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大陆 | 孔捷生:命运底色与美国调色板

孔捷生 新三届 2021-12-18


作家简历

孔捷生,1952年生于广州,当过水乡插队知青、海南兵团知青、广州工厂工人。文革后发表文学作品,曾获1978年度、1979年度两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曾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出版过多部小说、散文集。1980年代末移居美国。


原题

命运底色

与美国调色板




作者:孔捷生


抚摸史册厚薄不齐的书脊,如同历史起伏的曲线。每个族群都有命运底色,却都能调成丰富色彩。回到时光之廊,华裔与非裔有过紧密团结时刻,争取公平与尊严,华裔非裔都在历史现场。


三十多年前初到普林斯顿的作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当访问学者,租住临湖公寓,那是迁徙候鸟栖息之地,一雁初鸣,群雁呼应,有音阶有和声,如无词之歌。我亦如迁徙候鸟中的折翼者,一俟羽翎复生,总要飞走。那个幽隐小区叫狐径(Fox Run),亦是我在异域学步的蜿蜒小径,在此留下了许多故事。

黑圣女贞德

小区有一户非裔租客,这位单亲妈妈并非本土黑人,她来自讲法语的海地。新移民学步先要学语,从零开始的我在英文初级班认识她,此前未与黑人接触过,她大概也未见过黄种人,大家初来乍到,相处友善。

她叫Jeanne,这个法语名字通常译作贞德。我和妻子背地称她为“黑圣女”,她的肤色不是浅黑,而比浓黑更深,如黑釉钧瓷般发亮。她五官精致,我妻子一提到贞德就夸她漂亮,星探没发掘真可惜。我说她要近观才觉其美,出镜就算演得再好,黑乎乎的也看不太清。这小调侃其实是文化冒犯,但夫妻间私下胡诌几句也要“政治正确”,日子就别过了。

回想三十年前,某些言行敏感度可能逊于现今,但多元社会文明规范已被大家接受,只不过初代移民尚待学习,普林斯顿大学正是文化启蒙最佳之处。我英文磕磕巴巴,在东亚系与人交流总为英文不好事先致歉。对方会很绅士地回一句:“没有关系,我的中文更不好!”既解窘也暖心。在普林斯顿日子一长,便渐悟那非独关乎不同文化,更是如何待人的问题。

普林斯顿离纽约不外一个钟头车程,俨然两个世界。我常去纽约,却印象欠佳,觉得脏乱差(三十年前),人际淡漠,摩肩接踵的大街看不到微笑,连眼神接触都避之则吉,我遇到黑人尤为紧张。

住在纽约的刘索拉、陈丹青和我感受完全不同。生于城市的我天性亲近田园,或许纽约是美国奇特一角,必须住下来融进去才发现它的魅力。

我到刘索拉家作客,苏豪区格林威治村妖娆百态的LGBTQ(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变性者Transgendered,不确定性向者Queer),令我视网膜顿生飞蚊症。又到访陈丹青位于皇后区埃姆赫斯特Elmhurst的家,公寓结实铁网令我想念田园牧歌之舒卷幽旷。

后来明白,爱上纽约是深入骨髓的爱,海枯石烂也不会移情别恋。话又说回来,我在纽约从未遇险,被告诫随身必备20元赎命现钞,从未兑现意义。惟妻子在纽约街头向黑人小贩买手提包,回来一看是假冒伪劣。不过纽约假货生意最火是唐人街,那些买主明知是假的,不也照买?

说到黑圣女,我很想描写与她芳容相衬的美好故事,却编不出来,彼此人生交集都是难以连缀的碎片。比如同在一个英语班,她程度略高,悟性好,很快就升班了。我妻子来美第一份工作是家庭护理,和黑圣女一同受训,但实习期未结束我妻子就找到新工作转行了。

同住一小区,湖滨散步时常与推着儿童车的黑圣女相遇,她的女儿五官和母亲一样玲珑精巧,妻子很想抱抱小宝宝,碍于文化隔阂不敢启齿。妻子终于得偿所愿,事缘贞德在家庭护理受训时提到她下午要出庭,孩子不知怎么办。原来贞德开车被警察截停吃了罚单,她认定未违规,要出庭抗诉。妻子说放心就把小宝宝送过来,她给照看。贞德喜出望外,一迭声感谢,其实妻子欣悦不下于她,小宝宝艾玛在我家三个钟头笑声不断,从床上爬到地上乐疯了,妻子就是喜爱孩子,不论黑白黄棕。

贞德来接,还送来一束鲜花。她赢了官司,脸上如墨菊绽放。事后我却感慨,同为少数族裔新移民,连舌头都未捋顺,我哪来胆魄和警察当庭对质抗辩?还不是乖乖付罚单!

