家觉得比较投契。


孟说:“今天我来请客”。于是从他空着的上铺的箱子里拿出一听奶粉,是大听的光明奶粉,冲了三碗,一人一碗。我有十多年没有喝过牛奶了,一下子觉得真是无上的美味。


我们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山沟里的伙食很糟糕,长期缺乏油水,肚子正有点饿。在漫漫的冬夜,寒风在窗外吹,突然一碗热气腾腾的,浓浓的,甜甜的,香香的牛奶喝进肚里,谁能说那个感觉不是美好的呢。


那个时代物资严重紧缺,在城市里牛奶凭票供应,只有婴儿、病人和高龄老人才能享用。在昆明、重庆、成都等地我没有见过卖奶粉,可能在北京好买一点。可见这碗牛奶之珍贵。


我和孟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摆谈起来有不少的共同话题,一下子就有了亲近感。这段时间,厂里正是云南“文革”中“划线站队”闹派性,八二三派打击压制炮派最猖獗的时间,厂里的政治气氛比较恐怖,连我们刚来的学生,不涉及派性的人,都感觉有强烈的压力。我们对派性的看法比较一致。我邀孟来宿舍玩,他见我有不少书,便拿了好多本去看。


这以后,便有了几次交往。我们一起去赶芳华街——芳华公社所在地。这要是星期天,云南叫街子天。比篮球场稍大的一块坝子,有二三十个农民摆着背箩,装着鸡蛋或鸡、牛肉干巴等物,地上堆着不多的蔬菜。那天是阴天,回来的路上,看着荒凉的原野,低低的云层,我心中涌起几丝惆怅,说:“云南是高原,海拔高,这里的天好像比外面矮了一点……”


他听后,埋着头,想了一会说:“我们大马塘的天和这一样,不单是矮,还更黑暗……”我知道,他是说厂里有人一手遮天,搞赤色恐怖。


后一个星期日,孟约我上山玩,我们在厂后山的一块大石头上坐着谈天。周围都是松树,微风吹过,松涛阵阵。我们谈了很多很多,话题是北京、重庆的“文革”情况,以及厂里派性乌七八糟的恐怖现状,全国“文革”的形势和未来走向等。他从北京来,知道一些高层动态。我们发觉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是非常的一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有那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因为已经请好了探亲假,要回重庆。我们约定,等我回来后再深交和长谈。谁知道,这次会见,竟是我们的永别。


1970年1月17日,我回故乡合川探亲。那时探亲假时间控制很严,12天假加4天路途,3天春节假,不能超过。


隐蔽在山沟里的部分生产区


20来天后,我坐火车回厂,在曲靖等候回厂的班车。在街上见到了厂里的同事杨友谦,他拉我去他家玩,中饭吃的炒米线。然后告诉我厂里最近的重大事件——孟家麟死了。


我大吃一惊,不觉眼泪就流了下来,半天没有止住。我不仅仅是为了孟,也为我自己的处境,更为在患难中的知心朋友的不幸离去而悲伤。而在我们的山沟工厂里,这样的知心朋友是极其不容易得到的。


到厂后,得知他死的详情。


他所在的车间,每天下班前都要销毁那些当天检验不合格的废品雷管和部分废炸药。因为雷管等物是危险品,流传出去更不得了。销毁工作,在正规的操作规程里,要由专门配备的有经验的销毁工来进行。


但在“文革”中,有的规章被冲乱了,就叫下放来车间劳动的管理干部去销毁。这天安排的是李开鲁和另一位下放干部袁兆云。袁原是云南省因解决基层领导干部文化普遍偏低的问题,委托云南大学培养的县级后备干部,“文革”中支援三线来厂的。


孟因没见过销毁,有点感兴趣,想去看看具体的过程。他和李开鲁又很熟,便主动提出和他们同去。


销毁场在离厂两公里的山林里,有铁丝网围着,防止不相干的人进入。有一个直径20米的大土坑,坑底约2米深,周围是斜坡。销毁的过程是,把废雷管、废炸药堆在坑底,废品中间安置一个插好导火索的火雷管,用火点燃导火索的另一端,马上爬上坡,离开大坑,到100多米外的安全地带隐蔽。因为导火索留得很长,一般要燃几分钟。等废品废药爆炸,销毁工作就完成了。


