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摄于南京新街囗
魏伟,江苏无锡人,高级工程师。1969年随父母下放农村,1977年考入南京航空学院机械系,毕业后分配在航空部三八二厂工作,1994年进入美资伯林盖姆(常州)机械有限公司工作,2001年起担任中美合资常州华美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直至2017年该公司中美合资到期。历年计发表技术论文20余篇。
原题
我的77级大学生涯纪实
(下)
作者:魏伟
高中时,我虽然学习优秀,还评过三好学生,却未能入团,且不知原因。毕业后,我留校做了几个月的代课教师。一天与徐老师(校领导之一,红卫兵及团组织负责人)聊天,他说:“你家成分是小地主吧?”让我大吃一惊。我父亲在解放前夕参加土改工作队,后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作,文革中经常要填写家庭成分,我兄妹三人一般都填:革命干部或机关干部。应该是徐老师查过父亲的档案,祖父的成分是小土地出租,实际与地主成分是两码事。1950年《土地改革法》规定:“对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土地者为小土地出租者,其出租土地不超过当地人均土地数200%的,均保留不动。”很多人都搞不清土改成分划分的复杂性,因而误解。我母亲知道此事后,找徐老师普及了一下有关土改成分划分的政策,于是我弟妹都在高中阶段顺利入了团。生产大队党支书老许是我母亲五十年代的学生,母亲与他打了一声招呼后,我的入团问题也就解决了。不过当时,无论是生产大队还是乡镇企业,团组织只是个摆设,从来就没有什么组织活动。曾有一次在我的建议下,以团支部的名义向轴承厂厂部要了一笔经费,办了一个小图书馆,由我兼业余图书管理员,不知这算不算团组织活动?上大学以后,团组织活动丰富多彩,总算过上了组织生活。1980年6月初,班级团支部改选,陈萍卸任团支书,参加学生会工作去了。团支书由姜鸣同学接任。新团支部的第一项任务是吐故纳新,让我们几个超龄团员打报告离团,11月份,报告才批下来。12月1日,班级全体团员和我们三个超龄离团同学在学院里摄影留念,老支书陈萍也特来参加活动。全体团员在五系教学楼前留影。前排站立者中间三人,左起分别是陈航、我和陈绵献都为超龄离团者
除我之外,陈绵献同学也是超龄团员之一,他小我一岁,是我最为佩服的同学之一,他精力过人,中午从不午睡,等我们午休起来,他已完成作业,又在看小说或自学德语了,他还记日记,大约他和我是班上唯一在大学期间写日记的两个人。另一位超龄团员是陈航同学,长我一岁,父亲是南航的教授,他仅初中毕业,在南京锁厂工作,通过自学而考上大学,在大学期间,一直担任班委学习委员。以初中学历考上大学的,在南航77级中还有,但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四年大学,我班组织的郊游活动不多,我仅参加了四次郊游,和同学们拍照,留下了不少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由于平时学习紧张,没有活动是不会拍照的,因此这些照片弥足珍贵。1979年4月3日,团支部临时决定,下午就去玄武湖春游。首先是划船,24个同学租了5只船,划了约一小时,然后是照相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学参加集体郊游。
这只船上全是我的舍友或邻舍友,从左到右依次是黄毅源、陈绵献、梁清强、薜重德、施庆民等我(后排右一)、杨伟部(前排右一)与部分走读生同学在一起。比起住校生,走读生更辛苦
