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殇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逐渐老去,但是历史会永存!

新三届 2021-04-24


        老编的话:今天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奠日。我们编辑一组新旧稿件,以志不忘。





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2月10日凌晨2点,

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老人逝世,

享年100岁。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

然而,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97位。

这个数字还会越来越少。

幸存者逐渐老去,但是历史会永存!



借助幸存者们的口述

我们得以还原出80年前的那个冬天

还原出日本人犯下的部分罪行


▽ 视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188m30rf&width=500&height=375&auto=0


部分口述资料:


12月16日

王秀英


一九三七年阴历冬月十四日,日本兵突然冲进难民区,以检查中国兵为名,凡是头上有帽箍、手上有老茧的,都认为是中国兵,大批大批拉出去。王秀英的父亲和大哥也被拉出去了。事后知道是拉到下关边集体枪杀了。母亲和二哥曾到下关江边死人堆里东翻西找,也没找到父亲和大哥的尸体。


王秀英的小弟弟,下膝间患有骨炎,睡在床上不能动弹,日本兵来查兵,勒令母亲将他送到秣陵路就医,实则要将他活活烧死。母亲闻讯后,在夜间将小弟翻墙头送出去,暂住柳叶街姑母陈王氏家躲避。日本兵说他的病“大大的危险”,要传染给别人,将武学园一带用铁丝网围起来进行搜查。过了一星期,没有查到,撤出了封锁,母亲才将小弟带回家。但小弟连病带吓,不久就死了。


12月20前后

胡秀兰


日军在村子里到处搜捕,抓走了她24岁的丈夫李福成。一同被抓的共十三人,被押到韩佛洞日军先逼迫他们自己挖坑,叫他们跪下,用机枪扫射。李福成被子弹擦破鼻梁倒入坑中,其他十二人接连倒在他身上。


过后,日军又用刺刀捅了每个躯体,李福成又被刺三刀,混身是血,但没有死。邻村有个徐姓村民,也是这十三人中的幸存者之一,他爬到坑上后,拼命爬回了家,到家后告诉人说,李福成也没有死,仍在山上。胡秀兰和家人赶紧上山找回了李福成。但徐姓村民因流血过多,不久便死了。


12月27日

邓明霞


12月27日上午9点左右,日本兵闯进难民区,三挺机关枪对准所有难民,把中、青年男子都抓起来,一个连着一个用绳子捆绑着,押到大方巷塘边,用机枪扫射。这一次就死了好几百人,塘水都给染红了。整个难民区一片哭声,老人哭儿子,妇女哭丈夫,孩子哭爸爸。日本兵来了还不敢哭,谁哭就打死谁。我的丈夫邓荣贵就是这次屠杀中被枪杀的,死时才三十五岁。丈夫死后,我抱着不满一岁的女儿回家。可是,家也被日本兵烧毁了。


1月24日

刘兴铭和母亲的回忆


天刚亮,汽车的轰隆声和日本兵的脚步声划破乡村的宁静。日本兵挨家挨户地拍门,“凡是男的,都被带到‘刑场’”,包括2岁多的刘兴铭。到了晒稻场以后,日本兵叫这些男子脱下上衣,蒙眼跪下,用机枪来回扫射。包括他的父亲和大哥在内,村里一共死了42个青年男子。母亲从死人堆里抱回刘兴铭,带着刘兴铭姐弟走上逃难之路。


2月初(元宵节前后)

祝再强


12月初,年仅5岁的祝再强跟着家人逃难在在江浦星甸乡下,躲了一个多月后返回南京。夜里一家人渡过长江在江南棉花堤上岸,沿着小路回城走到江东门附近时,祝再强觉得脚下踩到了软东西,同行的家人也喊了起来,借着月光,5岁的祝再强才发现,脚下是数不清的尸体,有放下武器的军人,有普通百姓,男女老少都有。江东门是日军集体屠杀中国居民的地点,在这里遇难的同胞就将近三万人。时值隆冬腊月,“尸堆里竟没有多少腐臭的气味!”



80年过去了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越来越少

为了记录历史

有人正在与时间赛跑

用青春为历史存证



“她被士兵强奸,把孩子穿在刺刀上玩耍。你听她们的叙述,完全想像不到,那种状况下的日军还是人吗?”


“对它的真相的捍卫,已经变成了我的一部分。我觉得,它算是我送给自己成年的一份礼物。”


说这两句话的是一名大学生,她叫邓雅欣,18岁开始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记录口述历史。

邓雅欣和她的同学们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记录做成了《我的一九三七》纪录片


邓雅欣:是三个日本人?