回想起来,我们与黑圣女未尝深谈过,原因全在双方英语都不足以完成个人叙事,更别提民族叙事。我们怎么来的美国?贞德为何离开海地?这是深刻话题,却难展开。

过了几年,我家搬离湖滨公寓;又过几年,又搬离普林斯顿迁居大华府。黑圣女已淡出记忆相册,虽常回普林斯顿,只去过一次狐径小区怀旧,那里物是人非,租客不知换了几多茬!

妻子曾提起过贞德,却记不清她是否姓杜蒙Dumont。直到BLM风潮骤起,朋友传来普林斯顿抗议集会视频。妻子认出黑圣女就在其中,于是搜索她名字,贞德果然姓杜蒙,似乎依然单身。再看不得了,她是新泽西州西温莎郡议员,她女儿艾玛也被延伸搜索出来,是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硕士,从社交媒体上看到她去过非洲和加勒比地区做义工,现服务于国际和平组织。

“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不是 “Black lives matter more”,没有黑人的命比别人贵的含义,而是黑人的命与其他人同样重要


多元杂色的美国


说到BLM风潮,我居美三十年,迁徙几州,都是很国际化的地方,首都华盛顿万国游客络绎,肤色五彩缤纷。我上班的写字楼俨然小联合国,公司有定期培训,学习尊重多元文化和与不同族群相处。

同事里黑人不少,大家和谐友善,最亲睦那位是技术部门的珀金斯,他身材雄伟,像打橄榄球的,他爱穿不同球星名字与号码的球衫。我也是体育迷,和他侃球很开心。公司廿周年庆典看到珀金斯和乌克兰美女同事合奏,乐韵飘飘,小提琴夹在他粗壮颈脖就像汤勺似的。真想不到珀金斯有此文艺气质,我以为和人家是朋友,其实相交而不相知。

我的故事比较平淡,还是妻子的故事饶有意味。她在大财务公司供职,共处一室的黑人同事阿伊达和她关系最好。阿伊达当兵时曾驻日本,见多识广,两人中午常外出吃日本餐或其他亚洲菜。她们说很多家常,妻子转述过一鳞半爪,只知道她育儿两个,丈夫在大华府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我见过一次阿伊达,矫健强壮,俨然黑人版《魔鬼女大兵》(G.I. Jane)。

阿伊达不愧当过中士,她带领我妻子维权,向公司申诉待遇过低。人事部门反应强硬,分别谈话与口头警诫。阿伊达何许人也,毫无惧色,妻子亦与朋友共进退。公司便全天候盯紧二人行止,阿伊达住远郊木桥镇,为错开交通峰值,上班早来早走,这是公司条例允许的。某日天未亮阿伊达依时上班,不知此前家里有什么事,她没睡好,签到后就回车里拿东西,犯迷糊打个盹竟睡着了,被发现当即开除。

妻子上班时刻是朝九晚五,到公司时发现阿伊达的电脑被拆除,人去座空。妻子便知达摩克利斯之剑已悬头顶,她都开始找下一份工作了,谁知峰回路转,不几日人事部约谈,妻子获加薪,幅度不小。从旁听到说法,有人督查她的表现,却报告她工作量过大,与报酬不相称。此君是白人。

这起风波是否涉及种族,见仁见智。私营公司炒员工鱿鱼寻常事,但两个少数族裔同时开除,一旦兴讼恐有麻烦。不过,开除阿伊达的人事头头是棕色拉美裔,为妻子主持公道的是白人。剧情反转再反转,就像奥斯卡最佳电影《撞车》(Crash),揭示多元社会之种族问题无处不在,碰撞系数颇大,稍有不慎便生出蝴蝶效应。

适逢庚子年多事之秋,非裔弗洛伊德被警察跪杀,BLM运动风云骤起,全美所有郡近半爆发示威抗议,计有1500万到2600万人参加,就人数规模已超越六十年代民权运动,而参加者75%是白人。马丁路德金“任何一个地方的不公正就是对所有地方公正的威胁”这句箴言,被更多人听懂了。

单膝下跪首见于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是呼吁尊严与社会和解,而非示弱求饶乞怜的象征


BLM激荡主线不期然触发另一条律动副线,据权威的皮尤调查(Pew Research Center),亚裔对此事关注率仅次于非裔,而高于其他族群。而亚裔中比例最大的华裔立场相去悬殊,耶鲁学生给华裔族群的公开信遭到“前浪”尖锐质疑,“后浪”却一波接一波,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伯克利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这些常青藤名校华裔学生既为民权发声,也与父辈对话,于是又激发“前浪”更多反驳。