1980年4月6日星期天中午,全系同学在指导员带领下,步行去紫金山天文台,仅一个半小时,都登上了紫金山天文台。它座落在紫金山第三峰,海拔250米,如同猛虎的眼睛,卧视着整个南京城和杨子江,脚下的玄武湖就象是一小瓢水,远处的长江大桥仿佛一把巨锁,卡住了长龙的腰身。微风吹拂,我们尽情欣赏着南京虎距龙盘的雄姿,对祖国大好山河无比热爱。我们集体购买了门票,进入天文台院内,参观了许多古代天文仪器,这些珍贵的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我们在此摄影留念,逗留了二个多小时,然后各自下山回校。1981年4月10日,我系77级与79级同学进行集体活动,去中山植物园观光,也算是春游。中午十二点半整队出发,步行前往。在植物园主要观看了花房,见到了不少过去不曾看过的花草树木。可惜我们多数同学对植物一窍不通,只能走马观花转一圈而已。
1981年10月24日,毕业设计前夕,我班组织去栖霞山秋游,这是四年大学期间的最后一次集体活动。中午12点多出发,到鸡鸣寺乘长途车到达栖霞山已下午二点多了。虽已深秋,未见枫红,大约时候未到。在栖霞寺附近玩了近二小时,还爬上了纱帽峰。
大学第二个学期,五系77级班级重组,我们2班来了一位美女同学叫陈萍,湖北宜昌人,74届高中毕业生,中共党员,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她高高的个子,瓜子脸,黑发自然卷曲,苗条而秀丽,虽非沉鱼落雁,却也花容月貌。恰好我与她分在一个小组,8月25日下午政治学习,要求大家分组畅谈暑假期间家乡的形势,并介绍自己的情况。这是我与她第一次接触,因都有插队当知青的经历,彼此聊得很投缘。在一次制图课时,我看到她绘制的图纸,整洁清晰,尤其是一手仿宋体特别漂亮,就像印刷的一样,让我这个制图课代表也自叹不如。她读书刻苦,成绩名列前茅,工作认真负责,又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南航77级中美女不少,但像她那样才貌双全的美女却不多,自然被南航的师生所关注,被同学们誉为校花—— 一朵名贵娇俏的黑牡丹。刚入学时,二位美女同学在南航新大楼前合影,左为王群力,右为陈萍在与陈萍同学的接触中,有一件事令我大为感动。那就是我参加院运动会万米长跑比赛时,见无人保管我的外衣裤,是她毫不犹豫地接过我的衣服,并在比赛过程中,一面抱着衣裤,一面给我递毛巾擦汗,高喊“加油”,鼓励坚持,给了我极大的鼓舞,终于坚持跑完了全程。赛后,见我面色苍白,气喘嘘嘘,她又给我倒了一杯咔啡,还塞给我一块巧克力糖,使我很快恢复了体力。此事让我永记难忘、感恩在心。那时候同学们都拼了一股劲在学习上,除同宿舍的宅友外,其他同学相互接触其实不多,与女同学接触就更少了。因为每周都有一次小组政治学习或讨论,同组的男女同学接触才稍多些。我和陈萍同学在一个小组只待了一个半学期,就换到另一个小组去了,之后接触就少了。
五系2班的6位美女,左起分别为曹明、林迅、陈萍、齐媛、刘云青、王春
学校有校规,不得在校园里谈恋爱。五系76级学员在1979年毕业时,有两对恋爱学生,分配工作时被拆散,分别分配地远远的。入学近两年后,南航77级同学中已经有人公开谈恋爱了。我们五系1班班长杨伦桢与王群力,1班团支书李敏与齐媛也都公开了恋情。由于77级的特殊情况,学校领导对此特别宽容。一天,我班老三届男生陈平收到一封落款是“南大”的信,打开一看,原来是封求爱信,还附有一张照片。信应该是给女同学陈萍的,由于寄信人不知我班有二位“陈平(萍)”,姓相同,名同音,且一男一女,故闹出了这个“笑话”,信后来转给了陈萍。原来寄信人是本校二系的,被陈萍退了回去,据说这样的事发生过多次。同学中还曾传闻,指导员也曾追过陈萍,我班学生干部中也有多位在追求,其中一位还曾跪在校花宿舍楼下,举着鲜花高喊:“陈萍,我爱你!”一如2017年播出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在大学求爱的镜头。2018年4月,在母校的77级入学四十周年聚会上,7系的戴亚隆同学(工作分配在成都飞机制造厂,曾任商飞公司党委书记) 问我:“陈萍来了没有?”我说: “此次同学聚会,陈萍没来。”小戴接着说: 当年陈萍的追求者有一个排,暗恋者有一个连。他坦承,他就是一个暗恋者。我问他为何没去追求,他说,当时胆小,不敢嘛。如此看来,陈萍同学不愧是南航77级名副其实的校花。