孟家麟提出他去销毁,李、袁二人便在安全处等,过不一会,没见孟出来,便听见爆炸了。李等知道不对了,马上跑过去一看,孟正趴在大坑边的斜坡上,屁股以下全是血。他们背着孟就往山下跑,跑到厂卫生所,经包扎后马上用卡车送曲靖解放军69医院(曲靖地区最大最好的医院)。据说右大腿后部和屁股上的肉炸得没有了。


他当时还很清醒,说不要告诉他家,怕父母知道着急。医院连忙抢救,输血等,但毕竟伤势太重,距受伤时间太久,当天深夜,他不治身故。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事故?大家分析,可能是孟没有经验,不知道规程要求,没有把盘成圈的导火索捋直,并用土块压好,点火端与需销毁的废爆炸物保持一段距离,再点火。他可能是一点火就放下了,点燃的圈状导火索弹回去,飞溅的火花引爆了被销毁物,而此时他正在爬大坑的坡。


以后,厂里为了彻底消除这个事故隐患,改成用电雷管远距离引爆进行销毁作业。


 从生活区仰望生产区,生产区只能看见一小部分,大部分均隐藏在更深的山沟里。摄于1990年代


据《9824厂志》,发生事故是1970年1月23日。可以说,这是在当时工厂派性斗争的混乱局面中,不严格按管理制度办事,让没有经过培训的下放干部和实习人员进行最危险的操作,而发生的悲剧。


这时我才知道,孟家麟的母亲徐兴立,是著名的共产党四老之一,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的妹妹。


按我对孟家麟的了解,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像他这样受过经营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人,在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当个主管经营的副厂长,不管从那方面都是合适的。


孟死后,我借给他的书都不翼而飞。问李开鲁,说不知道,李不爱看书,不关心这事。问他宿舍的其他人,都说不知道。


过了一些日子,我去找李,见一张床上放着一本《毛泽东思想万岁》,这是“文革”中重庆八一五派自己编印的毛泽东未公开发表的著作,应该说比较珍贵。我一看就是我的书,封里上我的签名被刮去,还留下些痕迹,重新写上“云波”二字。我就问:“这是我的书,怎么写上了云波?谁是云波?”坐在一边的李云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好了。”


后来我问李开鲁“云波是谁?”李说“云波就是李云轩”。李云轩是陆良县人,文化水平不高,还这样爱书!爱书是好事,可惜方法太不正当。《孔乙己》里说过:“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我也没办法,只好自我解嘲。


我这次丢的有《赫鲁晓夫主义》《上尉的女儿》《安徒生童话》《爱的凯歌》《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杨朔散文选》等十多本。都是我买的,或是在文革中费力气搜集到的。


1978年初冬,我和李开鲁到东北出差,路过北京,到孟家看望他的父母。


李在处理孟的后事时,在北京住了两个月,专门在孟家做安慰工作。孟家住在王府井附近某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院子里搭满了好些简陋的棚屋,我们转了几个弯才到他家。


家里只有二位老人,一间北房,吃、喝、拉、撒、住都在里边。摆放着紫檀色的桌、椅、床、柜等古旧家具,很拥挤。屋里烧着蜂窝煤炉,有铁皮烟囱把烟气通出屋外,暖烘烘的。


二老请我们喝茶,是沏茶。一个比拳头大的紫砂壶,壶里满是茶垢,壶口缺了一角,很古气的样子。放入好茶叶,倒进开水,闷上半天。茶杯比酒盅大一点点,杯底有“大清道光年制”的款,茶真是香,我们两口就喝完了。又要等半天,才能喝第二杯。


闲谈中得知,孟父已经80多岁,是老北京中药材界有名的专家。对人参等高级药材的鉴别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写过《人参辨真》等专著。人参、鹿茸等高级药材,他只要用鼻子一闻,削一点放在嘴里一尝,就能说出它的级别、质地、产地、几年生、炮制的方法等专业特征。