艾义英:三个日本人。


邓雅欣:他们那个时候的着装,您还记得吗?

艾义英:黄的。


邓雅欣:黄的,土黄色那种?

艾义英:哎哎哎,身上背着枪,还有刀。男的就杀,女的就拖去强奸……


答话的老人叫艾义英,是80年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提问的女孩叫邓雅欣,是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协会的学生,正在记录老人饱经风霜的生命记忆。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邓雅欣接受了央广记者的采访,讲述用青春为历史存证的感悟。

邓雅欣(左2)和同学一起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艾义英老人(右2)


记者:在你正式接触这段口述历史之前,你对南京大屠杀有多少了解呢?


邓雅欣:说实话了解不多,这个也有点惭愧。其实印象深刻的就只剩下30万这个数字,还有它发生的年代,以及书上几张非常恐怖的图片。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段口述历史的?


邓雅欣:去年的9月30号开始的。我们对于家国情怀都有向往,我们都希望能够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记者: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比如采访了哪一位幸存的老人,他讲了什么样的故事,让你感觉到你们做这个工作是有价值的?


邓雅欣:比如艾义英,就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的父亲被日军带走,然后死在村里的打谷场。而且她们还不能及时地把他的尸体收回去,都是去江南水泥厂避了难,开春了回来,才把她父亲的尸体埋到山上去,连像样的棺椁也没有。后来她们就找不到她父亲葬到哪儿了,就只能去那个山上凭吊。


记者:你刚才谈到两个地点,一个叫打谷场,还提到了一次江南水泥厂。这两个是很标志性的地点吗?


邓雅欣:打谷场我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艾义英的几个亲属都是死在那个地方。打谷场是农村用来晒谷子的地方,日军就把他们带到他们平时劳作的地方。她给我描述的是,当时是尸体也好,重伤的人也好,都是躺在那个地方。对于我来说,这个地点简直就是屠杀的非常标志性的地点。


记者:每一个村庄都有一个打谷场?


邓雅欣:对,基本都有一个打谷场。江南水泥厂是什么地方呢?是国际友人开辟的那种国际安全区。这样的国际上的援助以及人性,在那个时候也是不能被遗忘的存在。一方面是失去了人性的日军,另外一方面是出于道义去帮助他们的人。因为老人一方面是仇恨,一方面是感激,所以我觉得这也是老人始终对和平抱有一种憧憬的原因。她感受过温暖的东西,那她就不会因为另外一面的黑暗,而让自己陷在仇恨的情绪里无法自拔。


记者:她仇恨的是一种对人性的违背和背叛,她感到温暖的、感激的,正是有人性光芒的张扬。


邓雅欣:对。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采集项目”启动仪式


记者:那从这些个体的故事(中),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呢?


邓雅欣:因为我们这一代诞生在已经安定下来的时代之下,很容易忽视“和平”这两个字到底要用多少代价来交换。他们那时候考虑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活下去。他们当时为了躲避日军进村屠杀,原本用来藏粮食的地窖,把它挖得再大一点,老人家在外面放哨,因为日军的主要屠杀对象都是青年。当然看到妇女,所有的都是躲不过他们的侵害的。


其中一个故事就是,有个妇女带着孩子躲进了地窖,因为她的孩子很小,还在襁褓中,就哭出来了,地窖里的人们就让她出去。因为如果她不出去,所有人都会死在当场。她就带着她的孩子出去了,然后她被士兵强奸,自尽而亡,那个时候是很恐怖的。


记者:那对这样的事情,你怎么看呢?很多人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中国人的劣根性。


邓雅欣:我觉得谈论中国人的劣根性,不如谈论人类共同的弱点。所有人都想求生,在著名的“铁轨扳手”的那个问题上,你到底是选择扳向只有一个人的轨道?还是另外有几个孩子的轨道?这向来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你想要这个村子其他的家庭能够活下去,还有希望的话,那你就得出去,这个是无奈的。在那种状态下,选择已经没有好与不好之说了,只有更有价值和更没价值这一说了。在那种状况下,不能简单地去评判他们的道德。


记者:他们也可以反抗,有没有听到一些这样的事情?