小孙在学校里能成为校花的男友,出乎绝大多数同学的意外,不仅是他年龄比校花小,而且属于各方面不特别突出的一类人。他们的恋情是在成都实习前夕公开的,有些同学难以理解,我却认为: 他俩都是湖北人,都能歌善舞,是有相爱基础的,且性格上也有互补性。恋情公开前,保密作的好,也证明了他们的聪明。如今他们儿孙满堂,幸福美满。到了QQ和微信时代,我和校花有了一些联系。她曾告诉我,当初之所以选择小孙,是因为小孙是第一个明确追她的男生。江南水乡,美女如云。照片上的这三个美女都是无锡鹅湖镇人,都分配在坊前小镇工作。
照片后排的美女叫小桑,有股泼辣劲,是坊前轴承厂的正式职工,她和工厂的另一个美女小孙开始安排在营业部卖农具,结果营业部经常门庭若市,小青年云集,农具却卖不出多少。工厂建轴承车间时,就送她俩去无锡市轴承厂学摇摆磨操作。当时我在该厂当农民工(亦工亦农),和周师傅一起筹办轴承生产线,和她俩有较多地接触。有一天,在小镇街上,遇到这两位美女,小桑居然喊我:“伟伟,你好漂亮啊!”对男性称漂亮,似乎用词不当。异性之间的两情相悦,本始于颜值,歌德说:“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怀春。”我当时已二十多岁,早已到了“钟情”之龄,当然也会对美女心动。但知青的身份告诫我,如果在农村有了“小芳”,就意味着要一辈子扎根农村了,在文革时代,就别想回城市了。这种恐惧时时警醒着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至后来几乎丧失了主动追求女孩的能力。我上大学之后,父母才告诉我,工厂有两位我的长辈同事,曾先后分别找过我父母,想把自己的女儿嫁我,都被父母婉拒了。有一个上海知青朋友小朱,先在江西插队,因经常打架,被父母转到无锡老家插队,在大队五金厂当钳工,我在大队五金厂帮忙时相识。后来他的一个亲戚、下放干部王吉三到轴承厂当厂长,把他也调去当农民工。大学放暑假,我回家乡听说,小朱在厂里猛追小桑,遭到了小桑四、五个青工追求者的围殴,他力敌多人而不败,但也不敢再追美人了,不久经其父母运作上调回上海了。可见追美人也有风险。照片中的前排美女多年后成了我的女友和夫人,我们是在坊前中学高考复习班上认识的,同学了一个多月。我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无锡老家准备搬家。一天在小镇上遇见她,她大方地邀我散步,这还是我第一次与女孩散步。我告诉她,我们全家将要搬到南京去了。她惆怅地说:“那我们以后就见不到了吗?”我回答说:“我们可以通信嘛。”从此,我们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两地书”。
两年后,我们见过一面。“寒玉细凝肤,玲珑娇欲滴”,她的美丽和大方征服了我,于是感情逐渐升温。1981年暑假,第一次带她来南京,正式确定了我们的关系。
有趣的是,我高中的二位都考上大学的同学,都不约而同的追求过她。