身份政治与部落意识

我儿子是民权运动坚定支持者,我以为天下父母总会和儿女站在一起,其实不然。看看巴金的《家》《春》《秋》,代际分歧一直延续,就像沙漏倒转,沙子流泻周而复始,却标志着不同时段。

简言之,众多华二代声言“我们和非裔站在一起”,批评华人圈对非裔命运缺乏同情,对民权运动中非裔为其他少数族裔争得权益没有感恩之心,即使华裔在疫情中面临种族攻击,也对BLM运动置身事外。而“前浪”有一种声音辩称“我们和美国民众站在一起”,批评“后浪”幼稚,忽略华一代在逆境中的奋斗和贡献,把民权运动成果都归功于黑人。

这是两代人的不同叙事,回到时光之廊,华裔与非裔有过紧密团结时刻,毕竟在历史上两个族群都曾处于鄙视链末端,华人虽未为奴,《排华法案》却是惟一针对特定种族的国家歧视。

美国19世纪废奴运动黑人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就强烈谴责《排华法案》;20世纪南方种族隔离,华人学生也被禁止进入密西西比公校;著名华裔活动家李玉平女士大半生献身民权运动,堪称非裔真诚朋友;1982年底特律华人陈果仁被白人殴打致死,群起抗议的华人获非裔支持,著名黑人领袖杰西.杰克逊和华人并肩游行……

抚摸史册厚薄不齐的书脊,如同历史起伏的曲线。从19世纪到20世纪马丁路德金崛起之前,民权运动的中坚力量甚至不是黑人,而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当非裔成为民权斗争主力,华裔也未曾缺席。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和1964年通过的民权法案,不去纠缠谁受惠于谁,争取公平与尊严,华裔非裔都在历史现场。

然而在此之后,两个族群紧挽的臂弯开始有了间隙。华裔被接纳进“模范少数民族”的神话城堡,而非裔依然未摆脱悲情叙事。昔时故事拖着长长的影子,既是咒语又是心魔。

陈果仁遇害,非裔民权领袖杰克逊和华裔站在一起


新保守主义学者福山认为,全球化让人类进入另一历史周期,从国家层面是新部落主义兴起,从个人层面是身份政治日益凸出。马丁路德金诉诸《独立宣言》之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权利、自由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乃天赋而不可剥夺,他要求美国兑现立国文书的庄严承诺。在这语境中平等是所有人的权利。而当下的身份政治,已跨越平等权利诉求,更突出自己族群身份徽记,要求别人承认和尊重这种不同,于是社会便呈碎片化。

说来颇感触,当身份政治遇上BLM运动,振荡效应令身边朋友与亲人纷争不息,几近撕裂。我也一度迷惘,拆除塑像和易名风潮勾起了“破四旧立四新”的至暗记忆,毕竟历史不正确的段落也是历史。

又闻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被改名,威尔逊是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第28任总统,对外推行富于理想的国际主义,对内他支持种族隔离。主张民族自决的威尔逊主义曾给中国极大鼓舞,民国政府拒签“廿一条”及其后五四运动都与之相关。

我便致电普林斯顿一位师尊,说到自己的困惑与朋友岐见。前辈忆及非裔学生轶事以及他们背负的心理阴影,又鼓励我坚持信念,而对别家立场也很豁达,“各人想法不同嘛。”前辈的睿智颇具穿透力,认为历史延展会不断重新定义,这和“奉旨造反”的文革完全不同。

作者与余英时教授合影


威尔逊学院易名不是始于此刻,2016年普林斯顿大学校友就联合动议洗刷历史污痕,当时校方虽保留原名,但在学院简史中增补内容,直书威尔逊的种族主义不光彩记录,这与中国先秦时期“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官文化相通。

每个年代审视往昔人事都有价值变迁的新视角,及至这次风行草偃,威尔逊学院终于改名了。此举并非黑人也非学生(大疫兼暑假,学生都不在校)做成的,而是来自历届校友主流意志和校董会决定。正常程序的移除,和当街打砸和泼漆不可同日而语。

前辈一席话令我豁然开朗,曾以为我在朋友圈是少数派,这倒不在乎,警惕的是自己是否疏离于时代脉搏。

肯塔基低收入民众领取救济。美联社图片


历史调色板

回到生活琐记,为渲染某种情操而去美化某个或某群人,那与我性格不符。确有不快记忆——我家后院一棵树被粘腻湿雪压倒,需要清理,教师朋友介绍非裔校工来揽私活,这活计无甚技术含量,可他活未干完就说等钱用,拿到钱就一去不回。我的好友有一幢农场闲房租给非裔,租金由政府直接支付,这个租客吃福利不干活,朋友有心帮他,雇他干点农场活,结果和我的故事相似,拿到钱就不干活。