孟的母亲70多岁,受过良好的教育,传统的诗词、书法、国画都有相当的水平。她拿出当时工艺美术出口部门委托画的小工艺品给我们瞧,有摆件、扇面等。特别指着画在一个鸡蛋壳上的古装小男孩,拿出放大镜要我们看,说男孩的眼神特别像孟家麟。说这一件她舍不得交出去,要留着做纪念。


他们留我们吃晚饭,是榨菜炒肉丝和几样清淡的菜,很适合老年人的口味。老人特别申明,榨菜是去六必居买的。方桌靠墙,墙上挂着孟家麟的遗像,吃饭的时候,老人先盛好一碗饭,认认真真地放在遗像下,摆好筷子。二位老人闭眼合掌默默地叨念着什么。说是天天如此,餐餐如此。


我描述这一段,可以想见,二老的晚景是何等的凄凉。他们还说,这个四合院原来全是他家的房产,被政府没收。院里的树砍了,花圃也没有了,住进这么多家人。


徐兴立只有孟家麟一个儿子,孟父另有前妻的儿子住在别处。


当年的集体宿舍。这是401车间宿舍,共有11间房,傅安琪住左起第三间,笔者住右起第五间,照片中未照出


孟死后不到一个月,2月12日,401(冲压)车间又发生事故。昆明来的女中专生傅安琪,在进行木屑(冲压件滚光用的)烘干操作时,因蒸汽烘干箱爆炸致死。那时的规定,大学生、中专生来厂都要劳动锻炼,所以傅在车间当工人。傅是昆明人,毕业于昆明市财会学校。我和她在车间的接触中,深切地感到她是一个温和、懂事、朴实、本分的人。这也是车间同志们的共同看法。


事故发生时我正在厂办公大院办事,见她同班组的王国芳哭着往宿舍走,说去拿为傅换的衣服,才知道发生了事故。我马上赶回车间,卫生所的医生们正在用绷带把傅的尸体从头到脚包得严严实实的,再穿上她的一件稍好的衣服。胡医生告诉我,她的胸脯被炸飞,一张脸被掀开到了头顶上,两只手炸掉了。我到现场看,工房的天花板和屋顶的瓦被掀开约2米大的洞,窗玻璃全部炸碎,地上是大滩的血迹和组织残体,墙上和残余的天花板上到处溅的是血和黄色浆状物。


后来的几天办丧事,开追悼会。我的日记记载,我参加了追悼会会场的布置,挂的遗像是我用傅的照片放大绘制的。我还给她写了墓牌(碑),在白茬木板上用黑油漆写的“傅安琪烈士之墓”几个宋体美术字。写好后就放在我的床头,晚上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墓牌上,我看着这块牌,怎么也睡不着。我是不信迷信的,但我为她年轻生命的消逝深切地悲哀。


2月19日下午,我们把小傅埋葬在厂生活区西边的山坡上,墓座西朝东。那块坡地后来逐步成了厂里的公用墓地。


傅的父母来厂处理后事,傅是因公牺牲,厂里给没给一点补偿我不知道。但他们提出,要傅的妹妹来厂工作,厂方答应了。于是她的妹妹傅安琼,一个漂亮的初中小女生(比她姐姐出众),来到了401车间,接了她姐姐的班。那个时候城市里就业非常困难,中学生的出路就是下乡当知青。哪怕从昆明大城市来到山沟工厂,有一份正式工作,也是一种特殊的照顾。


大家分析事故的原因。我仔细地查看过爆炸后的烘干箱,6毫米厚的钢板从箱角处沿两个边掀开了近一米大的口子,焊缝被撕裂,钢板严重变形。我看到部分焊缝的高度明显小于母材厚度,有的地方甚至连4毫米都不到。也没有压力容器的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等文件。锅炉输出的蒸汽压力是有上限的,压力高了有安全阀报警和泄压。


我学过《材料力学》,便主动用其原理和公式进行了焊缝的强度校核,其可承受应力在许用应力之下,肯定达不到安全的要求。我的结论是烘干箱的焊接质量问题,并把计算书书面报告给厂革委。同时也告诉了来厂处理后事的傅的父母。但厂里没有人来找过我,也没有人再往下追查。