1981年6月26日晚十一点多,我们在学校乘卡车到达南京站,由于火车晚点,凌晨一点的火车直到三点才开出南京。我们在火车上坐了36个小时,好在我们的包厢是卧铺,12个人6张铺位,可以轮流睡觉,6月28日下午3点才到达成都。开始了我们为期一个月的航空工厂实习。一路上经过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四川等省,因为我第一次路过这些地方,感觉很新鲜。火车驶过西安后,就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了,当时的宝鸡火车站看上去就象是一个破落的黄土小镇,但穿越秦岭,进入四川成都平原,却是满目青山,流水纵横,仿佛到了江南水乡。出了成都站,先行老师已在接站,我们直接包车到了新都机械厂(航空部420厂,生产飞机发动机),宿舍是12人住一个套间,分上下铺,房间较拥挤,食堂倒很方便,就在宿舍旁,厂区也不远。6月29日上午是入厂教育和实习安排。下午休息,我和同学去了市中心,第一次领略了成都市容,感觉这里的商业气息浓厚,繁华程度超过了南京。6月30日同学们分配到各车间实习,我分配在3分厂33车间,跟李阳光工艺员学习压气轮未级叶片的加工工艺,这是正在试制的涡喷13发动机的叶片。工艺室主任简介了P13压气轮叶片的制造工艺,接着带我们参观了车间的生产情况以及叶片的制造过程。7月1日休息,同学们三三两两进城了,我和黄培忠、施庆民游览了青羊宫、杜甫草堂和武候祠。因下雨,我们早早就回到了宿舍。
7月2日上、下午都去成都量刃具厂参观,听该厂刃具研究所的一位室主任介绍国内外刀具的发展状况,这家工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量刃具厂之一。7月3日上午参观420厂发动机装配车间和试车车间,了解涡喷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原理。下午看了发动机的试车现场情况。7月4日上午听了表面处理、热处理工艺讲座,参观了表面处理和热处理车间,下午参观了锻造车间,并听了缎造工艺介绍。第二天用了整整一个上午,在铸造车间会议室听了铸造工艺介绍和精密铸造(失蜡铸造)工艺简介。下午分组参观铝合金、镁合金的铸造设备,还重点看了精密铸造车间和失蜡铸造的工艺过程。7月6日是厂休,我五系77级两班近40人组织去青城山旅游。七点半包车出发,十点半才到达青城山,天气虽阴沉,游客并不少。同学们自由结伴进入山中。青城山雾气缭绕,古色古香的亭阁隐藏在茂盛的山林中,只有两条山道通往山上胜景处。我从一条盘山公路上,穿过一条小道,直接到达“天然图画”处,然后向山上攀登,不久来到半山腰的天师洞,这是青城山最大的一处寺院楼阁,且有饭店。在此停留片刻后又向上攀登,拐到祖师殿看了看,接着爬上了卧云亭,再向上清宫进发。路经朝阳洞、壮观台、观日亭,穿过上清宫,我一直爬上了山顶呼应亭。这里雾海茫茫一片,仿佛置身天境。下山是从上清宫出发,沿着另一条路直往而下,就出了青城山大门。
下午三点,乘车离开青城山前往都江堰,四点多就到达了,我们首先游览了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而建),就到江边,并体验了行走钢索桥的感觉。因时间紧,就没去宝瓶口,五点半乘车回成都,在双桥子一家饭店吃晚饭时,已晚上七点多了。从7月7日开始,我正式跟工艺员学习有关飞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工艺。开始几天是看零件图纸和有关资料,积极作笔记,因时间较紧,我常晚上也到工艺室加班。通过几天的熟悉和接触,以及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感到这类大型国营工厂的管理制度有许多问题。工人们有了个工作就有了铁饭碗,也就不思进取,无法用技术来衡量一个工人的水平,工作岗位相对固定,每一工种操作单调机械。干部与技术人员多,却不能发挥作用,互相扯皮多,解决问题少,遇事怕担风险。我们常看到: 办公室里多数人都是一杯清茶,看看报,聊聊天,有的技术人员还能看看英语,真正忙工作的人不多。这里加工资、分住房都是以工龄加年龄来评定。在这样的状况下,人们的积极性怎能发挥呢?技术人员又怎会去钻研技术呢?我国的航空工业又怎能快速发展?7月10日左右,连续几天的暴雨造成成昆线、宝成线铁路中断。