邓雅欣:当时南京市民是有零星的反抗。但是,你看一边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


记者:还有武器。


邓雅欣:对,还有武器,屠杀机器一样的存在。另一边是基本上没什么武器,你让他们拿着菜刀去对抗那些枪吗?没有可能的。在那种状况下,人都是绝望的。其中有一个当时年仅17岁的妇女,她还怀着七个月的身孕,就宁死不屈,还想要去夺日军的刺刀,结果是身中30多刀,死亡,就有这样的例子存在。当时屠杀的时候,反抗是很难的,而且零零散散的,就没有成功。


但是抗日的话,有民间组织,还有当时共产党地下组织存在。因为当时屠杀,他们自己说的目标是杀掉南京城里面的军人。当时就有国民党年轻的士兵,没有来得及逃的,就会跑到后面的院子里面,去跟里面的大娘说,能不能给外面的日军说,我是您的儿子,这样我才能活下来。有的老人家就真的冒着生命危险,跟闯进来的日军说,这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不是士兵,这样逃过一劫的也有。所以我觉得当时的居民,已经是尽了他们的力了。


我觉得,战争不管是哪一方赢了,对于民众来说就是灾难,只要发生就一定是灾难。在他们的叙述里边,他们还讲到了当时在南京被留下来的日本妇女,还有被俘的日兵,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在那种情况下,已经丧失了原本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在战争里面没有真正的赢家,只要到了个体身上,都会变成一种悲剧,这是我个人感受最深刻的一点。

邓雅欣受邀参加南京大屠杀80周年死难者公祭活动


记者:除了中国这些遇难的居民、遭到迫害的这些居民,你也谈到了日本被俘的日军,说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邓雅欣:对。


记者: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呢?


邓雅欣:当然他们提到的比较少,幸存者其实还不太愿意去(说这个),他们对于日军的主要情绪还是仇恨的,但是他们也会提到一些小细节。


比如说当战争过去了,日本投降了,日军战俘在听到广播里他们的投降书对全世界公告出来的时候,脸上表情都是非常沮丧的。他们以为的“神圣”的战争,突然就变成了他们的国家抛弃了他们,也没有人去管他们的死活。其实当时还有南京居民,觉得他们实在太可怜了,有去给他们送饭的,这些都是老人告诉我的,(我)还是觉得战争面前没有输赢。


记者:你听到这个(故事),南京的居民给日军去送饭,给他们一些援助,你理解吗?


邓雅欣:最开始的时候,确实不能理解。比如说他伤害了我的家人,我会觉得他不可饶恕。你明明看着他杀死了你的同胞,他以命偿命是最简单的事情了。但你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说他杀害了我们多少人,我们就要他们用多少命去抵的话,那我们还有和平吗?没有和平。一旦两国再次为了这个仇恨而开战的话,我不敢想象还会有多少无辜的人卷进去。为了这份珍贵的和平,仇恨是可以放弃的,这是老人说的。虽然他们真的还是很恨的,但是他们真的能理解和平来之不易,他们愿意为了这份和平,去忍耐他们所受到的伤害。这是我真的非常尊敬他们(的地方),哪怕他们可能知识水平、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就这份精神,就值得所有人记住他们。

邓雅欣(左1)和同学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方素霞老人(右1)


记者:我们也听到很多这样的话,历史不能被忘记,但是可以被原谅。但是你凭什么让我来原谅你?又有谁来请求过我们的原谅?谁来请求过那些遇难者和他们家属的原谅?


邓雅欣:这大概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了。日本那一方面的话,并不是没有人在努力。就单单我们所采访的幸存者,他们主要仇恨的对象是当年没有人性的日军,还有现在不肯正视历史的这样的人,对于他们(日本)民间的一些努力,他们是看在眼里的。


记者:日本方面一些民间的努力,是吗?


邓雅欣:对。因为他们是亲历者,他们平常对这些新闻都非常在乎,都会去看。有的时候,比如说日本的民间人士,会请这边的幸存者去他们那里演讲,去给他们日本的大学生、民众讲述当年的历史,他们有做这样的努力。


还有比如说紫金草,那个紫色的小花,其实就是当年心怀愧疚的一个日军,把南京的这个花带回了日本,从此这种草就象征着和平,以及一种悔恨。所以我觉得,即便有那样一些人,那些不愿意正视历史的、我们不可以原谅的声音存在,但是我们不可以因为另外一些人的错误,就把所有的仇恨都堆积在他们整个民族身上。

“小女孩”手中拿的就是紫金草


记者:但是我们也不能有侥幸的心理。


邓雅欣:对,不能有侥幸的心理。不能说沉浸在和平友爱之中,就忽视他们背后还有的狼子野心,不能掉以轻心。这个就需要我们一方面有自己的态度,我们希望你正视历史;但是如果你真的不仅不正视历史,还要再侮辱我们的真心的话,那我觉得,作为青年学生来讲,我们愿意贡献我们的力量。我们现在所学习的,从国家所获得的东西,都希望回报给这个国家所需要捍卫的东西,我们愿意为此努力。