那时候把人一埋,开个追悼会,满足了家属的要求,照现在的话说“摆平”了就完事。如果是现在,肯定要追究制造和安装方——省建安装公司的责任,起码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赔偿。


傅安琪死后,人们哄传傅与孟家麟在恋爱。有人说,自孟死后,她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在伤心和痛苦中难以自拔。更有甚者,把这事渲染成灵异事件,举出几条似是而非的事例,说傅是到天国去找孟去了,使事件越发离奇和神秘。


以我与孟的交往,知道他们有过一些接触,但我分析孟不可能和她发展恋爱关系。因为从外貌、家庭背景上讲,傅配不上孟。更由于孟还肩负着赡养两位老人的使命,孟如同傅结婚成家,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就很可能回不了北京。但说傅深深地暗恋着孟,我想是可能的。


另外奇怪的是,傅的遗物中竟然没有一点钱。她的父母是昆明开关厂(地点在昆明市黄土坡)的双职工,不要她寄钱回家。她参加工作一年多,又非常的俭省,无论如何会有一点积蓄。于是有人怀疑是她的好朋友王国芳拿了,因为只有她才熟悉和翻动过傅的箱子。


傅的父母整理遗物时提出这事,厂里查问王,她不承认,也没办法认定。王这个车间斗批改组的成员,批斗打人最积极的干将,从此名声不好,不久就调去本系统在宣威的云南铸造一厂(迫击炮弹厂)。


厂里维修工房,拆下来的旧天花板,被401连指导员刘新民拿回家吊在房间里。因那时的住房是瓦顶,没有天花板。他不嫌弃那些沾过血的吊顶材料,也算是废物利用吧。


1973年作者在工厂


1970年代中期,孟家麟的母亲来厂解决孟的“烈士”问题。因为厂里当时给他们的工厂文件,以及孟家麟追悼会和孟墓的照片上都是称他为“烈士”,但没有办理正式的手续,也没有享受到有关的待遇。这事厂里肯定有责任,但“文革”时的事情,谁说得清楚。说孟是“烈士”,是革委会一时之所为,好听一点而已。


得到消息的傅的父母也来厂里,提出同样的要求。他们的事情肯定办不成,明明白白就是两起责任事故,没有追究单位和领导的责任就是好的了,哪里可能办成烈士!


孟母是在她的一个姐姐的陪同下来的,二老住在厂招待所,因两人年事已高,厂里派了一个家是北方人的女青工小马全程服侍她们。在生活上尽量给以最好的安排,如单独开伙,蒸馒头、包饺子、炖鸡汤等。后来小马陪同她们到昆明游览,并一直护送她们回北京。


我去招待所看望过二老,二老也来我宿舍回看我。问起她们的事情,她们气愤地说:“厂里说话不算数,要回北京找周总理。”那时周总理是许多人信奉的“救命王菩萨”,周也确实帮许多人解决过问题,孟家是否有渠道也难说。不久,周总理去世,他们的事看来没办成。


孟母向傅家提出重新合葬,傅的父母没有同意。最后,他们两人的孤魂就留在了大马塘的青山绿水之间。 


延伸阅读
黄肇炎:三线国防厂伙食没油水
最多一顿吃过一斤二两饭
黄肇炎:我亲见的“一打三反”运动
黄肇炎:军工厂的“革命化”春节,
游街逼死一个小脚老太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三线系列

何蜀:不应被遗忘的“四川石油大会战”,

32111钻井队及其他

何蜀:32111钻井队:文革中"火海内战"

李南央:献给“三线”的青春

我们在美国人眼皮下建军工企业

大山沟的"三线",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加快建设大三线让毛主席吃好饭睡好觉

逝去的"三线", 贵州都匀的"孤岛兴衰"

 高经建:山西铁路建设兵团的记忆

吴一楠:在清华绵阳分校迎接1970年代

华强北电子企业前世是贵州山沟军工厂

 探秘816:中国最大地下核工程前世今生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