人们都在谈论四川的灾情,不少地方洪水冲毁了田地,淹了城市,成都也发生了一起塌桥事故。新都机械厂仍照常开工,但有部分住一楼的同学宿舍进了水,他们忙了一天也无法堵住水,大水快至床沿了,只好转移,部分同学暂住到我们宿舍。7月15日上午,我开始动笔写实习报告,因时间紧,没时间打草稿了,只能直接写作。下午全体集中,听叶片加工工艺和涡轮盘、压气轮盘的加工工艺讲座。7月16日前往峨眉机械厂(三机部132厂即成都飞机制造厂)参观。早晨六点半,同学们各自乘公交车于八点半在峨眉机械厂大门口集合。进厂后,在厂部小会议室听工程师介绍该厂生产的飞机型号及性能。之后参观该厂各类数控机床和飞机的部装车间。下午二点参观飞机总装车间,这是一个大跨度的厂房,里面排列着一架架正在装配的飞机。据说部分飞机还出口埃及等国。该厂还生产的民品是轻型摩托车。四点多,参观结束,各自乘车返回。一路上还能看到大雨、洪水破坏的痕迹,路过一座大桥,桥的一半塌了,车到此处,人员都得下车,空车开过后,才能再上车。经几天的写作,晚上也加班到半夜,7月19日夜终于写完了实习报告,我的报告长达30页。该车间主任晚上也常到我们工艺室来聊天,他是无锡人,和我同乡。他对我们的学习精神表示佩服,多次问我们愿不愿意来该厂工作,该车间已上报,要求明年能分配来4~5个大学生。但我们都明白,当年的毕业分配可不是双向选择。7月20日又是一个厂休,天气阴沉,我和黎鸣放同学乘车到火车站,再乘游览车去新都的宝光寺。寺里的五百罗汉都是彩塑的,要比苏州西园的金身五百罗汉造型更生动。出了宝光寺,中餐后又去桂湖公园转了转,看了看新都县城市容,便打道回府了。7月21日上午,我将实习报告交给李工艺员审阅,就自行去一些生产车间考察,并总览了工厂全貌。7月22日上午听了焊接讲座,参观了气焊、氩孤焊、火焰钎焊、高频钎焊、碰焊、真空扩散焊、电子束焊等焊接方法和设备。下午去工夾具车间参观坐标镗床、坐标铣床、坐标磨床、光学磨床、螺纹磨床、齿轮磨床、电气仿形铣床等较为先进的专用设备。真是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晚上七点集中在厂部会议室进行实习书面考试,主要考核内容是在实习期间听课和讲座中的一些知识,考试时间一小时。7月23日,大家自行去市里购买返程车票,直接回宁的同学不多。为了利用暑假饱览祖国山河,一部分同学去峨眉山旅游,一部分去重庆乘船游三峡。我因从前出差游过三峡,故计划重走来时路,到西安和洛阳两座古城去旅游。7月24日上午,我和几个同学负责将行李押运到火车站,并办理托运手续等,忙了两个小时。之后就在车站候车,下午4点多,我乘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告别了我们生活学习了一个月的美丽城市成都。第二天上午,列车驶入秦岭,秦岭十分雄伟,放眼望去满目青山,列车就象一条巨龙在高山峻岭中盘旋,时而穿过一条隧道,时而越过一座高桥,有时开了很长时间,又看见了山对面刚经过的铁路,真壮观极了。列车开到了秦岭车站,这大概是宝成线上最高的一个车站了,车站两头都是隧道,列车在这里停留了十来分钟,我们下车在此欣赏了秦岭风光,接着列车就盘旋下山了。这是我唯一的一次来回乘列车翻越秦岭,后来,我再到成都,都是乘飞机了。由于是慢车,直到晚上七点半,才进西安站,出站后到旅馆登记处登记,被安排在车站附近的一个里弄小旅馆内住宿,晚饭后闲逛了两小时的西安夜景。第二天一早,先乘车到大雁塔游览,该塔是唐僧藏经的地方,有木梯可登塔。然后又去了碑林和小雁塔,最后去了大兴善寺,这里已不是寺院,成了普通公园了。