你听他们的叙述,你完全想象不到,那种状况下的日军还是人吗?是什么东西让他们变成这个样子了,是出于对赢的渴望吗?不是。他们当时就是已经完全没有人性在里面了,不把你当人,就是把你当个萝卜白菜,直接一刀捅下去,或者把孩子穿在刺刀上玩耍,就是这个样子的。


记者:你说的这些故事,我们通过一些图片,有的看到过。比如说有一些侵华日军,用刺刀挑着年幼的孩子。这些故事是你从资料里看到的,还是你自己亲耳听到的呢?


邓雅欣:亲耳听到的。其实看图片,你可能看一两秒钟,你受不了就翻过去了,但是当你作为一个倾听者,坐在亲历者面前的时候,你不可以逃避,因为老人家说出这个东西的勇气远远要超出你所能够承受的。我在采访艾义英的时候,其实是不太愿意动笔去写什么的,因为那象征着我在逃避,我不需要看着她的眼睛,不需要看着她的表情。我觉得,这些老人需要我们去跟她感同身受。

邓雅欣(左1)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文彬老人(中)


记者:采访的过程其实挺难的,因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到今年已经过去80年了。他如果当时记事的话,就算10岁,现在也90岁了。


邓雅欣:对。老人家年事已高,说起事情来重言倒语非常多。为了不让我们记的人生时间轴出现错误,非常小心地按着时间顺序,一件一件问过去。等后面我们把文字全部都打出来,一件一件跟他确认,这个事情在什么之后。我们都是老人说了什么,一字不差地一点一点全部都打下来。


记者:把声音转成文字?


邓雅欣:对。为了避免漏一些信息,连语气词都是保留下来了的。


记者:比如什么样的语气词呢?


邓雅欣:比如说艾义英老人讲到的,她在路上看见一个日军拿着刺刀去捅路过的一个人,她里面用到的“戳呀”、“哎呀”这样的词。我觉得再现是我们做的一个比较有价值的事情。


记者:你们把这些资料全部搜集起来,要做什么用呢?


邓雅欣:它现在已经进入了即将出版的阶段,正在修订当中。它作为一份严肃的史料,会被留下来作为证言。它出版之后,希望能够唤起民众对于这件事情不会消逝的关注。我觉得,它对于我们的意义,就是我们参与了一个活得比我们自己更久的这样一份珍贵的东西。


记者:你还记不记得在这方面做的第一份工作,是采访谁或者是去查找什么样的资料吗?


邓雅欣:先去参加了一个简单的启动仪式,其实主要是培训。就是告诉我们它的一个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幸存者数量那个时候只有一百出头了。还告诉了我们采访中要注意的一些事项,比如说不要直接切入大屠杀相关的话题,可能老人家情绪会非常激动。


记者:对一个采访对象、一个幸存者,你们采访几次呢?


邓雅欣:艾奶奶那儿去的趟数比较多,应该是去了五、六次。其他老人家的话,正常来讲是两到三次。实在是特别特殊的,比如说采访到一次,他就不幸去世的,就只能一次。

邓雅欣(左1)和同学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程文英老人(中)


记者:有的采访一次之后就去世了,没有机会再去采访第二次。你得到这种消息的时候,包括你的团队、你的组员,大家是什么样的想法?


邓雅欣:那次开会我记得非常清楚,汇报这个情况的组长,他当时情绪是很低落的。他一直挺自责的,就是觉得他没有及时地再去一次,而是采访了第一次,听老人家说他好像又跟往年一样,稍微身体有点不好了,可能要去一下医院。就没有人想到一周后就收到了老人家去世的消息,都没有想到真的就变成最后的证言了。我记得非常清楚,那一次会议气氛是非常凝重的,所有人都保持沉默。回去之后都马上加快了进度,从原来的每周可能去一次加成了两次,有的变成三次。因为我们真的感觉到,再不加快的话,万一也出现这种状况怎么办?我们还没有把他的一生记下来,这是我们的失职。


记者:你做这个口述历史记录,大概一年的时间,自己的内心有没有变化?


邓雅欣:大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从原来的完全只有一个概念式、符号式的这样一个历史事件,真正地变成了我们能够体验的一种历史。你去听他说,就仿佛你真的也经历过。所以到现在的话,我觉得对这个事情的责任感,已经变成了我的一部分。对它的真相的捍卫,也变成了我个人的一种意义的一部分。我觉得,这件事情我可以记一辈子。


记者:你今年多大年龄?


