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背影 |袁晞:​每当唱起九一八,父亲总是热泪盈眶

袁晞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介


袁晞,祖籍沈阳,生于北京,在成都上小学初中,后在四川农村插队,在工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曾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作。出版有《〈武训传〉批判纪事》《渐渐清晰的世界》《社论串起来的历史》等书。


原题

父亲的抗战



作者 | 袁晞



高粱叶子青又青

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打军火库

后占北大营

……


每到九一八,我总想起父亲会唱的这首歌。八十多年过去了,父亲也去世二十多年了,我常想起慈爱的父亲,想起父亲讲述的故乡和往事。


在沈阳长大的父亲,亲历了九一八。


1931年,17岁的父亲在沈阳东北大学附中读书,东北大学的校长是张学良。


我们家住在沈阳城里小东关,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在大北关外。


‍沈阳北大营旧址


父亲清楚地记得9月18日这天晚上,北大营那边响起了枪炮声,震得房子直掉土渣,老百姓都不敢睡觉,天一亮,街坊四邻传递着小日本打了军火库、占了北大营的消息,全城人心惶惶。


接着又听说少帅在北京叫东北军不要抵抗的消息,人们都不知怎么办才好。又有人说日寇最恨青年学生,要进城抓学生。


爷爷那时在吉林省工作,我奶奶叫我大伯和我爸赶快逃往关内,亲戚来说,火车站日本人守着,不让学生走,认为学生进关就要搞抗日。于是大伯和父亲都剃了光头,扮作关内生意人的小伙计,夹在逃难的人群中逃出了沈阳。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的悲惨的时候”,父亲离开了家乡和爹娘,直到1945年才再回沈阳。


进关来到北平,父亲考上了汇文中学,从家里带来的几个大洋花光了,没有学费,有东北老乡说,可以到西单少帅府领“东北流亡学生助学金”。


父亲回忆说,到少帅府,凭后脑勺是平的和东北话,报上自己老家的住处,就能领到助学金。钱不多,但够学费和吃饭。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6年间,父亲就是靠张学良的助学金过日子。


高中毕业后,父亲考上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7年夏天,为做毕业设计,父亲和几位同学到北平郊外长辛店的铁路部门实习。7月7日这天晚上,卢沟桥方向传来了密集的枪炮声,日本人打宛平城的消息传来。同学们又结伴逃回城里。

 

七七事变,又一次改变父亲的命运,更加远离了家乡。


学校南迁,辗转上海、长沙。到长沙后,读到邹韬奋先生办的《生活》周刊,有文章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都在招生,要好的同学商量着去去延安,几个人换了好几次火车到达西安,找到八路军办事处,在董必武安排下,步行去延安。一个星期,走了几百里路,终于集合到延河之滨。父亲1937年秋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听过毛泽东讲课。


从陕北公学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驻防安徽的新四军四支队,在四支队代政委戴季英领导下工作。皖南事变前,华东国共两党关系尚好,父亲在霍邱县抗战指导委员会组织民众参加抗战,又在国民党何柱国将军(后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所属部队协同抗战。何柱国是张学良旧部,父亲是东北人,有利于开展工作。


1940年秋,父亲跟随王树声将军等新四军领导组成的新四军七大代表团,离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前往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团离开安徽不久,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代表团过黄泛区,过日军的封锁线,过津浦、京汉铁路,与日军多次交火,历尽千难万险,1941年春到达晋冀鲁豫解放区。


这时,新四军代表团在山西八路军总部接到通知,七大要延期召开,父亲便和很多新四军战友留在太行山,换上第18集团军的灰军装,参加129师的敌后作战,直到1942年接到中央指示,到延安参加延安整风。


到延安后,父亲在中央党校参加整风,之后便留在中央党校工作。因为父亲是学土木工程的大学生,在延安这方面人才不多,父亲设计了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党校副校长彭真请毛泽东为礼堂提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父亲曾告诉我,毛泽东当时是在旧《解放日报》上写了好几幅,挑出自己最满意的。


延安中央党校礼堂正面(我父亲说他设计的正面没有门,“实事求是”题词显得更突出。进出的门在礼堂两侧)。礼堂原建筑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炸毁


拿到毛泽东的题词后,父亲去找石匠刻在石头上,安在礼堂上方。直到现在,毛泽东当年题写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现在仍然矗立在中央党校大门口。


现在北京郊外中央党校大门内的毛泽东“实事求是”题词


父亲还参与设计了延安飞机场,美国大使赫尔利来延安,后来毛泽东去重庆谈判,都是从这个机场降落起飞的。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启程去重庆谈判,登机前摄于延安机场。左起:张治中、毛泽东、赫尔利、周恩来、王若飞


1945年8月,传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延安一片欢腾,爸爸说,到处都是火把,大家都兴奋得睡不着觉,述说着将要回家乡的喜悦。


抗战胜利后,父亲与很多延安的干部赴东北工作,秋天从延安出发,那时局势不稳定,走走停停,两个月后才到东北,去北满中共东北局报到前,途经沈阳,父亲才看到了阔别整整14年的家乡。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都是爸爸喜爱的歌曲,一听到熟悉的旋律,常常热泪盈眶。


在沈阳亲历九一八,在北平听到七七事变的枪声,在延安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我想,在历史的重要时刻,父亲处在重要的地点,是一种偶然;而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普通的中国人,汇入全民抗战的大潮又是一种必然。


袁晞读本
1978年那个
炎热的夏日
家在成都
从萨拉热窝
到贡比涅森林
陈立夫的反思
我认识的老范
和未完成的书稿
人们向往自由
和充满人性的生活
从失去的生命
看一个国家的尊严
如影随形的档案
毛泽东时代的常委们
我的西班牙内战之旅
加缪笔下的
我们与瘟疫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延伸阅读
抗战风云


王立元:祖父王锡符
抗战中的身影

腾冲国殇园长眠着
民族的英雄儿女
走过野人山的
缅甸远征军老兵
淞沪会战时
逃亡上海的血泪之路

张河:我的汾阳情结

郑晏:抗战期间
在北平的屈辱生活
关采芹:我在战乱
时期的求学记忆

王梦庆:阎锡山
与"模范省"山西轶事
章乃器抗战在安徽
有腔热血效前驱
黄培:爷爷被日本
宪兵队打死真相
搜证南京大屠杀:
“以为是国史
原来也是家史”
南京大屠杀
幸存者逐渐老去
杨奎松:77事变后
蒋介石和战抉择
林徽因和她
9个战死的国军弟弟
王永刚:在旧州寻访
飞虎队的痕迹
方方祖父:一位
被日军杀害的老人
战时另一座西南联大
华西坝的乱世风流
巫宁坤:漫天
烽火忘年情
杨潇:在蒙自
寻找西南联大
顾土:二战
不等于反法西斯
难忘这一天
1945年9月3日
1945年前
那一幕“落日”图景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