7月27日一早起来,乘火车前往临潼,游览了华清宫,爬了骊山。第一次到这里,感觉美妙绝伦,令人留连忘返。可1985年,我在西工大进修设备管理三个月,再到这里,就没这感觉了,非常奇怪!新鲜感就如此强烈吗?出了华清宫,中饭后,又去了兵马俑博物馆。回到车站已近下午四点。然后继续乘火车,半夜十二点多,到达洛阳站。等到凌晨四点,向洛阳东站走去,想看看洛阳老城区。走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老城很小,只有一条公路穿过。在此吃了早点,八点多就乘车前往龙门。欣赏了我国古代的佛教文化艺术。离开龙门后,又去了关林,据说三国名将关羽的头颅葬在此处。可能才修整不久,这里油漆鲜艳,殿堂壮观,关公彩色座像耸立在大殿中央,甚是雄伟。下午六点,我踏上了东去的列车,前往南京。此趟从成都发出的快车,异常拥挤,简直无立锥之地,熬了12~13小时,于7月29日上午八点多,总算回到了南京。早在上学期六月中旬,系里就为我们最后一个学期的选修课程作了安排。选修课分为三组,毕业设计、写毕业论文就按这三组的内容进行。A组主要上关于应用软件方面的课程,B组主要上有关机床现代化、数控硬件方面的课程,C组主要上金属切削、刀具设计方面的课程。我选了B组专业课。1981年国庆过后,具体的毕业设计课题下达了,其中有不少是科研项目,如A组有一个课题是为511厂进口的一台数控磨床编制程序编译系统,以方便零件加工的程序编写(数控磨床原来的零件加工程编工作量大,计算繁锁,现要自编一套程序,定义各种曲线,简化原来的程编工作,然后再要设计一套自动编译系统,能将自编的零件加工程序翻译为机床原来的程序)。C组有三个课题,分别是钛合金车削试验、磨削试验和复杂刀具设计。B组分为四个课题,其中9人搞数控,研究如何将微处理器应用于数控方面。还有3人搞液压台试验。3人搞伺服系统,研究机械阻抗技术。我和林迅、关坚三人是搞多点泵的设计,研究静压技术,据老师说这也是一项科研任务,已上报航空部,而且时间短任务重。从1981年11月9日开始,为期二个月的毕业设计开始了。我们三个同学具体的毕业设计任务是各自设计一套多点泵的图纸,并写一份设计说明。
在五系77级同学中,这是唯一进行产品设计的小组。当时多点泵在国内还没有生产,可查资料极少,经指导教师建议,我和林讯同学带着学校介绍信,来到位于成贤街的省图书馆查找资料。查了几天的资料,才找到几本杂志刊登的国外多点泵发展概况以及国内外应用情况的简介。我化了约一个星期的时间作笔录,那时没有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完全靠手工摘录,竟整整记了一本157页的有关静压支承技术和多点齿轮泵资料。
又经过半个多月的学习消化和研究,并经过大量计算,我对多点式齿轮泵终于有了清晰的概念与完整的设计方案。设计绘图是我的强项,仅化了十几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全套图纸。接着就开始撰写论文,为了集中精力,我回到家里写作。本来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老师并不要求撰写论文,只要提供一份计算说明书就可以了。鉴于当时国内还没有将定量式静压技术与多点齿轮泵设计综合在一起的论文或书籍,我试图将这一技术的来源、设计、应用等前因后果闸述的更清楚、更完整。我发现和提出了确定双围式多点齿轮泵中各齿轮齿数的四个条件,并就如何设计多点齿轮泵也有了新体会。不想,文章一写就停不下来了,草稿就有约一万字,这就有了论文《定量式静压技术和多供油点齿轮泵的设计》。然后又化了约一周时间整理誉清,于12月底完稿,提前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1981年1月8月,进行了图纸评审与论文答辩,得到了多位老师的一致好评。毕业设计及论文的成绩被评定为优秀。