邓雅欣:19岁。


记者:你从18岁的时候,就开始详细深入地接触这段历史,去挖掘这段历史,记录这段历史?


邓雅欣:对。您一提起这个年龄,我觉得它算是我送给自己的成年的一份礼物。我觉得,这件事情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我十几年来所经历的其他的事情对于我的价值。


记者:你跟你的同龄人有没有聊起过这件事情?他们对你的做法理解不理解?


邓雅欣:他们会好奇地问你,你是不是在做这个事情?我说,“是的,我非常骄傲我在做这件事情”。我不太愿意去炫耀说,自己做的事情多重要,有多辛苦。我从幸存者那里听到的故事,对他们来说印象更深刻了一些,我就觉得已经非常满足了。


记者:你刚才谈到,把你对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这种口述历史的记录、采访、追踪,作为你18岁的成人礼。这件事情成了你的成人礼,但是你把这个成人礼,献给了你身边的朋友、同学,或者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谢谢你。


邓雅欣:谢谢。


12月10日凌晨2点,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老人逝世,享年100岁,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还有97人,其中能清晰表达自己经历的只有50多人。


邓雅欣参与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项目”,自2016年9月30号开展至今,对51位幸存者进行了150多次口述史料采集,整理出了124万字的录音实录稿、46万字的自传整理稿,形成了第一手的史料档案。


接受采访的51位幸存者中,季培生老人、易翠兰老人、任静萍老人、佘子清老人已经离世,但老人的生命记忆将在档案和历史中永存。



原载央广军事,记者穆亮龙

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百年潮

杨奎松说西安事变:张学良

要拿蒋介石当投名状"参加"革命

夏衍谈周扬:有些事,他得告诉毛主席

冯印谱:陈布雷墓前的遐想

黄永胜没料到毛泽东下手这么狠

刘家驹:我写林彪传的遭遇

刘家驹:在安徽制止武斗的回忆

张聿温:林豆豆在空军报社的十年

吴李邱王笔下的“七二O”事件

袁晞:毛泽东时代的常委们

潘松庆:武汉文革拾忆

平庸之恶:老兵王更印

黄健:我做村民口述史

韦君宜:延安整风之女特务怪事

王康:十月革命:救赎、悲剧与启示

袁晞:有多少人非正常死亡在斯大林时代?

袁晞:如影随形的档案

岱峻:考古学大师李济1960年被劝归内情

文一:工业革命,中国做对了什么?

齐心:与丈夫习仲勋相伴58年

习仲勋生前琐忆:一辈子未整过人

毛泽东赞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李辉:北京大学,你不应该这样做

袁晞:“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胡庄子:“陈毅是个好同志”来源考

何方:亲历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

何方:老革命,大学者——我所知道的李一氓

俞邃:思念一氓恩师

李世培:十七年间我和父亲李一氓的两次会面

王永魁:“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的来龙去脉

庞松:厘清高岗、饶漱石事件政治迷雾

贺越明:胡均鹤的多重角色

陈景仲:我所了解的华岗冤案始末

揭秘红色延安十大美女的人生结局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季如迅:寻访张学良西安事变手谕始末

庞松:追忆胡绳同志的治学精神

庞松:跟随龚育之写党史忆往

刘建生:从王海容图片的一段公案说起

刘冰在清华“渣滓洞”十个月

陆伟国: 郭影秋的文革往事

陈梦家: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耍

李榕:舅舅的故事

她一直生活在邓稼先的世界里

徐建:如果不是海外爆料,

深圳也许已经有一个立法会了

吴同:追忆钱锺书伯伯的点滴往事

张宝林:黄苗子郁风和“二流堂”的老友们

潘公凯:血墨春秋——寻找林昭的灵魂

顾土:母亲长达30年的交代史

斯雄:那一辈革命者如何做父母?

陆伟国:人民大学文革大事记

梅长钊:大法官梅汝璈家人的两岸际遇

容国团活到今天就80岁了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李南央:母亲她终于解脱了

就《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答读者问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顾晓阳:老革命詹富光

被诬要杀党人的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上书毛泽东状告迟群的刘冰老人逝世

陈原: 鲁迅投笔怒怼的“三一八”,

究竟谁是主使?

陈原: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

五百年卧虎藏龙

陈原:我与冯其庸先生的半世纪交往

陈原:与于是之交往的岁月

陈原:"辱母杀人"等公共事件,

可以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李大兴:东四六条里的人民大学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青梅竹马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