然而,若把他们定义为整个族裔化身,说黑人这不好那不好,便堕入逻辑陷阱。你是说哪个黑人,是“黑圣女”贞德?是玩小提琴的珀金斯?是退役中士阿伊达?就像把墨西哥裔与毒贩挂钩,可有史以来被查获最多黑钱(2亿多美金)的墨西哥大毒枭是华人叶真理,他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

美国黑人95%都是守法公民,同样,全靠福利救济生活的只占黑人中不到6%,更多是勤劳工作但收入仍在贫穷线以下而申请程度不同的补贴。再观同样申请政府补贴的贫穷白人和黑人一样多——没有看错,两者数量一样多。这是可以查阅的数据,只不过白人人口总量大,才显得比例低于黑人。

而非裔当中来自加勒比地区和西非的移民,没有世代为奴的悲情记忆,深怀对幸福生活向往,他们家庭收入与子女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美国本土黑人。这使我去思考法学家瓦克斯(Amy Wax)提出的命题——路人被违章司机撞伤,脊柱需长期康复治疗,肇事者铸成大错必须赔偿,但无法代替受害者参加康复疗程。受害者可以著书和上电视控诉醉驾和一切鲁莽驾驶,唤起公众社会关注,此举很有意义。但不管如何强化悲情记忆,也不管保险公司愿意花多少医疗医疗费用,不管理疗师怎样谆谆善诱,最终还须靠努力自强走出伤痛。

每个族群都有命运底色,却都能调成丰富色彩。“模范少数民族”(这个造句是典型白人中心主义的语境)也有不模范之处,就是被认为社会关怀及领导力不足,这是否对华裔歧视或是刻板印象,可以讨论。现在正好有耶鲁华裔学生为代表的后浪,和不认同其观点的华一代前浪齐齐发声,各自表述。不管你倾向哪一方,都应该为华裔勇于参与公共事务而欣慰。

1975年旧金山华人抗议警察暴力,非裔和华裔站在一起


文化胎记和种族烙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美国只有多元族群而无所谓“美利坚民族”,不论身份政治的图谱多么复杂,也不论边缘抑或主流人群,美国人只有“信念国民”这个共同身份,就是认同宪法和基本价值。

马丁路德金说过:人不能由肤色而应该由内涵去判定。这一波BLM运动不可能弥合从历史到现实所有创伤,但司法系统改革已箭在弦上。美国监狱服刑人数全世界最多,难道是国家荣光?革除司法隐性歧视并不容易,但当年废除奴隶制比这更难,美国为此战死62万人,却做到了。

废除种族隔离容易吗?那不是马丁路德金所能完成到的,犹太裔、华裔、日裔、菲律宾裔、拉美裔、印第安人……还有更多白人都和非裔站在一起,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组建时的核心骨干多数是白人,那就是“信念国民”的先驱。

无论身份政治如何消长,所有美国民众都只有一种精神归宿,就是将不同身份铸锻为信念国民,黑白黄棕无分彼此。我坚信后世子孙定会梦想成真,只缘这是一个非凡的国家。

——写于庚子伏暑


延伸阅读

 吕丁倩:1621年的感恩节
坚妮:种族歧视的历史,
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
美国华裔又面临"陈果仁时刻"?
罗新:世上本无黄种人
慎用“黄种人”:
那是政治不正确的种族歧视标签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原载作者美篇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孔捷生专列
孔捷生:画框外的故事
行走的脸谱与熟悉的陌生人
孔捷生:星条旗落下之时
美国铁案,傲慢权力的耻辱之败
穿越高墙,一切都未曾结束
孔捷生:追缉国家公敌,
“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50周年
孔捷生:走近余英时,
去国彷徨时的精神导师
孔捷生:没有余英时的年代,
思想之光依然烛明

孔捷生:走进美国法庭,

我的陪审员见闻录

孔捷生:美国“西城大妈”,
动辄向警方举报“坏人坏事”
孔捷生:华府惊秋记
孔捷生:记住国家的污痕,
而不是遮掩或拭净它
孔捷生:一代人的喉咙与歌声,
他们的激情并不遥远
孔捷生:那不是好的年代,
却是我们最好的年华
 孔捷生:从昨夜走近今天
孔捷生:北京芳邻众生相
孔捷生:来自五指山的小提琴家
孔捷生:我的外祖父,
燕京毕业的抗战烈士和他的遗孤们
孔捷生朱嘉明对话
知青理想主义纵横谈
孔捷生黄子平对话:
1980年代文学的意义与影响
孔捷生: 奇人金敬迈,
英雄叙事年代的文学偶像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