论文长达40多页,在等待毕业分配期间,1班的女同学王群力告诉我: 学校教务处长看到了这篇论文(传系里推荐上去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呵,同学们的信息总比我多。在毕业设计期间,我们班去照相馆拍了集体毕业照。1月初,全系毕业同学与系领导及部分老师在五系教学楼前合影留念,由于最后一学年,七系(飞机制造专业)合并到五系来了,五系就有了三个毕业班,毕业生约90多人。毕业设计结束后,毕业分配就正式开始了。其实毕业设计期间,就暗流涌动,已考上研究生的同舍同学就提醒我,要想工作地点分配的好,就要找关系托门路,这是当年国情现实。可我上哪儿去找门路呢?只能寄希望系毕业分配领导小组能按毕业分配政策公平公正来执行。那时,航空部大多数工厂都在山沟沟里,大西南、大西北的分配名额较多,而多数同学都希望留在江苏。正式分配之前,系里召开过动员大会,也公布过分配原则,主要几点就是:1、优先照顾大龄同学;
2、照顾家里有困难的同学;
3、明确恋爱关系的同学可分在一起,但分配工作地点不予考虑;
4、带薪上学的同学回原工作单位。
大学毕业时,我已28周岁,属大龄同学,且已有未婚妻,也按学校要求写了报告,理应属于照顾对象。当年毕业分配是由学校的党政系统负责,与教学系统无关。我系毕业分配的主要领导是梁副书记,其次是顾指导员。分配方案公布后,明显不能公平公正,令人大跌眼睛。表面看1班的分配去向明显好于2班,有些年纪小无家庭困难的分在了本地,有些外省的分到了本省好地方,我班党小组长黄同学分到了贵州,团支书姜同学分到了江西,我却分配到了“天漏之地”四川雅安。分配去向差了不要紧,但要公平公正,严格按分配政策执行。这种暗箱操作,明显分配不公的做法,激起了2班许多同学的愤怒。在党小组长及团支书的带领下,十几个同学找了系、院二级分配领导小组交涉,还去了省教委去反映问题。我还写了一封反映分配问题的信给航空部有关部门。最后梁副书记与顾指导员被迫与我们对话。梁副书记一方面指责同学们以文革的手法闹事,另一方面也承认对一些同学的分配欠妥,表示对少数同学可以重新分配。我和母亲还在晚上去南航家属区找了学院负责分配的书记(他从黎明发动机厂调来不久,是个老革命),他对我很同情,表示已对系的分配工作进行了批评,并要向部里重新申请分配派遣单。这次抗爭持续了两三天,春节临近,大部分同学也就离校了。最后学院向部里打报告,决定重新安排我和赵伟、陈卫三同学的毕业分配。当年高考制度是改革了,但毕业分配制度却未改革,造成大学毕业分配是“一配定终身” (当时调动工作是极为困难的)、“乱点鸳鸯谱”,没有双向选择的自由。加上社会风气不正,自文革以来看背景、走后门、拉关系愈演愈烈,才会造成分配工作中的种种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僵硬的人事制度也逐渐改变,几年后,绝大多数同学都去了更满意的地方,找到了更合适的工作,开始了新的奋斗。在等待重新分配期间,我家成了“信息港”,赵伟、林迅同学来过我家了解情况,陈卫(家在无锡)也来信询问进展情况。2月间,梁副书记和顾指导员还来我家看望和安慰我,表示已向部里打了报告,不久就会解决。直到3月中旬,重新分配的派遣证才下来,我被分配在常州飞机制造厂(航空部382厂)。比其他同学晚了一个半月。从此,我就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常州。在常州飞机制造厂一干就是12年,后又去美资企业和中美合资企业工作,直到64岁,才从总经理岗位退下,并继续在二线发挥余热。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77级记忆
陈卫:冬天的高考点燃我一生
叶明:灯光,在隧道的尽头
C919总师吴光辉:
成为总设计师是一生努力的梦想
于向国:西安交大77级"数据流"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界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3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